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明朝当暴君-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更让熊廷弼称奇的是,他在旅顺口看见的军港建设没有导致百姓负担加重,相反还使得本来荒凉的金州卫一带开始有了生机。

    他亲眼看见有叫“综合门市”的商铺向务工者出售粮食和盐,且用银币进行交易,也看见有新来的民户在新开垦的土地里种着一叫土豆的作物,并将附件带来的猎物与务工者进行交易,也是用有着太祖头像的银币。

    熊廷弼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朝廷似乎国力大增,竟有如此大的财力开始在辽东屯垦与营造港口。

    等到熊廷弼到了天津,看见更加繁荣的商业活动以及大型船厂和大量制造作坊后,就更加不由得惊呼起来:“当今圣上与朝中诸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这里昔日还是饿殍遍野、草木萧索,怎么短短数年不见,竟已繁华至此,咦,还有读书声!难道这里还有学校不成?”

 第两百二十八章 严禁囤积棉纱生丝

    “臣熊廷弼奉旨觐见。”

    天启二年七月盛夏,熊廷弼回到了京城,且回京不久后就被朱由校传召到了政事堂。

    “平身!”

    朱由校笑着抬了抬手。

    “谢陛下!”

    熊廷弼起身抬头,然后,他就看见了自己一直想见到的皇帝陛下。

    对于熊廷弼而言,这位与他素位谋面的皇帝陛下,从即位以来,就以杀言官等各种不计后果的方式护着他这个辽东经略,也信任着他,所以,这让他虽然不理解朱由校为何这么信任他,但这不影响他对从未见过面的皇帝陛下朱由校的感激与崇敬。

    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

    熊廷弼此时真的因为朱由校之前对他近乎偏执的信任而热泪盈眶起来,乃至于谢恩时,也有些更咽起来。

    虽然在辽东的熊廷弼从来是严肃的一张脸,但现在他在朱由校面前真的显得很好哭一样。

    “辽东能稳住今日之局面,爱卿功不可没,如今召爱卿回京执掌兵部,是将来进一步重振大明武功,也是为将来能彻底平定东虏做准备,爱卿久在辽东,自然更知兵事,故而不知爱卿对接下来朝廷平辽之事,有何建言?”

    朱由校问道。

    熊廷弼很庆幸皇帝陛下从未有急躁地想要迅速平定东虏之患,不像大多数居于关内的士大夫一样轻视东虏,而且也没有像士大夫们一样,因为平时安享尊荣已久而不知大明之弊,所以并没有因为他只是守住现有辽东,没有彻底剿灭东虏,而指责他。

    这让熊廷弼感到很是惊讶,他没想到自己陛下虽然深居内宫,却对辽地东虏有着异于常人的清醒认知。

    甚至,熊廷弼之前通过邸报所了解到的皇帝陛下的行为,而觉得自己陛下不但不像大多数当朝者那样轻视东虏,甚至还有些悲观!悲观到过于重视东虏,乃至似乎视东虏为将来能威胁大明根基的地步,所以不惜以得罪士林、留下千古骂名的方式强征逋赋、强行在南直隶清丈田亩、将大量钱粮用于练兵,用于安民。

    所以,熊廷弼现在也就没打算再给朱由校讲述东虏之隐患。

    熊廷弼此时回道:“启禀陛下,臣在回京之前,本认为以东虏现有之势,大明想要尽剿之,恐甚为艰难,盖因东虏非游牧之鞑虏,而有自己之农户以及工匠,且其内部令行禁止,另外奴酋努尔哈赤知兵善战,所以,大明能不使其壮大就需耗费不少心神,但自臣回京后,臣认为东虏将来可灭也,而且不需耗期太长,因为我大明有明主,既知人善任、又知富民养兵之法,臣此次回京已经于沿途看见,原来乞食于京师运河边的数十万流民如今竟安居乐业下来,昔日荒凉之盐碱地竟已变得市井繁荣,足以看见吾皇陛下治世之能!如此大明必再入鼎盛之时!东虏奴酋虽有野心、其贼众虽能战能耕,但不过弹丸之地,只要我大明再次强盛,自然可以将其灭之!”

    朱由校点首,又问:“以爱卿之见,当如何做?”

    “以臣拙见,如陛下与朝中诸公现在所行,当水陆并举,外联蒙古、朝鲜继续困缩东虏!因为辽东守备森严,所以,接下来东虏必会因粮食不足而抢掠蒙古和朝鲜,尤其是朝鲜,蒙古游牧之族,不易被掠,但朝鲜却承平多年,其国内积粮甚多,我大明将来必须阻止东虏寇掠朝鲜,而要阻止此事都在步骑强悍之余,要有强悍之水师。”

    熊廷弼回道。

    “很好!”

    朱由校说了一句,且笑了起来。

    朱由校早已下旨设立大明水师学堂,且在徐光启在离开京城负责屯垦与推广番薯土豆之事前,就让徐光启推荐,起用了天下善于水战的大明武官,担任水师学堂总教习,而训练水师军官学员,以为将来培养大明水师力量做准备。

    所以,大明直属于朱由校统率的水师力量已经在进行中。

    当然,无论是近卫营扩编成近卫镇,还是战船打造与水师建设,都是需要大量钱粮做支撑的。

    因而,朱由校很需要预先安排好的新纺织技术尽快为官营纺织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好在因为大明迅速平定了安邦彦的叛乱,再加上辽事胜仗不断,所以,北方权贵中许多人对支持皇帝搞官营纺织业夺江南士绅海贸之利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许多北方权贵开始追加投资,争着抢着想要在官办纺织业中多占一份份额。

    “本国公不是为了钱,主要是想支持陛下大练新兵,早日平定东虏,所以,我决定再投二十万两!”

    英国公张维贤亲自赶到天津,见到徐光启后说了起来。

    “家父也想再加一笔,崇文寺的分红合计三十万两全部再投到官营纺织厂去,这种表现忠心的事,我们方家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方世鸿也对徐光启说了起来。

    “还有我们……我们也想献忠心!”

    就在徐光启要说话时,一些衣着华丽的人直接包围住了他的轿子。

    徐光启见此只得道:“诸位容禀,陛下允许的官营产业参股份额就那么多,是不能再多的,所以,你们这样加的话,只能使得每股价格更高,你们得想好!”

    但这些人都不想自己占的份额减少,也都看好未来官办产业的前景,准确说是看好皇帝和大明的国运,也就还是继续加着钱,甚至还因此争执起来,乃至差点直接动武,各权贵之间开始矛盾加剧,尤其是文官和武勋之间,文官直接骂武勋贪得无厌有这么多庄田还要想占官营产业的利,武勋则吐槽文官士族利欲熏心、是斯文败类。

    而始作俑者的朱由校则因此得了一大批开办官营产业的启动资金,甚至都不用自己出內帑。

    最后,朱由校便让徐光启利用这笔资金安排自己家族的人在松江扩大棉纱产业与新的织造产业。

    ……

    当然。

    朱由校和北方权贵们在意图借着搞官营产业的幌子准备夺江南士绅海贸之利时,代表江南士绅利益的官员们自然是很气愤的。

    “真是过分!简直就是一群豺狼!”

    钱龙锡这个素来沉稳淡定的在自己暗室里也直接摔了茶杯,他家是江南望族,他可不愿意看见纺织之利被皇帝联合着一帮北方权贵夺走。

    “苍天无眼,让这样的桀纣之君和奸邪之臣得逞所愿,西南之夷、建州之虏,都不能动其根基分毫!”

    倪文焕也附和起来。

    “棉纱与生丝囤积得如何?”

    钱龙锡忽然问道。

    “正在囤积。”

    倪文焕说道。

    “得加速囤积!江南各权贵士族怎么得筹银上千万两准备囤积棉纱与生丝,论财力,那暴君和身边的奸臣们不是我们对手!”

    钱龙锡说道。

    ……

    “你是说最近棉纱、生丝价格开始大涨?”

    朱由校问着魏忠贤。

    “是的,皇爷。”

    魏忠贤回道。

    朱由校想了想后冷笑了起来,然后吩咐道:“着内阁拟明诏,布告天下,严禁囤积棉花和生丝,一旦查明,必严惩不贷,轻则流放,重则抄家处斩!”

 第两百二十九章 要大搞基建与查抄违旨富商

    “你说什么,朝廷下诏旨布告天下,禁止囤积居奇,轻则流放,重则抄家?”

    钱龙锡听倪文焕说后惊愕地问了起来。

    倪文焕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

    “又是以权势欺人!”

    钱龙锡咬牙切齿地说了一句,然后将黄花梨木桌子重重地拍了一下。

    砰!

    倪文焕都不由得一哆嗦,呼吸也有些重地道:“他们是真欺我江南士民不敢反!变本加厉地要与民夺利!”

    钱龙锡直接一挥手:“不用管!该囤的继续囤,倒要看看朝廷怎么查得过来!另外,我们还可以不直接囤棉花与生丝,用高价购进棉布与绸布的方式,进而使棉纱与生丝涨价,而让小商贩与织户、棉户自己主动囤积棉纱与生丝!他朝廷既要禁止囤积棉纱、生丝,总不能禁止所有小商贩和织户、棉户买棉花、生丝织布吧,甚至还限制人家买多少棉花、生丝织布?”

    “钱公说的有理,若如朝廷真要如此,不怕底下的织户、棉户和小商贩不会反!”

    倪文焕附和起来。

    ……

    “光靠禁止囤积棉花和生丝是不够的,一旦官营纺织业兴办起来,那就需要更多的棉花和生丝,棉花和生丝价格必然上涨,普通织户和棉户以及小商贩会自觉囤货,甚至权贵士绅也会这样做,所以,我们还得想其他办法。”

    政事堂。

    朱由校在要求下旨明令禁止囤积棉花和生丝后就又和方从哲说起此事来。

    “陛下圣明,今年南直隶推行清丈田亩后便已清查出许多无主之田,且因江南织造业发达,大量百姓不肯再务农,所以,这些田地还荒着,以臣之见,不如改为桑田棉田,雇人耕种,将来其他各省在清丈田亩之后,将查出的无主之田也如此做。”

    在方从哲看来,现在北方许多权贵士绅既已参股官营纺织产业,自然会支持朝廷继续清丈田亩,而借着清丈田亩的机会增加棉田和桑田数量,进而获得更多的棉纱和生丝,为自己增加利益,至于清丈田亩所带来的田地损失自然算不上是什么,毕竟谁都知道棉布、丝绸之利远高于粮食收成的。

    所以,方从哲在此时如此建议道。

    “不妥!增加粮食产量依旧是社稷安稳之本,棉纱和生丝价格增加,权贵士绅自会改稻为桑,而驱赶佃农,使许多佃农流离失所,而朝廷要做的事情让这些被赶出农田的佃农通过务工甚至是入伍为兵的方式活下来,将来在全国进行清丈田亩后清查出来的田地依旧是分田于民鼓励百姓种粮,以应对将来棉田桑田过多导致粮食紧缺的局面,人终究是只能靠吃谷麦才能解决饥饿,而不是靠棉花和桑叶。”

    朱由校拒绝了方从哲的建言。

    方从哲因此不得不深思起来:“是!臣请陛下谕示。”

    “朝廷要继续大兴土木!主要是交通改善,要增建官道,其次是水利与河道工程,该挖渠的挖渠,该修堤的修堤,棉纱和生丝上涨的事,自会有人会将自家种稻麦的田地改为桑棉田,而朝廷要做的是准备好养活被赶出来的无地流民,为什么江南现在粮食增量越发不如湖广,有湖广熟、天下足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