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承宗道:“陛下,既然银行已经铺开,并且开始全力推行,依臣看是完全可以将北京的经验照搬过去的,这一点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王永光接过话道:“陛下,臣倒是觉得,银钞的推行可以作为明年各地政绩的主要考核之一。”

    崇祯低眉沉思片刻,道:“先从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和湖广开始推行,此事等明年二月的大朝会做具体商议,在做宣布。”

    “是!”

    之所以划定一个范围,是担心如果一下子全国,印钞机怕是印不过来。

    不仅如此,目前这几个省也是行政经过整顿了的,执行效率应该会非常高。

    其他的省,要推行银行,肯定会惹出许多风风雨雨来,到时候又搞得朝局不稳,对银行肯定会有诸多影响。

    所以,不急,先在这五个省推行,能成功就胜利了一半了。

 第173章 东南“公知”(第二更)

    崇祯继续道:“宋爱卿,湖广省的桑树林、苎麻种植计划现在进度如何了?”

    宋应星道:“启禀陛下,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在今年承包了10万亩地,其中5万亩种植桑树林,5万亩种植苎麻,另外湖广省本省之前有许多桑树和苎麻,此次的10万是作为战略储备。”

    “好,此事等来年二月邱禾嘉到京师来了,再与他好好商定一番。”

    桑树是做什么的不必多解释了,养蚕吐丝,丝绸的原材料。

    而苎麻,既是一种中药,同时还是布料的主要原材料。

    中国自古就是苎麻大国,这种植物广泛分布于南方。

    主要是长江以南的各省,长江北边一点点的地域也有种植。

    这种植物适合在南方种植。

    去年湖广省被整顿后,邱禾嘉到湖广省任职承宣布政使,湖广省依然是大明最大的粮仓。

    但是,崇祯对这个地方还有另外一个想法,一个大的想法。

    什么大想法?

    将湖广省变成最大的服装原材料生产中心。

    为什么是湖广省?

    因为它是主角的故乡……啊呸!因为从运输的角度来看,它的地理位置是最好的。

    九省通衢,非浪得虚名。

    建立在这里,将来无论是东西南北诸省,想要发展服装业,都会节省不少运输损耗。

    例如未来要打通海路,发展贸易,在浙江和广东设立服装生产基地,原材料就可以在浙江和广东本地种植。

    可是陕西呢?

    陆路的丝绸之路呢?

    西北的西域呢?

    陕西如果要打通丝绸之路,做丝绸生意,在陕西做大规模的丝绸生产,原材料从何而来?

    湖广出襄阳,向西北入关中即可。

    不过此事,要等邱禾嘉回京师述职的时候再好好商议。

    崇祯继续道:“各地行政要继续支持银行,明年的任务很艰巨,北直隶、山东、陕西、山西、河南和湖广,六省要全部普及银钞,咱们已经没有时间了,崇祯三年已经结束了,朕提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崇祯二年二月一日正式颁布的。”

    “还有三年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年,必须要让这六个省全部接受银钞,只有银钞普及,田产交易才能顺利落下来,才能真正解决农田分配的问题。”

    崇祯用一句话总结道:“银行关乎新农政的成败!”

    众人道:“吾皇圣明,臣等鞠躬尽瘁!”

    从银行离开后,崇祯顺道让王承恩去便宜坊买了几个烤鸭,打算晚上回去和几个妹子一起吃烛光晚餐,然后……好好休息。

    他的马车路过便宜坊的时候,发现排队的人还真不少。

    便宜坊里面已经坐满了,许多人买完后打包回家吃。

    一些报童正在街边卖报纸,大声喊着:大新闻!大新闻!影响很多人的大新闻!

    崇祯好奇,什么新闻影响很多人,发生什么大事了,自己怎么不知道?

    等王承恩买回烤鸭,崇祯又让他买了一份报纸。

    他打开一看,微微一怔。

    好家伙!

    原来是北京城到山海关的水泥路竣工了。

    这确实是大事,可还没有上升到大新闻的地步。

    毕竟老百姓不太关注这个。

    但是大明日报的主编们显然为了报纸畅销,玩了标题党的套路。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条600里长的水泥路竣工了,对老百姓的确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商人们以后想要托运商品到宁远或者锦州,明显就方便许多了。

    收益最大的当然是朝廷,以后辽东再发生战事,粮食的调度速度至少可以翻倍了。

    一路回去,街边人头攒动,许多人都忙着办年货。

    其中还有一些工人,他们是去年和今年参与了北京到山海关水泥路建设的人。

    以前某些人没有任何职业,可能乞讨为生。

    但是现在,他们有钱了!

    今年的春节,对他们来说,是人生最幸福的。

    甚至有的人还带着妻儿到街边的餐馆下馆子,那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以至于这几天北京城不少酒馆人都是满的。

    看到这些,崇祯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很快,崇祯回了紫禁城,把所有的政事扔到一边,带着北京烤鸭就去找妹子们饮酒吃烤鸭了。

    宫里已经挂起了大灯笼,太监宫女们正在准备大年初一的大朝会。

    夜幕慢慢降临,一夜小雪,银装素裹。

    腊月二十八日一大早,天蒙蒙亮,崇祯就起床了。

    他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的睡眠倒是充足的。

    早上必然会跑到武场去练习一番。

    他的肌肉练得非常匀称。

    待练完后,也会练习射箭和射击。

    练完后才冲了个热水澡,换了一身衣衫,回了乾清宫。

    此时,王承恩小步快走进来,轻声道:“皇爷,南边来消息了。”

    王承恩将密奏呈递给皇帝,是温体仁的密奏。

    崇祯将上面的封条撕开,打开奏疏看完,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现在南京城的报社是关了,却又搞出了一些说书的。

    你还别说,这些说书的,说的内容都是关于新政的。

    当然,南京关于新政的言论,与北京那是截然不同。

    在北京,几乎所有人都在歌颂新政,歌颂皇帝的英明。

    而在南京呢?

    说书的都在批判新政推行后,导致的极其不好的影响。

    例如温体仁的奏疏里就举了一个例子,说这新农政推出后啊,加重了民间不少人的税,粮食都被朝廷给收走了,民间的粮食减少。

    所以最近南京城的粮价也涨了。

    不仅如此,朝廷为了补大同镇的漏洞,还强行在南直隶低价采购粮食。

    看到这里的时候,崇祯顿时哭笑不得了。

    这尼玛,这帮人是真的一点节操都没有啊!

    到底是谁在恶意低价采购粮食?

    朝廷已经每石15两在采购了,而南直隶之前的正常粮价是08两每石。

    看来这是一波收了钱的“公知”在搞事情啊!

    别以为老百姓不会相信,老百姓真的会相信的。

    这个年代毕竟不是21世纪的信息时代,民间舆论的主导权是掌握在地主、乡绅和那些读书人手中的。

    崇祯走到地图前,看了看整个大明的版图。

    等年后,李邦华和卢象升就准备扩充中部军区的战力了。

    是时候动东南了。

 第174章 这么巧,你也是来开始搞事情的…

    这些人非常聪明,他们不怕皇帝,并且还歌颂皇帝在边境的战功。

    但是他们却不断抨击新农政,并且将新农政发生了一点点小事,无限扩大。

    不仅如此,甚至直接捏造一些在新农政下破产的家庭,甚至有活活饿死的家庭。

    你要说他们有什么证据?

    对不起,张口就来的人从来不讲证据!

    崇祯给温体仁回了一封信,内容很简单,也很含蓄:老百姓有说话的自由,一定要好好处理。

    这句话真实的意思是:老百姓有言论自由是不假的,不过呢,触犯了律法,例如造谣,无生事端,就要好好处理了,至于如何处理,就看你温体仁了。

    信很快就送到南京城温体仁手中了。

    这大过年的,崇祯也不想把脸翻得太狠。

    但是他相信,只要给了指示,以温体仁的阴险狡诈,有些人会乖乖闭嘴的。

    正月初一,大朝会按照往常一样举行,北京城盛大而隆重。

    南京城更比北京城还热闹,毕竟南京繁华程度,远胜北京。

    尤其是正月初一晚上,万家灯火。

    好一个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

    在夫子庙附近的一处茶楼前,却是挤满了人。

    人们不时喝彩,不时鼓掌。

    前面有一个年轻人在台上,正在慷慨激昂。

    那年轻人一身长衫,约莫十六七岁的样子,长得面目俊秀,说起话来侃侃而谈。

    “大同镇为何死了那么多人?因为没有粮食!”

    “为何没有了粮食?因为粮食已经被朝廷以税收的名目收走了!每亩田交一石的粮食,这就是新农政,这就是新农税!”

    “当今陛下年少,臣蒙蔽,那奸臣便在朝堂之上,此次害得大同镇的老百姓白白丢了性命,实乃人神共愤也!”

    他的声音非常有感染力,说的下面的人都激动起来。

    甚至有人在大喊:“打倒奸臣!打倒奸臣!”

    那人又道:“当今朝堂奸臣当道,吾辈当自强,当警醒,当以天下为己任!”

    “对!说的没错!”

    “我赞同你!刘公子,你说得对!”

    “……”

    刘宏心中得意,这群人就是好骗啊,自己说什么,他们就相信什么。

    顾公子说得没错,这些人是没有脑子的,他们是不会思考的。

    刘宏正在得意,突然,街道前头走过来一群人,还有一辆马车。

    马车停在书馆前面,来的是锦衣卫,但是从马车上下来的却是当今礼部尚书温体仁。

    温体仁穿得比较朴素,如果不认识他,一定会认为他只是街头某个手头困难的老大爷。

    这是咱们温部长一贯的作风,他就喜欢把自己打造成寒酸的样子。

    甚至恨不得把“清官”俩字刻在左右脸上。

    历史上的温体仁,是出了名的大奸臣,可他还真就是个清官!

    许显纯在前面带着人把书馆前的人分开,分出了一条道。

    温体仁刚要走进去,又一辆马车来了。

    那马车上又下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今天早上才到南京的曹程,现任南京廉政总督察。

    曹程来的是相当低调,来了之后,就去自己的衙署老老实实整理文档,然后自己去锦衣卫选了几个人过来。

    这也是皇帝给他的支持之一,人过来了,总得给点人办事吧。

    那就直接找许显纯要人咯!

    要了5个人过来,曹程就把皇帝给他的那份名单拿出来,让人将名单上的名字一个个都写下来。

    主要是写他们的家世。

    这其中一个名字就是刘宏。

    十六岁!

    南直隶刘家的二公子,家里在南直隶有3万亩田,还做布庄生意、高端地毯绘制和粮食买卖。

    其中,最大的是粮食买卖,南直隶四大粮商之一。

    不过呢,民间还有传闻,刘家还做一点点烟草生意。

    温体仁中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