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补残明-第3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汝等无知之辈,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杨廷麟冷冷看了他一眼,把正在燃烧的奏章扔在地上,又小心的来回踢了两下,确保全部都烧成灰。

    “唉,你还不明白么?当今天下不靖,武勋军镇为尊,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都是过去的事情了。”黄锦虽然地位最高,但是爱惜后辈,谆谆教导道:“皇上内有楚勋支持,外有楚军为援,再加上内庭和锦衣卫,还怕你们几个的净谏折子不成?要是真的闹大了,皇上撇开我等,一样能推行新政,到时候谁来为天下士绅鸣冤做主?”

    时代不同了,隆武朝廷里,以汪克凡为代表的武将军阀已经是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势力,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时候,文官才能一手遮天,现在武勋既然崛起,文官闹的再凶也没用。

    除了汪克凡,还有金声桓,还有西军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厦门的郑成功、四川的贺珍,包括山西大同的姜瓖,都是非常强大的存在。他们不用联合起来,只要楚勋和帝党一起支持隆武帝,国家机器照样正常运转,文官们或者寻死觅活,或者一起辞职,反而正中楚勋的下怀。

    闹什么闹,别闹了,不过是汪克凡的老娘媳妇罢了,隆武帝愿意加封就加封,咱们全当没看见。

    “你回去再写一个折子,弹劾先自先生。”杨廷麟突然开口。

    “什么,弹劾先自先生?”周鼎瀚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杨廷麟竟然让他弹劾吕大器。

    “先自先生身患恶疾,意欲向皇上请辞归乡,我等当然要助先自先生一臂之力。”杨廷麟想了想。说道:“先自先生乃国之栋梁,请辞圣上一定是不准的,唯有自污坏了官声,才有一线希望。唉,当年丁魁楚的案子里,还有一些没查清的地方,先自先生也被牵扯其中。据称受贿五千两白银,虽无实据,却也并非捕风捉影……”

    东林党到了这个时候。一定要保吕大器,而吕大器到了这个时候,一定要给隆武帝一个交代,称病辞职是最理想的结果。但隆武帝未必会同意。以他收拾丁魁楚的手段,吕大器不吃点苦头,肯定过不了关。

    贪污吧,把吕大器变成一个贪污犯,从经济问题入手,撤职查办也可以接受。

    吕大器的脸色一变,额头立刻冒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张张嘴。却没有说出话来。

    贪污五千两银子的数额不小了,真要较真的话。撤职是肯定的,查办起来没准还有更严厉的惩处。当年东林党和阉党你死我活,往往就是给对方扣上一个贪污罪名,最后充军发配或者直接处死的,都屡见不鲜。

    但是和株连九族的谋反比起来,贪污查办起码还有一线生机,案子查起来,杨廷麟和黄锦等人固然不会袖手旁观,屁股不干净的南党和王公勋贵也会尽量帮忙……退一万步说,就算隆武帝用贪污罪名处死自己,还能保住家人的安全,一大帮儿子女婿和门生子侄还能接着做官。

    ……

    另一间朝房里,楚勋几位大佬也在谈论吕大器的命运。

    “原本我是想保住吕大器的,不过圣上心意已决,他肯定难逃一死,而且要由咱们都察院来当这个恶人,给吕大器寻个罪名。”汪克凡的神态很平静,吕大器是死是活,他并不在意,在意的是隆武帝的打击面有多大,然后如何进行人事调整。

    “这可难了。”傅冠说道:“圣意难测,同样是处死,罪名定的轻了重了可大同相同,是斩是绞是凌迟,是否株连家人,搞不好都会引起一场风波。依我看,最好还是只杀吕大器一个,其他人慢慢再说。”

    隆武帝坚持要杀掉吕大器,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皇帝宝座,凡是敢谋反的,就必须杀掉,但是为了避免打击面过大,不能真的以谋反定罪。

    杀人不是目的,立威才是目的,贪污什么的,隆武帝根本不考虑,这个罪名不能太轻,又不能引发株连,所以很难定。

    汪克凡笑道:“我已经想好了,吕大器的罪名就定为‘意欲迎立外藩’,你们觉得如何?”

    傅冠一愣:“这个,怕是不妥!‘意欲’与‘莫须有’异曲同工,当年徐有贞以此罪名诛杀于谦,为世人所不齿……”

    意欲,就是想干还没干,从法律上讲,以此定罪并不成立。

    悟空想吃唐僧肉,还没有成为事实,你又没有证据,他又何罪之有呢?

    ……

    内个,上一章写起来很费劲,读者还未必爱看,但是必不可少。

    不解释清楚明朝中后期皇权和文官之间的斗争,汪克凡、隆武帝和文官的行为都会显得莫名其妙,接下来的有些情节,更会被喷的体无完肤。

    总之到了南明时期,政治形势和太平年间完全不一样,隆武帝和汪克凡这样的军阀合作,是必然的选择。战争年代为了平衡朝局,平衡汪克凡、大西军、金声桓这样不受控制的军阀,他还会做出很多有违祖制的事情,半渡尽量往合理的方面推演,如果有什么过分的地方,请各位明史大拿一笑了之,不要把太平年代的规矩往南明身上套。

    另外再说一点我的个人观点。实力不够的时候,装b遭雷劈是一定的,实力够了的时候,该强势就要强势,汪克凡发展到现在的实力,已经没必要继续隐忍。

    南明这个烂摊子不做大手术,肯定还是打不过满清,汪克凡抢劫国库,在太平年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南明时期却不失一种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方法,要知道,他并不擅长那种阴柔狠辣的政治斗争,就连和隆武帝打交道的时候,一向都是直来直去的。

    找了这么多理由,真相只有一个,本书正在向无脑爽文发展,汗一个……请各位书友放松心情,脑子什么的都收起来,先爽一把再说。(未完待续。。)


………………………………

第一三一章 天子之怒

    卯时初刻,鼓声响起,文武百官走出朝房,在行宫门前列队。

    扑啦啦一阵乱响,成群的乌鸦随着鼓声飞上黑沉沉的天空,转了两圈又落在门楼的挑檐上,对着乱哄哄的文武百官“哇——哇——”大声叫着,被搅了好梦很是不满——虽然是司空见惯的场景,吕大器却没来由的感到一阵阵心悸。

    今天是二月初一,初一为朔,朝会按例设在行宫正殿,称为朔朝。朔朝比不得正旦、冬至和天子寿诞的大朝会,比常朝却隆重的多,除了本来就应该参加朝会的常朝官外,还有很多低品的官员今天才能参加朝会,顾炎武这样的外地官员也在其中,鸿胪寺的几名官员来回奔走,好半天才把队伍排好。

    卯时初刻,随着朝钟敲响,文武百官伴着乌鸦又一次愤怒的叫声,鱼贯进入行宫。在他们后面,辽王、邓王、周王、益王等王公勋贵也相继来到,还有黄锦这样没有官身的致仕耆老,和他们的子侄后辈单独排成两列。这些人虽然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是可以随朝观政,子侄后辈跟来观礼也是一种荣耀。因为平常很少上朝,这次排队就更麻烦些,拖拖拉拉又磨蹭了好半天,才在太监的引领下来到行宫正殿。

    再次整队,鸣鞭,王公勋贵和文武百官相继进入朝殿,神色都是微微一愣,正前方的皇帝御座上空空如也,隆武帝还没到。

    应该是迟到。因为没有取消朝会的通知,虽然如此,这种情况也非常少见。

    隆武帝一向以勤政著称。除了偶尔生病之外,早朝从不间断,而且他每次来的都很早,坐在御座上等着百官朝拜,服饰礼仪上更是一丝不苟,哪怕最挑剔的言官也找不出毛病。

    这些虽然是小节,天长日久做下来。也增加了隆武帝的威信。皇室礼仪非常繁琐和复杂,隆武帝朱聿键出身外藩,小时候又被长年囚禁。在拥桂派官员看来,就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乡巴佬,所以一直紧紧盯着,盼着他出丑露怯。皇室礼仪这种事情可大可小。隆武帝如果出了差错。虽然不可能一下把他扳倒,但是多来几次的话,皇帝的威信荡然无存,拥桂派自然就有了机会。

    可惜,隆武帝没给他们这个机会。在内庭太监王坤和庞天寿的帮助下,隆武帝朱聿键早就补上了这块短板,不但在宫廷礼仪上滴水不漏,在日常的行为起居上也无懈可击。东林党大佬陈子壮本来是拥桂派的同情者。后来也不得不公开承认,隆武帝朱聿键的个人品德无可挑剔。勤政节俭,洞达古今,朝廷有中兴之象。

    陈子壮这番话,无意中说到了问题的关键。

    个人品德只是小节,隆武帝威信越来越高,关键还是在他的主持下,南明终于稳住了阵脚,亡国的危机初步缓解,国家各个方面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隆武帝有了政绩,自然就有威信,他平日里又一向严谨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在群臣眼里越发深不可测。

    这两个月来,朝廷里风波不断,隆武新政触到了士绅地主的根本利益,只靠皇帝的个人威望是压不住的,但是很多人也没想到,竟然会差点发生政变。这件事尚未平息,紧接着税制改革,增加官员俸禄,汪克凡又连抢四库,各种各样的变故令人眼花缭乱。

    去年孔有德攻占湖南,清军一度逼近湘桂边界,距离桂林只有三百余里,朝廷上下竭尽全力支援湖南战事,但是等到危机化解之后,大家就开始考虑自身的利益,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再加上汪克凡这个大军阀参合进来,朝局愈发凶险,围绕隆武新政的斗争虽然还没有分出胜负,胜利的天平却已渐渐倾斜。

    除了吕大器的嫡系只能死扛到底之外,其他的文官勋贵们现在都面临选择,谨慎些只想自保,胆子大的就想抓住机会……庄严肃穆的朝堂上,大家都默默等待着隆武帝的到来,没人开口说话,心里却转着各自的心思。

    过了大约一刻钟,随着太监的通报,隆武帝朱聿键和唐王朱聿鐭一同走了进来,内庭太监王坤和庞天寿跟在后面。

    见到这一幕,文武百官都有些错愕。难怪隆武帝会迟到,他和唐王兄弟两个,一大早就凑到一起,不知道在商量些什么。吕大器不由得惴惴不安,看看隆武帝再看看唐王,他们偏偏都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看不出任何端倪。

    明朝没有宰相,早期的时候,政务散于六部,事无大小都要在朝会上解决,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文官集团的崛起,内阁渐渐取代了宰相的角色,朝会又变得比较简单了。隆武帝上朝后,和官员勋贵见礼后,按惯例先处理近两日内阁票拟的奏章,都是事先经过商议和披红准备好的,只要照本宣科就是。

    接下来是六部九卿的日常奏对,隆武帝又特意和辽王、邓王等几位亲王说了一会改革税制,增加俸禄的事情。这几位亲王都是从北方逃难过来的,在南方没有生意矿产,增加俸禄对他们倒有些实惠,这些王公勋贵家里都养着上百几百口子人,很多都有官身,增加俸禄后负担就减轻了。

    “诸位爱卿,云南今年的岁贡中送来了十万斤精铜,正好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如今两广和湖广商路兴旺,只因银钱短缺,多有不便,朕有意再铸五万贯隆武通宝,这十万斤精铜正好派上用场,孙可望这回也算立了一功,该如何封赏,由吏部和礼部议一下,尽快呈个折子上来……”

    交待完这件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