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统计大明-第3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总之大明绝对不会放弃一寸国土,哪怕是十年、一百年大明也要拿回自己的国土!”
第610章 何为明
杨嗣昌皱眉问道:“据臣所知,大琉球等地并不是大明国土,何来国土不能丢失之说?
还有奴儿干都司甚至安南国等地,这些地方大明虽然名义上统治,但是只要求进贡,并不算大明的国土吧?”
其实朱慈烺对于杨嗣昌的挑刺并不介意,他并不是那种容不下异见的人,但是杨嗣昌这种对国土的认知,就让朱慈烺非常不爽了。
朱慈烺冷哼一声:“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明的明字何解?
凡日月之所照,江河之所至,皆为大明之疆土!大琉球可曾被日月照耀?
汉书有言‘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大明奉天应命,为汉人之国,如何能忘却汉唐之志?
不能拿回汉唐之故土,就如狗也!做一个守户之犬,尚且不足,还谈什么做人做事!”
杨嗣昌还头一次听说大明的明字竟然是这个解释,他又不是不读书,大明的明是承袭‘小明王’的明而来。
什么时候大明的明被太子理解为日月之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大明之疆土?
杨嗣昌还想争辩,但是朱慈烺确越想越气,他决定杀鸡儆猴:
”父皇,儿臣觉得杨阁部言语失当,乃是其对大明认识不足,对军事理解还不够透彻,需要继续学习深造。
这次大明跟奥斯曼帝国结盟,正好需要一个足够分量的阁臣带队前往奥斯曼学习交流。
儿臣觉得杨阁部正值盛年,能担此大任,不如由杨阁部带领留学生前往奥斯曼帝国进行两国交流吧。”
崇祯意外的看了朱慈烺一眼,就是说个琉球不是大明国土而已,这个太子怎么生这么大的气?
不过太子很少在朝堂上发言,而且这个兵部尚书好像在朝堂真的没啥用?
既然大明有他没他都行,他又有足够的分量,这不是巧了么?
不过大明啥时候有朝奥斯曼派留学生的计划了?
不管了,崇祯挥挥手:“准奏!”
杨嗣昌:“……”
深吸一口气,杨嗣昌颤抖着:“臣遵旨,谢陛下隆恩!”
整个朝堂哗然,这太子也太嚣张了,吵架归吵架,怎么一句话就把人家发配个十万八千里?年轻人不讲武德!
不过这个时候大家都不敢说话了,谁知道奥斯曼帝国那边还缺不缺留学交流官员。
客死异乡这种事情在大明可是大忌,没有几个人愿意尝试太子的耐心。
朱慈烺看着朝堂上的群臣:“众位,我们的祖先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抛头颅洒热血才给我们争取这尺寸之地得以生存繁衍。
我们今日能在这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大言不惭,心中要常常感念祖宗恩德,常怀感恩之心才能避免自己迷失。
终有一天我们都会老去,我们的子孙会越来越多!终有一天我们的土地会不够养活后辈儿孙。
现在我们为他们准备好土地等着他们开垦,总好过将来他们吃不上饭的时候在抱怨你等不作为要强百倍万倍!
孤要再次强调,‘大明没有一寸国土是多余的!’谁敢言弃土之论,就是对大明犯罪!对百姓犯罪!对子孙后代犯罪!
弃属国危难而不救,此乃不义!坐看大明百姓被异族欺凌而不救,此乃不仁!不思祖宗拓土之艰辛轻言弃土此乃不孝!置君父与此不仁不义不孝之境地是为不忠!
此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天下人共厌弃之!
孤请求陛下,再敢有言弃土者一律流配荒岛雪原!,既然不爱土地,那么他就不配生活在祖先奋斗的土地上!”
崇祯犹豫了一下,看着群臣噤若寒蝉,呐呐不敢言的样子,挥挥手:“准奏!”
看着今天群臣被太子突然的爆发吓得屁都不敢放一个,崇祯失望的挥挥手:“退朝!”
回到后殿崇祯看着还一脸生气的朱慈烺:“皇儿今天为何如此生气?”
朱慈烺叹了一口气:“父皇,儿臣是怒其不争而已!”
崇祯对于朱慈烺这种对土地的偏执也有点不能理解,膏腴之地要抢就算了,就连北方的苦寒之地都要占着,那里仅有勒拿河上游靠近北海的地方可以种植粮食,在往北完全是一片荒原。
连粮食都种不出来,只能靠打猎捕鱼维持,这样的地方抢下来有何意义?
朱慈烺看着沉默的崇祯,也是无奈,没有人理解他,他们都不知道那片土地的物产有多丰富。
也不能理解后世华夏被人围在陆地上的尴尬。
崇祯问道:“安南那边出问题了?”
朱慈烺摸摸鼻子:“是,安南那边对于大明开矿很抵触,有人暗中使坏,想要驱赶大明,然后自己占有矿场。”
崇祯不解的问道:“大明不是已经有很多铁矿了么?何必要舍近求远?那里民智为开,蛮夷横行,开发起来难度太大,最后别得不偿失。”
朱慈烺坚定的说道:“父皇,那里对大明很重要,安南铁矿含铁量能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而大明的铁矿含量仅仅为百分之三十而已。
也就是说,安南铁矿一千斤可以出六百斤铁,大明铁矿一千斤仅能出铁三百斤而已。
而安南铁矿距离地表浅,容易开采,部分铁矿甚至只需要露天开挖即可。
所以安南铁矿开采简单,含铁量大,冶炼时能减少工序,减少时间和煤炭消耗,平均可以降低一半成本。
目前广东佛山地区冶炼厂众多,成本在每斤铁四文钱左右,若是采用安南铁矿石,每斤铁的成本将会降低到两文钱。
以后安南在发现煤矿,那里将会成为新的冶炼中心,虽然那里离大明京城远,但是离西洋商路近,江南多造海船,海船离不开铁料。
有了安南铁矿,大明东南地区将不用在从江北运钢铁,对于造船等成本控制也非常有好处。
况且安南附近山林密布,树木数量众多,正适合作为造船中心。郑芝龙就有船厂设置在安南,不仅能造福船,还能造出炮舰。
而交趾平原稻米一年三熟,沃野千里,足够养活千万百姓,南部的湄公河流域平原可种稻米一年三熟到四熟,可开垦土地数量超越两湖地区。
只要开垦得当,仅仅这两地粮食产出就足够养活大明全部百姓!这样的地方天赐不用,反受其咎。
安南等地屡屡犯边,所仪仗者不过就是衣食足而已。”
第611章 准备越冬
崇祯点点头,南洋物产丰富,能大量出产粮食的论调朱慈烺已经不止一次的给他灌输过了。
锦衣卫绘图室已经绘制了南洋的基本地貌图,从地图上看,那里确实有千里沃野,开发得当养活千万人之言绝无虚假。
安南问题准确来说,不过是大明为自己找的一个台阶下罢了。
大明彻底放弃安南地区,但是为了名义上表示自己没有放弃祖上辛苦打下的土地。
所以才用了这个羁管之策,把安南从属国降为属地,改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佥事,听都统黜陟。
自此至现在,越南始终是作为明朝版图内一个行政自治单位的地位存在。
所以朱慈烺说安南是大明领土的一部分,没有错,但是谁都明白,安南问题已经不算单纯的内政问题。
在直白一些的说,就是现在的安南已经不是大明一道圣旨对方就乖乖遵照执行的状态了。
除非发动战争,否则大明根本没有办法管束他们。
而崇祯现在最怕的就是朱慈烺再次挑起战争:“所以安南之事你打算怎么办?”
朱慈烺有些挠头,按照他的想法,能怎么办?派大军杀过去!谁不服就打到服为止,要是一直打不服,那就从肉体上消灭。
不过看今年的形式,国内舆论压力很大,大明官员对于打仗很抵触,这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民意。
百姓也需要休养生息,大明也需要时间吸收消化既得利益。
战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一种抢夺财富的手段。
但是抢回来的财富需要通过经营来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战斗力才有价值。
否则过分扩张只会带来累赘,耗费国力军力。
所以打仗就不要想了,只能武力威胁威胁了:
“儿臣打算等对荷兰战争之后,大明第一舰队先不解散,然后代天子巡视南洋诸藩,最后回程的时候路过河内港,邀请安南进行一次联合演练打击海盗和西方侵略势力。”
崇祯总算松了一口气,只要不打仗就好,看着大明现在好不容易蒸蒸日上,真的不希望在回到当初那样。
而听到要下南洋,崇祯的虚荣心再次膨胀,虽然不能像成祖那样下西洋,但是大明的舰队能在南洋逛一圈,那也是极好的!
崇祯开心的点点头:“好,等这次对荷兰之战结束,大明第一舰队巡视南洋诸藩,让尔等知道大明之强盛!”
两人商定之后,朱慈烺回到东宫,朝堂上的争论很快传播开来,太子殿下对于大明之意的新解也首次传播开来。
太子殿下霸气的宣言固然让不少军人和好战者热血沸腾,但是确也让更多的厌战者更加忧虑。
朱慈烺吩咐报纸,把自己的回答稍微润色一下发到报纸上,安定民心。
既然答应了不在主动挑起战争,朱慈烺自然说话算话,反正外敌先不管,大明内部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梳理呢。
北五省的建设才刚刚开始,朱慈烺原本准备今年北上的,一直耽搁,现在已经入冬了,这个季节出行去东北可不是什么好选择,无奈北上计划再次被延迟到明年开春。
随着天气转冷,北方的航运逐渐停止,黑龙江局部已经出现封冻,垦殖公司即将迎来第一个冬天。
极地一师在胜利之后,留下一个团的兵力驻守北疆城也就是原本的雅库茨克城之后,大部南下,前往各处垦殖公司驻地过冬。
没办法北疆城的物资准备还不足以支撑大明三万军队的驻扎,而且极寒的冬天,沙俄人也无力在发动大规模的反击。
留下一个加强团之后,即使面对沙俄一两万人进攻,也足够坚持到增援到来。
但是奴儿干都司可不止北疆城这边需要防守,去年的教训还历历在目,那时候还只是一个个捎点。
今年奴儿干都司这边的垦殖公司可是有着十多万人,这要是有什么闪失,他们可是承担不起责任。
好在辽东督师的防务被陆军第一师接管,他们不用担心南边的问题。
陆军第一师第一团驻扎沈阳城,其余各部驻守辽东各处大城。
其实陆军第一师的北上正是为了替朱慈烺开路护卫的,只不过陆军第一师早就按照计划到位了,但是朱慈烺确迟迟没有成行。
除了军队调动之外,辽东还在抢运各种物资,还有尝试冬运的可行性准备。
也不怪大明百姓感觉今年压力大,大明战争确实没有动用多少民力,但是这次垦殖公司开发北方的行动确确实实把大明民力使用到了极限。
百万人北上,各种物资调运消耗至少动用了又百万人,然后数百万人的生活都跟这事相关,上千万人的生活都受到影响。
特别是北直隶的卫所只要迁移往奴儿干都司,山东的卫所主要迁往辽东,山西的主要迁往蒙古和北海。
这些人口迁移在北方几乎可以说跟家家户户有关,京城百姓感觉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