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统计大明-第5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上车之后直接开口问道:“大明全国可都是如此地这般百姓吃饱穿暖?”
显然崇祯是被刺激到了,朱慈烺想了想:“目前大明大部分百姓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保定作为环京之地所以百姓挣钱的门路多一点。
现在京城附近有很多大工程,无论是公路铁路,还是建房建厂,招工的告示到处都是。所以这边的百姓富裕一点。”
崇祯奇怪:“可是你问的第一户百姓家里也没有人在外打工,家里有老母要奉养,还有四个孩子,一家人依旧能吃饱穿暖,这和京城没有关系吧?”
朱慈烺奇怪崇祯怎么出来之后变成好奇宝宝了:“第一户人家虽然没有人出去,但是保定出去的人多,那么空出的劳动机会也多了。
那户百姓说,他平时农闲的时候也会去镇上或者府里找点活干,家里还养了鸡鸭和猪,每年也能卖一笔钱。
这也是因为京城附近这些肉蛋类的东西价格都不错,消费的人也多,所以才能挣钱。
如果是一个偏远山区,离城镇几十里,农户带着一筐鸡蛋走几十里山路到镇上,结果这家一两个,那家三五个的买,还可能卖不完,价格也不会多好,那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百姓手里有钱才能促进商业的繁荣,商业饿繁荣带动更多百姓从这个循环里挣到钱,所以京城附近的百姓即使不出门,因为大环境商业的繁荣他们依旧能挣到比以前更多的钱。”
崇祯好像明白了:“所以再往前,那些离城市远的农村会比这些地方差一点?”
朱慈烺叹了口气:“那可不止差一点,按照统计部的数据,大明还有四分之左右的人还在饥饿的边缘徘徊呢!”
崇祯更加不理解了:“既然已经免了农税,地租也降低了,为什么百姓还是不能吃饱穿暖?”
朱慈烺指了指老天:“因为自然灾害,举个简单的例子,中都地区凤阳府附近有这样一个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一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一个朱皇帝,十年道有九年荒。’
当然这个民谣只是调侃,但是当地因为曾经的黄河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积抬高了河床,导致淮河河床抬高,洪涝灾害频发,一些沿河地区,更是出现‘十年三淹两旱,一半收’的情况。
更不要说这次波及数省,数千万人的大旱灾,大明以工代赈,发的是钱,百姓拿钱买粮食。
因为离开家乡劳作,衣食住行处处都要花钱购买,家里如果有老母小儿的还要留下一个劳动力看守家里按时寄钱回来。
不少百姓这四年的时间,只是保证吃饱饭,没有饿死,但是家里几乎没有什么积蓄。
家乡那边持续的干旱庄稼颗粒无收,不少村庄的树皮都被扒光,虽然内阁新闻多次禁止百姓扒树皮,从统计部的数据来看,一个村庄能活下来几十颗树的都算好的了。
今年情况有所好转,不少工程的百姓都回乡去了,在粮食收成之前,这些人也只能吃老本,那仅剩的一点积蓄也会在端午麦收之前消耗一空。
所以大明大部分百姓想要实现保定这边的生活状态还需要三五年以上的时间。
中原地区如果没有了官府的工程以工代赈,百姓仅仅依靠种田以后很难富裕的起来,因为大明的粮食生产已经过甚。”
崇祯还是第一次听说:“粮食过剩?什么意思?粮食不应该越多越好么?”
朱慈烺觉得自己又回到当初天天给崇祯普及常识的时候,你就这个水平还当啥皇帝?“粮食越多越好也要有个极限不是。
第一年的粮食是新粮,第二年的就是陈粮,三年以上的粮食在吃起来不仅味道很差,还容易出问题。
百姓一人一年吃掉五石粮食,那么一家三口一年的粮食是十五石,三年就是四十五石,就拿咱们问询的第一户来说,四五十粮食还不到他们一年的收成。
剩下两年生产的粮食只有卖掉。
但是大明官府也不是存粮越多越好,就算存够大明所有百姓三年吃的粮食,那大明依旧有大量的粮食富余。
存够三年之后,大明所有粮仓都满了,以后只会每年收购三分之一的量,并且把三分之一的存粮出库出售。
也就是说,以后只要不碰到灾害,皇明粮号出库入库数量相等,对粮食的采购可能只有百姓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从明年开始皇明粮号就不会无限的收购粮食了,百姓手里多余的粮食只能卖给其他粮商,粮价肯定会下跌,而且还未必能卖掉。
就是粮价维持,卖不掉存着这些粮食也没有用不是。”
第979章 他们说的对
崇祯还真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为粮食太多而忧虑,不过看到朱慈烺一脸淡定的表情:“你是不是已经想好了解决方法?”
朱慈烺点点头:“粮食只要够吃就行,多余的粮食,百姓会拿来养猪养鸡鸭等等,这又会导致肉食的价格下降。
也许只要十几年时间,大明百姓不必等到过年才能吃肉。那个时候可能普通家庭每个月都能吃上肉,甚至三五天就能吃一顿肉。
从刚刚那个村子就可以看出,不少家庭粮食富余之后都选择了养殖鸡鸭猪羊这些牲畜。”
崇祯觉得朱慈烺在开玩笑,但是真实的事例摆在面前又向他证明着朱慈烺可能没有说谎。
三五天就能吃一顿肉是什么概念?家里不到一百亩地以上的小地主都不敢这么想,大明要是真的能达到这个水平,那该是什么样子?
看到崇祯的憧憬朱慈烺解释道:“当然这个前提是得让大明百姓的钱袋鼓起来,大明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开更多的工厂,发更多的工资。
这样百姓才能挣到更多的钱,光靠卖粮食是过不上这样的生活的。”
崇祯皱起眉头:“如果所有人都去工厂了,那么粮食生产怎么办?”
朱慈烺摊摊手:“实际上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没有那么多人进入工厂。目前大明粮食生产数量已经是消耗量的两倍还多,那也就意味着,有一半的人口实际上不用再种庄稼。
而且随着牲畜的大量使用,种地的劳动力需求也在降低,一头牛能耕的地相当于两到三个成年劳动力。
也就是说,大明的农业人口仅仅需要以前的三分之一左右就能生产足够的粮食,再多生产,那之后放着烂掉霉掉而已。”
崇祯算是明白了:“所以这次你考察之后还是决定出售这里的矿产?让别人办厂招募工人?”
朱慈烺沉吟片刻:“目前来看,这里开矿的利大于弊,所以朕……我打算让皇明商号出售采矿权。
出售了采矿权应该能卖个几百万,之后这些钱,正好投入这里的基础设施改善上,先修一条公路也好。”
崇祯也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就是感觉跟他当皇帝那个时候不一样了,感觉什么都不一样了。
曾经崇祯记得,自己老子和哥哥当初为了一点矿税跟那帮文臣吵的昏天地暗,结果一年也就几十万两银子。
现在为什么自己儿子随便一个矿场都能卖几百两银子,这几年怎么突然感觉钱好像变得不值钱了?
崇祯就奇怪的问道:“为何当初,朝廷几十万甚至几万两的银子都要吵上半天,户部库甚至连几千两银子都哭穷拿不出来。
那时候百姓也是贫困交加,家中无隔日之粮,加税每亩几文钱百姓就怨声载道甚至有人成为流寇。
怎么现在看你动辄几百万上千万乃至数亿两银子的花,怎么百姓手里钱也越来越多?”
这还真的很复杂,朱慈烺要好好的组织一下语言才能回答:“父皇,其实当初大明的收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
就拿崇祯八年来说,当年辽响共耗费两千三百余万两,各地练响加派加上剿匪加派更是多达三千多万两白银,这些还不是军费的全部。
然后就是各卫所边军虽然军饷被克扣,但是两百个卫所当初太祖是把田地分给他们了,让他们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他们每年应该有四千万到八千万两银子的粮食产出,虽然大部分都被克扣了土地被挪用了,但是这个账就摆在那里。
这就导致朝廷每年还要拿出近千万两银子养活卫所。
光军费开支这一项,算上隐形开支,大明每年都超过一亿两银子。
然后官员俸禄,除了每年的俸禄、禄米、还有禄田,冰敬炭敬,火耗收入等等,还有各种的吃拿卡要,加派摊派收入等等,一年开销也都数千万两。
最后那几百两是下面的人吃喝之后送上来的,也就是人家吃剩下的,维持大明朝廷正常运转的钱,所以才显得少。
您只往百姓身上加一文钱,发到部里,就变成了两文,到省布政使就变成了四文,道理州府就成了八文,到了县里就是十六文,县里在包税给那些税吏乡绅,从百姓手里收上来的时候就是三十二文。
也就是说实际上崇祯八年的时候大明百姓大概承担了两亿两以上的税收压力,而所有的税收又都是从田地上出。
崇祯八年在册的耕地只剩下三亿六千多万亩了,百姓要承担的每亩田租达到了近六钱银子。
这六钱银子相当于一石多小麦,南方种水稻可能会好一点,但是北方百姓一亩地收的小麦也不过一石半,还要上交六成田租呢!
只有夏天再种点杂粮,卖了杂粮交了租子和税收基本上一亩地剩下百十斤杂粮,包地十多亩,挖野菜才能凑够一家几口一年的口粮。
南方富庶就是因为南方一年能收两季稻子,每年有五石的收成,地主拿走三石,再卖一石交粮税,每亩地能净赚一石大米,卖了换杂粮,三五亩的收成就够一家吃的,能攒下一点家底,但也仅此而已。
老百姓一年到头种地交了地租再交皇粮,根本不剩下什么东西了,要是再碰上旱涝灾害,或者重病匪患官府摊派,那只有成为流民。
剿流寇要钱,要钱就往田地摊派,摊派一下,更多的百姓成为流民,所以匪患剿灭不尽,官逼民反。
现在大明虽然税收达到三亿两,但是免去了农业税,地租也降到两成以下,百姓的生活才有了本质上的飞跃。
至于税收总量,还真的没有增加多少,这些钱全靠工业生产和商业繁荣才实现。
假如一个百姓自己种地自己吃,平时在家编些东西种点菜到集市卖,一年到头一分钱的税收都不用交。
只有大宗商品贸易才会产生税收。”
崇祯怀疑的看着朱慈烺:“不对吧,朕记得大明税收不多,但是皇明商号挣的钱多啊,大明军费更是大半都是皇明商号提供的,有人说大明的军队其实是皇家的私军!”
朱慈烺饶有兴趣的看着崇祯:“对啊,本来就是皇家的私军啊,有什么问题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家的,那军队为什么不是皇家的?”
第980章 有点搞不懂
崇祯被说的哑口无言,突然他笑了,原来他一直站在官员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所以显得酸溜溜的。
现在被朱慈烺一提醒,军队是我家的!我就承认了你能咋地!他就该是我家的!我花钱养军队证明我有钱!
不过朱慈烺还是解释了一下:“皇明商号的收入来自于商业收入,这并不是与民争利,甚至都不算和商人争利,因为皇明商号很多生意都是新开发的以前从来没有的。
就像现在的蒸汽机制造,这个生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