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直播之春秋苦旅-第4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曾参是客气还是真的来求教,方基石都要重申一下:修身自律是基础。

  “是!方伯!”曾参认真地点头应着。

  “当年你先生在去东周洛邑的之前,已经怀疑人生了,他怀疑礼,并思考礼,才去问礼的。问礼是假,问道是真!老子曰:不懂人,又如何懂礼呢?礼是为人民服务的。律法等等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礼和一切律法一样,都不能束缚于人民。

  但是!礼是需要的,是给世人的行为一个大概地规范,有一个遵循的标准,而不是过于拘泥。过于拘泥了,会束缚世人的手脚,不利于生活、生存。

  老子的道学,认为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的人组合而成。他的这种说法,能够给人以误解,认为老子的道学是把社会、国家化整为零了,是‘乱’世。其实不是!只是老子看到了社会的本质。社会本来是这样地,是由一个个个体的人组合而成的。

  还有!老子的道学认为国家是因保护子民而建立起来的,也因不能保护子民的生存而灭亡的。这一点,也说到点子面去了。可是!一样被世人误解了,认为老子的道学是反对国家存在,是在分解国家,是在‘乱’世。其实不是!是老子看到了国家的本质。

  只有知道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国家的本质,才能懂人。只有懂人,才能懂礼。知道么?”

  曾参点头道:“谢谢方伯!谢谢!”

  “所以!无论是老子的道学,还是你先生的儒学,都是讲修身的!自身修养不好,无法参与社会,更无法管理社会。只有我们每个人做到自律,不去‘乱’世,才能有一个安稳、和平的社会大环境。

  当然!这是美好地愿望:如果我们大家都按照这个愿望去做,去修身,社会能安稳、和平起来。可是!我们的愿望、想法是好的,是正确地,都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因为!我们活在一个现实世界里,活在一个复杂地世界里。

  世界那么大,人口那么多。毕竟有着我们一样想法的人很少,有着正确想法的人很少。几乎是一个人一个想法,而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认为他们的想法是正确地。所以!我们无法要求别人跟我们一样地想法。

  所以!老子说!我们不能强迫别人来接受我们的想法,并如此去实践。而是!我们当去广泛传播我们的学说思想,让更多地人知道,让世人去自觉接受。

  老子说!没有办法!只有经历过时间的考验,历史事件的检验,世人才能鉴别出哪个学说思想是正确地,哪个学说思想是不完善的。

  所以!老子说你先生的做法是‘激’进的,违背了顺其自然的道理。而你先生一直认为老子的道学过于被动,不能积极救世,不能立竿见影。

  你先生的心情是好的,他忧国忧民,一心想用最快地速度去拯救天下苍生。

  后来的他!周游列国后的他,才渐渐地明白过来,‘激’进是没有用的,只能顺其自然慢慢来。

  出仕是对的,普及教育更是对的!

  出仕!可以在实践总结经验,修正自己的学说思想,也能够扩大影响,快速传播自己的学说主张。普及教育,可以长远地传播自己的学说主张,做到世代相传!是不是?”

  “是!是!方伯!”曾参点头应道。

  “还有是!无论是你先生的儒学,还是老子的道学,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初衷都是一样地,都希望能够拯救这个世界。只是各自的方法不同,出发不同。

  你先生希望积极人生,从而快速达到目的。而老子认为:只有方法对了,才能事半功倍达到目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出发点错了,路走偏了,无法到达预定的目的地。

  老子的道家不仅仅是化整为零,而一样是组合、重构社会的。化整为零不是目的,只是认清本质。重新组合,才是老子道学的核心。

  老子一再强调!单单靠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面对强大敌人的。所以!我们要重新组合。我们要与配偶团结,组合成家庭。我们要与兄弟姐妹组合、与爹娘的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后代组合,组合成家族。我们要与周边人组合,形成更大地力量。

  这是老子道家学说所倡导的重新组合,置于如何去组合,是完全可以运用你先生的学说思想去组合的。两个学说之间,不是分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老子的道学是治心!而你先生的学说主张是治世。光治心是不行的,必须实践社会。光治世不治心也是不行的,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你怎么治世?是不是?”

  “是是是!方伯!”曾参又点头应道。

  曾参与颜回不同地是:曾参能说,颜回不善言辞。颜回老实,在陌生人面前不爱说话。但在熟习的人面前,他是很能说的。一句话!颜回不善外‘交’,而曾参很活络。

  经常与这个年轻人说话,方基石不仅觉得自己不老,还越来越喜欢曾参。

  按照年龄来讲,曾参跟方基石的孙子差不多大,可他是孔子学说直接传承人。所以!曾参尊他为大伯。

  孔子的大多数学生都尊称方基石为大伯,已经成为习惯。

  子路只孔子少九岁,一样称孔子为先生,尊师如父。当然!有时脾气来了,他是什么也不顾及的。


第826章 孔子遇假道家的故事

  孔子在周游列国后期,也就是在陈国出仕期间,因为经常去探访隐者,所以经常遇见假道家。

  在这个时期,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地改变,对自己的学说思想更有信心。不仅如此!对道家学说,也一样有了深刻地认识。

  曾参经常过来看望他,问他一些问题,他就把这些事告诉给曾参。既然曾参愿意听,很想听,又不断地探问,为何不说呢?

  再说!这个年龄的他,也想找个人说说话,把自己对道家以及儒学学说的见解说出来。

  因为护法的原因,方基石零距离接触老子和孔子,听得多,懂得了两大学说思想。

  在穿越来之前的那个世界里,他一样是护法,他在岛国的孔子学院里当护卫。

  在东周洛邑的时候,他得到两代天子的封赐,都封他为“护法”。孔子时期,因为孔子堕惹了祸,他受到牵连,从而被季桓子逼迫成为“护法”。为了不受牵连,不连累家人,他只得偷偷地跟在孔子后面,通过开天眼的功夫,给孔子当“护法”。

  所以!孔子与隐者的谈话,他听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去游历,走进大山之中,遇见一群躲在大山中耕种的假道家。这些人自称自己是道家,还说是正宗的道家,明白了老子的学说思想。珍爱生命,珍惜这一次生而为人的人生。所以!他们不问世事,躲在大山中耕种。

  一旦有官府的人找来,他们就躲起来。或者!让几个老者出来当挡箭牌。官府的人见他们是几个老人,也就容忍了。

  其实!他们永远不止这些人。他们只耕种够吃的粮食,不积余太多。就算有吃的,他们都会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

  这些人过着集体生活,相互之间从来不吵架,偶尔相互之间开一些善意的、不伤害人的小玩笑,快乐一下。

  他们中有男有女,但不杂居。也就是说,不随便与别人的女人同居,是谁的女人就是谁的。女人也一样,不愿意与其他人睡觉,只与自己喜欢的人睡在一起。

  孔子见到这种情况,还是赞同的。要是这一群人混居乱搞,他是绝对受不了的。

  这一群人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让人羡慕,也让人无可非议。他们遵循道家倡导的底线:不影响别人的生活、生存,也不被别人的生活、生存方式所影响。

  按照道理来讲,孔子也拿他们没有办法。你能怎么说他们呢?是不是?

  孔子路过这里时,得到这一群人的热情接待。双方因此有了交结,坐在一起交流起来。。

  这些人得知对方是孔子时,一个个不由地笑了起来。都一致认为:孔子不会生活,自己折腾自己。要是他们的话,他们是不会这样地。在鲁国安心地当一个教书先生,不问世事。过那么平静地教书先生的生活,是不会去出仕当司寇的。

  如果战争来了,他们会在战争到来之前,离开原来生活的地方,躲得远远地。等到战争结束了,再回到原来生活的地方,继续以前的生活,当个教书先生。

  可孔子!非要出仕,还非要按照他的那一套去堕三都。结果!堕三都没有堕成,还差点丢了性命。堕三都成为折腾,堕了的城墙又重新修复了,是不是折腾?

  这还不算!被季桓子赶出鲁国后,他还不思悔改,仍然在周游列国进行传道讲学。结果!落得如此下场,东奔西走。

  这些人觉得孔子太不应该了。当然!他们也是善意的,没有别的意思。

  因此!双方就此论道。

  “你觉得?这些人是道家么?”方基石问曾参。

  曾参看着方基石,笑道:“方伯!我觉得他们不是道家!他们没有完全理解道家!他们是假道家!”

  “何以如此呢?”方基石笑看着曾参,问道。

  “他们脱离了社会,也是不应该地!”曾参说道。

  “哦?”

  “我先生的学说思想是主张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而道家也一样!都不主动积极,怎么能重组呢?是不是?

  道家的学说思想是!先教导我们认清人、社会、国家的本质,然后再重构。组建家庭、家族,把周边的人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力量。试想?如果我们不主动,不奉献怎么才能重组呢?是不是?

  作为配偶,不与自己的配偶团结,两人就无法生活下去,是不是?除非你不生育子女,两人还可以凑合着过,是不是?可你不愿意付出,配偶愿意跟你过么?是不是?

  一旦生育了子女,配偶双方更应该团结一致,是不是?不然!这个家庭就无法生存下去,就养不活自己的子女后代,是不是?

  一样一样地道理!在家族中,我们也一样要积极付出。不然!就无法与别人团结、合作。是不是?同样地道理!在社会中,我们一样要付出,不付出就无法与周围人相处。

  所以!这些躲在大山中耕种的人,他们是假道家,他们曲解了老子前辈的道学。他们才是一群自私的人。他们只是打着道家的旗号,躲在深山中混日子。”

  “好!”听到这里,方基石不由地叫好起来。

  “方伯!方伯!”曾参一副不好意思地样子,笑道:“这些都是先生告诉我的。呵呵呵……”

  方基石点头道:“对!你先生也是这样对那些假道家说的。你先生离开这群人后还说:我跟他们不是一路人,见解不同!唉!”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段话充分表示了:孔子为改变天下无道局面的决心。

  “无论是道家还是先生的学说,我们不参与社会,就无法改变社会面貌。道家也一样!为了生存下去,躲避不是方法,参与社会管理,才能更好地生活。

  所以说!这些人是假道家。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