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实上,李恒此时心中最痛恨之人是范文虎。因为,如果范文虎的两浙新附军能够全力以赴,攻下、甚至仅仅围困住福州,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李恒和也的迷失在战前的商议中都认为,福建真正的琼州兵并不会很多。毕竟琼州是一个蛮荒的岛屿,赵?小儿再怎么弄,也是养不了多少兵的。宋军既要守卫雷州,又要驻扎在翁州,那么,他们在福建的步军顶多也就三、四万人,五万人那就撑破天了。
而对于唆都的败亡,虽然具体情况由于宋军刻意地封锁,难以详查,但他们的判断基本上接近于事实,即都认为是中了埋伏。唆都顺着福建沿海的道路进兵,这一不小心,就极易遭到琼州宋军的水陆联合攻击。
对于福建路战事,李恒事先的判断中,范文虎的新附军应该能对宋军“形成足够的牵制”。如此,张世杰就要分兵守南剑和福州,而他还要留兵在泉州和兴化看家,漳州必然薄弱。这就是李恒分路进兵的主要原因。
对李恒最不利的是,虽然他并没有低估琼州宋军,可他不清楚凌震所部也已加入到福建之战中来。并且他视为乌合之众的那些暴民,也并非是草寇,而是“悍匪”。所以他低估了福建宋军的总体力量。
现在,范文虎哪里毫无任何进展的消息传来,假如也的迷失也受阻,那么在李恒的看法里面,答案只有一个,漳州哪里也有数量可观的琼州宋军。这就说明,范文虎根本没有真正地发起攻击。
当您发现,所谓的几路大军进剿,有可能变成了自己在唱独角戏,而且您还进展的不顺,您说您火不火?
当然,李恒也根本不知道,张世杰按照小皇帝的提议,事先散布在南剑周围的宋军,早已掐断了他与所有元军的联系。就算新附军敢进福建,甚至打到福州城下,他也得不到任何消息。
没有消息就情况不明,而情况不明,一个将领就难以决断。
李恒在焦急的等待中,不仅始终没有得到也的迷失的消息,而且他派往邵武和建宁催粮草的人,也毫无回音。在连续又派了几批传令之人出去后,他却得到探马来报:通往汀州的沙县又被宋军攻占,同时来自福州的古田方向也出现了部分宋军。这时候他彻底明白,一个巨大的危险降临了。
大帐里的李恒,从牙缝里吐出三个字“范文虎”,当场就拔刀将座案砍成了两半。
宋瑞进驻?山之时,也就是李恒下令元军退却之ri。但元军撤退的这一路上,遭受了空前的打击。
张世杰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狠。
龙岩战后,他下令除留廖得胜等少量宋军追歼残留元军,盯住、拖住钱之荣外,全军稍加休整即向南剑攻击前进。
他告诉手下的众将:“北兵在江西的真正主力,为李恒所部之探马赤军。一旦让他得知也的迷失被歼,本使断定,他必撤围南剑,退向邵武。假如让他再退回江南西路,我等以后想对付他,就不会那么容易。”
“现在,李恒深入福建,不仅受挫于南剑城下,进退不得,而且他的军需粮草也已被我掐断,此正为就地解决他的大好时机。汝等立刻晓谕全军,收拾了李恒,就等于拿下了整个江南西路,我步军自朝廷下海以来前所未有之大功,就在眼前。”
“传本使军令,良机天命所赐,违天不祥,全军此战有进无退,务要全歼李恒所部。”
说到这里,张世杰的眼中露出了凶光。李恒当年让他有败退广州之辱,张老大这个北地猛人,同样也是咽不下这口气滴。他要的就是再接再厉,一举歼灭这个大敌。
方遇龙、叶秀荣、章文秀等江淮军将领眼中jing光大盛。“末将领命。”
张世杰转向陈吊眼和卯大佬:“吊眼将军,卯将军,一旦李恒向邵武后撤,虽然那里有高ri新所部,但还不足以拦住他。山路汝等熟悉,本使命你们先抢占邵武,同时在顺昌到邵武的沿途山道上埋伏,务必拖住、堵截李恒在福建境内。”
“另外,只要李恒一动,南剑的左大必会尾随攻击,以拖住他。而本使亲率江淮军,最多在两天之内就会赶到。汝等明白了吗?”
陈吊眼、卯大佬“咔”的一个立正,“总使放心。”
陈吊眼、卯大佬的第五师,的确是这个时代最能跑之军,当然,这也是因为他们早已在山里跑惯了,山中的小路又熟悉。他们在元军开始撤退时,就抢占空虚的邵武。
江西元军不知道自己的后路被断,是他们覆亡的原因之一,因为假如他们知道这个情况,他们可以全力向建宁方向突围,从哪里先退往两浙路,而这就不是在哪里的黄福等人能够拦截的了。
李恒明白,古田出现宋军,这还可以认为是南剑的援军已到,但宋军攻占通往汀州的沙县,它就意味着也的迷失所部已凶多吉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元军不马上撤离南剑,全军的覆亡也就并不远了,他立刻下令全军后撤。
但他才下令元军退却,南剑的宋军竟然大开城门,出城逆战。
左悍将是很毒滴,他等的就是这个时候,因为从ri子的计算上他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已到了最后的时刻,再说,攻城已经让对方的士气大沮。既然在城头上看到对方有退走之意,他立即也动手了。
他命翟国秀留下守城,自己亲率一万江淮军杀出城外。陛下不是说了吗,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李恒对这种给点面子就上脸的人,恨得是咬牙切齿,可这实在不是计较的时候,对方的险恶用心他明白。但左大是真的豁出去了,他指挥宋军就是死缠着不放。
虽然后来李恒亲自断后,在且战且走中先退到顺昌,但他无法彻底摆脱对方,这在时间上就耽搁了。
事实上,宋军这时候已云集南剑,除了张世杰放手让部下大胆向前攻击,就是凌震率领的第一师也已赶到,因为古田本就距离南剑最近,而且他们还是生力军。
这种战场形势,其实是非常类似于我们前面所说的、蒙元灭金过程中的三峰山之战的,李恒的命运至此也就定了。
江西元军的总崩溃是在邵武附近,因为他们这一路上且战且走,始终没停,不仅后有追兵死咬住不放,而且无论白天黑夜不断地受到两边埋伏的打击。当他们总算筋疲力尽地赶到邵武城下,却发现此地也已被宋军攻占时,他们的心理彻底垮了。
张世杰是不会犹豫的,他给宋军的指令就是直接攻击,不要停留。
望着在宋军前赴后继、凶狠的攻击下,狼奔豕突、彻底绝望了的部下,李恒眼中的狠se终于慢慢地归于平淡。
也许这本就是每一个真正的武人、早已为自己预料到的可能有的结局。
只是此刻他身边的人绝没有注意到,这位出身于西夏王族的探马赤军元帅还曾看了看西北。又或许也只有在此时,一个被压抑了许久、一直潜藏在他心底深处的声音会变得如此的清晰:那里才是自己的故乡。
宋景炎八年冬,李恒自杀于邵武城下。
(第二卷完)
………………………………
第一百八十二章 帝国教育体系
( )景炎九年刚开chun,东就跑到了国学院。
他在那里先见到的是朝廷原翰林学士、现国学院副院长兼《大宋字典》副总编撰刘鼎孙。
刘大学士见陛下突然驾临,既略有点吃惊、也很坦然。因为人人都知道,小鬼头是很有“艺祖”之遗风的,野惯了,喜欢到处乱跑。
朝臣们私下里早就议论过,幸亏现在还是在一个海岛上,就那么点地方,要是以后到了陆地上,小鬼头还会怎么样,那就真的是天知道了啊。
在将陛下迎进国学院之后,他刚准备派人去请谢枋得,就见陛下摇了摇手。
“刘爱卿,谢大人正在教诲?弟,我们就先不要打扰了。”
宋瑞赴?山之后,赵?的学业自然就交给了老谢,可东却向杨淑妃建议把卫王的授业之地改为在国学院。因为他觉得,既然赵?现在心有点“野”,而老谢身上担的事情也很多,那干脆就让赵?到国学院去听老谢讲课得了。这样,既满足了赵?出宫“转转”的愿望,也为老谢节省点时间。
太后听了,当即斜了一眼整天出“馊主意”的官家,可边上的赵?童鞋却乐坏了。结果,他从此就有了溜到宫外的机会了。
东随后在刘鼎孙等人的陪同下,大致巡视了一下整个国学院。
国学院的夫子们其实都很忙,自然,在这个废才的嘴里,这一切也都是:“好,不错,很好。”但刘鼎孙还是注意到,小皇帝在《字典》的编撰那里,停留了更多的时间,询问的也更仔细。
等谢枋得给赵?上完课,听说陛下驾临,他立刻领着卫王殿下前来觐见。
赵?童鞋一见他的皇帝哥哥,顿时大喜:“皇帝哥哥,咱们今天一起去校场看看好吗?”
咱知道,你现在出宫是简单了,可出城还是不容易滴,只不过你小子就不能在外人面前少提点这种事情?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这不是故意让咱这个当皇帝的难看吗?
就是谢大侠也瞪了他的“好学生”一眼,差点就将他的胡子吹起来了。
见到陛下在众人面前略显尴尬之se,聪明的刘鼎孙立刻打了个圆场:“chun游并非不可,圣人教化天下,亦常携弟子游于郊外。”
东赶紧将赵?童鞋打发滚蛋:“?弟,看看可以,但学业可不许荒废。”
待赵?童鞋离开后,东与谢枋得、刘鼎孙又一起回到他们在国学院的官署。在哪里,老谢对帝国陛下躬身一礼:
“陛下的断句之法,虽粗看繁杂,实为简易。它使天下读书之人,将来不至于读书有歧义,对朝廷教化天下,更有莫大之功用啊。”
刘鼎孙也以一种敬佩的语调来了一句:“陛下圣明。国学院已拟定,以后凡朝廷所印之书,均采用陛下之法。”
东难得地脸红了:“二位爱卿,这个,这也是当初老师教朕断句之法时,朕在他讲的基础上瞎琢磨的,国学院如觉有不妥之处,可大胆地改进。”
对不起了,陆夫子,学生我要是不东拉西扯、掩人耳目的来忽悠,全说是咱自己想出来的,这问题就大了。学生咱也是真的内牛满面啊。
老谢却禁不住叹息着说道:“陛下过谦了。”
东立马摆了摆手,连忙转移了话题。
东今天到国学院,其实就是为了教育。因为他认为,这才是影响帝国最深远的举措,它的重要xing,更是每一个后世之人都知道的。而行朝即将登陆沿海,该为此筹划更进一步的规划了。
我们都了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制度之一,它自隋朝开始实行以来,为历代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更在ri后成为了现代文官制度的鼻祖。后世西方的政治学教课书中,都把该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科举制度自创立以后,它所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我们的帝国教育体系,从此就基本上围绕着它进行了。
宋代的科举,由立国初期的两级,后定为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也就是州试(又称解试)、省试(在礼部举行)和殿试(皇帝亲试)。州试在秋天举行,第二年chun天,由礼部进行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