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乱清-第7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白彦虎的使者说,清廷的大军,即将开进新疆,而古城、巴里坤、哈密还在朝廷手中,其中,哈密东连甘肃,所以,白总督判断,清军进军的路线,应该是出由甘肃出哈密,然后巴里坤、古城,一路西向。

    “乌鲁木齐总督区”和古城、巴里坤、哈密等地相连,彼此犬牙交错,必然首当朝廷大军之冲,必须预为之备。

    阿古柏将信将疑,不过,他还是“应如所请”,派出一只包括八百名骑兵和二千五百名步兵的部队,由自己的亲信阿孜木库尔率领,赶赴乌鲁木齐。这支部队,除了全部装备俄国人提供的步枪之外,还携带了四门大炮。阿古柏一共就十二门大炮,俄国人送了十门,奥斯曼土耳其送了两门,这算是拿出了三分之一的家当了。

    除此之外,这支部队还带上了另外一批步枪和弹药——这是送给白彦虎的。

    同时,阿古柏承诺,若清军真的如白彦虎所说,入疆进攻乌鲁木齐,他本人将亲统大军,随后来援。

    “援军”的人数虽然不算太多,不过,却是一水儿的洋枪洋炮,白彦虎不由得信心大增,尤其是看到那批送给自己的洋枪,他的眼睛放出火热的光来——陕回从来没有用过这么好的兵器!如果当初自己有这样的装备,何至于被人从陕西一路赶到新疆?哼,朝廷的兵马,包括那个什么轩军,不就是靠着洋枪、洋炮欺负人吗?现在,洋枪、洋炮,我也有了!

    白彦虎磨拳搽掌,等着报一箭之仇。

    *

    *

    彼时的西征大军,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入疆的准备。

    左宗棠的钦差大臣行辕,设在肃州,这意味着,是次进军,他本人留在后方,并不随各军入疆。

    左宗棠给朝廷上了一个折子,说是次进军新疆,“志在剿贼绥边,并为建威销萌之计。惟自忖年衰病久,深虞精力未足副其志,致贻霄吓之忧。亟图倚任良才,匡其不逮。乌鲁木齐提督展东禄,英锐果敏,才气无双,近察其志虑忠纯,尤堪重任”,乃决定指派展东禄“总理各营营务”,另外,以“三品卿衔署西宁道刘锦棠副之”。

    “总理各营营务”,就是说,展东禄出任西征各军事实上的总指挥,刘锦棠呢,担任展东禄的副手。

    这是一个大胆而有趣的决定,尤其是关于刘锦棠的任命——刘锦棠不过“三品卿衔”,他出任西征大军的副总指挥,一大堆品级比他高的总兵、副将,要受其节制,红顶子要归蓝顶子管,嗯,有趣,有趣。

    不过,略一深想,就明白了:西征大军的主力有两支,一支是展东禄带的轩军,一支是刘松山带的老湘军,刘松山重伤,老湘军便由其侄刘锦棠管带了,左爵帅既然不入疆,则西征大军的正、副总指挥的差使,不派给此二人,又能派给谁呢?

    想来,老湘军的总兵、副将们,不至于不服“少将军”的气——何况,自马五寨一役刘军门伤退,少将军接手老湘军,身先士卒,才气纵横,大伙儿都是看在眼里的。

    至于其他的总兵、副将嘛,归到展提督的那一路里,就是了。

    至于左宗棠说什么“自忖年衰病久,深虞精力未足副其志,致贻霄吓之忧”,自然是谦辞,左骡子虽然赏过“紫禁城骑马”,但可别真以为他老了,身子骨儿,精神头儿,都好着呢。

    如此安排,另有原因。

    原本的计划,左宗棠是要亲统大军入疆的,但关卓凡另有看法,函电交驰,反复商议之后,左宗棠终于改变了主意。

    *(未完待续。)

第一四六章 一刀砍下() 
关卓凡认为,新疆地域广袤,远过陕、甘,我军入疆之后,分进合击,各军之间,距离甚远,在没有架设电报线路的情况下,彼此联络不易,是很难进行统一指挥的,“如心使臂、如臂使指”,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若定要强求“指挥如意”,反会自缚手脚,延误战机。

    对于统帅来说,军事上的重点,在于入疆之前的规划,不在入疆之后的指挥,各军入疆之后,就只能依靠各统军将领“临机设变”了。

    因此,关卓凡认为,左宗棠本人亲自入疆,形同自动降格为某路军的统兵将领,意义并不太大。身为西征大军的统帅,做好整体的军事规划之余,他应该留在后方,从事更重要的工作——后勤保障。

    在和左宗棠的沟通中,关卓凡反复强调,进军新疆,“粮秣不乏,子药不匮,转运不绝,实为胜负之第一要务,以弟愚见,犹在临敌设变、亲冒弹矢之上。”

    历朝历代,中国用兵边疆,后勤保障都是君主和统帅的最大的挑战和最恐怖的噩梦,其难度,其实远远超过了军事作战本身。

    在不存在任何近现代化的道路和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全部依靠人力和畜力,在短则数月、长达数年的时间内,保证数千里、乃至上万里之外的数万、乃至数十万大军的一切需求——从吃穿到武器,再加上这数千里、乃至上万里的路途上,中原人见所未见的恶劣的地理和气候——嗯,这个事儿,单是想一想,就能叫人发狂。

    还有,最主要的长距离运输工具——马,对于中国这个农耕政权来说,最为缺乏,畜养成本最高。

    敌人如果是游牧民族的话,这方面的成本,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这种情况下,运输的总成本,几十倍、甚至一百几十倍于运输对象本身的价值,就毫不奇怪了。

    形象点说,就是从后方运一斤粮到前线,要耗粮几十斤乃至一百几十斤。

    因此,每一次成规模的边疆军事行动,都是对国力和政府组织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

    汉武帝两次征伐大宛,第一次失败了,败在了后勤准备不足。不过,必须说明的是,这个“不足”,是相对而言的,如果用兵的对象在国内,或者,大宛的位置,能够往东边儿挪一点儿,未必就“不足”。

    问题是——你妹的,大宛距中国当时的统治中心长安,足足有万里之遥!

    第二次征伐大宛,汉武帝的准备工作就做得十分夸张了:

    “赦囚徒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

    还有,“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谪,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

    从这些简单的记载中,我们很难准确统计出,第二次伐宛,到底投入了多少的人力、物力,但基本可以肯定,大半个中国,都被翻了一遍。

    于是,这一次,贰师同学赢了,砍掉了大宛国王的脑袋,带回了三千余匹骏马,其中,包括几十匹所谓的“汗血宝马”。

    武帝雄才大略,但办事情一向不经济,没什么投入产出比的概念,大舅子李广利又是一个庸才,如果换一对君臣来办这个事儿,譬如宣帝和赵充国,未必要费这么大劲儿、花这么多钱,不过,无论如何,不会有什么太实质性的区别。

    第二次征伐大宛的成功,即有赖于汉的雄厚国力,又和当时政府的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分不开。

    组织、动员这个事儿,可不是谁都能做得好的,有钱不会花、花不好的事儿太多了,譬如隋炀帝征高丽。应该说,彼时的中国,国力是可以支持这场边疆战争的,但是,在“组织、动员”上面,杨广同学却掉了链子,弄来弄去,最终,把自己的脑袋给弄掉了。

    平心而论,炀帝办成的大事不少,勉强也配得上“雄才大略”四字,他犹如此下场,那些真正的逗比就不必说了。

    譬如前明的英宗,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逗比。土木堡之变,三十万精锐大军,根本就是自己把自己给饿垮了,蒙古人不过是最后推了一把而已。英宗和他那个没卵子的小伙伴,根本就不晓得,什么叫做“后勤”,什么叫做“组织、动员”?这样的一个逗比,居然在后世的某部电视剧中,变成了一个英明神武的情种——你妹!

    这些史实,左宗棠自是熟知的——当然,不包括那部电视剧。左季高从少年时起,就对“边事”,有莫大的兴趣,对西北的政治军事,涉猎尤广、钻研尤深,以致林则徐认为,“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左君谁属。”——林则徐说这句话的时候,左宗棠还不过是一个从未出过仕的举人。

    因此,左宗棠对关卓凡“进军新疆,粮秣不乏,子药不匮,转运不绝,实为胜负之第一要务”的见解,是高度认同的,慎重考虑之后,他接受了关卓凡的意见,自己留在肃州,全盘统筹粮运军需,各军入疆后的作战指挥,委托给了“总理各营营务”的展东禄,并郑重声明,展东禄“相机办理”,他“不为遥制”。

    不过,进军新疆的整体作战计划,是在入疆前的军事会议上就定下来了的,一共两条原则:一,先北后南,即先定北疆,再克南疆;二,先迟后速,缓行速战。

    先北后南,是因为:

    第一,从甘肃入疆,北疆的路,比南疆的路,要好走许多。

    第二,朝廷在北疆,还有几个据点,西征大军入疆之后,可以有所接应。

    第三,北疆的敌人,比南疆的弱,更易打一个“开门红”出来。这入疆第一战,对双方都是很紧要的,我军的士气不必说了,南疆的阿古柏,刚刚削平异己,国内人心未定,北疆拿下来了,他那个“哲德沙尔汗国”,自然更加人心浮动,这个时候,由北而南地打下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至于“先迟后速,缓行速战”,所谓“迟”,所谓“缓”,都是指,作战部队和辎重粮路之间,决不可两相隔绝,粮秣子药没有跟上来,作战部队宁肯停下来等候补给,即,宁肯“迟”,宁肯“缓”,也不可冒进。不然,失去后继的补给,就算一时得势,接下来,在新疆那种地理环境中,也几乎意味着陷入了绝境。

    这个“迟”,这个“缓”,亦指作战之前,须对敌情和战场环境进行详尽的调查,做出周密的部署,谋定而后动。

    一切准备妥当,正式实施作战的时候,就要“速”了,即火力全开,予敌军雷霆猛击,务求一战全歼,不要打成添油战,也不要打成击溃战——原因呢,前面其实已经说过了,因为后勤补给的缘故,在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中,长距离追击,将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

    总之,这个“先迟后速,缓行速战”,强调战前准备的重要性,尤其是强调后勤保障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看看,关卓凡和左宗棠两个,是如何如文祥所说,“军粮转运,万里不匮。遍读史书,历朝历代,用兵西域,军粮供给,无一时绝,无一日乏,如是次进军新疆者,前所未见!”

    要做到“军粮转运,万里不匮”、“无一时绝,无一日乏”,说一千,道一万,摆在第一位的,是一个“钱”字。

    不同于现代军队的军费开支、后勤保障,这个时代的中国,作为方面统帅,最主要的工作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两个字去掉——是自己替自己筹集、争取军费,有时候,这个工作,甚至比指挥作战还要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