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造车-第4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本太平洋保险并不是凯雷在中国金融市场的首选,他们更愿意参股中国五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成为其中的战略投资者。
  你随便拉住一个中国人询问,工商银行或者建设银行会不会破产?
  对方肯定以鄙视的神情望着你,然后一脸坚定地给出否定回答。
  中国五大国有银行虽然坏账众多,经过政府划拨坏账,公开数据平均坏账率从40%降到26。12%,依旧达到国际上技术性破产的边缘标准,但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亿万民众都不会觉得它们会破产。
  这让凯雷资本很是惊讶,也更加坚定了在中国抄底投资的决心,因为中国银行有中国政府在强力背书。
  中国的新一轮国企改革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经10年时间,无论是抓大放小还是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现在都进入到深水期时刻,开始啃起难咬的骨头。
  中国政府连续在1999年、2003年两次合计注销高达2。84万亿人民币的坏账,得益经济飞速发展2004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达到2。5万亿,要消化这些银行坏账至少需要10到20年时间。
  针对坏账频发增长过快的局面,中国政府已经无力再一次动用政府力量来承担债务后果,必须对中国金融行业进行彻底改革。
  于是,按照国务院对金融行业的顶层设计,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走海外上市之路,从资本和管理两方面来彻底改造臃肿庞大低效的国有金融企业。
  实际上,这是用外部势力来倒逼改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金融改革之路。
  跟徐工这样打擦边球关系国家经济安全不同,对金融行业的改革可是关系到国本,稍有差错可是关系到亿万中国人民的福祉。
  中国的金融行业迫切需要改革,但政府已经拿不出钱来继续投入,整个国家陷入了资金荒。
  资金荒不是人民币荒,国家不能不顾国情开动印钞机印钞票,这样导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引发通胀,印再多的人民币折算下来购买的硬通货美金依旧一样。例如现在8块钱换1块钱美金,届时超发人民币10倍,80元人民币依旧只能换1块美金。
  让国有五大银行以及保险公司到海外上市,吸纳国际资本来填补资金缺口,同时把西方先进的银行、保险公司管理机制引入中国,用外力来倒逼改革,就是中国政府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战略抉择。不管如何,先活下去,再考虑经济得失。
  事实上,这也给了国外资本抄底中国市场的最好机会。
  高盛、花旗、凯雷这样的美国资本来了,瑞银、安联、苏格兰皇家银行这样的欧洲资本来了,亚洲资本代表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以及日系资本也来了,紧随其后还有华人李首富为主的香港财团。
  率先准备上市的建行选择了美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25亿美金占股9。1%。随后汇丰银行入股交行、苏银和瑞银入股中行、高盛和安联入股工行,淡马锡跟香港财团也跟在后面饱吃一顿。
  可惜这样的美食盛宴却缺乏中国内地民间资本的身影,就算是韩皓也无力进入这样的资本盛宴。只能说是时运不济,在他还未明白资本的力量之时,国家金融改革已经鸣锣开场,并且在他还热身之时裁判已经宣布完场。
  也正是此次国家大规模金融改革,让韩皓认识到资本的真正实力,可以一定程度让强势政府低头。
  管理亿万资产的中国五大银行到底估值如何?
  在中国经济开始腾飞背景下,就算再保守的投资者都能从中看到金灿灿的钱途。
  以即将上市的建行为例,美国银行25亿美金入股,保守收益在300%以上。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发展,1000%回报率不是妄想,这就是中国的魅力。
  按照建设银行在中国经济的实际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来看,25亿美金获得9。1%股权,存在股权低价贱卖的嫌疑。不过在国有五大行改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改革目标下,贱卖也许是不得不承担的代价,时间不等人,谁让中国资本没有足够实力呢?
  凯雷资本因实力有限未能进入中国五大行的投资者行列,但却在保险行业捡到了另一个皮夹,太平洋保险依旧是一块诱人的肥肉。
  他们仅以4亿美元就获得太平洋保险24。9%的股权,以非常划算的价格获得在中国保险市场行业巨头的战略投资者身份。
  短短几年时间,“国退民进”就变成了“国退洋进”,实质上就是资本的逐力,外国资本大规模进入国内,中国孱弱的民间资本无法与之相对抗。
  不过,这只是整体而论,在个体上依旧有特例。至少对韩皓来说,经过多年积累,他拥有与境外资本一战的能力。
  既然金融领域的饕餮盛宴无法参与,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实业领域有所作为,击退来自国外资本的入侵。
  凯雷因徐工一下子全国知名,对其危害国家安全的质疑声不断,为此他们不得不修改了并购徐工的方案,大幅度降低持股比例从85%降到55%,提高国有股的份额,但依旧未能得到商务部首肯。
  51%——50%——49%……
  就算再如何不断让步,但商务部就是卡住不给并购案通过,凯雷资本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妙。
  因为这时,他们在中国市场迎来了最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本土最大的民营企业——中华集团出面角逐徐工这匹鹿。
  凯雷资本报价20亿人民币85%股权,而同等条件下中华集团直接报价30亿元,甚至还有替补方案是20亿占60%股权,并且承诺接入玉柴发动机,促进徐工发展更多专用车项目,最后还保证协助徐工登陆港股上市。
  可以说,韩皓的方案直接冲着凯雷资本而来,在他们的方案上更进一步,补充了更多细节更加符合中国政府的需求。
  当中华集团宣布介入后,得到国内舆论一片支持,毕竟卖给中国人要好过把徐工让美国人控制。
  商务部一天不批复,就证明凯雷跟徐工之前签署的协议没有真正生效,中华集团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跟凯雷这样的投资基金相比,以实业发家的中华集团更加让人信服可以有效整合徐工集团。
  中华集团的出现,不单让凯雷资本尝到苦水,也让三一重工这样的民营机械企业感到难受。
  对三一来说,他们希望是由自己来整合徐工这个行业龙头,本来眼见着搅黄了凯雷并购,自己有机会出手。没想到,突然窜出来了中华集团,凭空增加一个异常强大的竞争对手。不仅是在此次竞购案上,如果被韩皓得偿所愿,那么国内机械行业将突然冒出新的龙头统治者。
  要知道中华集团可以在竞争激烈的汽车领域跟国外巨头打得有来有回,在相对不激烈的机械行业一旦进来肯定大有作为。三一本来凭借民企灵活的体制优势并不惧怕国企背景的徐工,但面对拥有同样民企机制以及资金技术都更加雄厚的中华集团,他们公认几乎没有胜算。
  中央传递的信号很快传到当地政府,和凯雷合作眼看要黄,他们很快积极寻找替代目标,中华集团确实是非常不错的理想对象,至少也是世界500强企业。
  在轰轰烈烈喊出“国退民进”口号十年时间后,国企改革进入深水期,一旦垄断国企喘过气,局势将会迎来强烈反扑。也许在当前就是最后一波红利,幸运的是这次红利尾巴被韩皓抓住。
  就在一年时间内,踏着格林柯尔、德隆的尸体,韩皓趁火打劫把他们从国退民进大潮获得的猎物——亚星和湘火炬收归门下。随后又利用资本优势,瞄准了玉柴和徐工,在丰隆集团和凯雷基金这样的境外资本嘴里虎口夺食,打通新的产业链并创造新的增长点,一举奠定了中华集团的实业基础。
  可以说,在2005年韩皓事业爱情双丰收,不但结婚成家,还让中华集团更上了一层楼。
  不过,树大招风的他也被人以另一种形式盯上了。
  世界杯来了,作为球迷一员,作者君尽量保持更新。


第十八章 碰瓷风波
  “出名要趁早!”
  民国名媛张爱玲的一番话,在节奏日趋加快和知识飞速变换的今天,成为许多人的信条。
  “郎顾之争”让海归学者郎先平彻底火了,他仗义执言般挺身而出对MBO进行大肆批判,获得了大批民众的支持。尤其当争辩对手顾初君被当地政府送入监狱后,他的声望达到了更上一层楼,各种采访应接不暇。
  这个50岁的中年男人,在颠簸流离台湾、美国、香港后,终于大器晚成在中国大陆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主攻公司财务方向的他,开始向主流经济学界靠拢,频频对各种经济问题发表看法,凭借优秀的口才成为新一代的网络红人。
  回顾前半生,头发悄然斑白的郎先平,对“出名要趁早“有了发自肺腑的领悟,在痛感没能及早成名立业之余,老骥伏枥般开始在中国大陆这个大舞台上追回属于自己的昔日荣光。
  仅凭一己之力把顾初君拉下马,还获得无数的鲜花和掌声,这让郎先平情不自禁有一朝看尽长安城的自傲。在对手顾初君在狱中拼命为自己申诉喊冤之时,郎先平开始享受情场职场双得意的大好格局。
  实际上,顾初君被射中下马,“郎顾之争”只是引子,真正的实质是他没有妥善处理好新的地方政商关系。国内每次地方一把手换人,都会在当地引发新一轮政商关系的洗牌,过于自大的顾初君就是其中的倒霉蛋。
  在他入主科龙时,明星企业科龙早已经被地方政府掏空,财务上背负着十几亿的大窟窿。为何当时名不经传的顾初君可以横空出世拿下科龙,反常的事实背后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因为他跟地方政府达成不追究往事的默契。只不过这种默契平衡在地方政府换届后被打破,顾初君最终栽在了新的政商漩涡之中。
  即使在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珠三角,健力宝、科龙两大企业负责人都因跟地方官员关系处理不善而获罪,跟国内另一大经济驱动引擎长三角形成鲜明对比。
  回到当下,郎先平在频频曝光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头顶新型经济学家的他为了保持热度,不得不寻找下一个“顾初君”当靶子来为自己证道。
  收获各种赞誉之余,自满的郎先平把目光投向了当前最热的首富韩皓,这位新一代企业家今年频频出手,四处出击凭借高杠杆吞下许多国企资源。
  他开始偏离自己财务专家的正轨,开始在宏观经济层面点评国内各种经济现象,俨然一幅中西结合经济学家的派头。
  “中华集团:诞生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的虚胖巨人!”
  在自己跟电视台合作的一期节目上,郎先平把韩皓以及中华集团当成了新的踏脚石,认为对方借助国退民进大潮,以超出承受能力的高杠杆来频频并购,实质上是在挖国家的墙角。
  “从银行手中拿到的钱,绕了一大圈后又回到了银行,背后是国有企业股权成功转成了个人,国有银行实质背负了大量坏账的风险。”
  “中华集团财务杠杆率过高,实际控制人韩皓抵押了大部分股权给银行,这导致企业存在资金链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他们收购了大量企业,一旦消化不良就要引发债务违约风险,会拉着银行一起完蛋。”
  ……
  以国有资产流失出名的郎先平,非常明白自己的受众希望听到什么,他再次在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