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3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内粮食种植面积。
  这个我们可以由户部农田司责成地方官员推行,对于推行不利的官员我们也可以追究。
  这个比皇明商号所谓的经济调节、纺织工厂审批限制、收购价调节等等要简单有效的多。
  还有就是推行南方甘蔗和水果种植,这一块,臣以为也可以由地方政府负责。
  而新作物的研究开发这一块,可以交给皇家科学院,但是推广臣觉得,也应该由地方官员负责。
  当然因为垦殖公司这一块其是自主经营,且在关外,朝中官员数量不足,臣觉得可以交由皇明商号代管。”
  户部说完,礼部尚书林欲楫也站了出来:“陛下,臣觉得,教育之事,乃国之本也,岂可交予商贾之手?置大明礼部于何地耶?
  五年计划之中,多有普及教育之论,然又多次提及新学,须知儒学为骨,新学为用,人岂可因事而亡骨?若如此!必是趋炎附势之徒也!
  故而臣以为五年计划,普及教育,应当以儒学为骨干,先学‘三百千’在学四书五经,格律音律,最后在稍微学习新学。
  则百姓明事理,知忠孝,有节义,懂廉耻,方不违教育之初衷,须知只有正身才能修德,只有德修则万事备矣!
  若是无德有才,此为歪才,不可用以栋梁,稍有不满必生怨怼,其危害甚大!犹如碧水之中滴入浓墨,君子之国出一小人。
  而礼部身兼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负有教书育人之责任,所以五年计划之中教育之事应当有我礼部负责。”
  太医院院正犹豫着站出来:“陛下,大明太医院集天下名医于一堂,乃是大明医疗之最,也是大明最权威之医疗机构。
  今五年计划提出,普及医疗、修补医典、鼓励中药种植养殖、研究推广新药新医疗技术。
  防疫之事皇仁堂虽然稍有功绩,但是我太医院也全程参与。而且很多善政良法都是出自我们太医之口。
  所以我们太医院愿意承担部门五年计划之中关于医学方面的任务。”
  工部尚书刘遵宪也缓步走出:“陛下,臣工部在这次五年计划之中,为何没有职事?
  我工部掌握全国工匠官籍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
  凡大明之土木、水利,机器制造、矿冶、纺织等无不归我工部管理,然则五年计划各种标准为何只要皇明商号实行?我工部还有何用?
  大明前几年作战紧急调配一批工匠到东宫使用,然战事已过,大明如今安泰稳定,百废待兴,正是工部大有为之时。
  还请陛下做主,把工匠各归其位,让工部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工部也愿意选派官员,监督民间各业执行五年计划之规划。
  其中水利这一块,臣以为‘治黄百年工程’跨度太大,劳民伤财,应当缓行,百姓刚刚吃饱饭,正是修养生息之时,且治黄工程并无必要。”
  朱慈烺眯起了眼睛,其他的他都忍了,但是这个刘遵宪敢坏他治黄大事。
  这时终于治黄司司正潘河平正身而出:“臣以为不妥,治黄百年工程,工程浩大,但是臣正是担心耗竭民力,故而改为百年。
  实际上每年的治理经费不过数百万两而已,但是其功在千秋,一劳永逸的解决了黄河水患。”
  刘遵宪淡淡的看着他:“如此重大工程,岂能你一人而决?可曾经过部议?可曾经过朝议?急而冒进,若是无用,那么岂不是劳民伤财?
  所以臣以为,应当缓行,应该邀请更多相关人才,认真商议,最后制定可行之方案,确保万无一失,方能破土动工。”
  潘河平激动的说道:“此治黄之策,乃是我祖父我父亲和我潘家数代亲族毕生之心血,我们走遍大河南北,足迹遍布半个华夏。
  这才定下这‘四河分流三堤法’若是能建成此工程,大明以后再无黄河之患。
  再说此法虽然耗时百年,但是只要一期工程完工,当时就能起到效果,而后续工程,更是增加航运、渔业、灌溉等等于一身,使得整个北直隶都将受益。”


第647章 杨嗣昌的建议
  潘河平乃是万历时期工部尚书,大明少有的水利专家潘季训的孙子。
  他提出的束水攻沙法,还有分流治河法等等,可谓是总结历代治水之经验之后的再次创新。
  潘季训还认识到了植被的固坝防沙的作用,还禁止沿河开采沙石等等。
  而潘河平提出的所谓‘四河分流三堤法’乃是推翻潘季训的学说。
  潘河平总结潘季训的学说,发现束水攻沙法虽然好,但是因为地方河堤加固没有做好,而且淮河水量并不足以让黄河流速加快到排出大量泥沙的水平。
  而黄河中上游并没有水流量大的河流,可以增加黄河水量。
  而黄河下游随着河床抬高,下游河流里的河水根本不能汇入黄河。
  所以潘河平总结潘季训的学说,提出了四河分流三堤法。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海河流域淮河流域,还有原本的黄河故道加上现有河道,对黄河水进行分流。
  这个分流并不是一分了之,而是分段分区分时间进行分流。
  也就是说这些河流承接一段时间的分流之后,就会进行断水,然后清理河道。
  而对黄河主河道,则提出了三堤法,也就是首先通过分流,把主河道清空,然后筑石质内堤收束河道,使得黄河在枯水期的时候能增加水流流速。
  在内堤之外筑中堤,在水流充沛的时候,可以防止河水漫过河堤,内堤和中堤之间是沉沙区。
  丰水期的时候流水,等到枯水期的时候就挖沙清河。
  在中堤之外,再筑一道大堤,这个是为了防止出现洪水,其中中堤和大堤之间保留农田用地,但是不许百姓在中堤和大堤之间造房居住。
  如此四流轮换清理轮换使用,可以确保黄河河堤抬高。
  当然这个工程以前只能是畅想,这种规模的工程,其难度绝对超越京杭大运河,耗费的人力物力,大明根本无力承受。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大明现在有钱了,潘河平把计划递交到统计司,统计司觉得这个工程可行,并且上交了东宫。
  太子看完之后也觉得是个不错的想法,值得一试,至于工期和花钱的事情,朱慈烺倒是不在意。
  不就是百年工程么!大明有的是时间,朱慈烺也有的是时间,更何况十年之后一期工程结束,这治理效益就出来了。
  当然朱慈烺在治河的基础上有加上了植树计划,黄河泥沙过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中上游的土地水土流失。
  控制水土流失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治本之策。
  反正大明现在又不缺耕地,不必围着那些山沟沟开梯田。
  朱慈烺打算把整个山陕地区居住在黄土高原上搞梯田的百姓都迁移出来。北方有大片的土地等着他们开垦,还有走西口的习惯。
  中亚也需要这些人去驻守,大明缺的是人,不是地,与其守在山沟里的几亩梯田,能有几百亩地几千亩草场香么?
  然后植树造林,这个计划也是一百年,甚至超过一百年。
  所以朱慈烺就提议把治理黄河纳入五年计划,也有了潘河平这个黄河治理司司正的官职。
  原本这只是一场皇上和东宫争权的游戏,但是对于潘河平来说,其它的他管不了,但是有人想要动他的治黄工程,别说是一个工部尚书,就是内阁首辅他也敢怼回去!
  不就是工部尚书么!有什么了不起!咱家又不是没有出过。
  工部尚书是得到某人的授意之后,给随这场争权行动,今天大家也没有打算形成什么决议。
  上层的事情,其实最后还是妥协,就像当初的内阁和皇上,皇上可以发中旨但是内阁也可以不奉行,甚至到了地方,人家只认内阁命令,皇上的旨意没有内阁同意,人家都不搭理。
  现在情况也是一样,崇祯和朝堂自然可以不经过东宫的同意,强行下旨,但是东宫那边肯定不会执行。
  搞不好强制还会爆发冲突,最后引发动乱。
  没看到下面叫的这么欢,上面两位大佬一声不吭。
  只有潘河平这个人一副二愣子的样子因为治理黄河的事情先跟工部杠起来,着实打了刘遵宪一个措手不及。
  看着台上两位大佬一副看戏的姿态,刘遵宪干脆退回,反正我该做的都做了,至于下面的事情,咱也不管,咱也不敢问。
  潘河平见工部尚书被自己怼的回到站班,得意洋洋的像一只战胜的公鸡。
  不过毕竟是搞技术的,每人抬杠他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五来,尴尬的站了一会,然后躬身行礼退回。
  五年计划之中吏部和刑部有关最少,至于官员培训上岗制度,这次五年计划也没有提出。
  这时候有不少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的集中在兵部人员身上。
  如果说六部之中,受东宫影响最大的就是兵部了。可以说军部几乎已经把兵部架空了。
  要是这样杨嗣昌还不吭声,那不用说,他就是太子党无疑了,但是看着他的待遇,被架空,被发配,听说参加完这次朝会就要出发了。
  这要是还帮着太子,他图什么?
  杨嗣昌也从迷蒙中醒来,咳嗽一声:“陛下,臣也有话说!
  朝廷成立军部以来,军部和兵部职权重合之处甚多,导致两部之间,很难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所以臣觉得趁着五年计划之机,应当对军部和兵部进行明晰职权,建立相应机制。”
  杨嗣昌看看上面两位大佬继续侃侃而谈:“臣觉得军部总览军事,但是军部做的再好总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做不到的地方。
  这些就包括地方上的团练乡勇等等的编练问题。
  以往大明有各地练军主战,有卫所主守,从来没有出现过兵力空虚之事。
  但是现在大明裁撤了卫所的防守地方职能,改卫所为垦殖公司,这就导致地方根本没有守备力量。
  新军虽然号称百万,但是也不能面面俱到,况且新军主战,并不是地方守备部队。
  其驻扎之地,要么是有动乱风险之地,要么是战略要地,为了保证其集结速度,还不宜过度分散。
  这就导致很多地方有城无防,短期内看来没有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个空缺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发生动乱,则大片国土会迅速被祸害。
  所以臣觉得应当由兵部主管地方团练乡勇,编练适当城防军,保卫一方平安。”


第648章 赛伯温出战
  杨嗣昌的建议可以说是说到了崇祯的心坎里,崇祯正找不到理由增加自己再军队里的话语权呢。
  虽然编练城防军比起大明新军明显降低了一个档次,但是有总比没有要好!
  再说大明现在有一千五百多个县,如果每个县有一千城防军,那就是一百五十万!
  就算只有五百那也有七十五万了!更何况这还有很多重要关隘城镇长城九边,等等地方都需要驻守。
  所以总数上已经不比新军要少了。
  不过杨嗣昌的计划显然没有跟其他部门通气,这话一说出来,后面御史们不愿意了!
  现在都嫌多,你还要扩军!裁撤都裁撤不及呢!
  反正朝堂上吵成一团,崇祯看了半上午热闹,然后宣布退朝!
  后面就是各种吵架,各种相互诋毁诽谤。
  原本规划好好的五年计划,中途夭折,大家甚至为了吵架而吵架,也不管对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