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旅明-第4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随女工们而来的活力,四下洋溢着的青春气息,磁石一样吸引到了无数异性。
  现如今,棉纺厂门前早已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老中青年都在门口等候……有的是接老婆回家的,有的是接女朋友回家的……最多的,是咽着口水睁足了眼睛挑花眼的光棍们。
  对大多数光棍来说,休息日去棉纺厂门口“蹲点”就是很好的娱乐节目了。他们中的幸运儿,不花一个子就能把到对眼的姑娘,从此老婆孩子热炕头,走上双职工的幸福生活。
  当然大部分人还是走寻常路线:上班,攒银子,看好心仪的女工,请媒人,结婚生子。
  今天,热闹的棉纺厂门口,依旧热闹。身穿工服的男女青工熙熙攘攘,无所不在。
  不过,在宽广的红砖道旁,貌似多出来一个“奇怪”的组合。
  是的,在如今的“国中国”,工业文明大肆扩张之地,穿着青袍的明国秀才,已然不多见了。
  ……秀才组合自然是吴法正主仆二人。
  今天,是1635年的9月30日。距离吴法正陪同杜少为来港区观光,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时间。
  这一个月的时光,秀才们可以说是把港区所有开放内容都转了个遍。
  只能说,过程是辛苦的,收获是丰足的,震撼是持久的。
  在这之后,充分感受到“力量”一词所代表的新含义后,年轻且接受能力强的杜家少爷杜少为,在和吴法正几次彻夜长谈后,终于下定决心,去熊道熊老爷府上投了名帖。
  熊老爷的大名,如今在江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所谓的熊府,其实就是港务局后院小办公楼……明人习惯的那种前朝后寝的格局。
  穿越至今,以一己之力对抗江南诸绅的熊老爷,现如今早已将局面扳了过来,对杜少爷这一套驾轻就熟。
  见到帖子的第一时间,贴身秘书就帮熊老爷从笔记本中调出了杜家的背景资料——其中杜家几位关键人物,包括这些人物的关系网、政治倾向、乃至影响力量化评估分数,熊老爷都一一过了目。
  这之后,才有了会面。
  会面自然是友好和谐的。宾主就合作双赢等一揽子共同关心的问题全面、坦诚、深入交换了意见。借此机会,双方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在多方面取得了共识。
  会后,为体现诚意,杜少为一行人,得以参观了原本没有资格进入的蒸汽动力车间。
  正是在这里,身为陪客的吴法正,第一次见识到了“水火怪力”……力大无穷的蒸汽机。
  那一瞬间,吴法正冒出的第一个意识是:“翻天覆地之力……朱明天下悬了。”
  这之后过了没几天,杜少为便打道回府了。杜少爷这一趟顺风顺水,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他现在必须要尽快返家,给诸位大人禀报兼商量后续。
  而吴法正,则在辞别好友后,带着自家老仆干脆住进了港区宾馆。接下来的时间里,吴法正打着杜家牌号四处观览,细细将港区每一寸土地,每一处企业都踏了一遍,可谓收获良多。
  今天来棉纺厂门前“观景”,是吴法正在港区的最后一件事了。因为时间不等人,现在已然到了秋季……吴法正这一趟离家远游已经用两年多时间,按照约定,最迟今年底他就要返回山西老家。
  ……
  站在人群中,迎着来来往往好奇的目光,感受了一番大工厂下班的人潮汹涌后,吴法正无奈摸了摸脸,对始终跟在身后的老仆说道:“正午了,找地方用点饭食吧。”
  老仆自无二话。于是两人就近在路旁找了家小饭馆,点了菜点了米饭点了茶水,坐在门前的凉棚下开吃。
  临了,茶足饭饱之余,吴秀才还放下身段,和同桌的男女青工攀谈了一番。
  年轻的青工对于年轻秀才老爷还是有三分敬重的,所以双方很谈得来。不过青工们介绍的情况,大抵和吴法正这些日子得来的其他信息没什么大区别……话说现如今的初级工业区,工厂除了工种不同,本来也没什么大区别。
  意识到这一点的吴法正,随即失去了谈话兴趣。请人喝了壶茶,秀才老爷便起身打道回府了。
  回到港区宾馆,主仆二人开始打包收拾行礼……班船就在明天出发,船票早已买好。
  吴法正这一次回乡,可不会再沿着大运河北上了。如今走南闯北的明人都知道,海运比河运速度快了不少。
  在这之前,其实明朝也一直有沙船海运系统,出发地就在上海,终点站是天津。只不过这个年代的海运条件差,航海技术落后,导致海运风险巨大,所以没有成为主流。
  而这几年,自从穿越者建设起高速廉价的沿海物流交通线后,明人土著对大海的畏惧感就慢慢减少了。如今凡是要走大宗贸易的南北货主,很多都会购买上海港航运总公司的货船仓位,再顺手购买一份货值保险。
  即便这样买下来,比起运河上那一层层的关卡和慢如牛的航速,航运公司的服务依旧是廉价的。
  吴法正这次同样选择了海运。哪怕他从来没有坐过海船,哪怕身为内陆人,他天生就对大海有所恐惧。
  翌日,旧世界的国庆日,新世界的……班船起航日。
  青袍方巾,挺立码头的吴秀才,此刻背着手,神情复杂地环视着港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来之前,他打死也想不到,天下尽然还有上海港这种遍地充斥着“铁牛流马”,乃至不可思议的“机关”之地。
  “朝廷是如何准许尔辈就此生根发芽的?”
  这个问题吴法正不得而知。
  但有一件事他知道:上海港各工坊的大致产能,以及每岁从南方运到上海港的粮食数量。
  这些并不是保密数字,有心商人随便收集一点当地报纸就能找到各种数据。
  吴法正统计完这个数字的那天,他就确定了一件事:大明真要亡了。
  “大厦将倾,吾辈如何独善其身?”
  良久,听到班船的汽笛声后,吴法正终于带着另一个自己无法解答的疑问,缓缓踏上了高大的班船船板。
  正午十二点,良辰吉时。
  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两艘客船组成的上海…天津单缸蒸汽物流船队,从客运码头缓缓出发了。
  出航后,双船编队并没有走远,而是在外港下了锚链等候……还有六艘货船组成的编队正在内港编组,不久后就会前来汇合。
  而就在这个时候,无聊出舱眺海的客人们,突然间和船工一同鼓噪起来。
  闻声而出的吴秀才,愕然间看到了一位熟人……熟船。
  月余时间来一直停靠在船坞中的那艘巨舰,此刻,正在十几艘各式大小炮舰的簇拥下,冒着比所有黑烟都更加粗大的烟柱,晃荡着六亲不认的起伏,前呼后拥,目无余子,大摇大摆驶出了港口。
  不久后,就在两艘客船不远处,巨舰山岳般船身,与客船擦肩而过。
  这一刻,原本算得上高大的标准型客船,显得那么渺小。站在船头的吴秀才,平生第一次在海疆中被如许庞然大物压迫,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慌乱中,吴秀才扬起脖颈,看到了巨舰侧舷那三个龙骧凤矫的大字:福建号。
  一道思维从他脑中闪电般滑过:“如许名号!此等僭越之举,怕是闽地已不复朝廷所有!”


第677节 北归(二)
  “呜……”
  随着长长的汽笛声,沪客028号邮船降下了全部帆装。寒冷的海风中,邮船只用凭借螺旋桨的推动力,便“顺滑”地驶入了港口。
  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是翻天覆地的。
  如今,大燕国海航系统超过一半的新式货船,已经安装了蒸汽动力系统。
  尽管只是低压锅炉,但由此带来的航行便利,却是旧世界19世纪才能达到的高度。
  低压锅炉设计简单成本低廉维护简便,很适合追求平稳行驶的邮船和货船。
  不过懂行人都清楚,这背后隐藏着的,其实是穿越工业体系的薄弱。
  好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八年时间,一切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哪怕有着“进口物资”的帮助,能达到现今的工业规模,已经是全体穿越者共同奋斗的结果了。
  028号进港的同时,跟随在后的船只,纷纷开始调整帆型和锅炉气压。它们将在未来几个小时内,陆续进入港口……登州新港只有两座码头,船队要轮流进出。
  吴法正穿着一件厚棉布袍子,站在舱外。此刻的他,微微弯着腰,双手扶着空心铸铁管做的栏杆,望着越来越近的码头,表情平静。
  吴法正是初秋时节从上海港登船的。
  出发后,船队沿着海岸线北上,每每在沿途海港驻泊。船队停靠期间,时而卸货,时而避风,中途不时有各色船只加入离去。
  就这样走走停停,一直到了今天:1635年的10月20日。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海航,吴法正主仆,终于抵达了十七世纪北中国重要的沿海港口:登州。
  登州这个行政区划,在后世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蓬莱市。
  而现今的登州港,也不在登州府城内。这个区分,吴法正一路行来,现在已经很清楚其中的道道了:传统意义上的登州港,在登州府城内,要通过水关进出。
  而他这会要驻泊的,则是曹氏在大明沿海设置的又一处“私港”。
  被称为“登州新港”的曹氏私港,坐落在登州府城以东十余里的滨海地带。
  邮船靠上栈桥后,第一批喊叫着下船放风的,是那些在底舱窝了许久的经济舱乘客。
  像吴法正这种住在上等舱,随时能出舱望海的,就没有那么迫切了。
  事实上,吴法正今天的姿态很平淡……某种程度上来说,过于平淡了。原因很简单:相同的场面,他这一路行来,已经见过多次。
  首先,登州新港是一处土墙围起来的四方形建筑群,规模不大,普通小镇的格局。
  梯型土墙的高度并不高,但是很厚实,平平整整,规规矩矩。
  这种北方常见的“土围子”,和吴法正旅途中在盐城、海洲(连云港)、琅琊(青岛)等地见到的港口一模一样。
  其次,土墙内的建筑格局也是相同的:正中冒着黑烟的锅炉房、内陆方向的商住区,沿海一面的仓储区等等等等。
  另外,每一处港口,都会有一两条码头用来停靠船只……这种和上海港就不能比了。
  最后,一定会有一条平整坚实的石子路或是煤渣路,通往视线内最近的城池。
  登州港也不例外。吴法正今天踏出舱门的第一时间,就望见了十余里外的登州城,以及那条沿着海边铺过去的石子路。
  待到旅客大部分都下船后,沉默观望的吴法正这才对舱内的老仆说道:“平叔,下船寻些吃食吧。”
  名为平叔的老仆,闻言自无二话,寻了个篮子,随着自家少爷下船改善伙食去也。
  下船后没过多久,主仆二人就根据“经验”,在港口的商住区找到了食品一条街。
  坐在面馆内,吴法正隔着窗户,首先看到的,是站在土墙头巡逻的“保安”。
  讲真,一开始,吴法正对于这些穿着黑衣,背后用白漆刷着保安两个字的“私兵”,是很有一些怀疑的。
  要知道,这是个盗匪横行,官贼不分的时代。吴法正生于山西,近居边镇,听多了各种官贼勾结洗劫村寨的故事。
  而在他看来,曹氏在长江以北设立的这一串土围子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