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宋词鉴赏辞典-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树上,小的戴在姑娘们头上。现在北方人家过年的剪纸,或如意,或双鱼吉庆,或五谷丰登,大约就是幡、胜的遗风。这首词里所说的幡儿、胜儿,是戴在姑娘们头上的,所以他看了觉得很欢喜。“姑媂”、“忔戏”这两个语词都是当时俗语,我们现在不易了解,说不定在江西南丰人口语中,它们还存在。从词意看来,“姑媂”大约是整齐、济楚之意。“忔戏”又见于作者的另一首词《念奴娇》,换头句云:“忔戏,笑里含羞,回眸低盼,此意谁能识。”这也是在酒席上描写一个姑娘的。这里两句的大意是说:“幡儿胜儿都很美好,姑娘们戴着都高高兴兴。”辛稼轩词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也是这种意境。
  词人看了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团坐着吃春酒、庆新年,在笙歌声中,他起来为大家祝酒,希望过春节以后,一家子都吉吉利利,百事如意。于是,这首词成为极好的新年祝词。
  词到了南宋,一方面,在士大夫知识分子中间,地位高到和诗一样。另一方面,在人民大众中,它却成为一种新的应用文体。祝寿有词,贺结婚有词,贺生子也有词。赵长卿这首词,也应当归入这一类型。它是属于通俗文学的。(施蛰存)
水调歌头
  京镗   
  伏蒙都运、都大、判院以某新建驷马楼落成有日,宠赐佳词,为郡邑之光,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
  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覆以翚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 司马氏,凌云气,盖群公。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果驾轺车使蜀,能致诸蛮臣汉,邛筰道仍通。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
  宋孝宗绍熙十六、七年间,京镗曾以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驷马桥(“楼”字“桥”字之误)落成之日,当地都运(“都转运使”的简称)、都大(“都大主管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兼提举四川等路买马监公事”的简称)、判院(专管接受吏民上书的机构)等地方官员均有词致贺,故京镗作此词奉和。词首二句述桥所在之地理位置,大处落墨,从城和江的依托中凸现其雄姿。龟城为成都的别名(见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郡名)。江指岷江上游支流之一的郫江,经成都北,折向南,与锦江会合。堞,城上的矮墙。仰视龟城百堞矗立,俯瞰江势磅礴连天,烘托出横空出世的驷马桥的不同凡响。再用想象的夸张手法:“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杠”,桥。《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又曰:“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
  这里“杠梁”连用指支撑桥的立柱(或称桥墩),说它也如人一般涉水而渡;而长虹般的桥身似饮于溪涧(郫江)之中。这两句关键在化静(桥墩、桥身)为动,使板滞的物有了动感,笔意灵活,摇曳多姿。接再细笔钩勒,自桥上观之,如“翚飞华宇”;自桥下观之,如“鱼浮叠石”。《诗·小雅·斯干》:“如翚斯飞”。朱熹《诗集传》:“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后因用“翚飞”形容宫室壮丽。“翚”,羽毛五彩的野鸡。这里是说桥上有华丽的飞檐覆盖,犹如翚鸟鼓翼。据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载:相传高离国王与侍婢生子名曰东明,善射,后逃亡,以弓击水,鱼鳖浮而为桥,遂得救为扶余国王。这里是说桥下有层叠的石墩负载,形如鳖鱼浮游。如此华美绝伦的建筑物,不合该“守护有神龙”么!此句暗用典实:隋开皇八年三月,出兵伐陈,“益都楼船,尽令东骛,便有神龙数十,腾跃江流,引伐罪之师。向金陵之路,船住则龙上,船行则龙去,四日之内,三军皆睹”(《隋书》卷二《高帝纪下》)。尾二句呼应开头,以长江滚滚东流作结。《尚书·禹贡》“岷山导江”(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县北)始,古人即认为长江源于蜀中。晋元帝时,“其辞甚伟,为世所称”的郭璞所作《江赋》亦曰:“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于滥觞”。蜀人苏轼更曰:“我家江水初发源”(《游金山寺》)。故此处京镗仍沿旧说。
  过片除结语外,全为对司马相如的赞颂。其内容取自正史、类书、史地风俗志,将有关司马相如的记载,浑合交融,缕析成文。从“司马氏”一连五句叙司马“家贫无以自业”,但出蜀后,以才华卓识,见赏于汉武帝。“题柱”事见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谓成都城北旧有清远桥,相如离蜀赴长安曾题辞于此,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奏赋动天容”,见《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轺车使蜀”,亦见本传。先是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征发四川吏卒及百姓万余人,开辟通夜郎僰中(今贵州北部、四川南部)道路,引起川民不满,“乃拜相如为中郎将,……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衣锦还乡事小,而大展政治宏图事大,故词接云:“能致诸蛮臣汉,邛筰道仍通”。即本传所称:“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冄(冉)、、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词人根据上述史料敷衍成文,对生于成都的司马相如作了尽情的歌颂,最后以“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劝谕后人,回应题目的“桥”字上来。
  这首词上片专在驷马桥上做工夫,由宏观的倚城面江烘托桥的气势不凡,到微观的精雕细琢桥上桥下的巧夺天工,结以江水滚滚东流,景象傲岸,始终以动态胜。下片以司马相如曾行经此桥出蜀求仕,后在政治上建立伟业,将史料引进词中,几乎句句有据,最后以相如事勉励后人作结。词较汉代以后的文人们多纠缠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或者对他的辞赋有所褒贬,自是别出心裁,棋高一着。当然词中也表现出鄙夷少数民族的倾向,固时代使然也。(艾治平)
江城子
  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癸酉为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戌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戌日为春社。《礼记·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人于是日有感而写了这首词。
  词前三句写了四样景象:清波、阳光、柳和草。春水悠远,春阳晴明,柳条轻柔,青草繁茂。安闲平静,与社日人们的欢乐情景,似了无关系。不过,此正是“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如此一片清幽澹远之景,正透出诗人的寂寞情怀。接以径直抒情。“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春来,万物萌发,生意盎然,本应给人以振奋,而诗人却恰恰相反。“逢春”,是触媒;“老大”,才是根源。再以景收束前片:“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竹帘四垂,本已显示极静,复云“庭院静”,则简直静到万籁俱寂了。后两句亦五代翁宏诗“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宫词》)意。“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静,愈见其静。词前后各三句写景,“老大”二句抒情。景静情独,而关键在抒情。“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李渔《窥词管见》)。“盖心中有中外枯菀之不同,则对镜之际,悲喜随之尔”(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这里极静之景,正映衬了诗人心境之“枯”。但写情并不粘滞,景中寓情亦若不见痕迹。寇准《江南春》词云:“波渺渺,柳依依”。这里却四用叠字:渺渺、晖晖、依依、离离,轻倩澹雅,韵味悠悠。虽景情俱表现出孤寂情绪,伤感的调子却不重,这和王炎“不溺于情欲”的主张是一致的。
  “怯寒未敢试春衣”。这句应上“老大逢春”,用语朴拙真实。本来“夹衫乍着心情好”(李清照),但对于已到“试春衣”之时因“怯寒”而“未敢”的七十五岁老人来说,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踏青”,指春日到郊野游览。古代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诸说(见秦味芸《月令粹编》)。后世多以清明节出游称踏青。“踏青时,懒追随”。那么去了没有呢?结果似乎还是没有去。因此想只要有点山野风味的酒食就可以了。“蔌”,蔬菜的总称。《诗·大雅·韩奕》:“其簌维何?惟笋及蒲”。“肴”,荤菜。《楚辞·招魂》:“肴羞未通”。王逸注:“鱼肉为肴”。这里说蔌以“野”;肴以“山”,酿(酒)以“村”为宜,用字准确。既有聊遣情绪的一面,也有追求古风的一面。歇拍由外及内,以描述人的心态作结:“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既有野蔌、山肴、村酿,本想拚一醉,只是因为他担心:“花不语,笑人痴”。把人虽老,犹想学少年人模样的情怀,深切地表现出来,为全篇生姿添色。
  这首词写“老大逢春”的“情绪”,丝丝入扣。上片平叙,重在以景衬情,景情相融,不露痕迹。下片写人的活动,尤其“懒追寻”以后的种种心态,真实生动而富有情趣。“晚节渐于诗律细”(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本词遣词用字都颇用心,如开篇连用四个叠字句,渲染春光;“有谁知”,知呢?不知?感情深沉。人独燕双,将前人诗句化繁为简,意蕴不减。以及“野”、“山”、“村”字都移易不得,具见精神。结拍用拟人手法,妙趣横生,花也似知人意了,艺术上都是可取的。(艾治平)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这一首描写农民生产劳动的词作。象这类题材的词,在宋词中是不可多得的。
  上片,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濛濛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象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作者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田园风景图。北宋大家苏轼,在《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中作五首》中,对农村曾有过一些风景画似的描绘。“照日深红暖见鱼”写出了晴空丽日,日照碧溪,鱼儿欢快游弋的图景:“麻叶层层蔴叶光”,绘出雨过天晴茂密的蔴叶层层泛着亮光,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蔌蔌衣巾落枣花”,描写出甘霖过后,连枣花落到衣巾上“簌簌”之声也听得真真切切的一线绿野风光。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