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仕途红人-第4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意”鞋厂甚至早就在东华工业园区建设了一个厂房,据说花了5000多万元。东华区的拆迁通知下来后,很快就达到拆迁协议,开始搬了过去。

    过了几天,许光亚与一个是“兴光”鞋厂老板远亲的供应商闲聊,这个供应商说道:“潘青认为实业现在这么难做,不如借着拆迁的机会,干脆大家吃一顿散伙饭。早一日将厂房腾空,拆迁款就早一日到手。”

    他说,克扣供应商货款的主意也是潘青想出来的。既然已经决定关门散伙,自然要坑供应商一笔。

    工人们有区级、市级劳动局做后盾,不怕拿不到工资,供应商就倒霉多了,每家克扣一万多元,那就是几十万元钱。

    不过,潘华并没有打算把“兴光”鞋厂三十多年的声誉毁掉,他还想继续做下去,于是兄弟俩的关系就闹得很僵。

    “潘青这个人,唉。”这个供应商撇撇嘴。

    许光亚觉得潘青这个人有点傲,平常眼睛长在头顶上,只用余光瞟人,说话总带着点架子。他一到工厂里,不管是供应商还是普通工人,都叫他一声“王总”,之后大家就不愿意接近他了。

    比起潘青,潘华就亲和多了,大家都喜欢叫他“潘老师”,也有人叫他“华哥”。

    有些工人在“兴光”鞋厂待了很多年,资格老,一旦碰到工艺上的难题就会朝潘华发火,会直呼其名。潘华也从不拿捏身份,笑呵呵地应了。

    张峰听方解说起,“兴光”是东华路上的老牌子,那些刚更新过的鞋机暂且不说,员工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工人们老带新、新变老,人员一直相当稳定,主要是他们对“兴光”鞋厂很信任。

    许多工厂的工人恨不得发日薪,生怕老板跑路。“兴光”鞋厂的工人却不愿取完每月的工资,只是支取个两三千元当生活费,其余费用依旧留在厂里,年底再一并结算。

    在“兴光”鞋厂里,据说这样的工人有上百个,每月的工资至少有上百万元,按照这种结算法,能给厂里减轻了不少资金周转的负担。

    “兴光”鞋厂老板投桃报李,年底会发一笔过节费,开年还有千元红包,劳资双方关系相当融洽。

    拆迁在即,“兴光”的出路悬而未决,张峰便想亲自找潘华谈谈。

    一者鼓励他继续开办实业。提到东华市的鞋厂,总绕不开几个大品牌企业,但在滚滚商海之中,除了那些熠熠生辉的明星企业外,也要有“兴光”这样默默陪跑的小工厂。

    二者是为了“兴光”鞋厂原先这些工人的工作。如果“兴光”鞋厂不再开办,那么这些工人的就业就会成为问题,甚至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

    张峰在秘书方解、副秘书长王通的陪同下,来到“兴光”鞋厂。

    张峰原先没有来过这家工厂,印象不深,但方解和王通,以前见识过“兴光”鞋厂的辉煌,现在感觉像是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兴光”鞋厂的那扇厚重的大铁门已经被移走,只留下一副锈蚀的转轴,整个门头显得空落落的。笼子里的狗失去了踪影,角落里的零碎也被清空,整个厂房一下子明亮起来。

    由于事先联系过,潘华早就等候在厂房大门口。

    看着还没有搬空的接待室,潘华向张峰等人介绍道:“张书记,当初接待室换了玻璃移门,做了一列长长的透明展示柜,现在看起来很土了。”

    “在当年,可是很时髦的装潢。展示柜里的样品鞋很多,其实都是从市场里买来的,厂里根本没做过。”

    “如果有客人看上了,就熬夜把鞋样赶出来。从下单到交货,往往有好几天时间,足够让厂里做好准备。”

    潘华讲的是“兴光”鞋厂曾经的光辉岁月。

    那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如潮水般涌来,工厂开始实行“三班倒”,超负荷运载之下,短短几个月就报废了几台制鞋用的烘箱。从而让一个家庭制鞋小作坊成长为几百人规模的工厂。

    讲完“兴光”鞋厂的辉煌历史,潘华叹了口气,目光看起来有些茫然:“张书记,我爸在的时候这厂子没倒,大哥在的时候也没倒,到了我和老二手里,居然吃上了散伙饭。”

    张峰好奇地问道:“潘总,你大哥为什么不经营鞋厂了?”

    潘华无奈地回应道:“我大哥比我和二哥的年纪要大一轮,长兄如父,一直是我们的主心骨。”

    “大哥初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做皮件,后来开始涉足制鞋业,对业务很熟悉,社会人脉也不错。按理说,他应该是“兴光”鞋厂发扬光大的新希望。”

    “可惜他的生活习惯不太好,接手“兴光”鞋厂没几年,便确诊了糖尿病,后来腿上又生了毛病,动了大手术,身体一下子就垮了,根本没有精力经营鞋厂。”

    张峰继续问道:“潘总,你二哥的态度如何?”

    潘华皱了皱眉头,转头看向窗外,犹豫了一会儿才说道:“张书记,家族企业很难壮大,就是家人的经营思路不一样,很难协调。”

    “这一次,就算我二哥回心转意,我也不打算与他合伙。我们互相已经亮过底牌,以后再也无法拧成一条心。”

    张峰劝道:“做实业还是好的,大家都不做实业,货物到哪里去拿?潘总,你可以试试电商销售。”

    潘华回应道:“张书记,我原先就有此意,只是二哥不肯拓宽销售渠道”

    “邻近的“中意”鞋厂网店销量不错,旺季时每天要发几百个快递,快递小哥来来往往,存放快递盒的雨棚一直搭到了车道上。”

    “不过,现在鞋类电商早已过了风口,成了一片红海,门槛比起往日要高得多。”

    虽然这样说,但对于有十多年行业经验的潘华来说,电商虽是新领域,但同时也意味着无穷的商机。

    同时,张峰接下来所说的话,给了潘华更多的信心。

 第805章发展实业的现实问题

    潘华对张峰说道:“张书记,我专门进行调查过,比起经营一家传统工厂,运营网店也是很复杂的:要涨粉,刷销量;要优化搜索条目;要撒钱,买曝光。东华市有不少电商运营公司愿意帮助传统鞋厂开拓互联网销路,但要价很高。如果自己做,就要请运营团队、客服小组,反正任何方面都要钱。”

    虽然这样说,但对于有十多年行业经验的潘华来说,电商虽是新领域,但同时也意味着无穷的商机。

    潘华已经做过咨询,前期只需招一个运营,两个客服,几个打包工就能简单上马。

    位于东华路上的“兴光”鞋厂的拆迁款有6000多万元,如果选择给予优厚条件的东华区的工业园区,足够买下一栋新厂房。到那时,二兄弟携手经营,路途虽艰难,但未来可期。

    “张书记,我和二哥都还年轻,还有时间闯一闯,能把‘兴光’的牌子打出去,哪知道会搞成这样。”潘华深呼一口气,脸色凝重地说道:“我就是要争一口气,我爸留下的厂子,难道三兄弟就没有一个能撑起来?”

    “当然,我这几天也想通了,二哥的想法不一定是错的。他认为老旧的厂子已经成了鸡肋,如今厂房拆迁,三兄弟每人能分到2000多万元,有了体面脱身的机会,他当然要及时止损。”

    “更何况,二哥的子女都有了非常不错的出路,他们既没有必要、也不想继承一家老旧的鞋厂,二哥便更加没有继续办厂的动力。”

    “另外,张书记,办企业并不简单地生产和销售,方方面面都得顾及到。比如工厂里的那些老工人、管理人员,多半都是外省人,他们在本地成家立业,总得帮忙解决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孩子,公立学校可收可不收,此时就需要老板出面与学校或教育局进行沟通与协调。”

    “比如工人发生了工伤,老板就得带他们上医院,商讨各种赔偿数额。如果遇上难缠的工人,一场拉锯战往往会持续数月,足以让人心力交瘁。”

    张峰听了,表态道:“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支持老板兴办实业,潘总,你也可以提提建议,到时市里将专门召开会议,出台扶持政策。”

    “我可以保证的是,肯定会让你们减轻经营上的负担。你们先把实业稳下来,然后再做强做大。”

    几个人边走边聊,没有多久,便来到“兴光”鞋厂的厂长办公室。

    张峰发现这个办公室看似简单,实际上内有乾坤。

    从办公室角落的文件柜旁绕过去,后边有一堵假墙,其实是一道漆成了乳白色的薄木门。

    用手轻轻一推,里头是3个小房间。第一个房间做成了小厨房,里面锅碗炊具一应俱全,顶端做了排烟管,墙上有一个折叠餐桌,堆在旁边的塑料椅子还不少。潘华挠了挠头解释道,这里曾经是创业初期一家人解决午餐和晚餐的地方。

    后来经济条件变好后,家人都陆续搬出去居住和用餐,但是这里一直保留下来,并作为工厂管理人员加班的供餐点。

    张峰闻着浓重的油烟味儿,不自觉地开始幻想起潘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情景。这样逼仄的小房间,容纳七八个人吃饭该有多挤?

    摸着墙面上的灰尘,张峰笑着问道:“潘总,你家怎么说也是传了两代的‘皮鞋老板’,生活水平似乎不太高啊。”

    “办企业嘛,就是要节约。”潘华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应道,“张书记,其实许多老板都是外面光鲜,里面非常节省。”

    “我们曾经的邻居,吃住也在厂里,那家老爷子端着碗,提个小板凳,就坐在门洞里吃饭。”

    张峰等人继续往前走,发现另外两个房间也各有用处。

    一个房间里面铺了张小床。赶工时,潘华和潘青就睡这里。由于天花板很低,从床上爬起来能顶到上面的壁挂空调。

    另一个房间其实是个迷你小仓库,里面存放着一些常用的耗材——做记号的水漆笔、画金线的彩笔、弯头剪、缝包用的车针等等。

    潘华解释道,中小型工厂的管理能力有限,担心工人浪费材料,为节省成本,他们就将耗材拿到这个小仓库储存,等工人用完了手里的材料,再拿着空笔废针来换,一支换一支,不多拿也不少给。

    看着这些旧物,潘华很快似乎又沉浸在了对往日的回忆中,张峰在旁边观察着他的神情,从恼怒、悲哀、到深思、纠结,最终又慢慢归于平静。

    说实话,张峰还是第一次深入一家企业的内部,根本没有想到办一家实业的辛苦和经营上的困难。

    王通则问道:“潘总,手上拿着拆迁款,既然不与二哥合作了,有没有想过转行?”

    王通当然也不是胡乱发问,主要是做皮鞋,利润很透明也很微薄。现在趁拆迁的机会,转行利润高的行业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算潘华与二哥分了拆迁款,但手上毕竟有2000多万元,再加上原先的积蓄,无论什么新行业都可以试试,哪怕失败也伤不到筋骨。

    潘华摇了摇头,说自己这辈子就干鞋厂了:“其它行业,我既不懂也不会,哪里敢扎进去。现在到处都是坑,如果冒然进入了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肯定会亏的一塌糊涂。”

    张峰和王通互相看了一眼,心里明白创业哪有什么跳板和捷径?大浪淘沙,最终留下来的人,哪位不是浸淫行业多年、经验丰富的百战将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