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晚明之我主沉浮-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京师军空饷严重,以奋武营为例,满员九千六百士兵,而实际只有六千。其它各营怕也好不了多少。还望李大人……”

“军队空饷,由来已久,全面整顿,必然引起军备动荡。”李春烨皱了皱头,这个问题还真解决不了,他只是兵部尚书之一,上面还有内阁大学士,还有九千岁魏忠贤。除非皇帝出面,全面整顿军备才有一点希望。“这样吧,老臣法律人情并用,以皇帝整顿山东军备为契机,先将四武营的兵力补充完整,其它各营,须缓缓图之。”

朱由检明白李春烨已经尽力最大的努力。大明后期,政治连同军事的腐败已深入骨髓,如果全面整顿军备,必然损害手握重权的既得利益集团,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会将改革者撕成碎片,这绝不是李春烨能够担当得起的,而自己现在无论威望、经验、身份,都不足以担当这么重要的任务。

那就一步步来吧,反正四武营能够满员,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那就这样吧!李大人为大明,可是呕心沥血呀!不知道大明将来如何回报李大人。”

李春烨没指望朱由检和大明怎么报答,他只是看着朱由检,眼角的鱼尾纹拉得老长:“殿下,你的问题解决了,现在要解决老臣的问题了。”

“你的问题?”朱由检不解,你是兵部尚书,你都解决不了,我能有什么办法?我还是未成年人,除了信王身份,无论经验、地位还是声望,哪是你李春烨的对手?“不知李大人有什么问题?”

“殿下不用担心,老臣的问题,对殿下来说很简单,只要张张嘴就行。”李春烨似乎猜到朱由检的腹诽,“殿下能否对老臣展望一下大明的未来?”

“展望?李大人说笑了。晚辈年青,说不上展望。但既然李大人问起,晚辈就谈谈自己的粗陋见解。”朱由检发现李春烨还是对大明的中兴寄予厚望,不知道他有没有贪腐。

在现在的大明,能忠于职守,为大明的未来考虑,已经很难得了。况且朱由检要强军,只有李春烨有可能支持他。

“老臣洗耳恭听,看看,还能为殿下做点什么。”李春烨觉得他已经老了,很多事情即使有想法,也不愿翻开新的一页。只有朱由检这样年青的人,才有可能为大明规划未来,他最多能协助朱由检打打边鼓。

至于得罪魏忠贤的事,他也考虑过,最多是致仕避让,在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中,只要主动致仕的人,都能得到善终,只有杨涟、左光斗那种死硬到底的人,才会死在锦衣卫的炼狱。

“那晚辈就说说自己的想法。”朱由检自称晚辈,的确是对李春烨的尊重,李春烨是最有可能支持他的人,即使将来当了皇帝,也离不开一批大臣的支持。今天这儿只有他们两个,也不用担心话会传出去。

李春烨没有说话,只是用泛着精光的眼神看着朱由检。

“将来大明第一战,必是建奴。建奴目前已经定都盛京,也就是大明的沈阳。大明几乎失去了整个辽东镇,只剩下辽长城以东、渤海以西的宁远、锦州等狭窄的辽西走廊。建奴的首都从赫图阿拉迁到辽阳,再从辽阳迁到沈阳,从迁都的顺序就可以看出,建奴并不满足于辽东,决不会与大明分长城而治,而是会越过长城,目标是我大明的全部河山。”朱由检有后世的经验,当然知道建奴在大明屡次伤师失地后,越过山海关,统治了整个汉民族近三百年。扬州三日、嘉定十屠是汉民族永远的痛。

“可殿下怎么知道建奴不会和蒙古一样,和大明划长城而治呢?”李春烨觉得朱由检的话太过骇人,他倒觉得建奴建奴就和蒙古一样,不适合中原的农耕,他们只是为了生存,才会利用骑兵抢夺汉人的财物。虽然他对大明的政治腐败比较悲观,但对建奴入关,还是和其他人一样,压根就不相信。

“李大人,蒙古人不是也曾灭过大宋、统治中原吗?”朱由检心中忿忿,不知道大明的朝臣怎么能将希望建立在建奴不适应大明的土地上,一名十岁的孩童,捧着亿元大钞,行走在人流汹涌的大街上,而所有的歹徒都摄于法律的威严,而任其从南京走到北京,再从北京走到东京,可能吗?“蒙古人不是主动退出关外,而是被太祖、成祖打怕了,不得已退出长城。即使建奴和大明划长城而治,大明也必须在长城一线部下重兵,现在大明不仅有防范建奴的辽东、蓟州、宣府,更有防范蒙古的大同、山西、延绥、宁夏、固原、甘肃。李大人想一想,大明为什么发不出军饷、挤不出救灾的钱粮?大明的税赋收入又几成耗费在蓟辽前线吧?如果加上陕西、山西一线防备蒙古的边军,九边重镇耗费的钱粮,怕是占了大明的五成以上的税赋吧?如果将建奴长期挡在长城以北,加上蒙古,大明,能耗得起吗?”

李春烨本来没想得这么远,他虽然是大明的兵部尚书,但手中的实权并不大,所以和其他的文官差不多,只要保住自己的位子就行,权力之外的事,还是让更高层考虑。

现在听朱由检说起大明的未来,心中大惊失色。按照朱由检的推断,不管建奴会不会入关,大明都会死在建奴的手中,不是在军事上被建奴战死,就是在经济上被建奴拖死。他毕竟是为官已久,脸上还是不动声色:“那殿下觉得如何打好这第一战?”

第54章大明的未来(二)

“由于大明在辽东渐渐败退,现在鞑靼蒙古的朵颜三部、科尔沁部、察哈尔部都已经归顺建奴,如果大明全力北伐建奴,蒙古各部就可能出动骑兵捣毁粮道,甚至切断辽西走廊与山海关的联系通道,大明的北伐军队就被包了饺子,必定不战自乱,那就是下一个萨尔浒之战,大明伤不起。所以大明要北伐,必须先从喜峰口出关,奇袭蒙古朵颜三部。朵颜三部是蒙古各主要部落中最弱的,也是离辽西走廊最近的,如果征服朵颜三部,则军队就地驻扎,保护北伐军队的粮道和通道,再以重兵出山海关,全面北伐建奴。”朱由检的分析是粗线条的,因为在具体的战争中,战场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昨天的盟友今天可能变成敌人,昨天的敌人今天也可能变成盟友。

所以总指挥官只能说个大概,具体的战争策略还需要参加战斗的军官临场发挥。不过,现在朱由检只是对大明未来的展望,就像是小说的大纲,不需要具体化。

“殿下,北伐建奴,能取得胜利吗?况且,大军北伐,需要消耗大量的钱粮,大明能支持得住吗?”李春烨对朱由检的战略眼光是越来越折服了,但只有战略眼光还远远不够,大明还必须有击败建奴的实力。目前辽东的现状,是大明勉强维持在关外的存在,防守尚且不足,更不要说消灭建奴了。“不知殿下在山东剿灭倭寇的经验,能否用到辽东?”

“以大明目前的战法,当然不能剿灭建奴。”现在的辽东前线,大明依靠军队数量的绝对优势,勉强守住几个城市,顽强显示自己的存在,但辽东的军队根本不能出城与建奴决战,以大明的步兵对建奴的骑兵,大明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游牧民族的骑射优势,是农耕民族无法比拟的。大明要想在野战中击败建奴,掌握辽东战场的军事主动权,必须依靠火器。”

“辽东的军队不是有火器吗?大明军队的火器,至少有七成在辽东,包括红夷大炮。”

“靠这些火器,只能让大明军队败得更快、伤得更多、死得更惨。”当着李春烨这位兵部尚书的面,朱由检不好说得更多,必须给他留了几分薄面,但在心中狠狠地鄙视了一把。“这些火枪火铳,虽然士兵们很容易掌握,但射程没有建奴的弓箭远,准度没有建奴的弓箭高,发射速度没有建奴的弓箭快。拿这些火器让士兵打仗,能维持现在的局面就不错了,如果换成我去前线指挥,怕是这样的结果都是奢侈。”

“那依殿下……”李春烨被朱由检说糊涂了,觉得辽东没有任何乐观的理由了。但偏偏朱由检说的又很有道理,让他无法反驳。

“改良火器。集中优秀的工匠,造出更好的火器。这些火器的射程必须超过建奴的弓箭,我的火器能能射着他,他的弓箭却不能射到我。有了这种武器,大明的步兵才有实力出城和建奴决战。”

朱由检的心目中已经有了燧发枪,只是不知道毕懋康现在研究得怎么样了。

“工匠们能造出这样的火器吗?”李春烨是兵部尚书,对大明的火器制造是有一定的了解。在大明,工匠是军籍,必须依靠军饷过日子。但朝廷长期拖欠军饷,那些依靠军饷为生的工匠们,恐怕逃得差不多了,谁还有心思研究火器?

大明现在陷入了恶性循环,朝廷没钱给辽东之外的士兵和工匠发军饷,工匠们没有收入,只好大量逃亡,自谋生路;没有先进的火器,辽东的战事就会不利,朝廷只能依靠士兵的数量来弥补;而士兵数量越大,需要的军饷就越多,其它地方就更没有军饷。实际上,大明现在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了。

“能,工匠们一点能造出合乎需要的火器。”朱由检知道毕懋康就是大明燧发枪的创始人,现在自己给他创造出更好的研究条件,他的研发速度会更快,一定不会在大明灭亡之后才造出燧发枪。

“工匠能造出优良的火器,而这些火器又能在辽东打败建奴,殿下有几成把握?”李春烨对工匠们没有什么信心,但他相信朱由检不会信口开河,这是军国大事,事关大明存亡,作为信王,他绝不会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整个皇族的安全开玩笑。

“九成。”朱由检知道李春烨在考验自己,这可能是决定李春烨是否完全相信和支持自己的最关键一个问题,所以他回答的十分坚决,也表现得十分自信。

李春烨没有说话,他静静地注视着朱由检,每次朱由检让他感到意外时,他就用这种眼神看着朱由检,希望从朱由检的脸上看到他希望知道的答案。

但朱由检的脸上除了坚毅,什么也没有。他不相信朱由检又是从书中找到的答案。他是文官出生,是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也是博览群书,但书中从来没有朱由检所说的那些答案。

朱由检每次做出出乎他意料的决定时,又给出他意料之外结果,这结果又是他最希望的。他不打算再怀疑朱由检了。

“殿下,然后呢?我是说,打败建奴之后。”

“然后?然后当然是撤军,大明需要修生养息。现在的大明已经十分孱弱,不可能通过一次战争,完全歼灭建奴和蒙古。但大明在修生养息的同时,还要做好两件事。”既然李春烨相信大明能研发出足以打败建奴的火器,那李春烨就会完全相信自己的话,不管他将来能不能成为自己的盟友,起码他不会成为自己的敌人。

迈过这道关键的门槛,朱由检心中暗暗激动,李春烨极有可能是他第一个政治军事上的盟友。

“哪两件事?”李春烨对朱由检的话十分赞赏,虽然他是兵部尚书,但他是文官出生,骨子里并不喜欢打仗。朱由检的修生养息政策和他十分对头。

“一是控制北方,不让建奴、蒙古实力壮大。从喜峰口向北修路,征集建奴、蒙古壮丁劳动,沿路每隔千里筑一大城,大明驻军,由大明和北方的游牧部落共同承担军饷,让他们真正为大明的发展贡献力量。如果能在关外筑起三座大城,则大明的管理地域向北延伸三千里,不仅开疆,也初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