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召唤之天下归一-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笞搴牛绷坎哦茫轿荆
“大王,臣以为苏尚书所言甚是,我大邓向来都是唯才是举的,从不分贵族与寒门,在朝堂之上,既有贵族之人,亦有寒门大才,这才是大邓长治久安,开创千秋基业之正途!”提出这一主意的包拯对于此事却是乐见其成,当初他提出这个方式,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改变贵族与寒门之间的隔阂,现在邓昇主动提出来,他又怎么会反对呢?
双方在乾阳宫中争吵不休,昔日庄严肃穆的乾阳宫,顿时变成了一个菜市场,吵吵闹闹的,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一群朝廷重臣,现如今也化身为一名嘴炮斗士,彼此之间你怼我,我怼你的,好不热闹。
“好了,都别吵了,都是一方重臣了,吵吵闹闹的成何体统?”最后,邓昇终于是看不过眼了,直接喝止众人的争吵,一众人看到邓昇发怒了,皆停了下来,向邓昇请罪!
邓昇也没有理会他们,而是看向一直没有说话的崔浩、蒋琬、张宾几人,向他们问道:“崔卿、蒋卿、张卿,不知你们觉得此事如何呢?”
崔浩、蒋琬、张宾三人都有着各自的想法,蒋琬出身贵族,他当然不愿意看到贵族独领风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的,可是作为当朝尚书令,他要想的是如何让邓国永远强盛,长治久安的,所以他心里十分纠结,而张宾也是很支持科举制的,他认为科举制一出,必定能够收拢大批的寒门才子,不单单是邓国,甚至连秦赵的寒门学子都是涌向邓国,如此一来,邓国想不强大都不可能了。
而崔浩也是模棱两可的,崔浩出身贵族,但是他的家族其实一开始和寒门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是出了一个崔太后,再加上崔家外孙邓昇坐上的邓国的王位,崔家想要出头根本不可能的,更别说时至今日,他崔浩能够坐上三相之首的中书令了,所以他对科举制并不排挤,但是话说回来,崔家现在毕竟是发迹了,家族中也有不少的子弟等着入仕,如果一旦开启了科举制,崔家子弟入仕的难度就会大大的增加,这又是崔浩不想看到的,所以他并不提倡。
面对邓昇的问话,崔浩出列道:“大王,科举制的施行,的确有利于我大邓长远的发展,但是臣以为当下并不适合,虽然有着造纸术和印刷术,普通百姓的学识大大增加,可是毕竟时日尚短,成效还没有达到理想,而且寒门学子中良莠不齐,倘若真的入朝为官,恐怕也难以造福百姓,而且贵族们长久以来的把持官场,如果贸然改变,恐怕会引起骚乱,而今我大邓正式处于关键时候,不可出现一丝动乱的!”
崔浩并没有明着反对科举制,因为他知道,既然邓昇有了这个想法,那么付诸行动也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而已,更何况科举制的存在,的确有利于邓国的人才储备,对邓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不过崔浩则是认为,现今虽然百姓们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还没有到达预期,贸然的施行科举制并不合适。
听完所有人的意见之后,邓昇陷入了沉思,这也是他一直以来担心的问题,其他的邓昇并不担心,唯一担心的就是贵族们的反对,尽管这些年来邓昇一直都在有意无意的削弱贵族的实力,但是贵族屹立数百年而不倒,其底蕴又岂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呢?宛城贵族,颍川世家,江东世家,荆南世家等等,又有哪一个是好惹的呢?稍有不慎,恐怕就会引起动荡的。
这么多年来,邓昇可以说是已经将邓国完整的控制在手里了,虽然现在施行科举制,很有可能会引起动荡,但是对于手握数十万精锐的邓昇来说,这只不过是癣疥之疾而已,无关痛痒,唯一值得担心只不过是这样可能会影响到邓国一统天下的进程而已。
邓昇今年已经年过四十了,在这个人均寿命不足五十的年代,邓昇已经可以说是走过了大半生了,尽管邓昇的灵魂是来自后世,这么多年来他对自己的健康一直十分的重视,也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毛病,但是人力有尽时,邓昇也不保证自己能够活多久,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活着看到天下一统,所有因为科举制,而导致这个愿望落空,这就不是邓昇愿意看到的了。
想到这里,原本已经下定决心要推行科举制的邓昇此刻又开始有些动摇了,而这个时候,苏弘出列道:“大王,现今推行科举制或许对大邓来说会有些影响,但是终究利大于弊,更何况,大王乃是我大邓立国以来,最具威望的雄主,如果大王都无法推行科举制,那未来的君王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所以臣以为,想要顺利的推行科举制,唯大王不可!”
第四百三十八章 邓国科举制
第四百三十八章:邓国科举制
乾阳宫中,邓昇首先提出了将面相全国选拔官员的方式定为永例,并且命名为科举制,对于科举制的推行,群臣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反对,又有人支持,而且在面对推行科举制很有可能会影响到邓国一统天下的计划的时候,邓昇动摇了!
正当邓昇打算打消这一个念头的时候,苏弘的一番话再一次打动了邓昇,苏弘话中的意思就是,邓昇是邓国有史以来,最具威望,权力最大的君王了,如果连邓昇都没有这个魄力推行科举制的话,那未来又有哪一个君王有这样的魄力呢?说到最后,苏弘直接表示,推行科举制,非邓昇不可!
看到邓昇有些意动了,一直十分支持推行科举制的苏弘脸上露出了笑意,趁热打铁的说道:“大王,推行科举制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大事,尽管臣不知道推行科举制是否顺利,也不知道能否成功,但是有一点臣是知道的,如果我们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那就永远不可能做到,又如何能够给后世子孙做一个表率呢?失败了不要紧,只要我们尝试过,那子孙们就有了一个借鉴的对象,我们曾经犯过的错,他们也就不会再犯了!”
是啊,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呢?邓国自弱国崛起,到如今的天下第一强国,最不缺乏的就是冒险精神,面对困难而止步不前甚至后退,这不是邓国的作风,更加不是邓昇的作风,于是邓昇深吸了一口气,点了点头,说道:“苏卿说得对啊,如果我们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后辈子孙呢?既然总要有人走出这第一步,那就让寡人来吧,如果那些世家贵族有意见,那就让他们来和寡人说,如果他们接受不了,甚至反抗的话,哼!寡人的几十万大军可不是吃素的,此事就这么定下了,科举制一定要推行,我们不能将自己不敢做的事情,全盘的推给子孙们,一代人就要做一代人的事情,而我们要做就是要为子孙们打下一片锦绣江山!”
邓昇的话犹如一锤定音,邓昇都做出决定了,纵然陈群等人再心有不甘也只能选择接受了,而现如今他们能做的就只能是尽力的为家族的子弟谋求一条出路,而这条出路除了考科举,并无他法了。
虽然已经下定了决心,但是现在的科举制也只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还需要更细化的完善才行,经过商议,最终这一套影响邓国未来的的选拔制度终于是出炉了。
次日,景阳殿朝会,邓昇当众的宣布了推行科举制,科举制以三年为一考,其中第一年,各县组织考试,根据各县参考学子人数以比例录取,是为县试,第二年,在各县成绩优异的学子,集中由道府组织考试,同样是按照参考学子人数以比例录取,是为道试,到了第三年,也就是最后一年,从各道脱颖而出的学子,将集中宛城,举行京试,最后京试前三百名,可以进入景阳殿,由邓昇以及三省六部官员会考,是为殿试,最后由邓昇定下名次,由吏部安排授官,其中头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其余皆为进士。
不过考虑到,并不是每一次科举考试的时候各地都有官员空缺,所以邓昇便在宛城设立翰林院,用来安置京试通过,但是暂时没有授官的学子。
而且邓国的科举制度也与后世的有所不同,在后世,只要你通过了初级的考试,哪怕中级的不过,也不需要重新考初级,但是邓国的科举制度却是规定,只要是有一场没有通过,那不好意思,你就得重新来过了,无论是县试还是道试、京试都是每三年一考,也就是说,当考完一次县试之后,下一次县试需要等到京试结束之后才可以进行,也就是需要三年之后,不过由于今年是第一届科举,并且又有十个太守位置和大量的县令,属官需要补充,所以邓昇直接进行京试和殿试,京试和殿试主要是为了选拔县令和属官,至于十个太守,也是从六部郎中和各地县令属官中挑选。
另外,在后世,负责科举考试的部门会是礼部,但是邓昇却直接跳过了礼部,设立一个学部,并且在各道各县设置分部,但是学部的官员却不是永久的,每三年一轮换,由邓昇从朝堂和各地官员中挑选,任期三年,在县试开始之前,邓昇就会定下学部官员的名单,到了殿试结束之后,这一届的官员就会全部离职,返回原岗位,再由邓昇重新挑选,这样做虽然繁琐,但是确实极大的保证了公平,因为在县试开始之前,谁也不知道负责这一次科举的官员是谁。
科举制一出,整个邓国朝堂一片哗然,出身寒门的官员则是欢天喜地的,因为有了科举制,他们这些寒门学子就有了出头之日了,不会再出现怀才不遇的情况了,这对寒门的崛起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但是出身世家贵族的官员则是面如死灰了,纷纷出列反对,请求邓昇收回成命,因为一旦推行科举制,世家贵族把持官场的日子将会一去不复返了,哪怕当下寒门还无法与世家贵族抗衡,但是未来呢?随着大量的寒门子弟入仕,世家贵族的生存空间定会被寒门挤兑,最后泯灭于众人,所以对于推行科举制,他们是持反对意见,而且反对的声音在朝堂之上还是占据绝大部分的。
但是邓昇是谁,作为邓国有史以来最具威望,权力最大的君王,决定下来的事情,又岂是轻易的改变的,所以在面对如此强烈的反对,邓昇依然是坚持己见,不为所动,见邓昇态度如此的坚决,众臣都知道,这件事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那就只能默默地接受了。
朝会结束之后,推行科举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天下,寒门一片欣喜若狂,因为科举制的推行,让一直报国无门的寒门学子终于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他们就可以鱼跃龙门,出入朝堂,改变命运了,而世家贵族则是如临大敌一般,各地的世家贵族开始了频繁的往来,在邓昇大力打压南阳三大家族之后,邓国境内的世家贵族为了不步三大家族的后尘,一直以来都是不怎么联系的,可是现在科举制的推行,已经触及到了世家贵族的利益了,所以他们又开始联系了。
颍川郡,阳翟城,荀府,这里是颍川世家荀家的祖宅,这一天,荀家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客人,同为颍川世家的陈家族长,陈庚。
荀家正堂里,陈庚与荀家族长荀况相对而坐,这段时间来,颍川世家可以说是遭到了两个巨大的变故,一个是荀彧拿下了一道刺史的位置,但是付出的就是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