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钱龙锡眯着眼睛,悠哉地喝着茶。

    韩爌说道:“南方的商人我联系了两家,原本打算联系屠氏的,但最近沈棨一案,屠氏非常敏感,我们最好还是避避嫌。”

    钱龙锡道:“南边许多人都已经行动起来了,好几家都愿意投入大量的钱进来做。”

    成基命有些忧虑:“若是陛下发现了,会不会……”

    “你放心,若是陛下发现了,我们自可跟陛下这样说,我们也是想大力推行这些新的商品,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所以鼓励民间商人。”

    韩爌点了点头:“钱阁老说得有道理,这事是好事,陛下知道也断然不会怪罪咱们,咱们也可以在这里面和那些商人多联络,咱们自己的那一份钱也不能少了。”

    韩爌又说道:“说回银行那事吧,我听说陛下前天去了银行。”

    钱龙锡说道:“银行不值一提,我料定,不出半年,银行就会关门。”

    成基命则道:“李员外和张员外都去取钱了,听说是答应给利息,说是今天给,今天怕是给不出来,毕竟有五百多两,不少了,咱们这位陛下会平白无故送人钱?”

    他的意思是皇帝现在肯定后悔了,这钱给不给还是一回事。

    韩爌也舒了一口气:“之前不少人还担心银行会挤兑掉钱庄,现在看来,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不多时,下人端上来了一些糕点,又给韩爌和成基命添了茶,还买了三份大明日报回来。

    大明日报一般都是记录了各地日常,一些农政心得也刊登上去,朝廷的趣事,也会偶尔出现在上面。

    最近的一些热门事情自然也会少不了。

    就比如这几天大家都在关注的大明银行的事情,还真有不少人在关注,年末有很多人存款已经到期。

    大家都想着看是不是真的能取到利息。

    作为内阁次辅的钱龙锡自然在关注,像韩爌、成基命这种部院大臣肯定也在关注。

    三份大明日报摆在三人面前,同时拿在手里看起来,这一看脸上都露出了惊容。

    “李员外和张员外的利息钱真的给了!”

    钱龙锡先是一怔,随即笑起来:“看来咱们的陛下还是要面子的,硬着头皮给了钱,但这事他自己怕是也撑不下去了。”

    韩爌道:“这下各地的钱庄也大可不必担心了,就算真的给了钱,皇帝的银行也必然很快会关门。”

    吃完面条的崇祯带着张嫣一路回了紫禁城。

    张嫣好奇道:“陛下,这银行给老百姓的利息钱到底是哪里来的?”

    “当然是北京制造局还给银行的息钱,例如今年北京制造局贷款100万两,年底要还给银行10万两的息钱,银行不就有钱给老百姓了么?”

    崇祯这么一说,张嫣立刻就明白过来了,她震撼地看着皇帝:“这……”

    这商业还能这么玩?

    这是神奇啊!

    皇帝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稀奇古怪的东西?

    崇祯思索着,现在银行的局面是稳定下来了,等着今年将大明制造局的产业扩宽,银行将会出现良性增长。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两个月就过去了。

    宣府的案件也开始收尾,九边的军饷都已经全部下放下去,军政改制的第一枪,威力倒是不错,至少震慑住了不少人。

    兵部的官员慢慢也都补充齐了,崇祯只是看了一眼,也没有多说什么。

    那么接下来要做什么了呢?

    要开动印刷机印钱了,因为接下来崇祯将会颁布一道指令。

    什么指令?

    凡是在北京雅兰堂(北京制造局制造的商品全部会放到雅兰堂)购买东西,必须得用银钞。

    这两个月,陈子龙没干别的,天天就躲在皇宫里。

    皇帝在这里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银钞印刷中心,银钞都是在这里印刷的。

    这段时间,银行要提前准备。

    准备了多少呢?

    大概100万两银钞吧,先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来排队兑换。

 第28章 银行崛起(第一更)

    转眼已经是崇祯三年的二月二十日。

    这一天,购买雅兰堂的商品一律必须用银钞,这个政令不仅仅贴满了大街小巷,还登上了大明日报。

    大臣们完全没有反应过来,当得知已经发布出去后,不少大臣差点原地爆炸了。

    这还了得!

    皇帝你怎么能不和我们商量就颁布这种政令!

    半个北京城也炸锅了。

    韩爌这才回过神来,震惊道:“钱阁老,咱们都被皇帝给骗了!”

    “怎么说?”

    “这两年,皇帝在北京城大量售卖香皂、洗发水这些,把价格压下来,真实目的不仅仅只是做生意这么简单。”

    “你是说,陛下的真实用途其实是推行银钞?”

    “没错!”

    还是韩爌聪明,一下子就抓到了重点。

    香皂、洗发水这些商品都有一个特色,日用品,消耗快,购买频率高。

    通过普及这种商品来推行银钞,绝对是绝杀!

    老百姓已经对香皂、洗发水、卫生纸都有依赖性了,整个北京城至少有二十几万人用雅兰堂的商品。

    为什么不直接用盐铁与银钞挂钩呢?

    那都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

    不能那么玩,你普及银钞,得考虑到印钞机的速度。

    刚开始就与盐铁挂钩了,几乎全民必须用银钞,就会出现全民去银行排队兑换银钞的局面,印钞机是跟不上的。

    跟不上就有人兑换不出银钞,那这些人难道不吃盐了?

    这样搞下面会乱套。

    香皂、洗发水这些,是最合适的,脱离了这些老百姓一样活,但是老百姓现在已经对它们产生了依赖。

    钱龙锡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三人面面相觑。

    小皇帝这手段,一套一套的啊!

    这下很多人都急了,银钞真的普及,顺天府的钱庄怎么办?

    似乎一场剧烈的冲突正在运粮。

    成基命急道:“钱阁老,现在怎么办?若是银钞真的普及了,钱庄都要倒闭!”

    钱龙锡一时也没有办法。

    韩爌镇定自若道:“不急,且先观察,一下子突然规定必须用银钞,民间必然会乱套,过几天若是出了问题,我等便联名上奏,请求陛下废止此政令。”

    几人这才点头,钱龙锡叹了口气道:“我万万没想到陛下还有这么一手,现在先观察局势。”

    在不少大臣们一片焦虑下,整个北京城却变得空前热闹起来。

    不少老百姓跑到银行门口排队换钱。

    今天一万三千虎贲卫进入京师,驻扎到了银行附近,将银行后面围得水泄不通。

    不停有一箱一箱的银子从里面搬出来,搬上车,由军队亲自运输到皇宫后门,交给锦衣卫运输进入皇宫里。

    崇祯专门安置了一个地方保管这批银子。

    崇祯又派高起潜去一边协助清点。

    几天之后的一个早晨,高起潜兴奋地跑来:“皇爷,已经兑现了80万两出去了。”

    崇祯激动地站起来:“80万两?”

    “对!80万两!”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他低估了老百姓对银钞的需求。

    自从过年的时候,取钱有息钱这件事传出去,登上了大明日报,连李员外和张员外都拿到了几百两的息钱,银行的信誉就传出去了。

    现在不少老百姓心中的疑虑已经打消了,对银钞有了一定的热情。

    高起潜接着道:“最近存进去的钱有增加了10万两!”

    几天之内就增加了10万两!

    “你赶紧去跟陈子龙说,现在每天存钱最高限额遏制在1万两,超过了暂停,等第二天,快去快去!”

    “是!”

    崇祯激动得有些热血沸腾。

    为什么要设置限额?

    饥饿营销啊!

    这不用多解释了。

    等这样玩一段时间,再放开也不迟。

    接下来该做什么了?

    接下来该规划道路系统了!

    徐光启下面不是已经成立了交通局了么,去年就开始在顺天府修水泥路。

    既然银行已经有了成效,那么多人愿意将钱存到银行,朝廷就应该开始做新的工程项目。

    崇祯道:“王承恩,通知下去,军委会立刻来乾清宫议事,将徐光启和毕自严也叫来,还有陈子龙。”

    “是!”

    下午的时候,春天的阳光将北京城照得暖洋洋的。

    军委会的官员都到了乾清宫门口,有元帅孙承宗、监察御司使李邦华、兵部尚书阎鸣泰、宪兵御司使黄得功,还有户部尚书毕自严,工部尚书徐光启,皇家银行御司使陈子龙,兵部侍郎韩爌。

    乾清宫前面摆放着一张巨大的地图。

    崇祯站在地图前面,道:“孙阁老的军政规划在这里,诸位都先看一遍。”

    几个小太监手里捧着几分详细的奏报。

    都是印刷版。

    众人一一翻阅完。

    崇祯突然道:“去年的辽东之战,诸位也都体会到了,辽东缺钱,顺天府的粮食调到辽东,换来的是顺天府的粮价大涨,老百姓苦不堪言,南方有诸多粮食,但是调运不过来。另外,陕西的粮价依然还在3两每石,顺天府的粮价现在已经恢复到08两每石。”

    “造成这些原因的,出了陕西有旱灾,另外一层原因就是道路运输太慢,未来修建水泥路已经刻不容缓,这是大明朝国家战略层面的事情。”

    崇祯指着地图,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朕要的是粮食。那么第二个五年计划呢?”

    他看了看大臣们,然后道:“第二个五年计划,朕要修路。”

    “孙阁老在他的规划里将全国的粮仓都标注出来了,依朕看,还要将道路全部规划进去,这样才能高效调度各省的粮食,才能高效动员各省的老百姓,朝廷的政令才能畅通无阻抵达乡里。”

    众大臣齐声道:“陛下圣明。”

    崇祯看着地图,内心激动:“朕刚开始不需要太多路,诸位爱卿且看,现在最需要粮食的几个地方是哪里?一是陕西、二是太原,三是顺天府。陕西是旱灾最严重的地方,朝廷这两年源源不断从南方调粮食过去,但道路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我大明朝粮食最充足的地方是在湖广,江汉一带,所以,必须有一条道路,是从荆州到西安府的。”

    “朕要在十年之内,彻底解决陕西的粮食问题。”崇祯自信满满,“只有解决了陕西的粮食问题后,才能在那里建立起一个大规模的商业中心,重新向西边打开丝绸之路。”

 第29章 道路体系(第二更)

    诸位大臣一听,皆是一怔,不由得内心震撼。

    皇帝居然已经考虑到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崇祯顿了顿,目光在地图上游走:“当然,那是十年后的事,今天咱们只讨论道路,任何事都一步步来,孙阁老,你有什么要说的?”

    孙承宗道:“陛下圣明烛照四海,老臣以为此举自然是利国利民的,不过朝廷用度开支巨大,老臣以为,最先修的道路,应该是从湖广到顺天府的。”

    “两湖熟天下足,湖广鱼米之乡,粮食充足,京师又在北边军镇之地,常年与建奴周旋,对粮食需求巨大,此次辽东之战便说明了这一点,若是能先将江陵通往顺天府的水泥路修建起来,可事半功倍。”

    崇祯点了点头道:“说得有道理,不过钱你们打不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