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中国通史-第1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13

    1《清圣祖实录》卷299。

    2毕梅雪、侯锦郎:《木兰图》页11。

    3《清高宗实录》卷136页1o—11。

    4《康熙起居注》第3册页1891。

    1《清史稿》卷9o《礼志九》。

    2《清圣祖实录》卷69页11—12。

    3《清圣祖实录》卷1o6页13—14。

    4《康熙起居注》第2册页1o26—1o29。

    军选送精骑善射的满洲兵四十人分隶上三旗组成虎枪营置总统、总领管辖扈从皇帝围猎所谓“大狩行田遇有猛兽列枪以从”5。从三十四年起康熙帝一行出古北口外巡历命大学士阿兰泰留京处理章奏从此有“留京”之说6。至四十二年热河避暑山庄建立木兰秋狝的行程就先期由北京出古北口到热河。至中秋后再到围场渐趋固定为成例。

    设官管理木兰围场也是从康熙时开始的。木兰围场是这个皇家大狩猎场的总称。地处蒙古各部落的中央按当时的四至东北为翁牛特东及东南为喀喇沁北为克西克腾西为察哈尔南为热河1。这里林木葱郁水草茂盛群兽聚以蕃息。围场的四周树以木栅称为柳条边以分别内外。进出有道口。围场之内又按地形和草木稠密的分布划分为一个个小围场。每个小围场均选择一处平坦高冈为中心四周有稠密的林木。整个木兰围场包括这样的小围场六七十处2。各个小围场之间相距远者数十里近者只有几里。围场设立以后就派了翁牛特和阿鲁科尔沁等部的王公为管领。康熙四十五年正式设总管一员章京八员。乾隆十八年进行一次大改动除把总管从四品提为三品章京从六品提为五品以外又设左右翼长各一员秩四品骁骑校八员秩六品。总管归属于理藩院统辖翼长、章京、骁骑校等。守卫围场的是驻防的八旗满洲、蒙古兵丁康熙、雍正年间不到二百人乾隆十八年增至八百人。他们按八旗方位以一旗为一营房每营统五卡伦(哨所)总计四十卡伦。“各有地界分司稽察”3。乾隆时还设置综理行营王公大臣一人凡启行、校猎、驻跸、守卫诸事皆归其统属。又在全部六七十处小围场中每年选择十处或二十处作为秋狝之所其余隔年一轮换以使野兽得到繁殖时人赞称“盖于讲武中寓好生之德”4。设围所在必事先通知并作好一切准备。届时官兵赴场布列祗俟御跸临围。乾隆帝每次行猎除原来的蒙古四十九旗及喀尔喀、青海诸部蒙古分班从围以外还有来自数万里之外的土尔扈特等部。二十年更定网城置连帐一百七十五为内城设旌门三分树军纛称为金龙。外设连帐二百五十四为外城设旌门四称为飞虎。外周设宿卫警跸立帐房四十各建旗帜由八旗护军官校环卫1。

    举行木兰秋狝多在七、八月。先期各驻防长官选派精于骑射的人赴京练习。按例每年蒙古各部要选一千二百五十人为虞卒叫做“围墙”以供参加合围之役。届时皇帝戎装乘骑出宫扈从引导如巡幸之仪。既驻行营禁止兵士践踏田禾骚扰吏民不准夜行违者治罪。统围大臣亲临场所按旗整队中建黄纛为中军左右两翼以红、白二纛分别标志之。两翼末满语称为乌图里各建蓝纛为标志皆受中军节制。管围大臣皆以王公大臣领之蒙古王、公、台吉为副。两乌图里则各以巴图鲁侍卫三人率领驰行蝉联环帀自远而近。围制有二:一是行围只以数百人分翼入山林围而5《清史稿》卷9o《礼志九》。

    6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6。

    1《热河志》卷45《围场一》。

    2木兰围场之内的小围场数目各书记载不一但不出这一范围故此以约数记之。3《热河志》卷46《围场二》。

    4《清朝文献通考》卷139《王礼考》15。

    1《清史稿》卷9o《礼志九》。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6。

    不合满语叫阿达密;二是合围。合围之制则在五鼓前管围大臣率领蒙古管围大臣及虞卒、八旗劲旅、虎枪营士卒、各部落射生手齐出营盘根据围场山川大小远近纡道绕出围场之后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齐至看城满语叫乌图里阿达密。看城就是黄幔城。围既合自乌图里处虞卒脱帽用鞭擎之高声传呼“玛尔噶”口号玛尔噶为蒙语意即帽子。声传至中军共三次。中军知围已合乃拥纛徐行左右指挥以等待皇帝入围。皇帝是秋狝的中心人物。他在入围或出哨的当天于日出前自行营乘骑先至看城稍息等两翼乌图里蓝纛到后出看城佩櫜鞬在随从诸大臣等拥护下由中道直抵中军。在中军前半里许周览围内形势了如指掌。而行围的快慢进止由其亲口指挥。这时二三十里之内的禽兽都被围在皇帝左右任他逐射。当他射中时诸部围观莫不欢欣踊跃把围猎推向。如遇有虎则围暂不行等皇帝看完殪虎之后听皇帝之令而行。每围场收至看城皇帝即驻马。只看诸王、射生手等驰逐余兽。如值当日看城场内兽集过多则根据皇帝所命令特开一面使逸但仍禁围外诸人逐射。“获兽已比其类以献”1。猎罢皇帝返回大营称为散围。诸部各按队归营傍晚则一天行围宣告结束颁所获于扈从诸人。一次木兰秋狝皇帝有几天这样的行围或出哨。

    如果是哨鹿则在鹿始鸣时出猎即每年白露之后(或秋分前后)2。模仿鹿鸣之声而引诱其至。其制与常日不同。这时皇帝于五更放围之前出营其余侍卫及诸备差人等分为三队。约出营十余里按皇帝之令停第三队。又四五里停第二队。又二三里将至哨鹿处停第一队。至此皇帝身边只有侍卫及扈卫十余人。渐闻清角声扬远林呦呦低声应和“倏听枪声一咸知圣武神威命中获鹿矣。群皆欢欣引领”。这是在一个很少数人的范围内扈从皇帝射鹿。然后“听旨调遣而三队以次皆至上前矣”3。乾隆帝曾在一次木兰秋狝时乘骑望见鹿群命一侍卫举假鹿头作呦呦声引牧鹿至亟矢射获取其血以饮“不唯益壮亦以习劳也”4。戴假鹿头模仿鹿鸣甚至穿鹿皮衣是当时哨鹿的通常形式。

    木兰秋狝的围期大致从中秋后一日始经二十天左右。围猎未完或秋雨过多泥淖艰阻因而奉令中辍者谓之“减围”。如未猎而止则谓之“停围”1。

    作为一次木兰秋狝除了出哨围猎以外还包括每日的宴赏、处理章奏及政务。特别是礼成的最后一次盛大的宴会和赏赐设大蒙古包作正殿旁列四蒙古包参加秋狝的蒙古各部落王公台吉、官兵人等和扈从皇帝的各类人员都要入会并分别给予赏赐是一次怀柔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重要大会也是一次论功行赏的大会。会上要奏乐和演出“布库”、“诈马”、“跳驼”等戏。布库亦称撩脚就是徒手相搏胜败以仆地为定。诈马是在生马驹中持长竿竿头系绳圈突入驹群乘驹惊而持竿圈住驹舍己马跨驹背以络络之。驹不服辄跳跃作人立善骑者夹以两足始终不下来过1《清史稿》卷9o《礼志九》。

    2《清史稿·礼志九》说“恒在白露后”。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6谓在“秋分前后”。3昭梿:《啸亭杂录》卷7《木兰行围制度》。

    4《清史稿》卷9o《礼志九》。

    1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4;卷16。

    一会儿迫使生驹贴伏。跳驼则牵驼高八尺以上者立于庭表演者在驼旁忽然跃起越驼背而过到地仍直立不仆。这些都是蒙古戏为他们的“绝技”2。

    衰落和废止木兰秋狝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康熙、乾隆所要达到的目的基本上都如愿以偿。他们以木兰秋狝为娱乐当广大人民深受贫困和酷暑煎熬的时候率领皇子王孙及文武官兵跃马弯弓奔驰在塞北草原以追捕野兽尽情玩耍消愁解闷。尤其在军事上习武训练继承和弘扬满族一贯的英勇善战传统在政治上加强和蒙古各部的关系使北部边防得到稳定和保证安全。同时还使一些文臣武将经受忠诚和能力的考验按照他们的标准提拔或革除其官爵。乾隆帝因为跟随康熙帝秋狝临危不惧而得到赏识道光帝因跟随乾隆帝秋狝表现机智勇敢也被赐黄马褂、花翎1。成为他们登上皇帝宝座的一个预兆和条件。尽管如此木兰秋狝并没有一直坚持下去。早在乾隆末年已不像过去那样年年举行。而自乾隆五十七年至嘉庆六年整整十年没有举行一次木兰秋狝。嘉庆帝在位二十五年断断续续共举行过十一次。道光帝即位后于第四年宣布停止本年木兰秋狝以后二十五年间既未宣布也未举行。咸丰帝在位十一年也未举行只是第十年因八国联军入侵来个戏剧性的“木兰秋狝”实际是到热河逃难和本来意义的木兰秋狝毫不相干。可以说兴隆一时的木兰秋狝自乾隆末年开始走向衰落经嘉庆至道光已废止。

    关于木兰秋狝的衰落和废止原因看来很复杂也是多方面的。皇帝个人不积极臣下劝阻天不作美围场内兽类减少等等因素均起了作用。但是主要的是时代的展情况的变化木兰秋狝在军事和政治上失掉了重要意义。乾隆帝自己不积极举行木兰秋狝可说是从退位为太上皇前三四年已露端倪而明确表现出来则在乾隆五十九年即前一年。那时他对臣下提出当年停止行围说:“今岁雨水较多道路泥泞。且朕八旬有四非畴昔驰马射猎时可比”。同时宣布来年也不行围“明岁六十年亦不进哨。仍在热河举行庆典。礼毕进京。俟丙辰归政称太上皇帝时朕仍进哨。不必乘马射猎惟安坐看城以观嗣皇帝率领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台吉及外藩人等行围。实千古罕觏之盛事惟尔臣仆恭遇嘉祥亦必共相欢忭也。”1如果乾隆帝因年事过高暂停行围可以理解那么嘉庆帝登极一再拖延举行木兰秋狝就显得皇帝本人已对此不太感兴趣了。加上社会危机日深嘉庆六年了一道《特谕》声称:镇压了连续五年的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稍涉自满致干天和”自六月初一大雨五昼夜宫门水深数尺屋宇倾圮者不可以数计“此犹小害”而桑乾河决漫口四处京师西南隅几成泽国村落荡然转于沟壑闻者痛心见者惨目除派官员稽查抚恤之外“因思今秋往木兰行围大营所用车辆及除道成梁等事皆需民力。此次大水所淹岂止数十州县秋禾已无望矣。若重费民力予心不忍况畋猎近于嬉游我皇2赵翼:《簷曝杂记》卷1。

    1《清史稿》卷1o《高宗本纪一》《清史稿》卷17《宣宗本纪一》。

    1《清高宗实录》卷1437页42—43。

    考自乾隆六年始行秋狝今秋虽系六年尚在皇考三周年内远行射猎终非所宜朕意今秋停止巡幸。庶息民劳而省己过”。他命诸臣议结果诸王、大学士等九卿会议一致赞成2。这里明确提出“畋猎近于嬉游”十九年嘉庆帝也以“恐劳民力”停止进哨。只是不愿秋狝大典废在他手里坚持举行到最后。至道光时则完全不同了。道光四年就此所上谕说:“今岁秋狝木兰允宜遵循成宪肄武绥藩然不可不审度时事量为展绥。所有今岁热河亦著停止。此朕不得已之苦衷非敢耽于安逸也”3。出自一位多次参加木兰秋狝的皇帝之口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说法既没有彻底否定木兰秋狝的历史作用又就当时情形而言木兰秋狝已无积极意义说是停止当年举行也是宣告永远废止。

    臣下劝阻对废止木兰秋狝也是有影响的。乾隆六年丛洞以“第恐侍从以狩猎为乐”等为由企图阻止木兰秋狝没有被接受斥为“识见未广”反映当时这一活动还有必要举行。半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