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斩碎诸天-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沉默!

    太可怕了,孙铮还只是偷偷在海外施政,你程克勤一方督抚,即将步入朝堂,入阁拜相的人,竟然也怀此等念头!

    杨廷和终于冷静下来,他想明白了,程克勤在外抚边数年,已经深受孙铮影响,现在跟他站在一边了!

    落寞的起身,垮着个批脸,杨廷和敷衍的拱拱手:“小弟受教!明日还要陪陛下出去,克勤兄早些歇息。”

    看着杨廷和离去的背影,程敏政也只能摇头无奈,这种受犬儒思维影响的人太多了。

    用建功当年的说法,他们已经忘却了初心!

    完全不记得,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天下大同,是国泰民安。

    可是现在的儒家门人,一个个嘴上喊着复古尊礼,肚子里却满是男盗女娼。

    连堂堂内阁学士,都喊着为维护儒门道统,视南海这一派升平如妖魔鬼怪。

    难怪建功都不愿意在中原施政,反而在海外创下这偌大局面。

    唉!

    一夜无话。

    次日一早,朱厚照兴致勃勃,率队前往城南三十里外。顺便在山脚下雇了一队导游,他担心国师府这帮人会故意误导自己。因此只让他们负责开车,去哪里由自己和导游商量。

    昨天在听课的时候,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嘴,知道最近正是新季稻谷收获的时节。

    可是当时瞧着那帮小子,一个个神情轻松,浑不似中原人家收获时那种紧迫。

    这其中定然有着他不知道的变故,琢磨了半宿,朱皇帝决定亲自去看一眼。

    到底南海人是怎么个玩法,能让家里孩子在收获季节还这么轻松?

    导游才不管别的,听到朱厚照想去看收稻,那就直接带车前往最近的农庄。接待中原来客,就是他们的日常任务,熟的很。

    车子还没到地头,就见平整宽阔的田野地头,数只钢铁怪兽正在田间穿梭,而地头的生产小道上,三三两两的聚着几个老农扮相的人,指指点点,谈笑风生。

    嚯!

    朱厚照都没下车,站在车厢上就瞧出了其中奥秘。

    “那个谁,这种车子收稻谷,速度怎么样?”

    旁边跟着的导游回话:“这具体还要看收割机型号,还有天气情况和庄稼长势。前面那几台是三零机,最快的话,一个时辰能收百亩上下。如果是大农庄的八零机,一个时辰收一千亩也不在话下!”

    杨廷和下意识就想吐他一脸唾沫,一个时辰一千亩?你赛马呢!

    可是瞧着眼前那数台机器哼哼哼一路小跑,金黄的稻粮就像河水一样淌进它那张怪嘴里去,那机器上方竖起的槽口,稻米像瀑布似的流淌。这恐怖的场景,直接将他满肚不愤憋了回去。

    朱厚照饶有兴趣的盯了一阵,瞧出了不少其中道道。

    跳下摆渡车,溜哒到地头,到树荫下和几个老农闲聊。

    那些老农显然也是经常见中原来的客人,也不见生,问什么就答什么,一提起收成来,那叫个意气风发,豪情万丈。

    一家人祖辈吃运河,年年要拉饥荒。如今到了南海,这才几天功夫,家底就殷实到胜过早前他们庄最有钱的财主。

    然后一指另一边那个头上蒙条白毛巾的老汉告诉朱厚照,那老货就是以前他们庄的地主老财,如今也抛舍了家中祖产,来南海重起炉灶。

    说起来,还是国师心底好,要换了按他们这些苦哈哈的意思,那种为富不仁的货,就该让他守着自家那点地自生自灭!

    朱厚照又来了兴致,憋着一脸坏笑,跑去另一边,找那个头上蒙毛巾的老汉聊天。

    那老汉一见是中原来的贵客,脸色先有些不自然。

    无奈朱厚照嘴甜,非说老头这庄稼长的比别处好很多,可见是个有能耐的。

    几句好话夸的老头合不上嘴,连赞后生有眼光。

    拉了几句家常,朱厚照貌似不经意的嘀咕了一句,以老丈这务庄稼的能耐,就算在中原也不至于饿肚子呀,为啥也跟着出海了呢?

    提起这个来,老头恨的老泪纵横。

    自家祖辈都是地主,几百年辛苦,攒下那几百亩良田。谁能想到,自运河那些苦哈哈集体出海之后,地主家就成了官府剥削的对象……

    小地主而已,没权没势的,半年功夫就被寻了好几回事,儿子甚至被人下套,差点弄死在牢里。

    最后老头一琢磨,还是发卖了家产,一家人跟着以前自家佃户出了海。

    说到这里,老头又咒骂起来。想当年,方圆十余里几百户人家,哪家没受过他的恩惠。

    结果来了南海,这帮子白眼狼,反倒一个个视他如仇人。还是昔日种过自家田的几个佃户,多少有几分香火情……

    朱厚照听的津津有味,旁边的程敏政若有所思,杨廷和则满身冷汗。

    回到车上喝水暂歇,杨廷和阴着脸嘀咕:“他有大神通,自然舍得用这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

    程敏政差点气笑,都到这时候了,你还不忘记在皇帝面前给建功上眼药?

    这就是文坛盟主的学识修养气度?

    “介夫,你可曾去过乡间地头?可曾见过冬日冻饿而死的流民?”

    杨廷和黑着脸:“克勤兄有话不妨直说!”

    “唉!”程敏政满脸都是悲天悯人:“于他们来说,小恩小惠就是活命之恩!推近及远,在很多百姓眼里,他们终生所求,便是这点小恩小惠啊!”

    朱厚照两眼一亮:“程师傅说的有理!如果大明百姓,人人都能得到这点小恩小惠,何愁天下不得太平?!”

    程敏政没有再多嘴,只是微微冲着皇帝笑了笑。

    朱厚照大乐,虽然已经做了皇帝,可是来自师傅的肯定和赞赏,对他依旧有吸引力。

    被程师傅表扬了呢,哈哈,好开心。

    一扭头,瞥见杨师傅那张黑脸。

    呃!这个不算,杨师傅是受不了南海的天气,热的,兴许是中了暑。

    众人就那么好奇的站在地头,眼看着那么大片的金黄稻粮变成整齐的秸秆茬子。

    没一会功夫,又有一批模样稍稍不同的机器哼哼着下田。

    那机器屁股后面拖着个长条盒子,挨着地面,就把高高的稻茬连同地皮翻腾成松软的碎土。

    朱厚照眯着眼赞叹:“难怪南海种庄稼这么容易,这样作务庄稼,我也做得来!”

    程敏政低声道:“此地无四季转换之忧,据说一年可种三季稻谷。以方才那稻谷长势估算,每亩一季便能收到六七百斤。若是三茬,一亩田产出便能接近两千斤!”

    朱厚照抚掌大乐:“怪道妹子每个月送那么多米粮入京,还道她是怜念我这做哥哥的日子紧呢。谁曾想,她这是粮食多的没处去……哈哈!这回可得好好与她杀一杀价,至少得压下一半来!”

    杨廷和下意识就泛起个“谷贱伤农”的念头来,还没开口,就意识到好像不对劲。

    南海谷贱,伤的是哪个农?要真的伤了这些南海农,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可要是南海谷贱,引发中源粮贱,那中原粮农又将如何?

    哎呀,伤农伤农,伤的究竟是种田之农还是卖粮之农?仰或,是那些打着农户之名的粮商?!

    好头疼!

    就听旁边的导游悠悠插话:“几位贵客有所不知,早前确实曾有三季稻。可是后来发现,种三季的话,地力跟不上,收成虽然比种两季多那么几百斤。可是收获的粮食品相不好,吃起来味道也差。现在大伙都学精了,只种两季,收的粮食品相好,价钱也好。能让地歇一歇,大伙也能放几天假……”

    嗯?啥玩意?

    因为口感不好,所以多几百斤也不要了?

    种庄稼的老农还放假?

    你是不是在搞笑?

 第六十六章 这天下到底是姓朱还是姓孙

    有史以来,官员会休假,学堂会休假,甚至店铺学徒也有休假。但是从来没听说过,种田的老农也会休假!

    所谓的农夫,不就是面朝黄土北朝天,是负责让庄稼变成粮食的工具吗?

    尽管读书人嘴上都会嘀咕几句怜悯之词,诵几首悯农之诗。

    可是有一说一,大伙心里,谁不是把那些老农当成与牛马驴骡同等级别?

    直白点说,他们只是一群会说话的牲口而已!

    现在你告诉我说,南海的农夫,竟然也要休假?

    农夫都休假了,庄稼谁来照顾?

    好像不对劲,他们这儿收获的时候都是站在地头撩眼看热闹,脚都不沾泥的!

    朱厚照兴趣大增,不断深挖问询。

    然后得知,这里的农民,每年工作时间不会超过两百天,有将近半年的时间都是闲的。

    而且就算是忙碌的时节,活计也相对很轻松,种地务农的活路,都有机械负责。

    农户只要决定种什么,什么时候种,然后站在地头盯着就行了。

    那导游带着一脸优越感:“国师说了,这才是刚开始。等以后娃娃们长起来,日子还要更好哩!大伙都感激国师,这福享的都造孽。”

    杨廷和皱眉道:“乡民多顽愚,无事则生非。这一年到头,大半时间都不做务,难保不会寻衅滋事。”

    另一人嗤的笑出声来:“杨夫子这心操的可远,确实有中原官老爷的味道。小人曾听国师与以前来南海的什么老先生说过此事,国师说,人都说穷计,富长良心。那让穷人都富起来,岂不人人都有良心?还担心滋事?就现在这日子,比起前些年在中原,发梦都不敢想!大伙儿一个个把国师供在心里,谁敢乱了国师规矩,他自家亲朋四邻都容不下!”

    朱厚照打个哈哈:“你这小哥说话敞亮,那你在这附近可有熟识的亲朋?带我们去乡间村落见识见识如何?也不知道去乡亲们家里蹭饭会不会叨扰?”

    “这有什么难处?国师早有交待,但凡从中原来的,无论官民,都要我们大伙用心招待。若有来客手头不便时,都不必收他银钱,只要事后向当地衙门报个备,自有衙门补贴用度。不过大伙都是从中原逃难来的,如今日子过的好了些,把中原来人都当成自家客人,谁还会去贪图国师那几文补贴……”

    说走就走,一行人又浩浩荡荡驶向邻近一处村落。

    这是个很标准的新农村生产队,宽阔的大道两边,整齐的排列着两列青砖白墙的农家院落。

    明显都是统一规划,半人高的花墙一眼就能看到院中场景,平整的前院可以用来晒粮打场,很是方便。

    车队进村,就有不少闲人主动上前迎接,有人认出了那个带头的导游,笑骂几句,招呼车队去祠堂安顿。

    祠堂是每个村落的核心建筑,在海外移民村落里,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经过几年发展,现在的祠堂已经有祭祀、医疗、养老、抚幼、休闲等功能,当然,也是每个村落用来招待外客的最佳场所。

    车队到祠堂门前停下,那导游抢先一步进去打招呼,朱厚照哪里按得住性子,紧随在他身后跟着往里闯。

    祠堂正院,两边是绿植环绕的长廊,绿荫遮挡着阳光,又有过堂风徐徐吹过,确实是最舒服的休闲场所。

    两边长廊下,都摆着几张方桌,每桌都坐着几个老人在玩麻将或者下棋。当然,最少不了的是比参战人数更多的围观群众,不时传出笑骂的声音。

    看到有客进门,早有负责担待的专人上前迎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