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镇海王-第16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也不能说他们的年纪大,在大明朝,能够做到这个级别的,基本上都差不多是六七十岁的人了。
  也就是刘晋和王守仁这两人升的太快了,早早的就已经做到了这一步了。
  皇宫乾清宫尚书房内。
  弘治皇帝也是收到了消息。
  “张忠,你去走一趟,替朕看看韩文。”
  “带一些人参、鹿茸等补品过去,另外派御医和大明医学院的教授去看看。”
  想了想弘治皇帝是下旨道。
  “是~”
  张忠一听,连忙去办理此事。
  朝中重臣生病了,弘治皇帝都会派人去看一看,有时候也会自己亲自去看看,以示自己对这个臣子的重视和关心。
  韩文是内阁首辅,这肯定是少不了的,如果韩文要病逝的话,弘治皇帝说不定也还是要亲自去见一面的。
  “唉,时光荏冉,岁月无情啊。”
  弘治皇帝叹口气,接着来到镜子旁边,看看镜子里面的自己。
  尽管这些年来,弘治皇帝一直保养的很不错,在养生什么的,但毕竟是已经五十多岁的人了,在奔六了,这头发开始发白、皮肤暗澹、皱纹爬上脸,已经不再年轻。
  这些年来,弘治皇帝也是看过了很多大臣病逝,李东阳、刘健、周经、张懋、朱辅等等,此时弘治皇帝的脑海中浮现出这些大臣的身影。
  现在韩文也病重了,估计着也是时日无多了。
  “岁月无情啊,岁月无情。”
  “也不知道朕能够活多久。”
  接着弘治皇帝又想到自己,想着自己能够活多久的事情,这人上了年纪了,见多了生死之后,自然而然也是会往这方面去想。
  很快,弘治皇帝又摇摇头,没有再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也好,正好刘晋还有几个月就守孝期满了,可以接替韩文的位置。”
  很快,弘治皇帝就思索起来。
  朝中大臣的变动关系重大,尤其是内阁首辅的位置,身为天子,自然是要好好考虑此事的。
  刘晋是弘治皇帝非常信赖的人,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他当内阁首辅威望和影响力也足够,足以震慑住守旧派的这些人。
  最关键的是现在弘治皇帝想到了自己,由刘晋当内阁首辅的话,自己的工作量可以减少很多、很多,大量的无用奏疏肯定是不会到自己这里来。
  这样一来的话,自己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休养了。
  要是让守旧派的那些官员主导的话,到时候这奏疏还不知道要多成什么样,自己可就有的累了,又会和以前一样,这天天看奏疏看到三更半夜的,天天为国事忧愁。
  ……
  因为韩文病重的事情,整个朝野也是微微产生了一些震动。
  但好在问题不大,健全的体制让大明朝野依然在稳固的运行着,同时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着韩文离开之后,朝野的变动。
  韩文也是一直挺着,一直到了弘治三十九年的四月份的是时候,等到刘晋守孝期满之后,韩文这才坚持不住,也算是为大明做了最后的一点贡献了。
  韩文一走,弘治皇帝这边也是立即重新启用了复出的刘晋,重新任命刘晋为内阁首辅,为群臣之首,手握大权。
  这一点没有让人感到什么意外,尽管守旧派为此也是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让人不断的弹劾刘晋什么的。
  但最终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的,天子对刘晋一如既往的信任有加,而且实干派的官员也是鼎力支持,刘晋可以说是完美的复出。
  要知道在以往也是有丁忧守孝的官员复出,一般很多时候都很难再轻松的获得一个不错的位置,说不定还要一直等上几年的时间才有可能可以轮到一个不错的位置。
  但是刘晋就不一样了,守孝期满,这韩文就病逝了,刚好就可以重新成为内阁首辅,再次手握大权。
  刘晋的复出,这让实干派的官员们自然是欢欣鼓舞,由刘晋来当内阁首辅,主持大局的话,这朝野上下的官员考核制度肯定是将会继续执行下去,这对于实干派的官员来说,肯定是好事,大家升迁就更简单、容易多了。
  至于守旧派的官员,一个个则是如丧考妣,这还不知道要熬到猴年马月才有出头的时候啊。


第2066章 人生要有目标,朝廷要有方向1
  乾清宫尚书房内。
  三年没有来这尚书房了,还是和以前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三年的时间,已经有些物是人非了,在这里议事的人是换了一茬又一茬,铁打的尚书房,流水的尚书。
  从自己最早开始当尚书开始参与这个小会议时的刘健、李东阳、张懋,到后来的佀钟、刘大夏、朱辅,再到后面的韩文、毛纪、蒋冕。
  真的是犹如长江之水,滚滚向东,大家也只不过是这历史长河之中的一朵浪花罢了。
  当然,能够成为历史长河之中的一朵浪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至少也是名垂青史了,比起历史上无数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过的人来说,这也算是了不起的事情了。
  看看现在的尚书房内,杨一清、杨廷和、钟藩、李昆、童瑞、方永良、梁储、王琼、乔宇还有五军都督府的澳国公杨云,太多的新面孔了。
  短短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都已经换了几批了,倒也不算频繁,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基本上都是大臣老死、病死之后才换的,也有实在是身体不行,不得不隐退的。
  时间是过得真快。
  想当初澳国公杨云都还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强壮大汉,到了现在也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花甲老人,早已经提不动刀、骑不上马了。
  当年的杨廷和,还是朱厚照的老师,年轻有为又满腹经纶,如今也已经是快七十岁的老头子了。
  连自己也是如此,穿越过来的时候才仅仅不到20岁的小伙子,到了现在也都已经快奔五去了。
  “老王还在浙江老家,到明年年初的时候,他也守孝期满了。”
  很快,刘晋就想到了王守仁,他也丁忧守孝去了。
  倒是和刘晋差不多,守孝就真的是在守孝,也没听说他写奏疏给弘治皇帝什么的,估计着现在还在家里面格物致知,格竹子什么的吧。
  因为自己穿越过来的缘故,王守仁的仕途是真的很顺,平步青云,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内阁大臣了,比他爹王华都爬的快很多、很多。
  此时此刻,不仅仅是刘晋看着众人在思索什么,杨廷和、杨一清、梁储、童瑞、方永良等人也都是看了看刘晋,似乎在耐心的等着什么。
  “这个刘晋可不是韩文啊。”
  杨廷和心里面忍不住谈起起来。
  他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就是成为内阁首辅,成为群臣之首。
  然而如此多年过去了,当自己离这个目标很近、很近的时候,就差这最后的一步就能够实现了,最终还是要遗憾终生了。
  都已经快要七十岁的人了,哪里能够和刘晋这样的年轻后世相比,以刘晋如今的状态,别的不说,随随便便再干十年就足以把自己给拖死了。
  想到这些,杨廷和心里面就很无奈,自己在家的那段时间浪费了太多的时间,那正是自己人生最为重要的一些年,却是只能够在家里面看书。
  或许也只有等到朱厚照当皇帝了,自己这个曾经的老师能够得到重用,但以刘晋和朱厚照的关系,自己基本上也是比不过的。
  “还好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也是状元郎,未来有希望实现自己的夙愿。”
  杨廷和想到了自己的儿子杨慎。
  杨慎和刘晋一样也是状元,还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状元,这些年来也是一直做的很不错,这一次也是下放到南直隶去当了苏州府的知府,已经是四品的官员了。
  自己要做的就是在离开权力中心之前为他铺好路来,尽可能的将他给拉上来一些。
  当年刘晋从考中状元到当上内阁首辅,也不过是十几年的时间而已,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自己儿子也未尝不可以,都是状元,谁也不比谁差。
  杨廷和和杨慎父子,王华与王守仁父子,这两对父子都可以算是当今大明朝最牛的父子组合了。
  杨廷和觉得自己和刘晋相比,总是比不过,有着差距,但是自己的儿子可比刘晋的儿子厉害多了。
  自己的儿子是状元,而刘晋的儿子呢,好像一个考科举的都没有,不是被刘晋弄到海外去了,就是去管理商行、工厂什么的去了。
  就这一点来说,自己可比刘晋强多了。
  这刘晋可能就有些湖涂了,不然自己的儿子读书院考科举,这以后没有人来接着的话,这刘家以后该如何保持现在的辉煌?
  在大明朝来说,什么财富都是浮云,唯有权力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朝中无人的话,再庞大的财富也会烟消云散的。
  想到这里,杨廷和突然间就觉得很开心,自己貌似也不比刘晋差,至少自己的几个儿子还是挺有出息的,自己杨家三代人出了七个进士,刘晋家就不行了。
  但很快,杨廷和又高兴不起来了。
  这刘晋貌似还有一个世袭的铁饭碗辽国公,他儿子不用考科举,将来可以直接世袭这个爵位,还可以代代相传。
  这刘晋虽然说是文官,但其实也算是武将勋贵集团的代表了,自己弄到了一个铁饭碗,这儿子自然也就没必要那么累死累活的去考科举了。
  在想一想,以刘晋如今的身份和地位,这儿子继续走科举考试的老路,或许真的并不合适,毕竟以后大儿子当辽国公,在军队中混,这其他儿子混文官的话。
  这天子会如何想?
  想到这里,杨廷和忍不住对刘晋敬佩起来。
  刘晋肯定是早就已经想到了这些,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自己的儿子再去考科举,读的是新学,这人也安排去海外的殖民地,在殖民地这里相对来说更有发展的多了。
  关键是还更加的安全,不会受到大明这边的什么牵连,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高啊~不愧是刘晋!”
  顿时杨廷和又对刘晋佩服万分了,这刘晋估计着早已经想到了以后的退路了,可笑的是自己刚刚竟然还在心里面笑话刘晋。
  “唉~”
  内心里面叹口气,杨廷和便不再去想这些事情了。
  “陛下,前年冬天的时候,我大明大寒,去年近乎一整年的时间,我大明北方都没有下雨,干旱无比,干旱导致了鼠疫的大规模爆发,给我大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臣以为我大明理应高度重视此事,从多方面去进行预防,建立起完善的防御防控机制,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健全我大明的医疗体制。”
  “现如今,我大明地广人稀,土地广袤,但人口稀少,人口的增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人口的增长,除了有足够的粮食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不断的提高医疗技术,健全医疗体制,普及一些基本的医疗常识。”
  刘晋拿出了一份奏疏,站出来向弘治皇帝恭敬的说道。
  对于刘晋来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家丁忧守孝的时候,那自然是要将所有的事情都给放下。
  这再次成为了内阁首辅,受天子器重和信任,在其位了,那自然是要为天子尽忠,为百姓谋福祉,这就是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大明发展到了现在,早已经不是原先的大明,不能再用以前的那些办法和方法来治理大明了。
  而是更多的应该向后世学习,逐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