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公家的战国-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孟纲听到景光虽然不甚标准,但很流利的官话,又对九华和尚赞叹道:“这位少年官话说的比在下都流利啊!”
 九华和尚担心沈孟纲一副长者作派引得景光不满,起身正式介绍道:“此为本地领主大人源景光。”
 由于明朝对岛国知之甚少,朝廷经常会有一些错误认识,比如分不清岛国贵族体系,一般都认为岛国贵族是姓“源”的,称呼藤原氏秀香流出身的大友义镇也为源义镇;又如认为RB幕府将军是RB的国王,而不知天皇才是名义上的君主。鉴于此,九华才会如此介绍景光。
 “如庠主所言,此地为在下所领。在下同时担任朝廷正五位下右近卫少将一职,故听闻阁下到访足利郡,特来此拜访。”与九华仅仅是在文化上对天朝的认知不同,景光是了解其官僚系统规则的,作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天朝更为重视的是中央官职,至于领地领主什么的,显得档次太低了。
 果然,听到景光的介绍,沈孟纲立马重视起来,起身给景光抱手回了一礼,连道:“失敬,失敬。”
 众人依次坐下,景光开始旁敲侧击起来:“听闻沈大人随同郑大人到岛内是为重修‘勘合’事宜,不知可有此事。”
 “我家东主主要是奉了侍郎大人的命令,来此商讨释放被……强盗掳走的我大明国民,敦促贵国约束领民出海,以复海疆升平。勘合之事宜,仅仅是初步的商讨。您也知道,不许贵国朝贡后,海上强盗确实更为厉害了,我家东主想促成两国重开贸易,由此才向侍郎大人自荐。不过朝廷对贵国乱局有所了解,如无法恢复稳定,重开“勘合”的可能性不是太高。”沈孟纲说话很直接,不像景光理解中的明廷官员说话打太极。可能也是看到景光是个内陆领主,与勘合贸易关系不大才会如实告知。
 景光点点头,又问道:“在下唐突,还未曾请教郑舜功郑大人在贵国所任何职?”
 沈孟纲闻听有些尴尬,回答也有些些含糊其辞道:“我家东主家世代为徽中豪商,早年间就曾到过贵国,此次受兵部侍郎杨大人所派,以我天朝国客身份来此。”
 景光随即一愣,却是听明白了,这位沈孟纲的东主郑舜功竟然也是没有官身的,派商人代表国家出访他国,天朝此时的想法倒是很超前。
第三十一章 大生意
 景光从与沈孟纲的交谈中大体猜出了大概,那位“大名国客”郑瞬功哪里是什么使臣,分明就是受大明官方委派,到岛国刺探情报的“探子”啊。
 这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大明朝廷在对待周边一群效果的态度上摆的有些高,加上自明太祖高皇帝闭关禁海,并立下祖训以后,虽也有过永乐帝的开明时期,但大明朝廷历代皇帝遵循祖训而禁海的是主流,长此以往对岛国自然是缺乏了解,既然大明朝廷已经下决心清剿倭寇,对于作为大部分倭寇海上跳板和补给基地的岛国,自然是要加强了解。
 这一时期的所谓倭寇,很大程度上与“倭国”并没有太直接关系,岛国海贼也不少,然并卵,东海、南海之上数得着的海贼集团。大部分都是天朝人,这主要与岛国这一时期的形势特点有很大关系,由于岛内处于战国时期,重要武力、人口都集中于国内争霸,岛国海贼横行,那是后世德川幕府统一岛国之后的事情了,由于没有了战争,大量的闲散武士缺乏谋生手段,“纯种”倭寇的数量才开始激增。
 大明朝廷派人来深入了解岛国,当然不是为了攻打作准备,虽然九州各豪族与各倭寇集团关系暧昧,涉及了大量的私下交易,但毕竟不是倭寇问题关键,且有鉴于蒙元时期的教训,明太祖高皇帝划定岛国的“不征之国”,违背祖训的勇气不是谁都有的。郑瞬功被派往岛国来了解当地情况,景光觉得其更多可能是为大明朝廷对岛国外交政策调整提供借鉴。
 想通了个中关节,景光心态倒是平和了一些,自己又觉得好笑,即使是正经的大明官员,实际上跟自己或是足利长尾家也没有多少关系。转眼到了饭点,景光招呼人端上了已经事先准备好的饭菜,由于景光与九华庠主都是不能饮酒的,沈孟纲亦是让人把自己面前的清酒撤了下去,仅是与二人吃饭聊天。
 景光对于儒学上的东西懂得不多,九华和尚与沈孟纲交流时也插不上什么嘴,沈孟纲倒是个八面玲珑的性格,没有那种传说中老秀才的酸腐气,时不时夹杂点大明国内的名人轶事,以及个人跟随郑瞬功于南洋贸易的见闻,席间气氛倒是很融洽。
 从对话中了解到,沈孟纲的这位东主郑瞬功是大明南直隶徽州人士,徽州是历代有名豪商家族聚集地,历朝历代徽商都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郑家主要是从事药材生意,做的倒是极其大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具有大型商号,生意覆盖南洋诸国,听闻与南直隶官方也很有些关系。从沈孟纲的话里倒是能听出,郑瞬功是个挺能折腾的人,其对恢复日本“勘合”的事情比较上心,似乎是向把南洋的生意网也覆盖到岛国,由此才会向朝廷自荐,来岛国走这一遭。
 景光对勘合贸易倒是不太上心,记得后世是嘉靖末期、隆庆初期,大明朝廷就取消了一直实行的海禁,完全开放了海疆贸易,到时候勘合贸易权限什么的就没什么用了。不过听到对方介绍郑瞬功的情况,景光倒是来了兴趣,支开了九华和尚后,才向一脸茫然的沈孟纲问道:“听阁下的意思,郑大人的生意很大,也认识些明国朝廷的官员?”
 沈孟纲不知道景光什么打算,但觉得对个日本国的土豪说说也没什么,如实说道:“南直隶和南京六部的大人们,东主倒是都比较熟络。”
 “不知与宝源局的大人们熟不熟悉?”景光问道
 沈孟纲更加糊涂了,掂量着说道:“倒是与工部的大人们比较熟悉。”
 景光嘴角上钩,笑问道:“阁下愿不愿意代表郑大人,与在下做笔大生意。”
 “什么大生意?”沈孟纲见景光表现的如此神秘,不解问道。
 景光端起茶碗浅浅的呷了一口,才解释道:“在下想要求购一批明国母钱,不知阁下能否帮忙?”
 沈孟纲闻言立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刚才还在纳闷什么称得上大生意,闹了半天竟然是杀头的生意,随即就有些不满的狠狠瞪了景光一眼,说道:“阁下可不要说笑了。”
 景光也能理解,毕竟历朝历代对于铸币都是十分重视,不论是保密还是惩戒方面都十分严格,母钱虽然不似雕母那么稀有,但却是翻砂铸钱的重要道具,掌握母钱就相当于完全掌握了流通钱的形制标准,具备了铸钱的基本条件。而另一项就是铜与其他金属的配比了,这方面景光倒是觉得无所谓,毕竟以岛国的技术想要原原本本铸造出大明钱币的样子也不现实,只要形制上一直、够分量,足可以假乱真了,毕竟金属货币本质上还是称重货币。
 “在下并未说笑!”景光给了沈孟纲一个稍安勿躁的手势,继续说道:“在下可以五两黄金一枚的价格求购二百枚母钱。”
 这就是相当于四十两白银换取一枚铜钱,饶是沈孟纲也算跟随郑瞬功于南洋见识过大场面的也有些咋舌。母钱为雕母翻铸而成,不似雕母一般完全是手工雕刻,加上对于死罪来说盗卖一枚与盗卖二百枚本质没什么区别,这也就相当于拿八千两白银换取一份母钱。一笔生意赚八千两,出海几年哪怕是“无本生意”,也没有这么赚,确实足以让人冒险了。
 沈孟纲不断地在心中盘算着可行性,母钱不像是雕母是单独登记封存的,只要做通宝源局的工作,临时弄出一枚雕母,翻铸好母钱后再将雕母归还原处,几乎不大会被发现,二百枚母钱携带十分方便,被查出来的可能性似乎也不大。沈孟纲深呼口气,沉声问道:“阁下要什么母钱?”
 “永乐通宝!”景光选择了此时岛国最为公认的一版天朝铜钱,虽然其比岛国的自铸钱要重一些(含铜量高),但却能以一比四来进行兑换,从铜的利用效益最大化上考虑,性价比是最高的。
 永乐通宝已经停铸很多年了,但按照惯例,雕母肯定是封存于宝源局的,沈孟纲点了点头算是表示没有问题。
 “需要付多少定金?”景光见其应下,便又问道。军神早先赠与的金砂还剩下一些,再加上自馆林城顺来的甲州金,足可支付个“首付”了,唐泽山后山的铜矿脉虽然伴生金不多,但一年出个二三十斤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加上岛国内金银比为一比四(天朝基本在一比八到一比十之间),实在不行让商户去甲斐或者越后换一些也能救急,故而景光倒是有些底气。
 沈孟纲做出了如此重大的决定,反而轻松了许多,笑道:“不需要,在下随东主来此,是需要住一段时间的,短则两三年,长则四五年,是不会离开的。在下会休书一封给东主说明情况,让其派人回南京办理此事。东主与五峰老大人有些交情,海上往来有他通融的话应该会很快,料想如果可行,六七个月的时间此事就会有个定论。期间,在下就住在这里,正好也听说此处书库藏有唐宋孤本,在下就当做详细查看一下。”
 “好!那就说定了,明年六月前,我会准备好八十斤黄金与阁下交换!”景光说着举起右手掌。对面的沈孟纲随即会意,也举起右手与景光击掌为约。
第三十二章 评定会
 景光与对方商定了交易事宜,下午陪同沈孟纲参观了足利学校的书库,又摆脱其帮忙一并寻找参与过翻砂铸钱的匠人,这不算很麻烦,毕竟天朝民间偷偷私自铸钱的也大有人在,倒是不用再打宝源居的主意。敲定了诸多事宜,景光这才于傍晚时分动身返回唐泽山城。
 与沈孟纲的交易更多属于锦上添花的范畴,景光倒是想的开,如果最终弄不到“永乐通宝”母钱的话,自己找人自行雕母,然后铸造劣钱也没什么,就是少赚一些。
 由于已近年关,回到唐泽山城的景光在接下来几日倒是挺悠闲的,甘粕景持、斋藤朝信、三好政胜、佐野昌纲几人都按照自己的任务,各自忙碌去了,暂时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景光再去操心。
 景光整日不是听听北条鹤关于城中收支的账目,就是带着暂时担任小姓的柿崎晴家在城下町闲逛。由于斋藤朝信早就已经开始独当一面,短暂承担小姓工作的三好政胜已经得到景光认可,开始逐渐承担更重要的工作,景光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把柿崎晴家留在身边。
 虽然柿崎晴家跟随景光的时间也挺长了,且忠诚和勇武都得到了充分考验,但毕竟有些过于粗线条了一些,让其单独承担一个方面的工作,总会让人不太放心。不过柿崎晴家毕竟比甘粕景持等人小一些,此时年岁不大,景光觉得可以再观察一下。
 这日午后,景光正在茶室里与阿鹤下围棋,顺便聊些阿鹤在玉绳城中的趣闻,打发时间之余,也算从侧面了解一下北条家治理领内的情况。不想柿崎晴家却是门也没敲遍闯了进来,可能是进来后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失礼,马上有些拘束地解释道:“殿下,在下不知道玉绳殿也在这里!”
 景光有些无语地看着柿崎晴家,叹口气问道:“怎么,弥次郎,如果你没有个好的理由,一会儿我就让人把你捆了,挂到天守阁顶上冻一夜。”
 柿崎晴家听景光玩笑似得话,便知道自家这位殿下没真恼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