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辽宁1950-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在以色列人那边,由于中苏两国表现出来的对以色列的不友善态度,以色列政府非常地恐慌。他们通过美国国内的犹太人资本家向美国政府施加影响力,想让美国更多地罩着自己,以免被得到中苏两国支持的阿拉伯人赶尽杀绝。艾森豪威尔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已经不得不向以色列承诺,给犹太人军队提供更多的武器装备,并派出精锐的教官去帮助他们进行训练。
原本以色列政府还想着要和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这样一来任何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宣战的话美国政府就不得不参与到战争中,但美国政府坚决拒绝了这个要求,他们担心这会让中东国家立刻就头也不回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如果以色列还是那个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打退阿拉伯国家多国联军的进攻,甚至在此过程中扩大自己的国土的地区强国,美国倒是可以考虑一下这种条件。但就现在的情况而言,中国人有能力让以色列这个国家在一小时后灰飞烟灭,阿拉伯国家很快就能发现如果他们投靠了社会主义阵营,那么他们根本就不用怕以色列的侵略。
“真是难以想象,明明我们自己的还缺少装备去填充新建立的几个装甲师,但我们还要同时帮以色列人建立五个装甲师。”艾森豪威尔一想起美国不得不进行的无偿军事援助就觉得肉疼,这些犹太人实在太贪婪了。
“但如果犹太人能够帮我们稳定中东局势的话,这么一点投入还是很划算的。”杜勒斯说道。
“但愿这真的能够起到一些效果吧。”
直到目前为止,中苏两国都没有在联合国上提及巴勒斯坦问题,虽然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使者都拜访过中国的联合国大使,询问中方对这件事的态度,但对方似乎没有给出正面回应。苏联在不久之前出于和美国同样的目的,也是愿意帮助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存活下去的,但现在他们的态度有没有改变就不好说了。
“就现在看来,中国人不打算跟犹太人客气,他们知道了原本的历史,为了拉拢阿拉伯人一定会选择和犹太人敌对。”艾森豪威尔说道。
“是的,但只要以色列在那里存在一天,阿拉伯人就会担忧他们的地位,中国人应该不至于疯狂到要把犹太人赶尽杀绝,这对他们而言也没有什么好处。他们应该是不会让以色列这个国家消失的,只要他们有底线,我们就有操作空间。”
就在他们说话的同时,美国东岸的几处港口有大量的枪支弹药和坦克飞机正准备被装到运输船上,而在此之前已经有大批的武器弹药被送到了以色列。如果说中东地区是一个火药桶的话,现在美国和以色列正在联手往里面塞入更多的炸药。
在布劳恩的短程弹道导弹开发完成之后,他们就会着手将其运往以色列部署。如果中苏两国作出相应的反应,应该就会给阿拉伯人更多的先进装备。只要中东地区不稳定,美国就能从中获益,至于那些可能因此而死的阿拉伯人,就让他们成为自由世界迈向未来的垫脚石好了。
“布劳恩博士会能够实现他的愿望的,自由世界会去探索太空,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得找一些人充当火箭的燃料。”
“能够成为人类迈向太空所付出的微末代价,大概是这些微末小国最大的价值了,他们说不定还会为我们的成就大声喝彩呢。”
第238章 星辰大海
早在二战还未结束的时候,苏联就开始了有关远程导弹武器的研究,但直到1944年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被从西伯利亚的牢狱中释放出来之前,这项工作的进展并不顺利。虽然一度含冤入狱,但是这位天才般的科学家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为祖国服务的决心。
美国人通过“回形针计划”带走了纳粹德国的绝大部分导弹和航天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研究资料,但在战后的这段时间里面,苏联的导弹和航天工程的进展比美国人要快得多。在科罗廖夫的领导之下,苏联在几年的时间里相继成功试射了短程和中程的弹道导弹,到1951年的时候已经在进行远程弹道导弹的研制了。按照原历史上的进度,他们能在几年之后展开洲际弹道导弹的实验,并用稍加修改后的P7导弹将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正式吹响人类进军太空的号角。
“真是难以相信,太空中已经布满了你们的卫星了。”
科罗廖夫难以置信地看着这间控制室中的一切,他的身边还有几位苏联导弹工程的主要参与者,所有的这些人都对他们现在看到的东西啧啧称奇。
“在75年后,发射人造卫星已经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站在科罗廖夫右手边,身上穿着科研人员的白大褂的是“511工程”的负责人之一何久天(虚构)。他是辽宁省极少数参与过后世中国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工程的高级工程师之一,辽宁省穿越发生时正在大连和家人一起度假,另外还有一位洲际弹道导弹方面的专家是随着096核潜艇穿越的,当时是主动要求上舰收集JL3潜射导弹的相关数据的,目前正在主导洲际导弹的项目,511工程便是洲际导弹和运载火箭两个项目的合称,实际上两个项目组多有重合,大部分子项目可以通用。
虽然在穿越之初的时候,辽宁省的火箭军部队发射了大量的备用卫星,初步建立起了依赖卫星形成的通讯、侦察和简陋的定位引导系统,但这些用洲际导弹打上去的备用卫星不是为了长久使用而设计的。部分质量较大的卫星可以有十年的使用寿命,不过大多数还是使用寿命三到五年的应急用品。卫星系统已经为新中国在军事和其他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因此为这些寿命不长的应急用品寻找合格的替代产物以及能将它们送上太空的运载火箭就成了非常紧要的任务。
辽宁省庞大的工业体系中自然也有一部分是服务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不过只是其中的比较小的一个链条。长征火箭的最重要的核心组件火箭发动机并不在辽宁省生产,而是在陕西。不过好在辽宁省还是有相关的人才储备,虽然制造方面基本上得从头做起,不过设计资料都是现成的,之后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有着落。
另一方面,在中苏两国签订的一系列技术分享相关的条约当中,斯大林自然很重视航天工业这一部分。虽然第一枚人造卫星这个能够标榜史册的功绩已经被一枚用潜射弹道导弹送入近地轨道的通讯卫星抢了先,但苏联的科学家们设法说服斯大林这项工程在这一时代的实用意义比政治宣传意义要大得多,而且中国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宣传自己在航天方面的几个“第一”。
协议签订之后,以科罗廖夫为首的苏联科学家团队自然强烈要求想参观一下此时位于辽宁省的这座临时卫星控制中心。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个被中国方面自称为“无比简陋”的卫星系统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之后,更加坚定了与中方合作求学的决心。
“你们能愿意为我们分享这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实在是帮了大忙了,这能让我们少走很长的一段路。”科罗廖夫感慨道。
“其实都是你们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短时间内达成的成就,我们毕竟都是同志,将来是要肩并肩地探索那片未知领域的。”何久天谦虚地说道。
考虑到苏联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和其他的许多因素之后,党中央计划分步骤地向苏联分享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相关技术。苏联的工业部门也已经兴致勃勃地开始设计他们第一枚具有象征意义的人造卫星,斯大林本人认为苏联的第一枚人造卫星还是值得好好宣传一下的,功能性并不是主要的目的。而中国这边的卫星设计就要复杂得多,在未来几年里将会产生需求的卫星涵盖了已知的所有门类,将要参与其中的子部门甚至还有很多尚未成立。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莫过于在原本历史上都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力才最终搞出来的北斗系统,全球定位引导能力不仅仅在军事上,在各类民用和科研领域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这方面的工作预计至少得用个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由于星象和地球磁场之类的自然环境变化,北斗系统工程的资料不能完全照搬到这个时代。
中苏两国的航天项目在之后将会有很高程度上的合作,在两国相关部门共同商议之后,向领导层提交的合作项目已经涵盖了包括载人航天和太阳系行星探测。相比起原历史上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现在中苏两国的航天项目更多以功能性和实用意义为主,不必为了赶时间节点去刻意地压缩项目时间。美国人想要赶上进度的话至少还得用个十几年的时间,但是美国政府到时候还有没有那个闲钱投入太空竞赛就不得而知了。
“我看了你们在未来的航天项目的影像资料,也看了你们提供的历史资料,很难想象在冷战结束之后人类的航天技术进步那么缓慢。”科罗廖夫回想起自己看到过的那些记录资料,对后世的那种情况感到很懊恼。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希望航天事业掺杂了太多政治宣传的因素。我希望我们开展航天事业是为了探索未知,走向未来,而不是为了展示我们的国力有多强大。您知道的,在冷战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多资源能够投入到航天事业当中,大多数资源不得不用以面对现实的威胁,我们事业的起步太晚也是原因之一。”何久天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经历过的事情也很感慨,原历史上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命运多舛,人才太少和资金不足的问题一直到二十一世纪才有所缓解,直到辽宁省穿越的时候中国的航天事业也依旧在追赶前人已经达到的成就的过程当中。
科罗廖夫也识趣地不再深入这个话题,他已经知道何久天口中的“现实威胁”指的就是那时候苏联部署在中苏边境的百万大军。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让双方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他们互相祝贺,许愿要带领人类走向太空的时候,或许忘记了中国人还有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也是人类。中国能在凭借一己之力的情况下,从对美国航天能力望尘莫及到能够望其项背,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他已经了解到,到了辽宁省穿越的那个时代,世界上只剩下中美两个国家还在向太空探索投入天文数字般的资金。美国人的阿波罗计划成为了冷战太空竞赛的巅峰,但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却再也做不到集中整个国家的力量把人类送上月球了。而中国方面一直在稳步地推进自己的事业,速度称不上快但也并不缓慢,他们确实做到了应该做到的一切。不过在科罗廖夫看来,那时候中国的航天事业虽然稳中向好,但也缺了一点点浪漫因素。
如果是在这个时代,苏联或者美国宣布自己第一个发射了人造卫星,那必然会造成全球轰动,掀起一波全民的太空热潮。但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在一年之内发射了多少运载火箭,将数不清的人造卫星送入早已拥挤不堪的地球轨道。人们对科技进步的认知只剩下了标志性的重大成就,就连空间站这种东西都让人感觉习以为常。
现在中苏两国有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航天事业自然也就不必急于求成,可以按步就班地展开工作。当年在赫鲁晓夫的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