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7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摄入脂肪重要,卫生一样重要,肥皂和香皂还能出口换东西。
  要是一百个香皂换一船大豆,我觉得可以,你认为呢?”
  李易还是有点走神,问跟他打招呼的人。
  “我认为李东主你说可以就可以。”对方认真地回应。
  8。:8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为赋新词强说愁
  “走,回去,回车里。”李易不溜达了,拉着永穆公主往回快速走。
  李隆基等人互相看看,王皇后摸摸肚子对他们说:“你们先走,先别让叔叔说正事,扶我一下。”
  她不责怪李易没礼节,李易如此,说明有好主意了。
  她怀孕超过七个月,初春二月左右差不多能生。
  肚子里的是女儿,她高兴,就怕是男孩儿。
  别人希望胎胎是男孩儿,她担忧。
  —————
  第二个男孩儿怎么教?小家伙还不够大。
  生个女娃儿,没人跟小家伙争位置。
  想要男孩儿,以后多生几个。
  李易先回车中,开始画表格。
  永穆公主在旁边调节着柴油灯的亮度,不出声。
  等李易把一张表格快速地画好时,一群人进来。
  宋德也跟着进来了,对李易说:“后面有一支队伍追上来,羽林飞骑在渭南县的位置就发现了。”
  “问是谁了吗?”李易有点不高兴,他以为宋德在卖关子。
  “问了,他写了四句话,东主,我猜不出来。”
  宋德把一个青绢从袖子里掏出,递向李易。
  永穆公主瞪大眼睛,女的?
  “闻恬,帮看一眼。”李易不接。
  永穆公主吐一下舌头,开心地拿到手上,看看,念:“三才一贯中,九地双划畊。星暗炊烟淡,雾薄月东升。”
  永穆公主念完,直接说:“诗中有画,王维来了?前两句说姓名,后两句为抒情。”
  “小屁孩儿,让他们先吃饭,我这边有事情要说。”
  李易拿过来看一眼,挺无奈的,你王维来回跑啥?
  “东主,哪个为?”宋德茫然了。
  “三才天地人,一竖连起来,就是王,以前是井田制,横竖都是二,中间是官地。代表制度的是维。
  至于为什么如此理解,看后两句,诗中有画,王维的风格开始在这方面展现,他是考我呢。
  同时更是傲,认为他的名气够大,别人都要从他的角度来分析。”
  李易不但说字,还讲人物心理。
  “还有,闻恬来说。”李易看永穆公主。
  “他这个绢上浅绣着图,是维摩居士,从那边传过来的就只这个样子。”
  永穆公主鳖下嘴,对王维的观感不好了。
  有事儿就说事儿,追过来耍小手段干啥呀?你以为你是毕构?要点吃的东西还写顺口溜。
  李易摇摇头:“小小年纪,还想浑圆一体,可惜啊!”
  李易知道王维其实越到后期越入魔,他的姓是王,他的名是维。
  然后他就起了个字叫摩诘,维摩诘本身翻译就是纯、静、自然。
  而维可以理解成法度,王又是三才相连。
  属于姓、名、字,三者全部融汇,意境高。
  他以后写的诗、作的画、谱的曲、禅的味,同样是融会贯通。
  但这人太飘了,没有经过底层的苦难,写出来的东西不接地气。
  今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他真正要表达的不是思乡,更不是说家里兄弟们团圆少他一个,他要表示他在外面努力奋斗。
  跟纳兰性德写的长乡思一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写词的时候是纳兰性德去山海关驻守,他在告诉其他人,我吃了多少苦?你们在后方哪里经受过这个。
  吃一点苦,恨不能告知天下。
  现在摇煤球的人说话了吗?一边用煤面子烧着水一边洗煤的人吱声了吗?
  顶着高原缺氧和寒冷的边关将士,是欺负他们不会写诗?人家张孝嵩是进士出身。
  “东主,回信吗?”宋德现在听懂了,他同样对王维观感不好。
  “烤一条半生的鱼给他送过去。”李易要敲打王维。
  转过头,他对其他人说:“我想到个快速交换的方法,利用广州贸易。”
  桃红等人立即拿出来本夹子和铅笔,互相看看,同时点头,用眼神交流,一人记一句,别乱了。
  “易弟你说。”李隆基做端正了,属于问政。
  宋德躬身退出去,找鱼烤,要烤到李易要求的那种程度。
  “咱们现在属于农耕时代,粮食在社会活动中占第一位。
  刚刚我想单独制作锅巴,技术没难度,关键在于目的和材料。
  他涉及到的是油料和主食,香皂用油料来制作,咱们大唐缺油。”
  李易同样坐得端正,说正经事情的时候,他态度认真。
  刷刷刷的铅笔在纸上书写的声音响起,一人记一句。
  桃红他们还不会速记,李易知道理论,却不打算教他们,因为教不了。
  每一个人的速记都不一样,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定义符号和文字的关系,尤其是词组。
  正常的说话,速记还好办,要是突然间念个宰相书,或者是长门赋什么的,砸用符号代表好几个字?
  像‘社会主义现在化理念’,速记员,四个符号自己就能知道是什么。
  若是小白写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用啥符号来代替?只能硬写、干写。
  啥?要掌握小白写诗的用词规律?那你试一下吧。
  掌握的只能是风格,写诗要是有规律,李易那时就有程序来写,一般都写什么藏头诗,内容根本定义不了。
  中华的诗,带着意象拉伸,‘流水落花春去也’里的‘也’是什么?思密达?
  那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的‘兮’也用思密达?
  ‘多乎哉,不多也’两个语气助词,思密达?
  “感觉也行,只要把音调弄好了就可以。”王维还没入魔呢,李易先入魔了。
  “接下来呢?易弟,易弟!”李成器说着的时候发现李易走神。
  “思密达?思密达!”李易用此代替了‘啊?啊!’
  说出来后,他总觉得自己哪个地方没弄好,翻译上有错误吧?
  他猛然惊醒,看看四周,还好,在大唐。
  不是跟自己那两个棒子国的好哥们儿在一起吃辣鱼,不然对方会追着自己打。
  为了缓和关系,只能带他俩去浴池,他俩上二楼,自己在一楼泡大池子。
  “大哥,然后咱们进行技术性加工,收集生产资源,然后加工出来再以几倍到几百、几千倍的价格卖回去。”
  李易说出操作模式,他那时都有,不过用来出口的商品附加值通常都不高。
  唯一的竞争力是规模化,全球日常用品大部分写有美德因拆哪。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贸易限定山那头
  “有技术门槛的叫高科技商品出口,没有技术门槛的叫代工。”李易先给出一个定义。
  再具体说:“高科技商品的附加值高,现在的玻璃镜子属于高科技,材料成本低,销售价格贵。”
  “哪样东西技术低?丝绸?”武婕妤知道大唐的丝绸别人愿意要,还要瓷器。
  “丝绸属于高技术产品,别人没有,咱大唐的百姓都不能每人一套丝绸衣服,何来技术低一说?”
  李易不但不认为丝绸贵,还觉得应该限制丝绸出口。
  用其他的商品来代替,丝绸夏天穿着凉快,好的绸缎锦什么的确实漂亮。
  李隆基眉毛挑了下:“种棉花就不能种地,当以吃为先。”
  “让别人种棉花,咱们收购回来制作衣服,对,西南蛮,还有天竺,天竺的棉花好。”
  李易眯起眼睛,脑海中出现一幅地图,哪里适合种棉花、什么地方的麦子和大米多,香料
  “增加贸易量和贸易品种,不能总要珍珠、玳瑁、珊瑚。
  昂贵的奢侈品在药用上无法体现价值,它们可以用其他的东西来代替。
  药用珍珠,再过两年,咱们种的珍珠可以年年收获,一年顶一年种与收。
  用一大堆种出来的丝绸去换一块块宝石,不划算。
  我知道哪有宝石的矿,若需要,派人过去直接挖。
  啥红宝石、蓝宝石、猫眼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金刚石,现在他们没发现的我清楚。”
  李易心疼那么好的丝绸、茶叶、瓷器跟人家换石头。
  换粮食和香料、药材,能换许多。
  让别人多种棉花,人家那地方气候好,不愁吃不愁穿的。
  “运一百石粮食到海边,咱们付出一匹绸,饲养、采集、纺织一匹绸的地和人工,绝对换不来一百石粮食。”
  李易给众人算账,自己付出了多少,收获了多少,叫技术优势。
  别人送一百石粮食路费多少,不归他管,对方既然愿意换,说明利润还是很高。
  “叔叔,我们要多多造船,加快速度,不能叫他们把利润全拿走。”
  王皇后恨不能把夷商抓起来,变成大唐的奴隶,专门给大唐换好东西,夷商给个饭吃就行。
  李易看李成器,李成器在负责。
  “商人已组织起来了,大唐商盟,对外就一个,不采取相互竞争方式。
  加入的商人,到外面贸易,必须统一定价,不得主动降价。
  同时如进行贸易封锁,谁也别想卖,卖了就处理。不加入商盟的”
  李成器停下不说了,不加入的结局已定。
  好不容易弄到一条船,还不加入大唐商盟,出海保证给你打沉。
  至于王法,海外有啥王法,谁是谁的王?
  为了大家能够拧成一股绳,心不狠不行。
  一旦到了外面,有人如果跟当地的关系好,大唐其他的商人过去,活下来算是得天之幸。
  李隆基跟着说:“以后大唐的舰队出去巡航,凡是对我大唐不利的地方,给予耐心教导。”
  “何时我们能出海看看?在海里航行是什么样子?”豆卢贵妃从未到过海边。
  只是听人说,还有人画。
  她倒是知道大海,水幕里面出现过,一眼看去全是水,无边无垠。
  太阳在水里升起,又从水面沉下去,远处的天跟水面连着。
  李易看看众人,都是没到过海边的,说道:“铁路修好,咱们乘火车过去看看。”
  李易心疼这些人,看着权利多,实际上要不是有安史之乱,他们也就在东都和西都转。
  去东都还是因为吃不上饭,宫里一大群人,每天人吃马嚼的,还要与百姓抢那点粮食,就搬家。
  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逃避,面对天灾的逃避。
  今年关中大旱,加上历史上蝗灾使粮食大量减产,无法运输到长安,百姓饿得吃土。
  离开长安,眼不见、心不烦。
  提前知道灾害的情况,李易先收拾蝗虫,再遍布水网。
  百姓余粮多,李隆基就不去洛阳了。
  “对,去看看,易弟你跟着为兄便放心,或者问问陛下,能否派宰辅也随我等到海边看看民生。”
  李隆基现在不担心朝政问题,军队厉害。
  要是有什么紧急的政务需要处理,有李易在,没问题。
  即便天要塌,问一下易弟,易弟会想办法给解决。
  李易看着李隆基:“谁去谁留下?三哥提要求,陛下一定会应允。”
  “易弟说谁留下比较好?”李隆基一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