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4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是明年声衔之后军饷开支增加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种一次退役超过军队员额的三分之一是不利于军队正常作战的。
  这次转化预备士官也是这个目的,按照现在军队五年服役年限计算,每年退伍人员控制在五分之一才是合理的退役招募新兵周期。
  而征兵也可以,每年分成两拨,春天一波秋天一波,这样每次军队只有十万人不到的新兵,占据士兵数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这样才能把退伍入伍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对于转化士官朱慈烺没有说啥,这个是正常操作,按照后世一战二战的军队暴兵经验,以士官组成的军队,在进行大规模扩编的时候可以迅速填充。
  假如大明的军队中有五十万士官,那么一旦国战的时候需要进行全国动员大明就可以以这五十万士官为基础迅速暴兵到五百万人。
  所以看着升士官延长士兵服役年限好像是多花钱没必要,实际上这是一种省钱的办法,花更少的钱建立完整的预备役体系。
  而且这还不是战争潜力的全部,所谓预备役,战时确实可以招募,但是招募你也需要有军官带领,建立指挥体系。
  不是说拉起三万人建一个师上去就能打赢的。
  这样士官体系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士官延长了服役时间,但是又不是无限延长,大明的士官服役一般是三年和五年两种。
  如果成为士官五年之后没有立功升迁,那么到时候也是会退役的。
  士兵从十六岁开始被征募进军营最长服役十年,到二十六岁,一般到四十五岁之前,这些士官如果应招回营,还是能适应战场的。
  维持百分之五十的士官转化率,大明每年退役十万士卒十万士官。那么适合找回士官的数量会一直维持在两百万左右。
  也就是说大明除了正常暴兵可以立马武装五百万之后,后续还可以在一年内在武装两千万士卒上战场。
  如果两千五百万士卒还打不赢,那么经过一年的调整大明也就完全进入了战时状态,新兵训练体系,军官升迁体系都已经建立,到时候就可以工业化的暴兵,有多少潜力都可以挖掘出来。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以现在大明一点五亿的人口,供养两千五百万军队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要说后面再继续暴兵了。
  而如果大明征兵两千五百万,朱慈烺相信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当得起大明的全力一击。
  所以这一套超前的军官预备役战时全国动员体系,从建立起就注定他可能永远都用不到。
  朱慈烺有时候就想,将来就算他死了,大明都腐朽了,估计这套体系也用不到,因为腐朽的大明国力已经无法支持这一套全国动员体系。
  高处不胜寒啊!想跟人家拼命,做好了拼命的准备,结果环顾一圈,没有人能跟自己拼的起。
  李通用培养士官延迟退伍的办法留住一部分精锐老兵,这是聪明的选择!这样的话明年的退伍人数就降低到


第779章 筹钱渠道
  不过今天的议题又不是士官制度是否合理,而是李通又在哭穷,对于一等战列舰帝国号的建造朱慈烺早就知道了。
  作为大明造船工业的巅峰之作,大明国力的象征,见证大明战舰的发展,这条历时四年才完成设计的一等战列舰,不仅军部期待,朱慈烺也很期待。
  帝国号排水量四千二百吨,装备三层一百二十八门火炮,最小的火炮都是六寸口径,全船配备船员一千二到一千八百人,不仅是大明最大的战舰也是目前世界上以建成和在建的最大战列舰。
  之所以建造计划被搁置,除了缺钱的原因之外,蒸汽机的快速更新换代也让朱慈烺犹豫。
  因为旱灾的刺激蒸汽机工厂一边全力生产,一边积极改进,经过第三次改进之后的第三代蒸汽机,已经从原本的圆柱形锅炉改为火锅炉。
  以前蒸汽机的锅炉,就是一个锅和一个炉子,用炉子烧一口圆柱形的大锅,然后锅里产生蒸汽,蒸汽通过管道传送到放热室驱动活塞使得飞轮转动。
  这样的锅炉热量散失很大,热效率底下,浪费燃料。
  现在经过改进之后延长了水箱,使得炉火从以前的在锅炉底部燃烧变成在炉子中间燃烧,提高了热量使用效率。
  这种革新速度总给朱慈烺一总错觉,让他觉得只要再稍微改进改进,就能装到船上去了。
  如果蒸汽机上船,那么一夜之间所有的风帆战列舰都将变成过时货。
  现在花三百万造一艘几年后就要过时的风帆战列舰,是不是有点傻。
  当然考虑到研究技术培养工人的角度,少量建造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朱慈烺不想在加军费了,没钱了心累!
  但是显然军部也不想从自己的军费中挤出来钱干这个,最近是预算制定的最后阶段,朱慈烺不断的要求军部和内阁降低预算。
  内阁还好,收多少税花多少钱,朱慈烺只是让他们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
  军部完全就是一点收入没有,即使有收入也是被皇明典算监管着,所以更好欺负一点。
  再说军部花钱实在太多了!
  军部从内阁要到四千万之后,今年朱慈烺还要给他们再补贴九千二百万。大明军费总额竟然高达惊人的一点三亿还多二百万。
  朱慈烺的意见就是降到一亿以下,但是光士兵军饷加上基础后勤消耗这一块都快逼近一亿两了。
  剩下的三千二百万两是朱慈烺砍掉了大部分新装备采购计划之后的剩余。
  现在大明士卒的军饷已经到每人每月四两左右,然后加上装备、训练、衣、食、住、行等等花费,平均每个士卒逼尽百两。
  不是朱慈烺给的高,而是现在大明用工成本都快到一人二两了。
  这个很高么?其实也就那样吧,一个壮劳力一个月的工钱只够买四百斤大米。
  换算成后世按照米价两元也就是月薪八百而已。
  士卒的月薪一千六而已。
  一个月四两,加上各种福利和年底双薪一年到手的银子是五十多两,一杆火铳成本二两七军部采购价十两银子,子弹成本每百发一两银子军部采购价万发五百两。应急药包一个价值一两采购价五两。
  衣服鞋袜一年四套,吃饭每天见肉,每隔一天有一道全荤,还有各种特殊配置,例如极地师特有的军大衣,冻伤膏,南方特有的驱蚊包,花露水。
  等等这些都是要花钱买来的。
  即使不算这些装备消耗,一个士卒一年拿军饷五十多两,现在大明有一百一十万军队,就是近六千万两的开销,这还没有算军官的军饷更高。所以军饷开销有七千万。看着总数很多,其实分到每个人身上并不多。
  明明只有一百万军队为啥又多出十万?这个不就是新的三个禁卫师占据的名额么。
  今年还没有开始呢暂编骑兵第四师的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了,如果军改开始骑兵的缺口将会增加,大明要为二十个师配备十万骑兵,军队人数将增加至一百二十万。
  也就是说沙贾汗还不知道,他的扩军计划才开始实施,大明军队人数就超过了一百一十万。
  大明自己养活这么多军队都困难,不知道财政收入还不如大明三分之一的沙贾汗是哪来的勇气扩建一支跟大明人数相当的军队。
  李通不掏钱,朱慈烺不禁不想掏钱给他造新军舰,甚至军费都想在砍一部分!这也是李通出此下策,打算把新军舰建造趁着朱慈烺高兴的时候提出来,搞成既成事实。
  没想到眼看着已经成功了,皇上还能反悔,诉苦皇上也根本不听。
  李通干脆抬头:“陛下,不如取消今年的阅兵计划,这样就能省出一百万两银子,作为战舰建造的启动资金。
  到了明年旱灾过去财政如果宽裕了,在拨付剩下的资金,如果形势没有变好,再取消明年的……”
  朱慈烺咬着牙点着他:“那你干脆把复兴五年大阅兵也取消掉算了!”
  李通嘿嘿的笑着,朱慈烺原地转圈,想了又想,最后看着地图突然来了灵感。
  朱慈烺摸摸下巴:“现在莫卧儿那边各国都移民多少了?”
  李通不知道皇上突然问这个,不过既然问了,他又不能不答:“回陛下,现在按照约定,第一批垦殖公司各国各一万,后面每个月都会有一批船队到达,运送一万人,现在每个国家至少也有三万人了。”
  朱慈烺指着地图:“你看,从高丽和倭国这么远的距离,这么长的海运路线,还有莫卧儿这边这么长的海岸线,光大明自己海军有些保护不过来呀!
  大明为啥不要求七国海军进行协防呢?”
  李通奇怪:“陛下,七国海军船小兵弱,不足以远洋,参战也用处不大!”
  朱慈烺笑了:“船小兵弱,不要紧,大明可以帮忙培训啊!没有船大明有啊,把你们手里多余的崇祯八年式卖给他们一些不就行了么?
  这么好的船,一条卖十万两不过分吧?当初船壳都花了两万呢!这么多大炮,多划算!
  只要卖三十条,你们的造船经费不就够了么!”
  李通终于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陛下,咱们自己的船还不够用呢,卖给他们,咱们用什么,大明的海岸线更长,需要面对的敌人更多……”


第780章 其心可诛
  朱慈烺点点他:“你傻啊,完全可以卖旧的造新的啊!我记得飞鱼级报价不才五万嘛,你们卖一艘换一艘,船也更新了,到时候造新船的钱也有了。”
  李通一想也是,但是一想又不对:“陛下,这不够啊!三十艘造新船就要一百五十万,这不还差一百五十万么?”
  朱慈烺叹了口气:“你可以明年再卖,明年需要船的更多,占城国,阮氏,郑氏还有真腊国这些不都要买船。
  明年安排他们也上战场,他们练兵都怎么样了?”
  李通叹了口气:“还在练队列,郑氏最近缺粮,国内军队都调去平乱了,阮氏那边进度比较快,占城那边多新兵训练起来最费事。
  真腊国那边还没有驯服,现在不太配合,新王表面恭顺其实背后对大明不满,毕竟没有挨揍,有点不老实。
  参谋部觉得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他们训练新军,说不定将来会给自己制造麻烦。”
  郑氏缺粮是因为大明驱赶红河平原的安南百姓,所有安南百姓南下最后都要经过郑氏的领地。
  这些被驱赶的人,手里仅有少量的粮食,要么走哪吃哪,要么走哪抢到哪,给郑氏带来了极大的治安压力。
  郑氏为了稳定次序不得不派出所有兵力剿灭流寇,又一面施粥,总之乱作一团根本没有精力编练新军。
  阮氏作为稳定政权,其国内兵力雄厚,经过郑氏的缓冲之后,南下的百姓就少的多了,阮氏一面分发粮食安置百姓,一面把安置不了的百姓往南面引导。倒是没有出什么乱子。
  占城国在大明到来之前已经成为了阮氏的附庸名存实亡,大明帮他复国之后,其军队都是重新招募训练。
  本来这些人就比较南训练,又是这种狗屁不懂的新兵,更是难上加难。
  这些还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真腊国这边就有点让人头疼了。
  本来一切好好的,但是前真腊国王因为被大明压迫努力种粮食进贡,引起了国内的不满,毕竟战都没有战就拿自己的粮食送人。
  本来这就算了,不过大明极限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