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清人有冬至节祭祖的风俗或祀于家或祭于墓在聚族而居的地区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此外冬至节还要拜孔子、拜老师和尊长。如河南偃师县“士人祭始祖、拜先师、拜先生”5。有的地方还为皇帝祝寿如安徽铜陵“长至日祝圣寿”6。
事实上清代除士人尤重冬至节外一般的民人也亲友间互相拜贺称为拜冬、贺冬。
冬至开始数九清代还流行数九歌和消寒图的风俗。对于后者今人略疏请看《帝京岁时纪胜》的记载:“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东南还盛行作节令食品。
3隆庆:道光《永州府志》卷5《风俗志》。
1王粤麟:光绪《普安直隶厅志》卷4《风俗》。
2龚耿光:咸丰《佛冈厅志》卷3《土俗》。
3《帝京岁时纪胜》第36页。
4聂光銮:同治《宜昌府志》卷11《风土志·乡俗》。
5汤毓倬:乾隆《偃师县志》卷5《风俗志》。
6朱成阿:乾隆《铜陵县志》卷6《风俗》。
综上所述清代的冬至是一个包含祭祀、交际、节气、饮食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节日。
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上古有腊祭的风俗佛教传入中国后传说十二月八日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从宋代开始佛寺在这天行佛事做腊八粥并送予施主的风俗固有的和外来的风俗掺在一起。
每到腊八节人便早起根据各地的物产和家庭的经济情况用各种米、豆、果品等物做成腊粥成为节日的主食或者还要祭祀或馈赠。《帝京岁时记胜》载:“腊月八日为王侯腊家家煮果粥。皆于预日拣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象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门灶陇亩合家聚食馈送亲邻为腊八粥。”
腊八食粥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风俗。或凿冰祀神、贮窖;或作腊肉、腊醋、腊酒、腊水如荆州府“是日人家汲水贮盎谓之腊水酿秫曰腊酒盐脯曰腊肉盖亦周礼之昔酒大易之腊肉也”1。人们认为腊八节做的食物经久不坏。而且认为把腊八粥“遍置于花木上次年无虫且茂”2。
清廷中颇重视浴佛节实际对腊八节也很重视。如曾为雍正帝藩邸后改为喇嘛庙的雍和宫在腊八节宫内要用大锅煮腊八粥供佛喇嘛僧人诵经然后把粥分给一些王公大臣品尝。
腊八节还有些人生仪礼值得注意。如河北祁州“童男髠童女黔耳”1。湖北随州“或亦为女郎穿耳问名”2。
腊八节的日期也有特殊者河北、山西的一些地区是分初五、初八两部分的如山西武乡县“初五日以干蔓菁及诸豆合煮名曰五豆初八日以后枣果作粥名曰腊八粥”3。山西解州、泽州腊八节不在初八而在初五。杭州的腊八粥是在十月八日4。
总之清代的腊八节已普遍流行这是以饮食为主的节日其他意义不很明显。
十二月二十三(四)日的晚上清代民间有祭灶神的风俗是灶王节。
该节临近元旦有的地方又叫“小年”、“小年夜”“小除”等名称。祭灶神的日子大致来说北方多在二十三日南方多在二十四日。特殊情况也是有的湖北宜昌府二十二日祀灶二十三日扫屋而广东遂溪县则是二十五日送灶。
清人认为十二月二十三(四)日灶王爷要升天汇报人间的善恶事因此人们为他送行请他吃好的而为人们隐恶扬善。祭灶时要燃灯由男子拜祭口中要说“勿以恶事言上帝”之类的话。但不能保证灶王爷不说坏话人们便采取一些措施。浙江《云和县志》载:“二十三日夜祀灶物用粉团糖饼谓灶神朝天宫言人过失用糖牙取胶牙之意”;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这叫“醉司命”湖南醴陵就有此俗。陕甘地区祀灶还有用雄鸡的风俗说是送神归天。为灶神饲马常将草剁碎和上豆1倪文蔚:光绪《荆州府志》卷5《风俗》。
2黄卬第:乾隆《成县新志》卷2《风俗》。
1王楷:乾隆《祁州志》卷1《舆地·风俗》。
2文龄:同治《随州志》卷12《风俗》。
3白鹤:乾隆《武乡县志》卷2《风俗》。
4黄华节:《腊八粥》载《东方杂志》31卷1期。
子放在旁边或者扔在屋顶。
此外“赶乱岁”、“口数粥”、“照田蚕”的风俗别具一格。照田蚕就是以光照田间示秋报《永州府志》载:“村落燃火炬照田亩烂然遍野以祀丝谷谓之照田蚕”。苏州则叫做“照田财”。《永州府志》又载:“煮赤豆作糜合家同食虽远出未归者亦分贮之小儿与童婢皆与名曰口数粥”。《清嘉录》认为这是为了辟瘟气如果“杂豆渣食之能免罪过”。“赶乱岁”之俗山西《武乡县志》说:“武俗娶亲正七二八以至六腊皆论利月惟自十二月二十四日及除日阴阳家以为百神登天时无禁忌名曰赶乱岁。故一切嫁娶凡早有妨碍者至此皆不论利月亦不另择吉日云”。祭灶也为清廷所重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皇帝自于宫中祀灶以为常”1。
除了以上介绍的十二种主要节时节日外清代还有填仓、龙头、春社、文昌会、花朝、三月“上巳”、浴佛、天贶、重阳等重要岁时节日。
1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第825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第二节木兰秋狝木兰秋狝盛典木兰(muran)满语汉译为“鹿哨子”或“哨鹿围”。原本是捕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以桦皮或树木制成长二三寸状如牛角喇叭。用嘴吹或吸出“呦呦”鹿鸣之声引诱鹿来。有人说是学牡鹿声唤牝鹿来将其捕获1。清代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境辟出专门的地方供皇帝打猎久之便称这个地方为木兰围场简称木兰2。
秋狝是中国古代早就有的习俗。春天打猎叫搜秋天打猎称狝。《尔雅释诂》谓:“狝杀也”。《释文》明确说:“秋猎为狝”。《注》:“顺杀气也”。《周礼·春官·小宗伯》称:“狝之日莅卜来岁之戒”。《夏官·大司马》说:“中秋教治兵遂以狝田”。《清史稿》把清代皇帝的木兰秋狝列为军礼之一并引《周官》为依据说“如是则讲武为有名而杀兽为有礼”3。其实清代皇帝的木兰秋狝应是起源于满族固有的狩猎习惯和后来为维护清朝大一统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传统。
清代的木兰秋狝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主要是康熙、乾隆两朝举行的雍正一朝未曾举行乾隆之后逐渐废止。和先辈相比康熙、乾隆两朝的木兰秋狝体现为更加有目的、有组织、有固定地点和时间遵循一定章程的一种皇帝围猎活动也更加隆重和制度化。
木兰围场在北京东北一千余里之外承德市北约四百里为辽代上京临潢府所属的兴州地方清初属翁牛特蒙古等部4。围场本身周一千三百余里南北相距二百余里东西相距三百余里。顺治时期“塞外行围”已至其地。康熙十六年(1677)当平定“三藩”之乱初见成效之时这位大清皇帝巡视长城内外初次在内蒙接受科尔沁、喀喇沁、敖汉、奈曼等部王公贝勒的朝见1。二十年再度巡幸内蒙继续接见喀喇沁等部蒙古王公贝勒并处理有关事务。就在这次巡幸中有喀喇沁、翁牛特藩王献地“肇开灵囿”之说和明确提出“酌设围场”而且给前往相度地势的大批官员以各种赏赐2。围场的设立当以此为始。康熙四十二年又在承德建行宫四十七年建成。乾隆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展成为举世闻名的“避暑山庄”和热河行宫。自康熙二十二年起至六十一年止皇帝每年都离京到避暑山庄巡幸或再到木兰行围。只有康熙二十一年和三十五年因往东北谒陵及追击噶尔丹未得成行。乾隆帝即位后自六年起每隔年一次十六年以后一年一次巡幸避暑山庄或到木兰秋狝直到嘉庆四年(1799)逝世为止3。
1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3。
2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6。
3《清史稿》卷9o《礼志九》。
4《清史稿》卷9o《礼志九》。
1《康熙起居注》第1册页327—328。
2《热河志·围场一》卷45《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686—687页。
3乾隆在位六十年自六年起不但隔年一次或一年一次到避暑山庄而且嘉庆四年逝世前为太上皇三年也年年到避暑山庄。
所谓木兰秋狝其真正的含义是到木兰围场行猎讲武。但是清代以避暑山庄为第二个都城凡是到避暑山庄及其附近巡幸、集会和处理政务、消遣游乐都和行围一样泛称为木兰秋狝。实际上不都是行猎。乾隆帝到避暑山庄持续近六十年仅六年至五十六年中有四十次秋狝4。
木兰秋狝频繁举行包括的内容很多然而其目的性康熙帝只说是为习武训练实际还有别的。他在生平最后一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然后列举清军平定噶尔丹、策妄阿喇布坦等“立功绝域”的业绩归结为“皆因朕平时不忘武备勤于训练之所致也”1。还有一个是在木兰秋狝时接见蒙古四十八旗的领袖加强对塞外民族的控制2。乾隆六年准备第一次木兰秋狝宣称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因为在此之前监察御史丛洞上奏以“第恐侍从以狩猎为乐”和“纪纲整肃营务罔弛”为由请求“暂息行围以颐养天和”。乾隆帝针锋相对指出“古者春菟夏苗秋狝冬狩皆因田猎以讲武事。我朝武备越前代当皇祖时屡次出师所向无故皆因平日训肆娴熟是以有勇知方人思敌忾。若平时将狩猎之事废而不讲则满洲兵弁习于晏安骑射渐至生疏矣。皇祖每年出口行围于军伍最为有益而纪纲整饬政事悉举原与在京无异。至巡行口外按历蒙古诸藩加之恩意因以寓怀远之略所关甚钜”。他还为乃父雍正未曾举行木兰秋狝辩护说:“皇考因两路出兵现有征是以暂停围猎。若在撤兵之后亦必举行。”于是乾隆把他的木兰秋狝目的罗列为“朕之降旨行围所以遵循祖制整饬戎兵怀柔属国非驰骋畋猎之谓”3。这番言论基本上反映了他们秋狝的目的所差的就是从康熙帝到乾隆帝都否认他们有以“狩猎为乐”或为“嬉游而来”4。但是有时的确以此为目的或夹杂这样的目的。
有清一代举行木兰秋狝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康熙帝即位之初比较朴素仅规定皇帝行围驻所设护军统领、营总各一人率将校先往度地势或备院设行营建帐殿。缭以黄髹木城立鹿门覆以黄幕。其外为网城宿卫屯置不越其所。十年罢木城改黄幔1。十六年康熙帝途内蒙以巡阅边外调喀喇沁郡王扎什、公乌忒巴喇并塔布囊西达等率兵丁一千五百名为向导2。二十年确定了木兰围场的地点。二十一年制定行猎纪律康熙帝下令每年派兵一万二千人分三班一次四千人于四、十、十二月赴口外行猎。部院衙门官一并参加“娴习骑射”3。二十二年康熙帝出古北口行猎至木兰围场置行官张黄幔举行盛大宴会宴请和赏赐蒙古王公台吉、蒙古众官兵及管领围场的蒙古王公台吉等4。二十三年由黑龙江将4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6。
………………………………
13
1《清圣祖实录》卷299。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