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最强军火之王-第3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稍微好一点的防弹衣仍然不会太便宜。

    比如,当时&p;p;p;公司主推的几种能够抵抗556毫米n弹,与43枪弹的b级防弹衣,市场售价都在1500到2000美元之间。

    只是,相对于西方企业的产品,依然是非常的便宜。

    更重要的是,防弹衣对步兵士气提供的帮助,绝对不是任何一种枪械能够取代的。

    简单的说,穿上了防弹衣的步兵,在战场上会表现得更加勇敢,毕竟防弹衣为步兵提供了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保护手段。

    当然,对绝大部分国家的军队来说,防弹衣依然是奢侈品。

    这里面,自然包括印度。

    在战争爆发前,印度只为特种部队,以及极少数精锐部队提供了防弹衣,普通部队的官兵根本不可能拿到防弹衣。

    其实,在巴基斯坦也一样。

    只是,由&p;p;p;公司提前提供的10多万件防弹衣,改变了这种局面。

    这些防弹衣中,至少有一半被送到了拉合尔前线,而且就地分发给一线作战部队,为士兵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保护。

    当时,因为防弹衣不够分配,还闹出了很多事情。

    后来,还是巴军总参谋部出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即防弹衣属于军队财产,而不是属于某个步兵。

    作战部队在完成任务,从战线上撤下来的时候,必须上交防弹衣,或者直接提供给轮换的部队。

    简单的说,只有在前线作战的部队才能使用防弹衣。

    其实,当时&p;p;p;公司提供给巴基斯坦的都是b级防弹衣,也就只能挡住200米外射来的43型枪弹。

    只是,对巴军的前线将士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一句话,穿了防弹衣与没穿防弹衣,感受完全不一样,而步兵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就完全不一样。


第614章 全面崩溃



    拉合尔郊外的战斗,持续了3天。

    战斗进行到开战的地16日傍晚,在发起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并且被巴军无情的粉碎之后,印军彻底的放弃了。

    其实,在第一个白天的突围战斗遭受挫败之后,印军就基本上放弃了突围的念头。

    根据后来做的粗略统计,只是在第一个白天,印军就伤亡了近3万名官兵,还有数千名官兵在前线投降。

    打了3天,印军的伤亡总数超过了5万。

    在第三个晚上,巴军也失去了耐心。

    只是,巴军没有发动地面进攻,而是动用了各种火炮,开始催促印军投降,或者说是逼迫印军投降。

    到当天半夜,印军前线指挥官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突围无望,还有什么好指望的呢?

    其实,根据后来披露的消息。

    在决定投降之前,印军前线指挥官联系了总参谋部,再次询问了接应部队的事情,而印军总参谋部给出的答复是让前线部队再坚持几天,说接应部队已经在赶来的路上,这几天就能赶到。

    那么,印军的接应部队到底在哪?

    刚刚离开大新德里地区,离前线还有大约300千米。

    当然,那还是直线距离。

    在得到总参谋部的答复之后,印军前线指挥官就下达了投降的命令。

    与斯利那加的守军一样,印军前线指挥官在决定投降之后,也向巴军提出,在战后遣返的时候,得让投降官兵自行选择是否接受遣返,如果不愿意接受遣返,巴基斯坦得安顿这些投降官兵。

    这个要求,从一个侧面表明,印军前线官兵对印军高层,乃至印度高层极度不满。

    战后,一名在拉合尔投降的印军上校写了一本回忆录,其中详细介绍了在投降前后发生的事情。

    按照这名上校的说法,其实印军有很大的把握打下拉合尔。

    为啥?

    因为印军有足够明显的兵力优势,欠缺的只是正确的战术,而前线指挥官多次做出了正确判断,都被后方的高级将领否决,让印军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取胜的机会,最终遭受了惨败。

    此外,即便在最后关头,印军依然有突围的希望。

    这就是,在巴军发起反击的时候,印军就选择突围,那么18万印军官兵中的绝大部分都能杀出重围。

    关键是,印军前线指挥官依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且提出了突围的想法,却再次遭到印军高层否决,甚至连印度总理都不答应让部队突围,结果让18万印军将士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

    按照这名上校的话来说,不是印军打得不够英勇,而是印军的统帅太过愚蠢。

    不可否认,印军上校的某些观点比较偏颇。

    比如,他认为印军有能力打下拉合尔,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巴军同样有能力加强在拉合尔地区的兵力投入,因此就算印军前期没犯错误,也肯定无法按照计划打下拉合尔。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印军在拉合尔陷入城市战,结局会更加糟糕。

    只是,印军上校在总体上没有错。

    印军确实打得非常英勇,前线将士可以说是尽职尽责,真正的问题出在后方,即遥控指挥的印军高层根本就不知道前线的情况,却一定要前线部队按照其指挥行动,结果错过了太多的机会。

    最关键的,其实就是突围时机。

    如果早几天突围,那么18万印军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能杀出去,而不是说18万印军被全歼。

    在拉合尔被围的印军缴械投降,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要知道,那可是10多万官兵。

    首先受到影响的,还不是印军的高级将领,而是印度总理。

    为啥?

    就在当天晚上,印度总理遭到了众多在野党的抨击。

    不是说不应该发动这场战争,而是印度总理似乎没有统帅军队的能力,也就没有资格统帅整个印度。

    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印度总理为了平息国内的愤怒情绪,在次日就公开宣布,拉合尔印军前线总指挥叛国。

    随后,印度当局罗列了一份名单,上面包括前线部队的所有高级军官。

    这些人,全都被视为叛国者。

    可笑的是,在这份名单上的一些军官,其实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为国殉难,战死在突围的沙场上!

    其实,由此事也能看出,为什么那么多投降的印军官兵不愿意在战后被遣返回国。

    他们已经在战场上拼尽全力,他们不应该为失败承担责任,更不应该成为印度当局推卸责任的替罪羊。

    其实,应该承担责任的就是发动战争的印度总理。

    此外,还有胡乱指挥的印军高层。

    有趣的是,这些人,非但没有承担责任,还都成了民族英雄,成了十几亿印度人顶礼膜拜的领袖。

    当然,巴基斯坦不会因此停止战斗。

    开战的第17天,巴军在查谟发动总攻。

    这次,不是仓促发起进攻。

    其实,按照巴军的作战计划,不管拉合尔那边的印军有没有投降,都会在这天上午发动攻打查谟的作战行动。

    当然,查谟也是巴军作战计划中,最后一座需要攻占的大城市。

    按照巴军的战略计划,在打下查谟之后,就可以考虑跟印度进行停火谈判了。

    如果印度仍然不肯谈判,那就对兵力部署做出调整,从查谟与拉合尔出发,攻入印度本土。

    简单的说,之前的战斗,都是在实现战略目的。

    接下来嘛,就是以战促和。

    只是,查谟不是拉合尔,更不是斯利那加。

    虽然守卫查谟的印军还不到10万,也没有多少重型装备,但是攻打查谟的难度远在斯利那加之上。

    为啥?

    查谟就挨着印度本土。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打得非常艰难。

    用了一个白天,巴军才撕开印军设在郊外的防线,推进到城区里面。

    在进入到城市战阶段之后,进攻变得更加困难。

    当然,对巴军来说,需要的其实只是时间。

    至于守卫查谟的印军,除了士气与斗志,也没有别的可以依靠的了,因此说是负隅顽抗也没有错。


第615章 谈不谈



    查谟确实是一块硬骨头,巴军强攻了3天,不但没有取得多少进展,反而遭受了较为惨重的损失。

    虽然巴军没有承认,但是在查谟的城市战期间,至少损失了三十辆“哈立德2”。

    因为城市的环境太过复杂,所以很多在前线被摧毁的坦克都被直接抛弃了,只有少数抢了回来。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巴军存在的问题。

    什么问题?

    缺乏攻坚能力。

    在斯利那加,巴军根本没有打城市战,在完成了包围,并且发动进攻之后,印军就缴械投降了。

    在拉合尔更是如此,大部分战斗在城区外进行。

    城市战期间,巴军是在拉合尔古城防守,进攻的是印军。

    显然,到了查谟,巴军才第一次以进攻者的身份打城市战,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城市战的难处。

    不可否认,巴军的前线将士打得很英勇。

    问题是,如果没有合适的武器,没是适当的战术,英勇除了带来巨大的伤亡,不会有别的结果。

    当然,某些时候还会导致士气遭受重创。

    打城市战,最需要的是什么?

    兵器,还是战术?

    显然,都错了。

    进攻一座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最需要的是时间。

    在战术上,进攻城市的最佳选择其实是围而不攻,尽可能的通过包围来打垮守军的士气与斗志。

    强攻,其实是下下之策。

    只是,在很多时候,进攻方并没有时间上的优势。

    为啥?

    围困确实能够达到打击敌人的目的,但是在准备充分的敌人面前,需要长期围困才能达到目的。

    现代战争,有可能长期围困吗?

    或者说,有可能像古代那样,一围就是好几年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现代战争,打的都是速战速决,别说是政治家,即便是将领,也没有哪个像在敌人的城外驻扎好几年。

    那么,剩下的也就只有强攻了。

    查谟的印军没有投降的意思,因此巴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发起强攻,争取以最短的时间拿下这座至关重要的城市。

    其实,就在这3天里面,巴军扫荡了除查谟之外的其他印控克什米尔地区。

    也就是说,现在只剩下查谟了。

    只是,留个巴军的时间也不多了。

    开战的第19个晚上,巴军对查谟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投入了3个旅,试图一口气打下这座城市。

    可惜,战斗持续到天亮,巴军依然没有能够占领市中心。

    有趣的是,在这几天里,巴军都把进攻行动安排在夜间。

    为啥?

    巴军有更好的夜战装备,在夜间的战斗力更强,准确说是跟印军相比,巴军更擅长在夜间作战。

    打到这个时候,印度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虽然查谟的守军还在战斗,但是只要巴军投入足够多的兵力,那么打下查谟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驰援查谟?

    显然,想多了。

    别的不说,从新德里出发的那2个印军装甲旅,至今还在新德里北面,而且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