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明朝当暴君-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喳!”

    跪在地上的李永芳先磕了一个头。

    然后,李永芳才道:“回大汗,是的,现在明廷京师一带不但流民被重新编户,附近乡民因为做买卖也阔绰不少,奴才想,我们派去的细作肯定是因此觉得在大明当老百姓比在给我大金冒死传送消息要好,所以,就没再主动带消息出来。”

    刘爱塔不等努尔哈赤吩咐,也忙回答了起来:“是这样的,大汗,现在明国自从江南催缴逋赋以后,其粮价开始下跌,许多普通汉人靠工作一日所挣的工钱就能饱食终日,大有恢复到万历时的样子,想必我们派去的人也不愿意在回大金挨饿。”

    “混账!你们选的都是些什么人!早知道这些包衣奴会这样,本汗当初就应该杀光他们,而不是让他们活着,给我大金做事!”

    努尔哈赤指着李永芳和刘爱塔骂了起来。

    东虏派去大明的细作基本上都是被俘虏的汉人,也就是努尔哈赤口中所谓的包衣奴,毕竟也只有汉人当细作才能在关内混下来。

    天下汉人这么多,这个时代又没有什么民族情怀,所以,为努尔哈赤所代表的建州女真而打探消息的包衣奴不少。

    如果东虏的势力一直在上升期,这些包衣奴为了自己的地位在东虏有所提升,自然会积极为东虏做事。

    但现在东虏的势力在下降期,而大明国内经济环境越来越好转,这些包衣奴自然更愿意重新成为大明子民。

    皇太极明白了这里面的根由,也就主动在这时候主动站了出来:“父汗,儿臣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本还是在于我大金国力还不及明国,而之前的数次败仗,以儿臣之见,之所以我军战败不是因为我大金各旗将士不够勇武,也是因为我大金国力不及明国,自明廷皇帝朱由校登基以来,便一直通过打压江南士绅来增加国库收入,然后用以收买军心,接济百姓,增强厂卫的力量,使得我大金无法与之抗衡!”

    “所以,父皇,以儿臣之见,我们也需要壮大自己的国力,如今既然寇掠辽东已不可能,当将目光看在朝鲜和蒙古身上,掳其人,并其地,以增强我大金国力!”

    皇太极继续说道。

    何和里这时候附和了起来:“四贝勒说的没错,我大金如今屡次不敌明国,还是因为国力不及明国!”

    说着,何和里也跪在努尔哈赤面前来:“大汗!如今我大金内部因为缺粮,以致各旗皆挨饿度日,米价已翻涨二十多倍,可以说,我大金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所以,奴才也认为,当务之急不是报复明廷,而是向蒙古和朝鲜进行劫掠,亦如大汗前日所言。”

    努尔哈赤点了点头:“传本汗令,将老弱生病的包衣奴全部活埋!”

    ……

    “看来东虏是真被我大明围困得不行了,竟然做出如此惨绝人寰的举措,竟要活老弱包衣。”

    朱由校这里收到了来自东虏内部的秘密消息。

    自即位以来就特别重视情报建设的朱由校自然早就在东虏内部打入了大明的眼线,甚至也策反了一些能接触东虏核心机密的人。

    所以,在努尔哈赤刚下了杀人令后没多久,朱由校就从田尔耕这里知道了这一消息。

    “启禀皇爷,他们还打算接下来寇掠蒙古和朝鲜。”

    田尔耕回道。

    朱由校听后笑了起来,心道:“这样好啊!朕正愁怎么找机会控制蒙古诸部和朝鲜呢!”

    “熊廷弼还有多久到京师?”

    朱由校这时候问道。

    魏忠贤忙从后面快步走了上来:“回皇爷,东厂来报说,大司马已于五日前进离开旅顺口。”

    朱由校没再说什么。

    等熊廷弼回京后,他便打算让熊廷弼和朝中大臣们一起将整个对辽战略升级,不仅仅是针对东虏,也要针对朝鲜和蒙古诸部。

    “这是臣按照陛下谕示让他们弄出来的坩埚炼钢技法的最终成品,如今已经开始冶炼生铁,所冶炼出来的钢的确更坚硬,用这种坩埚炼钢法制出来的钻头钻枪管的确更快速也更锋利,使得现在军械制造总局的枪械局枪管加工速度提升许多,臣现在打算让他们用这种坩埚炼钢之法制出更大的钻头,用来加工炮管。”

    朱由校趁着熊廷弼还没回京,便先来皇家禁苑的军械制造总局巡视,准备摸底一下大明现在的技术研发的进展。

    而让朱由校没想到都是,工部尚书毕懋康一干人竟还真的按照他的谕示摸索出了坩埚炼钢法的工艺流程。

    当然,这也跟坩埚炼钢法的工艺难度不大有关,基本原理无非是用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矿物石墨隔绝煤炭燃烧时让铁水中出现大量硫这种杂质,从而实现冶炼出强度与硬度更高的高碳钢的目的,所以,毕懋康等也就能摸索出此技术来。

    此时,毕懋康便对朱由校说起眼前用坩埚炼钢法的高炉来。

    朱由校听后点了点头:“工部记得及时为参与此项工艺的官员工匠请赏,爱卿也当厚赏。”

    朱由校说着就道:“传旨,毕懋康加授太子少保。”

    “臣谢陛下隆恩。”

    毕懋康回了一句,然后又指着一旁用柳条炒着钢水的工匠说道:“陛下请看,这就是臣根据您的谕示设计出的柳条炒钢流程,从坩埚炼钢的炉子里出来的钢水,经柳条这么一炒后,果然能得出不同硬度的钢材来,臣在想,如徐阁老所言,或许这钢里真因为燃烧融进了木类元素。”

    徐光启和毕懋康这些属于明朝的学者,还不知道什么元素周期律,所以,他们也就只把柳条归为木类。

    朱由校只是微微一笑,他倒是没有强行灌输元素周期律给毕懋康与徐光启,因为他知道,要想让这个时代的人懂得后世的一些理论,也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的。

 第两百二十七章 船政局与熊廷弼回京

    受朱由校之前的启发,徐光启的确把柳条、木炭这些皆归为了木类元素。

    因为徐光启发现这些物资都可以燃烧。

    现在的他业余所有精力都花在了统计这些物质性质规律的事情上。

    甚至他的书房内现在所有可以放东西的地方都放到是各类物件。

    有铁器、石器、琉璃、绿矾、明矾这些。

    因为徐光启的家族是第一个和皇帝合伙经营官办产业的权贵,所以,如今已阔绰不少的他基本上把个人收入都花在了这上面。

    而且徐光启还打算像李时珍一样,写一本囊括世间各类物质规律的纲目出来,以便世人查阅。

    甚至,徐光启已经总结出铁类元素、木类元素、水类元素这种可以涵盖某些物质共同性质的概念。

    当然,朱由校也会在适当时候给徐光启这些人一些能让他们可以接受也能理解的自然科学理论。

    不过,现在朱由校没有想在元素上多说些什么。

    在看见大明钢铁技术进入到坩埚炼钢阶段后,他现在想到的是,大明钢铁产能将会大幅度提高,而钢铁产能高意味着军工产能高,这无疑给朱由校扩充军队奠定了基础。

    “既然坩埚炼钢比之前的冶炼技艺更好,那就再建一官营铁厂,朕打算设在汉阳,那里交通便利,但又没有距边镇与海疆太近,拟道旨意,让毕爱卿以巡视天下工程为名去一趟湖广汉阳,选出一个可以建设新铁厂的地方来!”

    因而,朱由校这时候对毕懋康和徐光启等如此说了起来。

    “遵旨!”

    徐光启回了一句。

    “造船之事进行的如何?”

    朱由校这时候忽然问起徐光启关于船舶制造的事来。

    徐光启忙回道:“回禀陛下,自您下旨在天津设大明船政局且由工部郎中蒋德璟任船政局督办后,蒋德璟如今已在天津雇工打造船坞,现已基本竣工,目前正开始利用西洋工匠与从福建、广东招来的老船匠设计大明的软帆战船,按照陛下谕示,他们对艏楼和艉楼进行了改造,以尽量使大明的软帆船可以达到更快速的目的,另外,南京兵部也把搜集出了一些关于宝船的资料,已经送抵天津,准备重现大量宝船,但这个估计要颇费精力,盖因存于兵部的宝船和航海资料已遗失无考,有说是被烧毁,所以,现在只能让老船匠和船政局的人根据崇文寺提供的一些私人笔记所画宝船图样来凭空想象。”

    朱由校点了点头:“也罢,据朕所知,郑和当年下西洋所乘宝船,可乘上万兵马,甲板上甚至还能跑马,若还能制造出来,即便速度不及西洋船,但用来运兵与作为物资保障用的战船还是很有用的。”

    “陛下说的是,可惜如今已无人能造此巨船。”

    徐光启也回了一句。

    ……

    熊廷弼接到朝廷升他回京担任兵部尚书,且让袁可立接替他担任辽东经略的旨意后,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犹豫,且立即遵旨谕示,从辽阳出发抵达了旅顺口,并乘船往天津而来。

    因为熊廷弼对袁可立的能力并不怀疑。

    毕竟他在袁可立担任辽东巡抚期间和袁可立共事过。

    所以,熊廷弼相信袁可立会继续像他一样稳妥地管着辽事。

    熊廷弼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皇帝陛下现在是真会选人,无论是现在即将担任经略的袁可立还是现在的辽东巡抚孙传庭,他都觉得这两人都是自己在辽东很好的接班人。

    当然,熊廷弼对于离开辽东也是有些不舍的,毕竟他一直是想彻底解决东虏后才回辽东的。

    但他知道这不可能,他一个封疆大吏如果在辽东待的太久,是不会令朝廷放心的。

    而且熊廷弼也知道皇帝陛下的心思,即便不是为了防备他在辽东独自尊大,也是为了让他回京后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在国家层面对整个辽事进行决议,要不然也不会直接升他为兵部尚书。

    “老爷一生夙愿是平定东虏,但如今却因为圣旨不得不提前还京,想必老爷您对此颇有遗憾,老爷您何不以特简不如廷推为由回绝圣意呢,想必以老爷之功,圣上也不会怪罪的,而且老爷您这样直接接受朝廷特简为大司马,而不经过廷推,不知情的还会说您也是恋栈权位之辈,没有文臣风骨。”

    熊廷弼的心腹幕僚文贞此时见站在甲板上的熊廷弼依旧看着辽东方向就不由得说了一句。

    熊廷弼笑了起来:“承蒙陛下器重,让老夫进京任大司马一职,这种事老夫怎么能抗旨,老夫是忠君忠于社稷又非忠于天下文臣,廷推虽公允可得天下人望,但并非必行之制,且看圣意而已,至于别人怎么看,老夫便无所谓了,这么多年被言官弹劾的罪状已经够砍十次八次头了,何必管他们怎么说!何况,以老夫看,陛下这次让老夫进京掌兵部是有深意的,不然也不会让老夫走海路回京,你可还记得旅顺口一带热火朝天大兴土木的场景?陛下这是要在将来针对彻底剿灭东虏、加强关外防卫而下的一盘大棋!你得细细琢磨!”

    熊廷弼的确在回京的路上看到了旅顺口的军港建设,当他看见大量的汉人流民,甚至不少蒙古人在官军的监视下,在旅顺口建造港口时,他就知道了朝廷用意。

    当然更让熊廷弼称奇的是,他在旅顺口看见的军港建设没有导致百姓负担加重,相反还使得本来荒凉的金州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