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拼搏年代-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冬也不再考虑有的没的,这不是信息时代,即便上了报,对他日常生活也没多大影响。

    再说了,他堂堂正正做人,也不需要藏头露尾。

    又不是见不得人。

    下午四点多,这份临时工作结束,吕冬和方燕带来的人一起出了三层楼。

    “送你回去?”方燕对吕家村有点好奇。

    他们一行人开车来的。

    吕冬指了指自行车棚:“我有车子。”

    自行车棚那边有人过来,却是吕春。

    “大哥?”吕冬奇怪。

    吕春说D县局下午开会,我没回去,正好过来看看。”

    他不太放心。

    吕冬简单描述几句,又说道:“没啥事。”

    吕春看了眼方燕,直接过去:“方记者,能给个联系方式吗?我们有时候遇上一些事,可能需要媒体帮忙。”

    有些拐卖案和走失案,媒体能发挥的力量,甚至超过他们。

    方燕找出名片,递给吕春一张:“欢迎你为我们提供新闻线索。”

    吕春收好名片,笑着说道:“有的话我会打你电话。”

    当然需要帮助时才会打电话,平时记者还是有多远闪多远。

    警察不喜欢记者,偏偏记者对警察这职业特别感兴趣。

    吕冬和吕春骑着各自自行车出了镇政府大院,一路上都在聊下午的事。

    “别多想,这是很多人盼都盼不到的好事。”吕春再次给了这样的论断:“别小看这个头衔,如果能评上,总有好处。你也就不在体系内,不然”

    他笑了:“有个头衔,你跟体系内的人打交道,也会方便一些。”

    吕冬挠挠头:“我也是这么想的。”

    社会现实,不可能避的开。

    吕春认真说道:“冬子,好事要做,但要力量而行,更要保护好自个!”

    吕冬赞同:“大哥你放心,我不会拿安全开玩笑。”

    出县城来到岔路口,吕春继续往西去大学城,吕冬往北拐,去吕家村。

    过了高速桥洞,快到刘湾路口,吕冬忽然想到件事,吕振林让他去提醒刘招娣,他还没去。

    吕冬暗叹:三爷爷随口一句话,可能给刘招娣惹出很大的麻烦。

    刘招娣要有个弟弟,将来肯定会被家里逼着成为伏地魔。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老同学,提醒一句也不费事。

    吕冬来到路口,转弯去刘湾村,刚到村口,就看到刘招娣推着手推独轮车过来。

    车上放着喷雾器、农药瓶和一大桶水,这是要下地打农药。

    “招”吕冬后一个字咽回去。

    刘招娣也看到了他:“吕冬。”

    吕冬骑车过去,下车站在独轮车边,说道:“有点事。”

    刘招娣这次没低头。

    “上次过来,你爸对我三爷爷说了件事,他想找个上门女婿。”吕冬尽可能婉转的说了一遍。

    咣当

    刘招娣手松开,手推车车脚砸在柏油路上,人愣愣的站着,头不自觉低下,一句话也不说。

    怪不得他最近四乡八镇到处跑,还在张罗事。

    吕冬知道这对人的冲击有多大,又说道:“别担心,你去找学校,找教委,找县里,他们总有办法。”

    这个县里,有太多希望刘招娣功成名就的人,其中有很多能治得了刘明泉。

    刘招娣默默点头,好一会才说道:“我会的。”

    别人的家事,提醒过后吕冬不好再多说,蹬上自行车:“我走了。”

    刘招娣看着吕冬调头,稍微提高声音:“吕冬,谢谢你!”

    吕冬头也不回:“老同学了,别客气。”

    希望这个受命运垂青,又被命运折磨的女孩,能顺利走入大学。

    从刘湾路口拐弯的时候,一辆四不像拖拉机猛的拐过来,路口长高的玉米棵遮挡视线,吓得吕冬直接骑进玉米地里。

    四不像突突走了,吕冬推着自行车回路上,对着车屁股骂了句:“我弄!”

 第37章 新计划新目标

    八月中旬,天气依然炎热,青照区大学城各工地热火朝天,原本冷清的大学校园也有了人气,部分老师和老生提前入驻,为新学期开学做准备。

    大学城1号路正式更名学府路,二号路挂牌化路。

    吕冬放好自行车,站在学府路与化路交叉口的东北侧。

    站了近五分钟,除了过路的汽车,愣是没看到几个人。

    一般人或许还没意识到,这里将是大学城和未来泉南高XC区的中心点。

    路口不远处,西北是省大,西南是师大,东南为财政学院。

    三所泉南比较能拿得出手的大学,各自占据一角,资源集中而又互不干扰,各自拥有极大的拓展面积。

    吕冬所在东北侧,就是吕建国工作的工地,一个占地面积极大的住宅小区,也是附近几所大学的配套设施之一。

    小区靠近路口的位置,两层商铺刚挖地基,未来可以想象。

    再往东往北,还有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

    大学城的规划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促发展!

    除了大学,一些附属中小学也在建设,商品房早已出现,在泉南不是新鲜事物,泉南从九十年代早中期就开始建设商品房小区,积累了丰富经验。

    想要吸引人口,想要这里的地块升值,想要加快发展,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泉南已经搞明白了。

    学校!

    众所周知,教育正在变革,正在朝某些方面转变。

    这半个月来,吕冬围绕着大学城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毕竟曾经他真正进入大学城谋求生活,是在2010年之后。

    十二年时间,何止天翻地覆。

    当初洪水刚消退时,吕冬就确定,未来在大学城,机会也在大学城。

    像他这样平平无奇的小人物,脑袋里不自带金融信息和搜索引擎,本身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当然要选择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行业。

    曾经吕冬到了三十岁才幡然醒悟,才开始在这座新城打拼,历经社会毒打和千辛万苦,挣到了一个两居室首付。

    这段经历简单到可以用三个词汇概括:摆地摊、卖小吃、餐饮店。

    但他进场时间较晚,哪怕后来在一般路段开了个山寨炸鸡店,一年大部分收入也都给了房东。

    提前十二年进入,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吕冬经过半个多月前期考察,确定这三方面仍然大有作为。

    想到开店,吕冬的目光落在刚挖地基的商铺上面,曾经听人提过,大学城第一批商铺建成出售后,售价还不如青照县城的门店。

    吕冬专门问过吕建国,现今泉南城区房价平均1500左右,青照县城是按套卖,因为大都是平房。

    商铺价格肯定比住房高,目前泉南私营经济并不活跃,商品房与商铺的对比还不像曾经那么夸张。

    话说回来,哪怕二十年后,太东私营经济也一般。

    随着大学城即将全面启动,吕冬的致富计划也进入新阶段。

    计划总要有个目标,有明确的目标,会更有动力。

    吕冬没有好高骛远,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在对面买到商铺,开一间店。

    即便如此,这仍然算得上长远计划,因为完成这些,可能需要15万以上的资金。

    吕冬银行卡里只有3200元。

    够在泉南买两平米房子,相对于收入来说,商品房价格一直都很高。

    以3200赚取15万,任务艰巨。

    实际资金与长远目标相差巨大,所以需要符合实际的赚钱项目。

    吕冬选了大学城这片熟地,自然也会选相熟的行业。

    人有四项基本消费,分别是衣食住行,现在这个社会,可以再加上一项,用!

    也就是日用品。

    缺乏日用品的生活现代人无法忍受。

    衣食住行用,吕冬打算选择两样食和用。

    这两样,要结合今时今地和他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

    需要大投资的,全都不用考虑,吕冬没那么多资源,所以选择摆地摊和卖小吃。

    这也是曾经吕冬幡然醒悟后,将自身生活拉入正常轨道的两个小买卖,而且是长久不会过时的小买卖。

    大学城刚启用,各种商业配套不是缺乏,而是几乎没有,这其中存在极大商机。

    小吃,吕冬有家传的手艺,不说多美味,但也能作为大学饮食的调剂,尤其对北方人。

    地摊,主要卖些小日用品和饰品。

    吕冬最近频繁出入西市场和十里堡市场,早已有所考察。

    这些都不是飘在天上的高大上项目,却是吕冬实地考察适合他自身的买卖。

    踏踏实实干,小买卖也能赚大钱。

    吕冬从提包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唰唰写了起来。

    写的很简单,给自个的提示。

    大学城长远目标:新城中心点开店!

    短期项目:小吃和日用品,尽快赚钱。

    这两项小计划并非一成不变,中间遇到能赚钱的买卖,也可以适当调整。

    写完这些,吕冬难免幻想,心思往远处往高处飘。

    如果能创业成功,先在青照县打下基础,再考虑泉南,然后临近的市,全省,北方邻省

    吕冬摇头,这些都是理想化状态。

    基础都没做好,谈宏大目标都是虚的。

    目标和计划确定,考察和准备工作还要继续。

    吕冬将准备工作分为两部分,硬件和软件。

    硬件包括资金、货源、货物、盛具和运输等等。

    比如两个计划都必须要有拉货的交通工具,还要价格不能太高的。

    软件主要是社会环境,比如可能存在的竞争对手,各学校内部商店和食堂的情况等等。

    尤其一点,作为摊贩,这年代已经有天敌存在了。

    吕冬全都记在了本子上,能解决的就要尽力解决。

    有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蹬着三轮自行车,从远处过来,悠闲的像是在散步。

    “这大哥!”吕冬看了眼,觉得他可能是大学城开建前的原住民,喊道:“大热的天,干啥去?”

    听到是本地口音,老大哥停下车,踱步过来:“没啥,庄拆没了,楼建起来了,回来看看。”

    吕冬从提包里摸出准备着的大鸡烟,递给老大哥一根,问道:“大哥家是这一片的?”

    建设大学城,拆迁不可避免,还有农田等等,政府方面很优厚,不仅安排新居,各家赔的钱也不少。

    这也是吕冬认为最大可能出现的竞争对手。

    远处村庄的,大都各有各的营生,老一辈还在说做生意是投机倒把,真正抹下脸来做小买卖的并不多。

    说句不好听的,在这个观念保守的地方,很多人宁愿没钱闲着,也不乐意去做叫人说闲话的营生。

    相比之下,搬迁的那些人,真的是有钱有闲。

    老大哥点上烟:“是。”

    “很悠闲。”吕冬随口说道。

    老大哥笑了起来:“国家政策好。”

    吕冬把话题往想了解的方面引:“咱这边,没了田又有钱,都打算做啥呢?”

    老大哥吐出口烟雾:“大部分像我,存银行,吃利息,混日子。还有一些,觉得自个有钱了,胡搞八搞。”

    吕冬试探问道:“不打算再干点啥?。”

    “老弟,你傻的?”二十七八岁的男人仿佛提前退休:“吃利息过得很舒服,干嘛再下大力?”

    或许话不投机,他灭掉烟头,上三轮车走掉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