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4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彼得·戈洛文必然也会想办法为自己推脱。

    要知道,去年他被车臣汗和皇太极联合起来忽悠。

    车臣汗和皇太极跟他描述的明朝,那是不堪一击的。

    现在才开战就他妈的全军覆没了,这给莫斯科的汇报到底他妈的怎么写!

    必然给彼得·戈洛文整不会了。

    你以为这件事随着沙俄军队的崩溃就结束了吗?

    不不不,大明朝和沙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要知道,现在沙俄在西北一带的扩张也是非常凶猛的。

    而明军的西部军区正在快速崛起。

 第754章 风云骤起;铁与血的燃烧(第三更)

    击溃了俄军后,李定国没有在这里多做任何停留,转身带着人就南撤。

    这里靠近松花江,也就是说离建奴的核心区域已经不远了。

    他只带了1000人,真要是遇到建奴,肯定没办法打。

    所以,杀完就撤。

    夜风中的雪松浪涛声从远处传来。

    明军踏着月光越过了雪原,快速返回。

    到此时,李定国脑子里还在想着昨日遇到的那个人。

    对方说的是真的。

    这就有意思了,一个村民居然对三百里外的敌军的情况知道的这么清楚?

    而且还恰恰就告诉给了自己!

    李定国不是一个没有证据就乱猜的人,他保持沉默。

    李定国这一战,必然会为他在军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报一旦传回北京,崇祯估计觉得狠狠敲诈沙皇一笔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

    如果沙皇不愿意给钱,他是很有耐心的,将大明朝的钢铁洪流直接开到莫斯科,让沙皇俄国知道什么他妈的叫天朝上国的王师。

    估计那个时候,沙皇是没有心情在西域一带扩张了。

    其实正统历史上,这个时代的北方局势就非常精彩。

    现在穿越者搅动了整个格局,皇太极联合漠北蒙古西进,车臣汗忽悠俄军东进,鳌拜在辽北打起自己的小心思。

    似乎各方势力都卷入了这场大局中。

    甚至连西域此时也风云变幻。

    此时的在紫禁城的崇祯,又说到了来自西部军区的军报。

    今年的气候非常反常,已经是三月了。

    要知道,古代是农历。

    农历的三月,在21世纪至少是四月了。

    而此时西北和辽北都还在下雪。

    并且西北的雪下得很大。

    下完之后,温度也不见降低。

    好在风雪停了,但官道基本都被淹没。

    刚刚从长安修到武威的水泥路基本上也被淹没了。

    粮道体系基本瘫痪。

    正月的时候,洪承畴就紧急给河西各城发布紧急军令,调动所有军民。

    就是为了将陕西调度过来的粮食尽快输入到河西走廊。

    等等!

    你调度所有军民?

    洪承畴你西军总督的脑子不好使啊!

    这个时候,大雪封路,你调度军民,他们不要吃饭吗?

    例如甘肃省三十万军民,谁能保证这些军民吃饭?

    辽东还好说,毕竟辽东的纵深没有甘肃这么深,粮食补给分发难度比甘肃要低很多。

    从出了陕西进入甘肃,到玉门关,纵深可是有2000里!

    所以,甘肃根本不可能调度30万军民从陕西运输粮食到玉门关。

    那洪承畴是吃多了没事干?

    当然不是。

    他的动员令并不是让军民去陕西,而是就在各自城镇的官道上干一件事。

    什么事?

    铲雪!

    就铲雪!

    最复杂的问题,往往就有最原始最简单的办法。

    结果,正月总督府的命令下达后,进入二月,河西走廊各个军镇出现了空前壮观的一幕。

    无数军民,提着军工铲,跑到官道去铲雪。

    铲完下了继续铲,覆盖后又继续铲。

    总之你下多少,老子铲多少。

    结果被困在半路的运粮部队,一下子就通畅了。

    那些运粮队的士兵一辈子都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场景,他们走一段路,就看到路边的人在铲雪,并且还跟他们打招呼。

    这简直就是动员的几十万人,为运粮队保驾护航。

    没有高科技的年代,人定胜天!

    这是人类和上天的一次斗争。

    这也充分体现出,甘肃的军政体系正在快速完善。

    一支执行力和军令如山的军队诞生了。

    进入三月的时候,源源不断的粮食已经从陕西进入到武威、张掖、酒泉,抵达嘉峪关。

    一旦河西各军镇的军民看见运粮队的到来,就知道前面的军镇的道路被挖通了。

    那种看见自己辛苦付出有成效的心情,无比的自豪。

    人们朝运粮队挥舞着手臂,仿佛那跋山涉水运粮的就是他们自己一样。

    三月二十日,集结的号角声响彻在张掖城的上空。

    五万铁骑组成先头部队,快速向嘉峪关行去。

    至少有三百万石粮食已经囤积在嘉峪关,准备出关护送到敦煌。

    军未动粮草先行。

    现在粮草到了,军队就可以放心大胆出击了。

    这五万铁骑还只是第一批,在皇帝给洪承畴的回信中,是调度十万大军抵达敦煌的。

    而且皇帝给了他一个非常明确的任务,今年甘肃四镇的粮食供给总数要达到800万石。

    以敦煌为例,敦煌今年的粮食总供给要达到300万石。

    300万石就是36亿斤,也就是说每个月平均供粮3000万斤。

    即便每个人每天吃10斤,也可以供300万人吃。

    而北京城现在的人口也差不多就300万。

    敦煌现在的总人口才不到4万。

    这明显就是为了囤积粮食,打大仗了。

    三月二十五日,五万西军铁骑抵达嘉峪关。

    由西军都督曹诏亲自率领,统领西军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挥师西进。

    他的任务不仅仅是接触敦煌之围,更是要兵出玉门,直入吐鲁番,打一场灭国战。

    吐鲁番敢大军围困敦煌,贸然与大明开战,现在局面显然没法收场了。

    唯一能停战的就是灭掉吐鲁番,将大明的疆域延伸到西域。

    这是军委会的指令,当然也是皇帝的指令。

    这其实是非常考验从陕西的粮食调度的。

    陕西现在由湖广省供着,粮食的确不怎么缺,但毕竟水泥路还没有修建起来。

    而西部军区不仅仅面临着敦煌之战,此时此刻,瓦剌人的大军在西宁城下肆意的叫嚣着。

    二月的时候,洪承畴就给宁夏巡抚郑崇俭发了军令,命他即刻领兵三万,南下支援西宁。

    西北两场大规模的战争,一触即发。

    与崇祯七年的局面颇为相似,崇祯又面临了两线作战的局面。

    这一次的战争局面,似乎也丝毫不亚于崇祯七年和崇祯八年。

    用崇祯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崇祯十一年的三大战役,都将奠定日后北方的格局,甚至直接影响到西域,乃至更远的地方。

    甚至有人说,崇祯十一年,是大明朝对外的一个重要转折。

    举世皆敌。

    一旦大明朝打破了这个困局,将会扶摇直上九万里!

 第755章 科技的飞跃(第一更)

    三月的北京,柳絮飞满城。

    崇祯正在北京制造局,他手里拿着一把短款的燧发枪。

    这种燧发枪是北京制造局刚刚研制出来的第三代燧发枪。

    科技线有一个规律,就是前期迭代速度往往很慢。

    但一旦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人才,以及工业配套,技术突破的速度就会加快。

    例如第一代燧发枪的有效射程是70米,而且精准度非常低,甚至还会出现卡壳、炸膛。

    北京制造局火器局统计过,第一代燧发枪的卡壳率有10之高,炸膛也有5。

    到了第二代燧发枪,卡壳率下降到5,炸膛率下降到2。

    到了第三代,也就是此时崇祯手里这把,卡壳率几乎降到了1,炸膛率下降到08。

    这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了,说明大明朝的火器制造工艺水平在这十一年中有了极大的改变。

    而第三代的最大革命性突破并不是卡壳率和炸膛率的下降。

    主要有两点:

    一、出现短款燧发枪。

    二、出现后膛枪。

    没错,眼前崇祯手里这把是后膛枪。

    它的结构在之前的燧发枪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动。

    以前无论是燧发枪还是火绳枪,都是从前面的枪口填充弹药,然后用插销将弹药捅进去。

    隔着长长的枪管,将火药捅正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训练。

    而后膛枪则不需要。

    它的燧石附近就有填装火药的孔,将火药填充进去,子弹填充的部位也是在这附近。

    这相当于直接告别了插销。

    大大降低的操作难度。

    具体体现在什么上面呢?

    举个例子。

    第二代燧发枪一分钟开两枪,军中的火枪手精英可以勉强开三枪。

    但是,一旦后膛枪技术成熟后,那些火枪操控精英们,可以在一分钟内开6枪!

    数量直接暴增了一倍。

    更加直观一点,以前的线列阵排队枪毙,一分钟打死对方200人,现在一分钟可以直接打死400人。

    200和400的区别不仅仅是数字上的翻倍。

    事实上,任何数字,一旦放到社会学、行为组织学里去增加,效果是指数级增长的。

    例如从死200人到一下死400人,死亡翻了一倍,但是效果却可能暴涨了10倍。

    因为对方死亡后不仅仅攻击人数减少,士气也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摧毁。

    你现在再去看正统历史上,八里桥战役就知道为什么蒙古人败得那么惨了,因为他们遇到的是英军的后膛枪部队。

    这是火枪历史上划时代的。

    崇祯仔细看了看它的结构,毕懋康说道:“陛下,我们测试了有1万次,前后测试了8个月,这把火枪密闭性、以及构造,目前已经是最优者。”

    崇祯看了一眼徐光启,这一年的徐光启已经垂垂老矣,77岁了。

    徐光启说道:“陛下,臣等认为已经没有问题,可以投入军中量产了。”

    一边的袁可立手都有些抖动。

    他没有想到北京制造局居然将火枪改造到如此地步了。

    一旦明军全部更快这种火枪,简直是有如神助。

    而且这种短款的燧发枪,携带非常方便,可以直接携带在腰间。

    如果可以的话,甚至放在布袋里,掏出来后,隐藏在角落里填装好弹药后,做近距离刺杀。

    刺杀的时候,一秒钟都是非常关键的。

    这种远程火器到十米以内的距离做刺杀,成功率绝对比你拿一把匕首要高得多。

    崇祯已经想到了,可以配置给军情处一些精良打造短款燧发枪。

    军情处做情报刺探,甚至还有做暗杀任务的。

    当然,除了短款的后膛燧发枪,还有长款的军用后膛燧发枪。

    刺刀的材质也做了升级,以前的铁打造的,现在一律用钢刀。

    “好!”崇祯非常满意,以后的战争会越来越多,世界正进入前所未有的丛林时代。

    丛林时代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

    要保护自己,就必须发展强大的国防实力。

    否则就成了大宋了。

    “投入量产,第一阶段,中央军配置10万支,北部军区配置10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