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草清-第8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项成本更吓人了,作为柴明达尔,因为是分成地租,有义务给佃农提供贷款,或者以赊欠的方式,保证佃农不被饿死,算下来相当于要垫付四五万进去成为死钱,每年的利息损失和呆帐死帐也够肉痛的。

最关键的是,他们是异族,办什么事都得找舌人转达,不仅有人工成本,还有风险成本。

收益与成本相抵,钟上位心头打起鼓来,找到方武,拧着脸肉道:“我觉得……我们不该就盯着地租。”

方武当然不懂,就问那该盯什么。

钟上位想也不想地道:“既然我们有这么多田,种点其他东西,有什么不好?何必为天竺人扛起父母官的担子?”

方武皱眉,官老爷不当,就想着种田?

“靛蓝!黄麻!”

钟上位首先就想到这两个,他的老搭档李顺在扶南不仅种香料,也在种染料。近些年国中丝棉业大发展,染料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扶南的染料供不应求,正到处找货源。

而黄麻作为纺织业三大原料之一,虽不如棉纱和生丝价高,但用来编织麻袋等包装物,需求量不比棉纱和生丝少多少。因为产地限制,就在暹罗和吕宋一带有种植园,而且也是供不应求。

方武捏着下巴道:“老钟啊,放着土霸王不当,你非要我们搞工商?”

两人争论起来,因为编造帐目而被扫地出门的算师掏出一本册子,对两人道:“我看西洋公司,不,国中朝堂,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要把这里变作原料地。你看这些进出口税则,靛蓝和黄麻都是减免出口税的特惠物……”

听这算师似乎有见地,两人静下心来,听他讲课了。

算师悠悠道:“这得从我英华工商近几年的发展说起……”(未完待续)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

第九百一十七章腐臭地狱

更新时间:20131823:43:18本章字数:7762

加尔各答总督府里,宋既继续给李克载上课。。

英华在天竺有两层利,一层实在的,一层理论的,后者宋既说要看工商,而细谈时,他却又转到了另一个大话题上。

“轮台大胜后,朝堂在御前热议北伐事,陛下就问,我英华有没有做好准备。大家吵了许久,然后发现,果然没做好准备。”

宋既叹道:“最要紧的一点,就是英华的经济大策到底该走哪条路。若是北伐前没议出个首尾,北伐后再拖上个大包袱,前路还不知有多坎坷。”

宋既说到的“经济大策”正是这两年国中各界正热烈讨论的话题,英华立国二十多年,东西交融,国民眼界也开了,新一代士子的思想也转变了。以段国师的三代新论为基础,英华现在也确立了“经济为国家命脉”的理念。

可理念一致,方向却有了差别。基于对英华国情和寰宇大势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立场的取舍,目前英华国内的“经济学界”分化出三种思想,使得英华经济大策正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第一种思想强调“卖”,其实也就是把欧罗巴的晚期重商主义直接搬过来了,这种思想倡导多出口,少进口,通过贸易顺差赚取金银货币。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跟旧时代王朝,金银等于财富的思想相当接近,也是大多数非专业经济人士的看法。

英华立国之后的经济大策也基本以此为据,尤其是在推行金银复位制的信用货币之后。为了稳定金银比价,增加存金量,不仅直接管理黄金生产。严控黄金消费,还在国际贸易上施行“入金出银”的政策。

但这种思想只是在外贸上适用,国内问题就难以涵盖到了。因此第二种思想强调“产”,认为国家不应把目光只盯在商业上,而该多放在生产上,财富不是金银,而是产出的货物。

第三种思想跟第一种思想唱反调,同时又是第二种思想的延伸。一些以段国师新三代论为武器重读历史的经济学家就认为,买东西的**和能力才是真正的财富。产是为了卖,卖当然是为了买。让国民想买而且买得起,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严格说这三种思想并不对立,其实是重商主义的三个角度,都强调国家要更深入把控经济环节,要对尽可能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但这三个角度又分别涉足了外贸层面、产业布局和内需问题,内需这个概念更是一只脚踏进了后世所谓“古典经济学”的范畴。

少数极端分子在这三个方向上都有过度发挥,例如以“卖”出发。主张由国家主控一切商业,或者以“产”出发,主张将工商全变为国有,以及由“买”出发,主张施行“藏富于民”、“国不与民争利”这种“仁治”。

要么国进民退。要么国退民进,这类极端主张终究摆不上台面,毕竟此时的主流思想已经澄清,国的一面是老虎,“民”的一面是狮子,不能让谁独占台子。

“国家的经济大策向哪个方向倾斜,哪个方向就能更得大利,才有这三方争论,争论背后就有三个阶层,一层食利于外,当然主张多看外面,一层食利于内,以新兴工商为主,当然要鼓吹产出,还有一层强调富民,又是墨儒两派和经济新学一帮人的诉求。”

宋既苦笑道:“这三派相争,各自的嘴脸被描绘得颇为有趣。强调卖的被骂作资敌商货,卖国求利,如前明晋商。强调产的被骂作黑心工坊,压榨奴工,伤天害理。强调买的则被骂作丰亨豫大,重蹈宋时覆辙。”

李克载也笑了,三方都在一根葫芦藤上,却非要把对方踩下去,不过三个方向如何排序,还真是决定了得利的多少,大家当然要争个面红耳赤。

就英华立国这二十三年来看,经济大策的确有所偏重。最初是倾向卖的一面,殖民扩充和外战就是为此服务,蒸汽机出现后,国策开始向产的一面靠拢,对工业的扶持越来越明显。。而“买”的一面,老实来说,国策一直是以“不生乱”为原则,注重维护底限,并未主动在富民之事上下大功夫。

这并不是说英华国民生计较之前清时代没什么改善,实际上改善很大。降低了人均赋税,整理了地方基层架构,拓宽了谋生门路,有了相对的公平正义,还在教育和医疗上有改天换日般的提升。

二十多年下来,贫苦阶层已不再像前清时代那样,日子过得喘不过气来,遇上点天灾**就要破家,但贫苦的帽子依旧没有丢掉,还是得算计着柴米油盐。真正翻身得富贵的是那些舍命上战场的军人、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读书人以及敢于在工商和殖民浪潮中冒险的弄潮儿,还有愿意离乡背井去海外或者塞外过新生活的移民。

李克载认为,不管是从英华的立国大义出发,还是从经济学出发,第三种思想才该是未来的方向,让国民都想买东西而且能买到东西,也就是富民,富民才能强国。

宋既对李克载的认识深感欣慰,但又提醒李克载,这条路需要足够的基础,他解释道:“富民这个方向没问题,怎么富就是大问题,直接给钱给东西吗?该给谁,给多少,公平问题就会冒出来,争不出个是非。如果是自己挣出富贵的,那就没问题了,所以富民问题也可以跟就业问题绑在一起看,而就业问题呢,就要用段国师所著的三代新论来看。”

李克载也明白这个问题的关键。地是有限的,打理土地的人口也将是有限的,而人口一直增长。就业只能指望工商,同样,挣富贵也只能看工商。

宋既再提到一件事:“天道院的农事所一直在搞育种增产的研究。最近有人提出了腐磷论,田产若是进一步增高,农业人口还会继续下降。”

这事在国中影响很大。李克载也有所耳闻。尽管还未得到事实验证,但这个立论却很鼓舞人心。农事院的专家从欧罗巴那学来了腐质论【1】,而坟堆上生“鬼火”其实是磷光这事也有了认识。有联想力丰富的专家把这两件事凑在一起,由“腐骨生磷”这个现象推导出磷也是腐质之一,专家们正在探索以磷助农田增产的路子。

若干年后,英华科学界搞明白了腐质论是错误的,“以磷代腐”的实质是矿质论,才无比庆幸先辈们的歪打正着。化肥起源于“鬼火”,这也成为科学史上最有名的误会之一。

“富民和就业是合二为一的问题,也只有工商才能容下更多人口,才能容国民去挣富贵,但是工商要怎么容下越来越多的人口呢?”

宋既终于转回到正题上,“好比造房子,旧时的宅院是平摊的。同样方圆之地,要容下更多人就得造楼。工商也是一样,一道工算一层楼,工越多,楼越高。容的人就越多。”

“就像我手里的韶州竹纸,一张纸背后带起了一串工事:提升产量,降低成本的蒸汽机、漂白的白矾、熏香的香料、印栏头栏尾的染料、包装的油布和黄麻、运送到货站市集的车船,甚至为招揽大宗买卖打广告而养起的报纸。每一个环节都成了一个行当,容下了无数人求活求富贵。”

说到这,李克载总算能明白,为何在那次御前会议上,父皇问起是否作好北伐的准备了,大家都觉得心里没底。

宋既作了更详细的解说,当日大家鼓噪着北伐,被皇帝一句“准备好了吗?”给歪楼到了探讨英华未来三十年乃至百年的经济发展战略。

英华还没准备好,就是因为走过前二十年粗糙的重商主义道路后,现在迫切需要确定一条脉络清晰的发展方向。就长远而言,是紧贴英华的立国大义,要国民能得幸福,要富民强国。就短期而言,则是复北方之后,至少六七千万人口得被英华有效地消化掉,而不是长成一团脓肉。

现在北方还被满清统治着,英华的商货乃至资本还没有深入下去,一旦复了中原,南北再无海关,商货资本来往自由,受这双重洗刷,小农和小作坊失业者不知几许,加上原本的闲余人口,粗略估算怎么也得上千万。

上千万人是什么概念?整个孟加拉再加上暹罗……只是移民可解决不了问题,这就需要英华自身的工商体系,以及推动北方自成的工商体系来消化。

可英华的工商体系已经足够成熟了吗?

显然没有,用蒸汽机的作坊还是少数,雇佣上千人的工场也只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国内工商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还不足,海外事业更受青睐。甚至具体到人工上,国内工商对人工的需求虽旺,却还未旺到不择饥渴的地步。之前出台了更严苛的禁奴禁不义工契法令,没有遭到太大抵触,就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应证这一点。

拿宋既的楼论来形容,国内工商,尤其是工业的楼层还不够高,容纳能力有限。国库收入的构成也很清晰地作了说明,圣道二十三年,国库收入一亿九千万,其中关税、商税、契税、殖民特许费等流通领域的收入占了百分之六十,工业方面的公司税和销售税仅仅百分之二十出头,这里面还包括国有大型钢铁、造船和机械公司的贡献。

接着宋既谈的问题,即便是在经济学上有相当造诣的李克载也两眼发晕: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

“当日御前会议,实际在谈英华百年大计。首要一点就是纳农入廓,把束缚于田地的人口吸纳到城镇里来,由城镇里的工商接收。在此之下的工商类别分布,就是重造一番布局,沿着江河以及未来搭起的直道乃至铁道,建起一条条由工商高楼汇成的血脉。”

“岭南已被定为冶铁、机械为主的大区,江南被定为纺织和各类日常商货的大区。两条线交叉辐射湖广,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