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公家的战国-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众人再次行礼,表示今后会全力以赴后,景光开始做出正式的安排:“甘粕近江守大人!”
“在!”甘粕长重郑重的应道。
“阁下放弃越后封地,携家眷随我外迁,这份情义甚重,在此授阁下本家奉公役、侍大将,虚封足利郡一千石,再领受年俸一千石。其中,虚封会供给阁下同等产出的稻米,并于每年中下旬统一拨给,至于俸金则会以当年初米价折算成银钱按月发放,没有问题吧?”
“谢殿下厚爱!”甘粕长重对这一方案还是比较满意的。目前岛内大名对田地产出一般是六公四民,即田地产出一千石米,农人保留四百石,上交领主六百石,如此甘粕长重将会有一年一千二百石的收入,参考到现在的米价较高,基本还在一石一贯文的阶段,那么算来,也就相当于月奉一百贯文左右,实打实的高薪,起码在越后的封地是拿不到这个数的。
“另外!”甘粕长重本是要退回去的,听到景光还有话说便又停住,询问似的看着景光,“念阁下赤城,我将本家通字‘景’赠与阁下,赐名为‘景持’,愿阁下守正持重,继续为本家出力。”
甘粕长重,应当称呼为甘粕景持了,有些激动,毕竟被授予主家通字,算是极其高的礼遇了,自然又是对景光千恩万谢一番。
景光也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自己能做的已经做得很足了,这位本家的标杆算是已经正式立起来了,剩下的便看甘粕景持自己的表现了。
“斋藤新九郎!”景光道,“你是最早跟随我的,甚至春日山城一战都恍如隔日,在此也感谢你一直尽心竭力。”
“殿下说的哪里话,都是在下分内之事!”斋藤朝信也动了感情,有些感慨。
“在此授予你本家奉公役、侍大将,虚封足利郡五百石,再领受年俸五百石,希望你再接再厉。”
“谢殿下,定不负所望。”斋藤朝信拜谢后也退到了一边。虽然斋藤朝信与甘粕景持年龄相近,且与景光更亲近一些,但后者毕竟在越后就是侍大将并领有封地的,给于其虚封一千石很大程度是带有补偿性质,这方面斋藤朝信自知是不能比的。
“柿崎弥次郎,在此授予你本家奉公役、足轻大将,虚封足利郡三百石,再领受年俸三百石。”
“三好源三郎,在此授予你本家奉公役、足轻大将,虚封足利郡两百石,再领受年俸两百石。”
柿崎晴家和三好政胜先后上前叩谢,这种“分果果”的事本身就是喜闻乐见的,景光又勉励了众人几句便让其都退下休息去了。全程没有发声,一直在认真记录的定光院莲信,终于收起了手札以及笔墨,但却不急着走,只是一脸贼笑的坐在那里盯着景光。
“大师这是干嘛,难道我脸上长花了?”景光看着他的样子不禁莞尔,问道,“还是阁下也想要俸禄啊?咱们在山门时可是说好了,在下可是仅仅只管您有饭吃的。”
定光院莲信笑着反问道:“阁下也知道钱不够用啊?”
景光的脸拉了下来,心里叹了口气,这就是改革的代价。仅景光手下的四名大将就相当于要分走领内三千石的土地份额,按照六公四民,就是一千八百石(贯文)。而随自己一路而来的五十名山城国武士,还有长尾景虎赠与的七十名越后国武士,以及由长尾景长划转给自己的三十名左右一直留守在足利郡的下野国武士,也是一只庞大的队伍。虽然这一百五十人作为最初级的奉公役,不会给予虚封地,只是领取基本月俸两贯,即使这样年用也在三千六百贯文左右。
全部薪俸支持相加,便已达五千四百贯文。得益于军神大人的慷慨,景光从越后国带来了大约价值五千贯的金沙,倒是仅仅能够勉强够第一年的俸禄发放。
景光领有足利町两万五千石土地,按分成,其年收入大概有一万五千石稻米,但是景光很清楚从现今开始,米价波动很大,最差的时候,两石米可能就只能卖到一贯钱,如此即使是按一万五千贯来算,刨除本家各类开支,也很难说足够施行景光所设想的五条规之内容,甚至缺口很大。
“归根结底,在下的困惑与近江守大人刚才问的一样,殿下如何解决人和钱的问题呢?”定光院莲信问道,“就先说推行一体奉公和奉行检地,到哪里去补上这块人员上的缺口?”
“大师知道此处是哪里吗?”景光故意卖了个关子。
“下野国足利郡啊?”和尚觉得景光的问题有些奇怪,见景光站起身来双手掌叠于身前做了个鞠躬的姿势,这才猛地反应过来。
“您竟是把注意打到了那里啊!”
第五章 足利学校
镰仓幕府初期,室町幕府初代将军足利尊氏的先祖、足利家二代当主足利义兼在封地足利町办起了一所家族学校,用于培养族中子弟,沧海桑田,学校也算是几经沉浮,至南北朝时期彻底没落。但到了永享四年,关东管领上杉宪实因仰慕天朝文化、重视汉学,聘请了学识僧、易学大师快元和尚为学校庠主(校长),拨田赐书,重建了此学校,这一难得的机遇使之得以再兴,并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日渐鼎盛,这便是“足利学校”,是景光计划成败的重要一环。
足利学校修建于足利町西部,在足尾山地的南端,离得倒是并不远,从劝农城到此处也不过半日路程。景光此时坐在校中的茶室内,一边喝茶欣赏着北侧山川的雪景,一边与定光院莲信闲聊,等待学校庠主到来。
重建后的足利学校,一大功能在于对武士和僧侣加以教导,旨在提升其文化修养,当然其与天朝太学不同,这更类似于一个私家书院的性质,全国各地有志于汉学的武士、僧侣甚至是公卿自发来到此处求学,相互探讨心得,倒也算是文风鼎盛。而得益于复建后的初代庠主快元和尚精通《易经》,使此地成为全岛的易学中心。除易学之外,足利学校也教授孝经、论语、五经、老庄,兼及兵法、医学、卜筮等其他典籍,算得上是一所综合类大学了,听闻目前有千数人在此求学。
足利学校庠主(校长)通常以有名的学识僧出任,而当代庠主,也即是第七代庠主九华与初代一样,听闻也是一位易学大家。这位九华和尚出身于山内上杉家,入道出家较早,很早就在足利学校修习汉学并随后任教于此,据传闻其“传授之徒百人”,倒是有些效法孔圣先贤的意思,在关东地区各家中极有声望,算是岛内当代学识僧中的标杆人物。
“让阁下久等了。”一个浑厚的男音自室外传来。
景光与定光院莲信闻声起身,便见一位六十来岁的和尚踱步进来,其面容方正,虽然双颊布满沟壑很显老态,但观之气色红润、精神矍铄。
“庠主大人,是我等不速之客叨扰了。”景光特地用天朝官话说道。
“长尾大人很精通汉学吗?”九华和尚一愣,便也用天朝官话回应,“即使是我校内求学的众人,除了部分留学僧之外,倒还不见汉文说的如此好的呢。”
“在下只是熟悉些汉话而已,怎么敢在庠主大人面前谈什么精不精通的。”景光客气道。
“听闻长尾大人受封于此,本是打算抽空拜访的,没想到倒是让您先来了这里,”九华和尚笑着道,“您这么客气,我还怎么好张口要些捐助啊?”
景光知道他是在说笑,但也从屋外将随行而来的斋藤朝信叫了进来,呈上了已经准备好的两百贯资助金。九华也不客气,毕竟学校早年由上杉宪实捐赠的一些田产都在战争中逐渐失去了,现在学校主要是靠关东管领家供养扶持,而自去年起山内上杉家陷入了很大麻烦,等到了年底供养金也彻底断绝了,如果景光不来拜访,九华倒是真的要到劝农城去“乞讨”了。
“好了,”九华和尚命人收起了斋藤朝信呈上的献金,直入主题的问道:“长尾大人有什么在下帮得上忙的地方,尽管说就好了,您总不会是真的专程来就为给学校送钱吧。”
“既然庠主大人问了,我也不隐瞒什么了,”景光开口道,“您也知道,在下自越后初入下野国,人生地不熟的,自家又缺少人手,怎么运转这足利郡是十分头疼的,听闻庠主这里能人异士不少,所以是恳请庠主准许我从学校中招募些人手,也算是本家救急。”
“人手啊?”九华有些为难道,“校中的教授本身就不多,现今课程安排上已经很满了,要是抽调谁都不是很方便啊。”
“也怪我没说清楚,”景光解释道,“不是想调用您授课的教习们,是想从在校求学的武家、公家或是法师中雇佣些人手。”
九华有些不明白景光的真实意图了,毕竟极少见有领主到自己的学校招募手下的,这倒是个新鲜事,毕竟这个时代做学问的并不是很主流,而且各武家大名也有自己的梯队培养体制,从学校招人,九华和尚一瞬间还以为自己身在明国呢。
毕竟足利学校与校内求学的众人没什么隶属关系,学校讲学虽然有时收取献金,但也不是常例,全靠个人自觉,管理上就更加松散,九华这位庠主对内实际也没什么约束力的。不过其还是表态道:“我可以做主替阁下在校中呼吁一下,至于各位在此求学的大人们是否愿意接受雇佣,就不好说了。”
“这个在下自然是明白!”景光点点头,又侧身向九华介绍身边的定光院莲信,“这位是定光院莲信法师,是出身比睿山的学识僧。”
九华最初看到莲信,还以为是景光家中奉养的外交僧一类的人物,没想到这位竟是天台宗门下的僧侣,毕竟“牌子”大,九华也得高看一眼。定光院莲信很谦恭的行礼问好,九华虽然没什么宗门背景,但毕竟的年纪和声望摆在那,是任何人也不能怠慢的,更勿论这位是学术达人,确实值得敬仰。
“如果方便的话,莲信法师将作为本家顾问,常驻在足利学校,一方面法师此次出山门游历旨在增长学识,另一方面可以方便本家从学校中选人。与之相对的,本家今后将接手供养学校,以每月50贯文拨付供养金。”景光介绍道。
景光想从足利学校招募奉公役及储备人才,总不能和后世校园招聘一样每年来割一轮韭菜,还是要尽量主动介入到学校管理中来,甚至以后安排输送人员来学校深造都是极好的。莲信说是作为本家顾问,实际上是有些“学校奉行”性质在里面,类似于寺院奉行一样,专职协调足利学校的事宜,甚至可能的话,将足利学校实现“国有化”。
能担任这一角色的,景光手头也只有莲信最合适,最初还在纠结于怎么说服这和尚,没想到莲信倒是很感兴趣的答应了,少了景光不少口舌。景光离开时,莲信没有跟着,其要留下与九华交流学术上的疑惑,不随景光回城了,也算是今日就正式上岗。
敲定足利学校的事宜,景光心中的大石头算是落下了一半,至于另一半嘛……
“去足利城的城下町!”景光对斋藤朝信招呼道。
第六章 梅居小一郎
足利城的城下町得益于足利学校带来的人流,发展规模很不错,即使已经是深冬时节,并且有连续好多日的大雪,但町内往来的商客依然不少。
景光站在城下町北侧一间商户前,看着门前红色布藩上写着的几个大字“梅居屋”,又想到那白白胖胖的脸,嘴角挂起了些笑,示意斋藤朝信进屋喊人,毕竟里间是铁匠铺子,那里面的味道肯定不好。
不多时,长得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