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智囊全集-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耿定向有些不相信。
何心隐又说:“分宜(严嵩)想消灭道学而办不到,华亭(徐阶)想扶持道学也不成;能兴灭道学的只有这个人。你记住:这个人一定会杀我!”
后来张居正当权,果然将何心隐以聚集门徒、扰乱朝政的罪名捕杀。
[冯评译文]
何心隐一见到张居正,便知道他一定能掌握政权,又知道他一定会杀自己,可算是聪明人。最后还是因为放荡不检点而自陷法网。为什么?
王弇州(明,太仓人,名世贞)所写的《朝野异闻》记载,何心隐曾游学吴兴,几乎诱使当地的大族做出不轨之事情。另外,他的朋友吕光牛常到蛮族教当地酋长带兵的方法。那么何心隐的死绝不是冤枉的。
而李卓吾(明,晋江人。名贽)还是认为不能容纳何心隐是张居正的错,这哪里是公正的言论呢?
李临川先生(明·归安人,名乐,字彦和,号临川)《见闻杂记》说:陆树声(明·松江华亭人,字与吉,号平泉)赋闲在家很长一段时间,刚出来担任大宗伯,几个月后就称病归去。沈一贯(明·鄞人,字肩吾)当晚带着酒到报国寺去探访他,很惊讶陆树声并没有生病。就问他急着归乡的原因。陆树声说:“我初到京都时,承蒙张居正留我在府中吃饭,心意很诚恳。但是在吃饭时张居正让侍者拿着鬃刷刷他的双鬓,而且一再更换衣服。从这种举动看,一定不是正派的人。与他谈话,国政大事提都不提。所以我不久留。”
唉!陆树声先生可算是见机行事了。
226、潘浚
【原文】
武陵郡樊伷由尝诱诸夷作乱,州督请以万人讨之,权召问潘浚。浚曰:“易与耳,五千人足矣。”权曰:“卿何轻之甚也?”浚曰:“伷虽弄唇吻而无实才。昔尝为州人设馔(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余自起,此亦侏儒观一节之验也。”权大笑,即遣浚,果以五千人斩伷。
【译文】
武陵郡樊伷诱使夷人作乱,州中的督导请求派一万人前去讨伐。孙权问潘浚(三国吴·汉寿人,字承明),潘浚说:“这件事很容易,只要五千人就够了。”
孙权说:“你怎么如此轻视他?”
潘浚说:“樊伷虽然善于卖弄口才,却没有实才。他从前曾经请州人吃饭,一直到正午时分都还没上菜,当时就有十余人自行离去,就像看侏儒只要是看他的一段身躯就可以知道他整个人一样。因为这个原因我轻视他。”
孙权听后大笑,就派潘浚前去。果然以五千人杀了樊伷。
227、卓敬
【原文】
建文初,燕王来朝,户部侍郎卓敬密奏曰:“燕王智虑绝人,酷类先帝;夫北平者,强干之地,金、元所由兴也。宜徙燕南昌,以绝祸本。夫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为者,势也。势非至劲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建文见奏大惊。翌日,语敬曰:“燕邸骨肉至亲,卿何得及此?”对曰:“杨广、隋文非父子耶?”
[冯述评]
齐、黄诸公无此高议。使此议果行,靖难之师亦何名而起?
【译文】
明惠帝建文初年,燕王(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来到京城。户部尚书卓敬(瑞安人,字惟恭,谥忠贞)秘密奏报:“燕王智慧超人,酷似先帝明太祖;北平又是个地势险要的地方,金、元二朝都在那里发迹兴起。应该把燕王迁到南昌,以断绝祸害的根本。已有苗头却隐而不显的称为征兆,衡量时机再图作为的称为情势。情势不到明朗的时候无法判断,征兆不到明显的时候不能察知。”
建文看了奏本大惊,第二天对卓敬说:“燕王是朕的骨肉至亲,你为什么要说得这么严重呢?”
卓敬回答:“杨广(隋炀帝,隋文帝的次子,弑父即位)和隋文帝不也是父子关系吗?”
[冯评译文]
齐泰、黄子澄(分宜人,名湜,以字行)等人就没有这种高妙的言论。假使这个奏议真的实行,那燕王的军队(齐泰、黄子澄建议削弱藩镇的权势,于是燕王起兵南下)能用什么名义起兵呢?
228、朱仙镇书生
【原文】
朱仙镇之败,兀术欲弃汴而去。有书生叩马曰:“太子毋走,岳少保且退。”兀术曰:“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京城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岳少保且不免,况成功乎?”兀术悟,遂留。
[冯述评]
以此书生而为兀术用,亦赋桧驱之也。
【译文】
朱仙镇之战失败后,金兀术(金人,名完颜宗弼)想放弃汴京回到北方。有位书生拉住他的马说:“太子不要走,岳飞就要退兵了。”
金兀术说:“岳飞以五百骑兵击败我十万大军,京城的百姓日夜引颈企望他的到来,怎么说汴京可以守得住呢?”
书生说:“自古以来,不曾有过擅权的臣子在朝,而大将能在外建立战功的。岳飞自身都将不保,何况是建立战功呢?”
金兀术听后省悟过来,于是决定留下。
[冯评译文]
这个书生会被金兀术所用,也等于是奸贼秦桧促成的。
229、沈诸梁
【原文】
楚太子建废,杀于郑,其子曰胜,在吴,子西欲召之。沈诸梁闻之,见子西曰:“闻子召王孙胜,信乎?”曰:“然。”子高曰:“将焉用之?”曰:“吾闻之,胜直而刚,欲置之境。”子高曰:“不可。吾闻之,胜也诈而乱,彼其父为戮于楚,其心又狷而不洁。若其狷也,不忘旧怨,而不以洁悛德,思报怨而已。夫造胜之怨者,皆不在矣。若来而无宠,速其怒也;若其宠之,贪而无厌,思旧怨以修其心,苟国有衅,必不居矣。吾闻国家将败,必用奸人,而嗜其疾味,其子之谓乎?夫谁无疾眚,能者早除之。旧怨灭宗,国之疾眚也;为之关龠,犹恐其至也,是之谓日惕。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弗从,召之,使处吴境,为白公。后败吴师,请以战备献,遂作乱,杀子西、子期于朝。
【译文】
楚国太子建被废,被杀于郑国。他的儿子名胜,当时在吴国,楚公子子西想召他回国。
沈诸梁(春秋楚人,字子高)听说后,就去见子西,道:“听说您要召王孙胜回国,真的吗?“
子西说:“真的。”
沈诸梁说:“准备怎么安排他呢?”
子西说:“我听说王孙胜正直而刚猛,想要他镇守边境。”
沈诸梁说:“不可以。我听说王孙胜诡诈狡猾。他的父亲在楚国被杀,他的心又褊急而卑下,他不忘旧怨,又不悔改自己的德行,只想报怨而已。现在造成王孙胜怨恨的因素都不存在了,如果他回来而不受宠,会更加激发他的怒气;如受宠幸,就会贪得无厌,一直想要报复。遇到国家有战事,一定不肯好好防守。我听说国家将败,必有奸人出现,而奖赏这些奸人的,难道会是您吗?人都会生病,聪明人能早日除去病根;因为旧怨而遭到灭族,是国家的大病。虽然锁紧大门,还是怕它会来到,必须要日日警惕;如果还召唤他到身边来,国家就要灭亡了。”
公子子西不肯听从,还是召王孙胜回国,让他镇守在同吴国的边境上,称为白公。后来王孙胜击败吴军,要求以军事演习显示胜利,于是乘机作乱,在朝廷上杀了子西和子期。
230、孙坚 皇甫郦
【原文】
孙坚尝参张温军事。温以诏书召董卓,卓良久乃至,而词对颇傲。坚前耳语温曰:“卓负大罪而敢鸱张大言,其中不测。宜以‘召不时至’,按军法斩之。”温不从。卓后果横不能制。
中平二年,董卓拜并州牧,诏使以兵委皇甫嵩,卓不从。时嵩从子郦在军中,[边批:此子可用。]说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唯大人耳。今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是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仗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嵩曰:“专命虽有罪,专诛亦有责。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自裁。”[边批:此时用道学语不着。]于是上书以闻。帝让卓,卓愈增怨嵩。及卓秉政,嵩几不免。
[冯述评]
观此二条,方知哥舒翰诛张擢,李光弼斩崔众,是大手段、大见识。事见《威克部》。
【译文】
孙坚(东汉末·富春人,字文台。孙权的父亲)曾参与张温(穰人,字伯慎)的军事策划,算是张温的幕僚。张温用皇帝的诏书召董卓,董卓过了很久才到,而且言词对答颇为傲慢。
孙坚在张温耳边低声道:“董卓身负大罪还敢口出狂言,一定心怀不轨。应该以不遵从诏书按时来到的罪名,依军法处斩。”
张温不听。董卓后来果然蛮横得不能控制。
献帝中平二年,董卓任并州州牧,诏书命令他将军队指挥权交给皇甫嵩(朝那人,字义真)。董卓不服从命令,不肯交权。
当时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在军中,给皇甫嵩提建议,说:“本朝朝政失当,天下百姓生活困苦,能使这种危险的局面安定下来的,只有大人您了。现在董卓接到诏书要他交出军队,他还上书自请保留军队,这是违抗君命;又以首都局势不明朗为理由踌躇不前,这是心怀奸诈;而且他暴戾不可亲近,将士们都不愿服从。大人目前是元帅,正可以仗着国威来讨伐他。如此对君上显示忠义,为士卒除去凶恶,这是齐桓、晋文的伟大事业!”
皇甫嵩说:“董卓专擅、不听命令,固然有罪;如果我擅自杀他,也要承担责任。不如向朝廷禀奏这件事,让皇上自己裁定。”于是上书禀奏。
献帝下诏责备董卓,董卓更恨皇甫嵩。后来董卓掌握朝政,皇甫嵩差点保不住性命。
[冯评译文]
看了这两件事,才知道哥舒翰(唐·突厥后裔)杀张擢、李光弼(唐·柳城人)斩崔众是大手法、大见识。见《威克卷》。
231、曹玮
【原文】
河西首领赵元昊反。上问边备,辅臣皆不能对。明日,枢密四人皆罢。王鬷谪虢州。翰林学士苏公仪与鬷善,出城见之。鬷谓公仪曰:“鬷之此行,前十年已有人言之。”公仪曰:“此术士也。”
鬷曰:“非也。昔时为三司盐铁副使,疏决狱囚,至河北;是时曹南院自陕西谪官,初起为定帅。鬷至定,治事毕,玮谓鬷曰:‘公事已毕,自此当还。明日愿少留一日,欲有所言。’鬷既爱其雄材,又闻欲有所言,遂为之留。明日,具馔甚简俭,食罢,屏左右,曰:‘公满面权骨,不为枢辅即边帅,或谓公当作相,则不能也。不十年,必总枢于此,时西方当有警,公宜预讲边备,搜阅人材,不然无以应猝。’鬷曰:“四境之事,唯公知之,何以见教?’曹曰:‘玮在陕西日,河西赵德明尝使以马易于中国,怒其息微,欲杀之,莫可谏止。德明有一子,年方十余岁,极谏不已:‘以战马资邻国已是失计,今更以资杀边人,则谁肯为我用者?’玮闻其言,私念之曰:‘此子欲用其人矣,是必有异志!’闻其常往来于市中,玮欲一识之,屡使人诱致之,不可得。乃使善画者图其貌,既至观之,真英物也!此子必为边患,计其时节,正在公秉政之日。公其勉之!”鬷是时殊未以为然。今知其所画,乃元昊也。”
[李温陵曰]
对王鬷谈兵,如对假道学谈学也。对耳不相闻,况能用之于掌本兵之后乎?既失官矣,乃更思前语。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译文】
宋朝时河西首领赵元昊反叛。
皇帝问起边境上的守备情形,辅佐的大臣都回答不出来。第二天,枢密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