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镇海王-第16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是更多的应该向后世学习,逐渐的将大明引向一个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
  这其中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医疗、科技、教育、经济、文化、体制等等。
  有些事情刘晋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但可以做的事情,自然是要现在去做。
  比如医疗就是可以去做的事情、
  医疗关系到健康、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人均寿命。
  以后市来说,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普遍都已经超过80岁,而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不少地方的人均寿命甚至于仅仅只有四五十岁,差距是非常大的。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医疗科技技术的差异,相关的技术、设施等等相差太大了,所以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大明发展到了现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粮食产量大大的增加,吃的方面来说,大明人已经不成问题。
  但是在医疗技术方面,大明目前来说,还是做的远远不够的。
  “以新生儿来说,在我大明京津地区,因为医院和医馆等非常普遍,技术也是最为先进,大家的观念也是发生了很多的改变。”
  “故而在我们大明的京津地区,新生儿的死亡率是非常低的,仅仅只有千分之几的概率,并且大部分的孩童都能够长大成人,夭折率大大的降低。”
  “但是这仅仅只是限于我们大明的京津地区,在我大明的很多地区,医疗技术和条件都依然非常的简陋,人们的观念也和以前差不多。”
  “新生儿的死亡率非常高,夭折率也是很高,往往十个孩童当中,只有六七成左右能够养大成人。”
  “所以臣以为,理应从现在开始,大力健全和发展医疗技术,健全医疗体制,将医院普及到我大明的每一个乡镇。”


第2067章 人生要有目标,朝廷要有方向2
  其实关于健全大明医疗体制的事情,以前刘晋就提过,只是一直以来都得不到高度的重视,只是在新生儿这件事情上。
  当时在刘晋的主持下,朝廷这边对大明所有的产婆、稳婆之类的进行过统一的培训,普及相关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
  效果也还是相当不错的,大明的新生儿死亡率得到了大大的降低,以前很多经常性出现的错误也是大大的减少了。
  像后世电影里面白鹿原里面白嘉轩生了很多个孩子,但是其中一半的孩子连前面七天都没有活过。
  因为产婆和稳婆的无知,用生锈的剪刀去剪脐带,结果就是感染了破伤风,几天的时间就没了。
  这样的现象,在那个愚昧无知的年代里面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很多的新生儿都是因为这些稳婆、产婆的无知而死的。
  在知识没有普及和传播的年代里面,纵然是皇帝的儿子也都难免遭遇这样的事情,更别说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了。
  有感于此,当时在刘晋的力主之下,全大明范围内对产婆、稳婆之类的进行了一番统一的培训和教育、学习。
  作用也是很大,效果也是很明显,大明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想要从婴儿长大成人,整整十多年的时间内,别的不说,单单是感冒、发烧、肺炎等等就要经历很多、很多次。
  没有完善的医疗提着和较为发达的医疗技术,这个过程当中,夭折率是非常高的。
  在后世,一直到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医疗科技技术大进步之后,全球的人口都迎来了一个大爆炸式的增长和发展,人口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
  想比起后世来,现在大明的人口根本就微不足道,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少了。
  刘晋对于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视的,多次向弘治皇帝提过这个事情,也做过相关的一些工作。
  比如推广医学院和医院,在大明各省的省会都建立起医院来,推广新式的诸多医疗技术。
  但是对于整个大明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起码来说,要将新式的医院普及到县城、乡镇一级才可以。
  这就需要用朝廷的力量来大力推动了,光靠刘晋自己是不行的。
  尤其是医学院的建立、发展,这更是需用以朝廷的力量来做这个事情,别的不说,几个省建立一个医学院,培育更多的医学人才,大夫什么的这都是必须要有的。
  新的医学虽然已经发展20多年的时间了,但现在也仅仅只有大明医学院和皇家医学院两个医学院,这每年培育出来的人才、大夫终究是有限的。
  大明还需要更多的医学院,更多的医学人才和大夫才行。
  “嗯~”
  弘治皇帝接过刘晋的奏疏,仔细的看了起来。
  刘晋的奏疏和其他官员的奏疏就是有很大的不同,简洁明了,还喜欢用数据来说话,让人具有信服力,而不是像其他官员一般,总是卖弄自己的文采和学识,讲一大堆废话。
  看着刘晋奏疏里面列举的大量数据,弘治皇帝也是面色凝重起来。
  一直以来身为天子,弘治皇帝所关心的事情一个是农事,一个是外部敌人的入侵,还有就是朝廷之上的事情等等。
  很少有说来去关心这医疗技术、制度什么的事情,因为这些对于大明的统治来说似乎好像并不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刘晋会去关心这些事情,提这些事情,让弘治皇帝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大明,也是知道了身为天子,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可不仅仅只是以前自己所知道的那些。
  “果然,又要搞事情。”
  至于其他的大臣,一个个也是不出意外。
  刘晋在的时候,那几乎是隔三差五的就要折腾一番的,总是做一些大家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现在重新当内阁首辅了,果然还是一如既往的风格。
  搞什么医疗制度,这对于朝廷之上的这些大臣们来说有什么影响?
  这京津地区的医疗技术发达,医院多就可以了,大家看病方便就行了,难道非得要将这些都普及到整个大明不成?
  那得要花多少的银子?
  又要做多少的事情?
  舒舒服服的当官不好吗?
  非得要去不断的折腾来,折腾去的。
  当然,这是大家内心之中的想法,可不敢说出来,不然弘治皇帝肯定是会让你回家养老去的。
  弘治皇帝对这些可是尤为重视的,像能够大大增加粮食产量的高产作物,新的耕种机器、耕种方式等等,这些弘治皇帝都很重视。
  这也是现在大明的粮食产量能够大大增长的重要原因,因为大明的移民大规模的使用机械化的耕种方式,极大的提高了耕种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总体的粮食产量。
  这关系到大明人口增长的大事,对于爱民如子的弘治皇帝来说,这肯定也是大事了,一定会高度重视的。
  “大家都看看吧。”
  弘治皇帝快速看完,照例也是将奏疏传给大家都看看。
  众人快速的看完,这一个个也是思索起来。
  “按照刘公的这份计划来说,我大明至少也是要兴建上千座医院才行,这需用的大夫什么的,数量更是将会非常的庞大。”
  “并且还需用新建至少十所医学院来培养相关的医学人才、大夫,这花费可是不小啊。”
  杨一清看完之后,想了想说道。
  “确实是花费不小,而且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的,这需用五六年、甚至于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杨廷和也是跟着开口说道。
  “人生要有目标,朝廷要有方向。”
  “历朝历代,朝代更迭,似乎每一个朝代都在重复着前一个朝代的故事,始终逃不过治乱循环的模式。”
  “我大明之所以能有今日的繁荣鼎盛和繁华盛况,那是因为现今我大明所走的路、发展的方向和以往的任何朝代都不一样。”
  “我们更加的注重民生,我们不断的移民、开拓更多的耕地,同时发展科技,研究出各种各样能够大大的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技术出来。”
  “所以我大明人才可以更加的富足,拥有吃不完的粮食、穿不完的新衣服,还能够住上结实、温暖的新房子。”
  “这都是以往的时候,天子和朝中诸公有着明确的发展、努力方向,始终将百姓的点点滴滴都放在心上,努力的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刘晋一听,笑了笑便说道。
  “今日之大明,早已经四海无敌,强盛而富庶,但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眼前的这一切,还应该要有更加长远的发展目标和眼光。”
  “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大明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也就知道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去做,要去努力。”
  “医疗制度的发展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是降低我大明人口死亡率,提高健康水平的一个方面。”
  “我们大明繁荣昌盛,地广人稀,如果能够拥有更多的人口,则黄金洲、澳洲、关外等地还可以进一步的开发,我大明的海外殖民地、藩国也是能够跟着随同一起受益。”
  “不仅仅是医疗技术方面,我们也还可以从粮食、交通、住房、教育等等诸多的方面去努力。”
  “以粮食来说,如果不是大力的发展农用机械,坚持移民到关外去的话,去年北方的大旱,我们大明能够拿得出那么多粮食来吗?”
  “但这就够了吗?”
  “显然是不够的,未来我们的人口还在不断的增长,我们会需要更多的粮食,需要更多的耕地,这些都是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也需要更好的技术。”
  “朝廷要做的事情很多,责任很大,可不仅仅只是说靠仁义道德孝顺就能够将国家给治理好的,需用的是从方方面面,从一个个小的方面去不断的提高,努力,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将大明给建设的繁荣富强。”
  听到刘晋的话,众人也是纷纷的点头,一个个也是思索起来。
  一直以来这治国都说要仁义道德、以孝治天下什么的,好像真的做到这些,这天下就可以太平,这大明就可以繁荣富强一般。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去做的,但最终还不是都一样,难道轮回宿命?
  现在刘晋将这些进行分析,分成一个个方面来去做,农业、交通、工业、经济、税收、军事、医疗等等一个个方面。
  然后在每一个方面不断的去努力,不断的去发展,最终这才慢慢的有了如今大明的繁荣鼎盛。
  现在大明的繁荣昌盛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朝代,百姓富足,社会稳定,纵然是出现去年的大旱灾、大瘟疫,整个大明依然稳定,不会像以往的朝代一般,一旦有什么灾荒之类的,立即就民不聊生、饿殍满地,烽烟四起什么的。
  这一切还不都是在方方面面努力的结果。


第2068章 兴建医学院
  “卖报!卖报!”
  “为民族健康、国民保障,朝廷将出资在大明各地首批建立十所医学院,培养医学人才、发展医疗科技和技术!”
  伴随着报童的吆喝声,大明各地逐渐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看报纸的习惯早已经深入了大明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城市里面,报纸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种东西。
  成都,自从长城铁路开通之后,整个成都的发展就进入了高速的阶段,日新月异来形容都丝毫不为过。
  大量的工厂、商行落户在成都,也是让成都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