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张瑞对裴琚吩咐道:“调拨一千万钱、百名助手给马先生!令其立项改进绫机与连弩!”

    说到马先生的时候,张瑞一笑。

    不知道为什么,称呼诸葛先生就毫无违和感,称呼马先生就很容易出戏,联想到某位外星人粑粑。

    不过眼前这位马先生却的确是一位造福诸夏苗裔的贤人。

    名士傅玄曾称赞他说:“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

    但对这位举国无双的国士,曹魏却始终不曾重用,只当其为一普通匠人。

    马钧设计出一种军国重器,却遭到裴秀的讥笑和发难。

    傅玄不得不劝说安乡侯曹羲:“马先生要制造的是国家之精器、军队之要用,只要费一点木材,用两个人,就能制造,不妨试验一下,反正木头埋在地里也是浪费。”

    曹羲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把情况转告给武安侯曹爽。但曹爽未予理睬。

    但凡曹爽稍微对得起他的名字,豪爽一点点!

    分配给马钧两个壮丁,和几根木头。就又能得到一种军国利器。

    但没办法,自古以来华夏士大夫对发明创造这种事都是以奇淫巧技来看待的。

    张瑞相信马钧定能不负众望。

    毕竟十二蹑绫机历史上就是马钧改进出来的,一举使华夏纺织技术提升四五倍!

    而太原、河东都在官府的强力推进下广植桑树。

    如果马钧完善了绫机,那么数年后,纺织品将成为盐、铁之后鹰扬将军府第三大创收利器。

    衣食住行,衣还排在首位。

    曹魏甚至以布帛作为国家货币。

    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从珍妮发明纺织机为开端。而不是众人印象中的蒸汽机。

    纺织业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而马钧作为发明大师,不仅仅在民生方面功勋卓著。

    在军工方面也是颇有建树。

    当年诸葛亮北伐时,连弩惊艳了整个曹魏。

    士卒将战场上捡到的连弩送给马钧观看。彼时已垂垂老矣的马钧,仍能加以改进。

    由此确定了其发明大师地位,与军事家诸葛亮并冠于三国时期。

    如今的孔明还是个熊孩子,不知何时才能成才。马钧却阴差阳错的随三辅地区主官盖勋来到了太原。

    张瑞哪能不予以重用?

 第八十一章粟米与麦

    根据张瑞之前总结的,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几大要素,钢铁农具、曲辕犁、灌溉设施和高产作物。

    灌钢法与水利锻造大大提升了钢铁产能,使农具产出倍增。

    天下郡国,钢铁农具之多,无有能超过太原、河东者。

    曲辕犁亦被科学院造出,只等大量生产从而售与百姓。

    汾河、黄河流经两郡,官府年年兴建大量水利设施,马钧又发明了龙骨水车,使取水更加便利。

    这些影响,足以使生产力水平提升数百年。亩产量从一石半提升至两石以上。

    没有化肥、土豆、玉米等作物,想达到亩产量六七石是绝无可能的。

    现在唯一剩下可以提升的就是选种了。

    现如今世人的主食为粟,即小米。

    因其重要地位,粟米被称为五谷之首。

    小麦虽然也有种植,但始终不是主流。

    在推广小麦这方面,张瑞还是要感谢一番汉灵帝。

    随着康居、氏人、安息人等西域胡人不断内迁,西域的生活习俗诸如食胡饼之俗就传入中土,引发诸夏苗裔的仿制。《续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因为京师的流行,当初南部郡县豪强皆反时,联营中的豪强便曾经以此为宴。

    所谓的胡饼便是以小麦粉制作而成。

    这位昏聩的皇帝,在阴差阳错下也算推动了小麦成为主食的进程。

    时下关中平原和京畿地区的农夫都对种植小麦颇有心得,而且民间也出现了磨面的器械。

    其实磨盘十分容易制作,科学院的教习与墨家学子连复杂的水碓都能制作出来,水力、畜力磨盘自然是轻而易举。

    在这方面张瑞不太担忧,关键是如何推进种小麦的习俗。

    虽然小麦在亩产量、抗旱性与口感方面都强于粟米,后世逐渐取代粟米成为诸夏的主食之一。

    但种粟才是当下百姓的习俗。

    张瑞便是下定决心要将这种习俗扭转过来。

    粟米的亩产量只能达到两石多点,小麦却能轻松达到三石。灌溉便利,照料精良,四石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小麦更加耐旱,更能抵抗汉末这天灾不断的恶劣气候。

    除此之外,深耕小麦,能够保水保肥,对土地也有利处。

    这么多优点,而且后世种植上千年,张瑞没理由还放任百姓继续种粟米这种将来被开除在五谷之外的作物。

    要推动这项移风易俗,官府首先要对小麦有足够的认知,总结出各种种植小麦的经验,才能派出劝农官指导百姓种麦。

    而且最好是有成功案例在前,让百姓看到种小麦的丰厚回报。

    知识传承是诸夏苗裔雄霸东方的一项重要原因。

    在科学院内,收录了大量的藏书。

    在搜寻冬小麦相关经验方面,科学院教习很快便找到了历史记录。

    《左传·成公十年》:“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

    晋侯欲在六月收麦,那说明小麦在冬季便已下种。

    《诗经·卫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说明三晋大地的确有种麦传统。

    晋阳正是赵国龙兴之地。当初韩赵魏三家分晋,种麦的习俗必然也在太原有所流传。

    于是科学院立即通知太原十八县田曹有司网罗民间善种冬小麦者。

    乃得百姓千余户。尽迁其于大陵县汾水之畔。

    如今十月,正是冬小麦播种之际。

    张瑞亲自带领诸县主官与数百名劝农官来到汾水岸边,便是向众人展示自己移风易俗的决心,同时令官僚感受种麦的氛围。

    其实看百姓漫山遍野的勤耕种麦,对个人而言,冲击力还是蛮大的。

    上千户人家,五千余人分布在平坦的土地周围,勤劳忙碌,以麦为生。

    规模效应极大的冲击了很多官僚的固有价值观。

    原来民间有这么多人都是以种麦维持生计。

    上千户人家!

    一个县才能有几个千户人家?

    本来许多官吏对张瑞决心种麦还抱有疑虑,怀疑种麦能否养活百姓。

    如今看到无数百姓以种麦为生后,这种疑虑顿时消散大半。

    待明年,冬小麦的产量会再次震惊整个太原的目光。

    亩产三石!产量较之汉室土地的亩产一石到一石半,产量足足翻了两到三倍。

    明年冬天,整个河东、太原的官员、胥吏都会成为冬小麦的拥趸者。

    当然看是看不出种麦经验的,这方面必须要劝农官亲自下田,不仅要跟百姓同耕,还要跟百姓交流,记录经验,总结成册。

    可惜张瑞没办法杀进洛阳。

    在洛阳的有国家藏书阁。兰台,石室和麒麟阁都是用来藏书的地方。里面藏书有数百万册。

    必然有农家学派最全面、最详细的书籍,会记录数百年来冬小麦的种植经验。

    结果历史上全被董卓那个混蛋给一把火烧了。对诸夏文化传承造成了难以愈合的损伤。

    仅这一点,董卓百死都难赎其罪,张瑞恨不得将他挫骨扬灰!

    没有成书可以借鉴,张瑞便只能下令劝农官总结经验,配合农家学子造册成书,对众人吩咐道:“尔曹春耕前便在此地与百姓同耕。向百姓学习经验,记录其中注意事项,造册回执。配合农家学子编撰成书。”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得封闭性,让这些官吏去搜集百姓的经验,有利于趋利避害。

    虽然方式比较原始,还是经验为主,但已经有科学种田的影子了。

    这算是张瑞一个现代人带给这个时代观念上的转变。

    由官吏采集民间风俗、经验,由学子集众家之所长,总结造册、编撰成书。

    最后再由劝农官去辅导百姓。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个经验就是科技的时代,暂时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军队在汾水河畔设置了军营,今后会留下三百余人守护此地安全。

    在军营不远处,亦为劝农官搭建了一处营地。

    从十月到一月,劝农官们就要在这里渡过忙碌的两个月。

    安排好这些后,张瑞便带领众文武返回了晋阳。

    因为一年一度的科考又要到来了。

 第八十二章极度狂热

    每年十月之后,便是提学官最忙碌的时间。

    科考的流程为十一月首轮筛选,十二月优中选优,次年正月鹰扬将军亲自殿试。

    整个十月提学官都要忙碌于登记报名学子,准备科考场地,公示科考内容与流程。

    今年与去年还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是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

    报名开始仅五天,太原报名士子人数便已超过去年总和。

    不仅是因为世家、豪强子弟踊跃。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官府强制百姓入学社学习,其中年满十六岁者数百人已经完成学业一年,离开了学社。

    他们在官府里学习的内容全是科考的选拔方向。

    尤其在数算方面,一直是官府学社的主课。

    所以这些学子有三分之一左右参与了科考。

    至于剩下的那三分之二?那当然是报名参军入伍了。

    在鹰扬将军治下,参军入伍是主流,退而其次才是科考成为胥吏。

    如今学社内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要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府兵招募的明文规则就是识文断字者优先,大概这些雄壮少年早已没了进学之心。

    好在从文、从武两种路线并不互相冲突,学子们可以逐一尝试。

    除了太原士子,河东郡饱学之士也是闻风而动。

    河东富庶远在太原之上,就连良家子都有人能识文断字,所以报名人数远超太原。

    好在如今两郡一体,河东郡县两级的许多提学官都是从太原转迁而来,对布置科考场地、组织科考流程富有经验,一切还算有条不紊。

    除了河东、太原两郡,此次科考也已经开始吸引外郡人士目光。

    尤其对河内士族吸引力颇大。

    凡事就怕对比。

    在鹰扬将军兴义兵,解河东百姓倒悬之前,河东、河内两地都饱受匪寇劫掠之苦。

    河东境内有威名赫赫的白波军流毒寇犯,河内郡境内因为多山,所以山贼众多,黑山军肆意劫掠。

    可自从鹰扬将军高举义旗进入河东,大军数立伟勋,白波军一败再败,乃至河东境内海清河晏。

    百姓尽享盐铁之利,郡县两级大兴水利,造福世族、豪强、黔首所有阶层。

    再看河内?

    黑山军愈发猖獗,打家劫舍已经不能满足,最近开始攻城拔寨。

    郡府无能,屡战屡败,整个河内郡郡治以西的所有县城尽皆沦陷。

    这伙黑山军战力强大到匪夷所思,要不是世族、豪强及时派部曲帮忙防守郡府,怕是河内连半壁江山都保不住。

    这两相对比,河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