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唐诗鉴赏大典-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乐游园望 
  白居易 
  独上乐游园, 
  四望天日曛。 
  东北何霭霭, 
  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 
  忽如遗垢氛; 
  耳目暂清旷, 
  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 
  绿树间红尘。 
  车马徒满眼, 
  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 
  元九谪荆门。 
  可怜南北路, 
  高盖者何人? 
  白居易诗鉴赏 
  乐游园是唐都长安的游览娱乐胜地。唐代的诗人们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纪游咏作。但是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个人生活经历及当时心境的差异,有的是抒发对往事的感慨,有的则歌咏大自然的美妙。白居易来到此地,看到的却是一片天昏地暗,烟云笼罩的朦胧景色。他触景生情,联想到志士沉沦、小人猖獗的社会现实,写下了这首抒发不平之慨的《登乐游园望》。 
  首二句紧扣题目,“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 
  诗人到此本是为了求得耳目清新,然而看到的却是黄昏一线夕阳的余晖。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晚于白居易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在游园时所作《乐游原》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盛唐以后,知识分子似乎都有一种夕阳西下,美好时光一去不返的穷途末路之感。因为乐游园是长安城中的最高点,所以游人往往要“四望”。而诗人“ 四望天日曛”,满眼皆是天日昏暗,烟云笼罩的景色,还与他“独上乐游园”有关。“独”字说明没有友人陪伴,孤单一人来此游赏,这是实写;但也令人联想到诗人孤标傲世,不与凡俗群宵小同流合污的品格。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之“独”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志士郁郁不得志,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从施展自己的抱负,因此常有独自登高远望这一令人神伤之举。 
  下面的诗句可以说是对“独上乐游园”之“独”作出的具体解释。诗人登上乐游园,“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可见他是从垢氛中走出来的,他的生活的环境充塞着各种污浊不堪的肮脏之气。此刻耳目虽得到暂时的清爽豁朗,但胸中仍有抑郁不畅之感。 
  他看到高耸入云的天子宫阙;他看到长安街道上来回奔忙的车马;就是看不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孔戡、元稹都是诗人的好友,一个受诬忧愤而死,一个因弹劾贪官,触犯近臣,被贬到江陵。这些尽忠尽职的正直之士一个个惨遭不幸,可想而知奔走于皇宫内院的权臣高官们,都是些什么人。所以诗人最后发出了“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的不平之慨叹。以“何人”作结,既表疑问,又是感叹,显得含蓄蕴藉,“何人”看似疑问,而言外之意却显而易知。 
  这首诗是寄给好友元稹的,但却深深刺痛了权贵们。原因即在于此诗因景生情,巧妙自然,虽未明白指斥权贵们的恶行,但诗人摆脱污浊世界的孤傲形象却跃然纸上,两相对比,那些奔走于皇宫大道的得志小人不免卑劣可鄙,这正是本诗含蓄得体、讽刺巧妙之处。从结构上看,全诗都是从登乐游园所望见的“ 宫阙”、奔走于十二街的“车马”及“南北路”上的“高盖车”落墨,极其巧妙地把小人得志,志士沉沦的事实融于景色之中。清人薛雪评论说白居易的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从此诗可见一斑。    
  寄唐生 
  白居易 
  贾谊哭时事, 
  阮籍哭路歧; 
  唐生今亦哭, 
  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 
  五十寒且饥。 
  不悲口无食, 
  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 
  悲甚则哭之。 
  太尉击贼日, 
  尚书叱盗时; 
  大夫死凶寇, 
  谏议谪蛮夷。 
  每见如此事, 
  声发涕辄随。 
  往往闻其风, 
  俗士犹或非。 
  怜君头半白, 
  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 
  郁郁何所为? 
  不能发声哭, 
  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 
  句句必尽规; 
  功高虞人箴, 
  痛甚骚人辞。 
  非求宫律高, 
  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 
  愿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 
  甘受时人嗤; 
  药良气味苦, 
  琴淡音声稀。 
  不惧权豪怒, 
  亦任亲朋讥。 
  人竟无奈何, 
  呼作狂男儿。 
  每逢群动息, 
  或遇云雾披; 
  但自高声歌, 
  庶几天听卑。 
  歌哭虽异名, 
  所感则同归。 
  寄君三十章, 
  与君为哭词。 
  白居易诗鉴赏 
  唐生:即唐衢,河南荥阳人。善为歌诗,意多感发,是白居《新乐府》诗的最早知音者之一。唐衢是一位正直的志士,他与白居易的深厚友谊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此诗托寄唐生,抒写悲愤,自明其创作《新乐府》的本旨,是关于《新乐府》的创作动机、基本倾向和艺术特色的重要诗论。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友人唐衢关心国事、心怀忠义,为人正直,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丑恶的现象郁愤不满,经常为之痛哭不已。首二句言“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贾谊:汉初著名政论家。他看到当时社会潜伏的危机,上《陈政事疏》,言当时局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后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哭泣而死。阮籍:三国魏著名诗人。因不满司马氏的黑暗统治,所以常借酒浇愁,或独自驾车出游,每至途穷,无法前进,便恸哭而回。贾谊、阮籍都身怀绝技而生不逢时,是无法施展自己抱负的悲剧人物。 
  他们的出场预示着诗中的主人公唐生也是个不幸的人物,因此紧接着说“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贾、阮、唐三人虽所处时代不同,而经常痛哭的原因则是相同的。这就造成一种悬念,唐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象贾谊、阮籍那样痛哭呢?但诗人并不急于说出唐生悲哭的原因,而仅说他“五十寒且饥”,那么他是为衣食所迫而悲伤吗?不是,悬念进一步加深。此时,诗歌才揭出“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至此,我们才明白唐生是一个为饥寒所迫但又极关心国计民生,心怀忠义的正直之士。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位志士的忠义之举,接着列举他在段秀实、颜真卿、陆长源、阳城诸仁人志士惨遭不幸时,“ 声发涕辄随”的行为,那是不哭则已,哭必流涕,可见悲痛之深。太尉句:作者自注说,段太尉以笏击朱泚。按段太尉指段秀实,德宗时为司农卿。太尉朱泚阴谋叛唐,秀实唾面大骂,以笏板痛击朱泚,因而遇害。死后追赠太尉。尚书句:作者自注说,颜尚书叱李希烈。按颜尚书指颜真卿,为吏部尚书。德宗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颜被派去规劝,持节不屈,结果被缢死。大夫句:作者自注说,陆大夫为乱兵所害。按陆大夫指陆长源,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后,为该镇留后,因与将士发生争执,被害。谏议句:作者自注说,阳谏议左迁道州。按阳谏议指阳城,德宗时为谏议大夫,陆贽为奸臣裴延龄所谗,阳率拾遗王仲舒等力辩延龄奸佞,陆贽无罪,德宗又让裴为宰相,阳又极力反对。因此被贬为道州刺史。对于这种动辄哭泣的行为,诗人先不急于评价,而说“俗士犹或非”,凡夫俗子不理解这种行为,因此免不了招来他们的非议。而唐生年已半百,白发已生,然其志不衰,不顾俗人的闲言碎语,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愈发显示出唐生孤标傲世,不随从流俗的傲岸精神。一个关心国事,疾恶如仇的忠贞之士形象极丰满地印在读者脑中。 
  诗的后半部则是诗人自述其创作《新乐府》的思想动机、基本倾向和艺术特色。它与诗人《与元九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同样重要,是关于《新乐府》的纲领性文件。 
  白居易《新乐府》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于,诗歌必须如实地针砭时弊,为人民的疾苦而呼吁,以达到讽谕的目的。所以诗中说“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虽然他把改革弊政的希望寄托在天子身上并不足取,但作诗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所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就是要求乐府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截了当,不追求音节的新奇和词藻的华丽,达到通俗化、平易化。只有这样,才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改善人民生活,改良朝廷政治的目的。 
  创作《新乐府》和唐衢因忧愤而悲哭一样,自然会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揭露出他们欺压百姓,巧取豪夺的丑恶行为,理所当然地会招致权豪、甚至亲友的讥笑,终致被呼为“狂男儿”。然而诗人顾不了这许多,他只希望有朝一日,藩镇之乱平定,天子不受蒙蔽的时候,皇帝能听到他的呼声,从而改革弊政,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这首诗虽分前后两部分,但形散而神不散。下半部分在叙述了关于《新乐府》的理论后,结尾又归到好友身上,前后照应。正所谓“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    
  观 稼 
  白居易 
  世役不我牵, 
  身心常自若。 
  晚出看田亩, 
  闲行旁村落。 
  累累绕场稼, 
  啧啧群飞雀。 
  年丰岂独人, 
  禽鸟声亦乐。 
  田翁逢我喜, 
  默起具尊杓。 
  敛手笑相延, 
  社酒有残酌。 
  愧兹勤且敬, 
  藜杖为淹泊。 
  言动任天真, 
  未觉农人恶。 
  问生事, 
  夫种妻儿获。 
  筋力苦疲劳, 
  衣食常单薄。 
  自惭禄仕者, 
  曾不营农作。 
  饱食无所劳, 
  何殊卫人鹤。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一首比较特殊的“田园诗”,它在描写田翁的辛劳、歌颂劳动伟大的同时,也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大官僚。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描写诗人沿农家村落闲行漫步中,看到一片五谷丰登、莺歌燕舞的大好景象。作为统治阶层的一员,一个士大夫,他不受繁杂的事务缠绕,没有任何牵挂,因此说“世役不我牵,身心常自若”,这就为下文“晚出看田亩,闲行旁村落”作好了铺垫。“闲行”上承“自若”,因为他属于有闲阶层,因此可以用一副旁观者的态度,悠然自得地欣赏着黄昏时的田园风光,硕果累累的庄稼和啧啧鸣叫的飞雀。下句移情入景,说“年丰岂独人,禽鸟声亦乐”,面对丰收的景象,人们的心情自然格外愉悦,他们听起那些小鸟的叫声也似乎比以往动听悦耳。 
  既然写到农村景象,自然少不了有农民出现,于是接下来的一段就描写田舍翁的殷勤好客。“田翁逢我喜,默起具尊杓”,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诗人路逢田翁,田翁默然不语便准备酒菜。一个“喜”字传达出农家主人在喜庆丰收的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