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仕途红人-第4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半年后,东华区内的6名命案逃犯悉数到案,同时还顺带抓捕了10多名涉嫌其他犯罪的嫌疑人。

    要知道,这么多年来,多任刑警队长都没有抓到这些人,市局、省厅专门派人到东华区公安分局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准备在全市、全省进行推广。

    此时,徐志军向吴刚和张峰承认当时除了1人是通过指纹比对抓捕归案外,其余的都靠线人提供的线报,其中老李那条线提供的线索占了一半以上。

    由于成绩突出,后来徐志军调任东华市公安局刑警队队长,此时,城区监控设施全面到位,同时还有科技化、信息化手段日益成熟,他便渐渐断了线人的联系。

    同时,随着自己的职务的不断晋升,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徐志军觉得自己更加要注意与线人保持距离,否则很有可能会成为这些线人的保护伞。

    吴刚此时插话道:“我有个同事倒是坚传统手段绝对不能丢,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不会传统手段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刑警。”

    “他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侦查员一接到案子,要么调视频监控,要么钻情报信息网网络,没有自己的线报,离了科技手段就是瞎子。”

    “他曾反复要求年轻侦查员与社会人员联系,多深入藏污纳垢的场所建立自己的线报信息网络。”

    “后来他的线人被指控这些年来有组织地实施高利放贷、寻衅滋事、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犯罪。”

    “通过调查,检方向他送达了起诉书,说他没有收钱徇私,但徇了情。主要是他曾多次利用职务之便为线人的违法犯罪开脱。”

    徐志军点了点说道:“我担任了东华市刑警队长后,便开始断了所有线人的联系。老李也全面进行了转型,完全做起了正当生意。”

    “这一次,如果不是吴局长和张书记对案件催的紧,我不会再让老李找人的。”

    对于徐志军能主动及时地与线人进行切割,而且他的主要线人又能主动及时地进行生意转型,应该说是徐志军和老李的幸事。

    杨雪萍看到张峰打造了一个东华新城,本想也找地方重新打造一个新区,只要受制于新区或新城已经进行严格限制的规定,她便把目光放在了东华旧城改造上。

    东华市虽然经济发达,但国有企业薄弱,主要是民营经济发达,为此东华旧城分布了一些实业工厂,当然影响了市容市貌。

    张峰当然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后来看到拆迁改造费用太高,还不如重新打造一个东华新城。

    杨雪萍当然也知道,要想推进整个旧城改造是不现实的,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

    她考虑一番后,便把目光放在东华市旧城区的第一街…………东华路。

    虽然施东城是上面调他去京城培训的,但对于张峰来说,还是觉得二人没有配合好,为此他现在对于杨雪萍,更多的是表现出容忍,不想让上面的领导觉得自己过于强势。

    为此,现在杨雪萍提出对东华旧城进行拆迁改造,张峰表示了同意和支持。

    东华路是一条东西向的老街,西段的鞋厂不少,“兴光”、“中意”都是差不多大的小鞋厂。

    “兴光”鞋厂的大铁门是推拉式的,边缘早已锈穿,用黄胶带黏了厚厚一层。不知何时,胶带又被进出的猫狗挠出了一个小洞。

    进了铁门,是条黑黢黢的过道,左手边是门卫室,再往前,立了个巨大的铁笼,一条狼狗攀在笼边,“哼哧哼哧”地露出尖牙,阴恻恻地盯着人。

    许多目前在使用的厂房都讲究通透,大采光、无柱式结构,可“兴光”的厂子却一点儿也没挨上。

    为了进出方便,一楼作了仓库,堆放成卷的皮革,房顶有十七八米高,却只开了半平米的天窗,白天不开灯,在里面走的话,得睁大眼睛,否则很容易撞上排列随意、又多又密的承重柱。

    二楼的车间也不太规范。工人东一堆西一块,坐得很零乱。兴光厂居然是不开流水线的,因为工序本就混乱,一开反而乱了套。

    通常这边缝上鞋面,用皮筋一捆,组长吼一嗓子,几个专门拉料的工人就拖着大塑料筐过来,用棍子将一堆堆半成品鞋面扫进筐子,再往下一道工序那儿拉。

    工人们坐的铁皮凳子,角落里的旧马达,四处散落着五颜六色、图案艳俗的鞋盒,以及积尘散发出的腐朽气味。“兴光”鞋厂的环境总会让人有一种恍如回到90年代的感觉。

    “兴光”鞋厂老板有三个儿子,老大早就退居二线,如今负责工厂是老二与老三两兄弟。

    拆改消息传来,“兴光”鞋厂的供应商们和销售商们都感到好奇:这三个兄弟会拿到多少拆迁款呢?“兴光”又将会搬去哪里呢?

 第803章需要拆迁的鞋厂

    张峰虽然任凭杨雪萍对东华路进行拆迁改造,但让秘书方解一直关注着此事,毕竟如果引发大规模事件的话,张峰也要被追究责任。

    按照杨雪萍的打算,是想把东华路打造成时尚一条街,成为全省知名的一条街。

    既然这样,就需要对东华路进行拓宽、景观提升和装修装饰路两边的建筑外立面。

    东华路两边主要分布着国有的商场、宾馆、写字楼或机关事业单位。对于这些单位,无论是进行拆迁,还是进行装修装饰提升外观都没有任何问题。

    拆迁最大的困难和可能会发生问题的主要是二家鞋厂。

    这二家鞋厂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在东华路要进行提升改造,那么鞋厂就必须进行整体拆迁。

    “兴光”鞋厂老板有三个儿子,老大早就退居二线,如今负责工厂是老二与老三两兄弟。

    老二近五十岁,高高胖胖,负责销售业务与账目,坐办公室。老三则是鞋样设计师出身,主抓生产和行政事务,整日在车间里忙活,一刻也闲不下来。

    与“兴光”鞋厂不同,“中意”鞋厂是新办的,经营策略也与时俱进。

    比如过年前后,工厂总要挂上“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新春大吉、开业大利”之类的标语。当“兴光”鞋厂还在用长长的红色横幅时,“中意”鞋厂则早早装上了电子屏,只要输进一大堆文字,就能左右滚动播放,一亮就是一夜。

    “中意”鞋厂设有电商部门,还开了网店,年轻的客服人员坐满了一个大办公室,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客户当天下单,第三天就能出货,节奏极快。

    “中意”鞋厂的几个管理人员都很年轻,朝气蓬勃,与高大明亮的钢结构厂房相得益彰,连门口的保安也是衣着鲜亮的壮年汉子。与他们相比,“兴光”鞋厂那单调朴素的旧厂房简直就像黑白老电影,门卫老大爷还整天守着一台录放机听大戏。

    就在拆迁改造的通知下发不久,秘书方解给张峰通报了一个不好消息,说是“兴光”鞋厂恶意克扣供应商的货款。

    一般来说,工厂对供应商的货款实行一季度或半年结算一次,但这次考虑到“兴光”鞋厂要进行拆迁,所有供应商都要求及时结清货款。

    东华市应该有一半人在开办实业和从事贸易活动。 秘书方解的一个本家名叫许光亚,刚好是“兴光”鞋厂其中的一家供应商。

    那天,许光亚的手机短信提示收到一笔八万元的款子,备注写的是“兴光”。

    由于要进行拆迁,兴光鞋厂的账早就核对过,工厂里的会计也签了字,原本是九万三千多元,当时会计大笔一挥,将总额变成九万元整。

    按照惯例,供应商众多、竞争激烈,工厂在结算货款时,常常会拿掉零头,许光亚当然也不好说什么。

    他从财务那儿领了条子,再交到负责管理账目的老板第二个儿子潘青手里,就回去等到款短信了。

    原先“兴光”鞋厂的信誉一直不错,有时厂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想要留个“尾巴”,也会打出另一张欠条交给供应商保存,打款向来没出过什么问题。

    这次,许光亚看着出了差错的数字,联想到“兴光”鞋厂即将拆迁,便专程去进行询问。

    等到许光亚来到“兴光”鞋厂的财务室,发现已有五六个供应商聚集在一起低声议论了。许光亚低声询问身边的另一家供应商,发现他的货款果然也少了近万元。

    许多供应商都是小型工厂,经营的是小本生意,利润本来就低,许光亚也不例外,当然不愿意承受一万元的损失。

    大家七嘴八舌,声音却都压得很低:“兴光鞋厂都快拿到拆迁款了,却变得这么小气?我听说拆迁款有6000多万元?”

    “咱们得找老板去反映,哪有这样结账的道理!”

    不过,一群人谁也不愿当出头鸟,他们都知道,出头鸟肯定要被兴光鞋厂列入供货黑名单。

    大家在财务室等了好久,等来的却是老三潘华。

    潘华,四十岁出头,理了个很精神的寸头,平日走起路脚下带风、精神十足,可这天完全没有精神,眼里布满血丝,看起来很疲惫。

    他轻咳一声,声音沙哑地告诉在现场的供应商,剩余的货款过几天就会到账。至于其中的原由,他并不愿意进行透露。

    经过打听,许光亚终于知道,潘青与潘华在几天前就已经关系紧张,二人甚至在办公室里拍桌子吵架。主要是为了“兴光”鞋厂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而吵,只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旧厂房被征收,最先要解决的自然是新厂选址和搬迁问题。

    潘华一直在几个工业园区考察选址,也与东华区谈了拆迁问题。

    东华区迫于市长杨雪萍的压力,拆迁心切,由一位熟人出面,给潘华提了不少优待条件,说只要合同期内将厂房腾空,拆迁款立即到位,同时还会额外发一笔数额不小的奖金。

    东华区里有个工业区,里面空置的厂房很多。为了留住“兴光”鞋厂,东华区长口头许诺:只要愿意搬到那边去,五年内,所有管理杂费一律减半。

    潘华一面应承下来,一面却打起了更多小心思,他竟然想让东华区支付工厂的搬迁费。

    一家中等规模的工厂搬迁可不是个轻松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鞋厂。

    按照粗略估算,从开始搬迁到安顿下来,少说也要50万元以上的搬迁费用。

    负责牵线的这个熟人跟潘华讲,东华路拓宽提升工程是新任市长杨雪萍提出来的,东华区的拆迁任务重、时间紧,为此姿态也放得低。

    于是,潘华便打好了如意算盘,搞拖字决,想让东华区主动提出承担搬迁费。

    只是,当潘华千方百计地与东华区讨价还价的时候,潘青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潘青的理由是这几年“兴光”鞋厂的业绩不算出色,既然实业这么难做,不如借着拆迁的机会,早日拿到拆迁款,去炒房的利润也比做实业强。

    为此潘青主张尽早进行拆迁,早日拿到拆迁款,大家分钱散伙。

 第804章张峰亲自上门做工作

    受各种因素影响,“兴光”鞋厂的销售额一直没有提升,甚至还在下降。

    “中意”鞋厂却赶上了电商的风口,狠狠地发了一笔。

    “中意”鞋厂甚至早就在东华工业园区建设了一个厂房,据说花了5000多万元。东华区的拆迁通知下来后,很快就达到拆迁协议,开始搬了过去。

    过了几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