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通史-第10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里。道周观郑氏日图不轨无法共事上疏乞归。唐王留之再三道周还是认为在朝廷中决不能有所作为于是转而复请行边督师征战。
从军事上看福建东南际海事可无虑。其余三面环山:东北有仙霞岭作屏障;西北一路经光泽出杉关可入江西建昌府但道路遥远馈饷艰难;正北由崇安出分水关可入江西广信府联络徽州抗清义军。而三路通道皆在福建建阳是为闽北重镇;关外要害则莫急于广信可谓全闽北门。
据此黄道周决定由正北出闽。七月二十二日朝饯启行。第二天他即带着“三五秀才”离福州经延平至建宁先后募得闽、浙诸门人子弟及各地乡兵四千人九月抵崇安扎营待饷。上疏唐王郑芝龙拒不饷。十月一日黄道周至广信闻徽州已于九月二十三日为清军所破乃分兵三路一出抚州一出婺源一出休宁。起初出婺源之军尚有捷闻。可是由于清军步步增兵压境攻势凶猛;隆武小朝廷兵饷俱操之郑氏他们不仅不抵抗反而处处掣肘多方刁难。黄道周名为少保兼太子太师、吏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有“一意报主”之心但无调动兵饷之权“于饷部实未尝有一毫之饷于兵部实未尝有孑体之兵于府库实未尝有一锥一粒火药器械之助”1;各地兵、饷又皆不继。因此很快就陷入兵单食尽的困地。另外1《庄谱》卷下崇祯十七年条原疏见《黄漳浦全集》卷三。
2《明史》卷二五五《黄道周传》。
3《庄谱》卷下弘光元年条。
1《谏亲征疏》《黄漳浦全集》卷五。
………………………………
26
所募之兵多为“君子之军”督阵诸将也多数是秀才用兵“调度无能”。至十一月抚州、婺源、休宁三军相继溃败。为报效唐王黄道周欲决一死战。十二月初六日复自广信进攻婺源。至童家坊闻乐平县失守广信成为一座孤城当地官绅纷纷要求回师守城。此时尽管他只余下三百之兵、三日之粮仍义无反顾于二十四日进抵婺源城外十里处之明堂里。次日清晨清军骑兵数千乘雾奇袭黄道周督众死战顷刻大败与内弟蔡春溶、中书舍人和门人赖继谨、户部主事赵士、通判毛玉洁等同时被俘。入婺源县城清军备酒席劝之降。黄道周不屈骂而不食吟诗八章神态自若。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正月二十四日黄道周等人被清军解赴南京幽于禁城中绝食十有四日。在狱中著诗文数卷。清朝招抚江南经略洪承畴以同乡劝其降道周拒不答。操江巡抚陈谦以剃刀、满帽见遗亦不受。书绝命词十二字:“防风虽倒犹留一节以问孔丘”藏于衣带。黄道周以身殉节视死如归。三月初五日(4月2o日)赴刑场路过南京西华门突然止步坐地不起曰:“此与高皇帝(指朱元璋)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遂英勇就义年六十二岁1。同时被害者还有蔡、赖、赵、毛四人。唐王闻黄道周死震悼罢朝赠文明伯谥忠烈。清乾隆中改谥忠端。
黄道周博学多才是明季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精道经史、诗赋、天文、历法、数学书法妙绝、绘画亦见功力。尤其是他以数明理以理明数潜心研究《易》学对后来的一些学者颇有影响。其奏疏、诗文、杂著多由后人编入《明漳浦黄忠端公全集》刊行于1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二下《黄道周》。另关于黄道周遇难的时间和地点《清世宗实录》卷二三谓:顺治三年正月斩于徽州军前。似属误记。
第三十六章李梦阳第一节官场险恶四度入狱李梦阳(1473—153o)字天赐后改献吉号空同子(崆峒子)陕西庆阳(今属甘肃)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为“前七子”之。
少年时代生活于庆阳。弘治初李梦阳父亲李正被聘为明藩周王府教授全家移居河南开封。弘治六年(1493)逢科举他本想在河南应试未成不得已回到庆阳“而棘围且闭。梦阳拦监场使者大言:‘梦阳不入试是科无解。’使者勉收之果举乡试第一”1。狂傲自信之态跃然纸上。弘治七年(1494)李梦阳中进士授户部主事。这时才二十一岁。此后十二年间他除户部主事工作之外主要活动于文学领域。他“居燕中社集四方名士兴复古文词与信阳何景明互旗鼓时人称李何”。“抗论古今傲绝一世”2。此时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为文坛盟主“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3。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号“七才子”史称“前七子”。弘治十八年(15o5)李梦阳应诏上书陈“二病”、“三害”、“六渐”极论时政得失其大致内容为:(1)官场风气日下“廉耻道丧”。“张拱深揖呐呐不吐一辞则目为老成;遇事圆巧则以为善应。转相则效翕然风靡承讹重弊言行无实”1。(2)宦官之祸。指出国家之仓厂场库、腾骧四卫、锦衣卫及团营等被宦官掌管为社会稳定、社稷安全之隐患提请孝宗要加倍留意。本来这都是些切中时弊的言论但因文末语及孝宗张皇后的父亲寿宁侯张鹤龄的不法行为而以“疏末斥后大无人臣礼”的罪名下锦衣卫狱。后来虽经大学士刘健、谢迁求情得以官复原职但仍被罚俸三日。李梦阳气愤难消“一夕醉遇寿宁侯于道以鞭梢击堕其齿二”2。张鹤龄愤极但“为前疏未久”毕竟有些心虚遂“隐忍且止”。
武宗继位以后李梦阳升任户部郎中。正德元年(15o6)大学士刘健、谢迁户部尚书韩文等大臣联名上疏弹劾以刘瑾为的“宦官八虎”试图除掉他们。李梦阳在其中推波助澜并代草疏文。因消息泄露刘瑾先制人韩文等均被赶出京城李梦阳也被降为山西布政司经历并被勒令致仕。不久刘瑾又以其他借口将李梦阳逮捕入狱“将杀之”。经好友翰林院修撰康海冒险营救才幸免于难。事后他因感而作《去妇词》其中写道:“孔雀南飞雁北翔含颦揽涕下君堂。”“妾悲妾怨凭谁肖君舞君歌空自怜。”“郎乎幸爱千金躯但愿新人故不如”。3曲折婉转地表达了对皇帝的不满情绪。
正德五年(151o)刘瑾被诛李梦阳官复原职。不久起江西提学副1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
2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
3《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
1《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
2《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
3沈德潜:《明诗别裁》卷四o。
使。他虽已两次下狱但似乎并没有丝毫改变其性格。“往往负才气自高弗能下人。”1副都御史俞谏“总督江西欲用两广例屈体诸司”李梦阳长揖廷抗道:“公奉天子诏督诸军吾奉天子诏督诸生何所不如公?”2又明代官场惯例监、司官员每五日“一会揖御史所”李梦阳又不往揖并且喻“诸生亦毋谒上官即谒长揖毋跪”3。因此而得罪了俞谏和御史江万实。他们即借李梦阳鞭笞淮王府校一事将李梦阳“御史按治”。李梦阳不服援结宁王朱宸濠和他们互相讦奏最后惊动了皇帝派大理寺卿燕忠“即讯”“召梦阳羁户信狱。诸生万余为讼冤不听”。终以“陵轹同列挟制上官”之罪而被勒令致仕。
罢官以后李梦阳返回开封。少却了官场的桎梏与同僚的构陷。他“益跅弛负气”尽享自在闲适生活之乐趣。他治园池招宾客“日纵侠少射猎于繁台、晋丘间自号空同子名震海内”4。离开官场并不等于远离了政治漩涡。正德十四年(1519)宁王朱宸濠叛乱事败李梦阳因曾为其作《阳春书院记》为御史周宜纠劾以“党逆罪”被第四次关进了监狱。经大学士杨廷和、刑部尚书林俊力救才得再度幸免于难。
此后的十年是李梦阳一生最为沉寂但仍然狂气十足的时期。有的记载称:“自后交游断绝。大梁贾客求文赍金为寿而已。梦阳得金复集宾客治供帐园林为富贵容殊骄奢。”5嘉靖九年(153o)李梦阳在郁郁寡欢中病逝终年五十八岁。
李梦阳一生命运多舛风险迭起。虽少年得志但因才高气傲不懂权谋故难容于官场而四次下狱。就其性格和气质言他更宜做个纯粹的诗人。从历史实际看亦正是如此。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远远高于其在政治史上的地位。
1《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2《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3《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4《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
5《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李梦阳传》。
第二节“今真诗乃在民间”
李梦阳是明中叶迁延百年之久的文学复古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明史》本传称他“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因而被视为复古派。但人们往往忘记了他也曾提出过“今真诗乃在民间”这样反复古的口号。
自宋代理学盛行性理诗连绵不绝。这种诗“尚理而病于意兴”“言理不言情”甚至“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1虽然扩大了诗的表现手法但严重阻碍了诗的健康展。至明初则一变而为以“三杨”为代表的一味点缀升平的“台阁体”。李梦阳正是针对这种近世俗体而提出了复古的主张。他说“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2面对这一历史现实李梦阳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山人商宋、梁时犹学宋人诗会李子客梁谓之曰:宋无诗。山人于是遂弃宋而学唐。已问唐所无曰:唐无赋哉!问汉曰:无骚哉!山人于是则又究心赋骚于唐汉之上。山人尝以诗视李子李子曰:夫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之。七者备而后诗昌矣。”1楚骚、汉赋、唐诗是骚、赋、诗三种文体的典范分别代表着这三种文体的最高成就。李梦阳要求骚学楚赋学汉诗学唐就是要求以各种文体的典范作品为榜样创造出典范的封建文学。对于诗他要求既要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高尚风格即“格古、调逸”等等又要出于真情即“情以之”。只有“情以之”才能成为真正的诗这是诗的生命;只有“格古”、“调逸”才能成为最好的诗这是诗的高格。显然李梦阳的文学理想就是克服后世各种卑格俗体全面振兴封建文学使之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这种理想虽美好但却无法实现。因为仅从它的理论内涵来说就有着尖锐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是“情以之”同合于高格的矛盾。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情不同时代的诗也会有不同的格调。因此要合于古之高格就往往不能“情以之”;要“情以之”就往往不能合于古之高格。
而李梦阳的文学理论就是在这对矛盾中展的。沿着提倡古之高格的方向他走上了摹拟古人的道路。所谓“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仅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2这是他遭受时人及后人非议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强调“情以之”出他却又得出了“今真诗乃在民间”的结论。他在《诗集自序》中写道:“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今途咢而巷讴劳呻而康吟一唱而群和者其真也。斯之谓风也。孔子曰:‘礼失而求之野。’今真诗乃在民间。”《诗集自序》为李梦阳晚年之作因而这是他全部诗歌理论的总结。
明代已进入戏曲和繁盛期正统五七言诗已不再是文学主流。在这1严羽:《沧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