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旅明-第3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看预后吧,还有感染关要过。”
  董大佬虽说天天被人拍马屁,但是这东西也没人嫌多不是。于是他笑着和白老爷说了几句,然后又带着观摩队伍去了其他几座帐篷,检查了已经准备好的各式医疗物资,一路上还顺便做了科普。
  明人老爷们对于伤愈老兵的价值倒是不太清楚,所以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参观完医院后,普遍还是觉得这里是一处邀买人心的场所,“将军大人爱兵如子”是大伙的共识。
  不过看着那一箱箱堆起来的各种医用物资,以及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床铺,还有外边冒着黑烟不停制造热水的移动伙房,老爷们倒是真切地,再一次感受到了曹氏那掩藏在不起眼之处的滔天实力。
  实力是最做不得假的。用不着摆出万千雄兵,充足的物资供应,本身就是领先于这个时代的独有优势,足以让有心人揣摩了。
  ……
  夕阳西下,观摩团在关闸落锁之前,离开了这里,登上了有着明亮灯火的渡船。船只在航行条件已经大大改善的珠江上缓缓上溯,去了最近的明国城市:香山县城。
  观摩团的嘉宾自然不会大老远来一趟就回家了。今天的活动说白了只是一个前戏,大家都知道,过不了几天,就会有真正的大战打响,到那个时候,他们这些人还会再一次回到关闸。
  作为距离澳门最近的明国“都市”,最近一段时间里,香山县城周边已经集结了大批穿越者调集过来的士兵。城里城外原本的几处军营和校场如今已经被征用,包括海量军需品在内的物资都已经在香山囤积,香山县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对澳作战大本营。
  所以当观摩团在夜中来到县城关厢码头时,发现此地灯火通明人喊马嘶恍如白昼,到处都是穿着新式军装的年轻军人和彻夜忙碌的民夫。
  很快,老爷们便在肖参谋的带领下,穿过已经被新军来到了新建的香山宾馆歇脚。
  而就在第二日的清晨,明国方面正式封锁了莲花茎关闸,澳门已经成为孤岛,大战一触即发。


第549节 明葡战争(一)
  1631年4月11日,在明国方面最后通牒下达的第八日晨,明葡双方正式开战。
  站在关闸前,看到刁斗森严的景象,澳门市议会书记官安德拉德不由得长叹一口气。
  他是作为最后的使节,来到两军阵前领取开战文书的。
  此刻,昔日繁华的莲花茎关闸门前,已然变得戒备森严,到处都是背着枪,穿着短衣短裤的明国士兵。关闸周边架设起了铁丝网、鹿角、以及沙袋垒起来的圆形据点。
  附近原本茂盛的植被也被清理一空,露出了平整的土地,青黑色一片,仿佛预示着不详即将来临。
  作为最后的使者,安德拉德这一次压根就没有见到任何明国官员——无论穿着长袍的传统官僚还是某位伯爵手下留着短发的官员。
  而把文书交给安德拉德的,只是一个冷着脸,戴着大檐帽的低级军官而已。
  微微低头保持了一个贵族应有的礼节后,接过文书的安德拉德,带着从人转身往来时的马车方向走去。
  上车,伸手拉上有着漂亮玻璃窗的雕花车门,安德拉德对两个从人说道:“先生们,漫长艰苦的战事不可避免,如果要我说的话。将你们看到的都带回去吧,总督大人在等着你们。”
  安德拉德此来,除了履行开战手续之外,刺探军情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
  在这个时代,以及之前的几千年和之后的几百年间,拥有坚固堡垒的一方,在战略上的优势是很难撼动的。
  古代的攻城战,几千年来,进攻一方花费十倍的资源和二十倍的士兵,再拥有成年累月的时间,去攻打坚城的战例很多很多。人们或许以为战争都是“攻城略地”,然而在悠久的历史中,更多的是各种乌龟流让敌方铩羽而归的实例。
  中古时代的欧洲的领主,依靠家族传承的城堡,就可以控制领民从罗马帝国一直到工业大革命时期。
  哪怕是在热兵器已经开始普及的后世,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和二战中的布列斯特要塞,依旧在诉说着坚城对战争不可或缺的影响:所谓的围困,只要时间一长,进攻者的军队是一定会产生各种霍乱痢疾梅毒瘟疫的,这是所有守城者的大杀器。
  而在17世纪这个殖民时代,坚固的据点或者堡垒,更是保证殖民活动的核心要义。
  只需要在随便什么地方修建一座堡垒,架设好火绳枪,再来几门炮,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和土著做生意了……堡垒是交易中心,也是可以有效防范土著和同为殖民者的各国流氓觊觎攻打的庇护所。
  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修建的堡垒,面对大批土著围攻几乎是家常便饭,土著人数少于十倍都不好意思出门。远得不说,近在眼前的,就是荷兰人在巴达维亚被土著帝国围攻。历史上科恩总督就是在围城期得了痢疾而死亡,然而土著面对坚城,最终还是铩羽而归。
  郑大木同志之所以能名留史册成为民族英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下了荷兰人修筑在台湾的热兰遮城。然而后世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郑大木当时率领大军,是在军力有巨大优势(3万+)的情况下,整整围困了热兰遮城一年时间,直到城里的荷兰佬(1000+)弹尽粮绝后,才出城和平签署了投降条约。
  换句话说,如果荷兰佬有充足的补给,面对二十倍以上的郑军,是完全可以继续耗下去的——这本来就是堡垒存在的意义。
  要知道在明国以外的地区,各国殖民者们无时无刻不在互相厮杀的,这其中真正能硬打下对方据点的战役寥寥无几。相比之下,殖民者因为各种传染病和土著的封锁,而不得不主动放弃某处据点的情况,反而要大大多于正面战争。
  事实上,一直以来关于堡垒在非洲海岸和南北美,以及印度等等地区无数次的防御经验,才是促成澳门葡萄牙人最终决定硬来的真正依仗。
  在澳门的葡人高层看来,凭借着城周的几座炮台,以及澳门城本身的城防,是完全有可能阻挡敌人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这个时间会很长,长到足以令对手的军队产生流行性疾病而失去战斗力……明国湿热的南方一定会出现这种局面的。
  到那个时候,大家就可以坐下来,签署一份体面的“商贸”协议了。
  本着这个战略思想,今天随同安德拉德前来领取战书的两个随从,其实是总督大人专门派来的葡人正规军官。这两位军官之前都在葡萄牙不同殖民点服过役,拥有丰富的战争经验。
  他们今天主要观察的目标,是明军的战备情况,不过结局显然不会令葡萄牙人高兴。
  就这一路看到的情况来说,除了意料中的大批军人之外,另一处症状也从侧面显示出了葡人最害怕的长期战争的迹象:工地。
  就在他们来时的路旁,有大批民工从一早起就开始了作业。虽说截止安德拉德他们离开时,还看不出到底是什么工程,但无论是什么工程,这都代表着明国官府调动了比想象中更多的资源。
  在安德拉德看来,那些民工是在为军营或者军事仓库打地基。这样一来,葡人面对长期性战争的可能性就大增了。
  “先生们,漫长艰苦的战事不可避免,如果按照我的观察。现在,将你们看到的都带回去吧,总督大人在等着你们。”
  听到安德拉德的判断后,另外两位随从点点头,下一刻马车启动,半小时后,安德拉德回到了俗称大炮台的圣保禄炮台。
  在这开战的关键时刻,身为战役总指挥,来自里斯本的总督施维拉爵士,肯定是要一身戎装在炮台接受第一手信息的。
  于是就在面对明国方向的大炮台北边城头,施维拉第一时间拿到了开战文书。尽管没有隆隆的炮声,但是就在总督接过文书的这一刻,明葡双方正式开战了。
  ……
  “接啦,贼酋接文书啦!”
  葡萄牙人想不到的是,就在总督接过文书的这一刻,远在5里外的莲花茎关闸上,一个兴奋的声音这个代表着开战的动作给大声吼了出来。
  此刻的关闸上,大旗飘扬,人头攒动,甲胄林立,大佬云集,明国广东方面的军方大员悉数到齐。
  插在关闸城楼正中间的那一面大纛,自然……不是狂拽酷炫曹总兵的。这面大纛上书一个斗大的“何”字,自然……是明国镇守广东总兵官何汝宾何镇台的将旗。
  插在何大人将旗旁边的,才是曹忠臣的彰潮总兵将旗。
  沿着两位大佬牙纛左右顺延下去,是一排广东地方将领的号旗。这其中不但有潮州、雷廉、南雄等地的驻防参将旗,甚至连一向不轻出的东西山防瑶参将,乃至手握重兵的连山,罗定等防瑶守备的将旗,此刻都在城楼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前文介绍过,此次对葡战争,是一次极好的宣传机会。
  在信息交流及其不发达的十七世纪,往往在需要动真格的时候,令穿越者最头痛的,就是对手由于信息不畅而变得“不知死活”。
  而这一次的战争宣传,就是穿越者基于长远目光,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机会:给广东官兵高层展示肌肉,震慑对方,以便在未来必定会发生的某种“对峙”状态下,降低对手的抵抗决心,动摇对方意志,给和平谈判创造条件。
  于是这一次的对葡战争,曹将军便广撒英雄帖,以广东军区副司令的名义,尽可能地邀请了本省各地的实权武将前来做个嘉宾,战地观摩……管吃管住,多人运动,报销费用,会后还有精美礼品赠送。
  这就有了方才有人在城楼上大喊大叫的一幕。
  兴奋大喊的,是一员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大脸盘,留着一脸大胡子的明国军官——前山参将马连佐。
  万历年间,明朝廷将广州海防同知衙门设在距澳门仅有一日路程的雍陌,调兵千人成防并设参将。天启元年(1621年),又把参将官署移至莲花茎西面数里的前山寨,戍守官兵大大增加。
  对,所谓的前山参将,就是专门负责对澳门防务的明国军事主将。也就是说,在理论上,莲花茎乃至周边澳门地区的一应防务,原本都是归于这位大胡子马参将来负责的。只不过马团长如今遇到了调集重兵来搞事情的曹司令,他的防务职责被接管了而已。
  不过这些并不影响马参将今天的兴奋。此刻的马参将,正撅着屁股扎着马步低着头,把自个的一只眼睛停在了一门架设在城头,坐落在铸铁三脚架上的蔡司150毫米66倍数码自动变焦单筒望远镜上,贪婪地盯着镜头里的一举一动。
  马参将不光是自己看,嘴里还不停在现场直播着葡萄牙总督的一举一动:“敌酋接了文书,敌酋盘问那三个使节呢……哈,敌酋扔了文书,这是在遥观我军阵!”


第550节 明葡战争(二)
  后世制造的150毫米口径天文望远镜,清晰地将澳门炮台上的葡人影像反馈在了目镜中。
  这种带有三脚架的电子望远镜,原本是用来观察天上的繁星,不过今天被用来看红毛人,倒也看得同样清楚。
  莲花茎关闸的位置,其实就在后世的澳门口岸附近。这里距离炮台所在的大三巴牌坊,不过是2公里的直线距离。这点路程对于小型天文望远镜来说,不存在任何问题,观察者完全可以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