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草清-第5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封和议书,他早已经看到了,而且不止一份。李肆通过茹喜传来了一份,通过李煦传来了一份口南蛮江南行营总管也给了李卫一份,李卫传了上来。现在这一份是他按李肆的建议,护送南蛮的顺风快递,以民间方式递到北京让整个朝堂都能知道这封和议书。

雍正怎么可能还想打?江南那地方,江河密布,又靠海,拿什么跟南蛮打?早前他对马尔赛去江南还有一分期待,想看看这几年过去了,南北两面在军事上的差距是不是变小了。可很遗憾从李卫报上来的战地实情来看,双方的差距还更大了。

五千不到的南蛮兵,在龙门附近来回打,还打到了松江,不管是江南绿营,江南民军,还是田文镜支援过去的江西兵,都没把这支南蛮兵磨钝。据说奉贤之战是他们最吃力的一战,花了两天才攻下,死伤二三百人为此《江南报》都在哀悼,说是血战。

这就是血战的话,大清的官兵去剿乡村散匪也能叫血战……

马尔赛在江南的尝试,本就在雍正的意料之中,这份和约送来,事情又回到了原点。最早如此提出的建议,已成了雍正奉行的国策。时间……大清现在需要时间口三五年不长,十年不短。现在雍正在西山大营,偷偷摸摸用西班牙教官训火器军,同样用西班牙人在景山炮厂造新炮估计再有个两三年,靠这只新军,就有了踞江自保的能力口而要反攻就得在南蛮内部下力气。

至少五年,雍正给自己定出了这样的时间表。

五年之内大清跟南蛮绝不能死斗,甚至他早已定策,即便南蛮占了江南,照样不能死斗,得以柔克刚……如果这五年内,还能保有江南钱粮,那是再好不过,因此李肆传来的和约,让他非常满意,除了地域太大这一条。

可雍正身为大清帝王,跟南面订立这种城下之盟,不仅丢自己脸面,也丢朝廷脸面,他不得不在养心殿咆哮,要将这脸面丢出去,让臣子们背负。

而最大的顾虑还是满人,王公宗室们若是仍然不罢休,雍正即便有大决心,也难以挥刀砍自己龙椅的椅子腿。

现在看起来,满人这边已经看清了形势,江南就是个无底洞,现在该考虑该怎么止损了。

满人这一关过了,汉人这边呢?雍正当然不会将其当作一关,而是需要他们来搭梯子。

一边张廷玉神思迷离,刚才雍正那一番惺惺作态,让他隐隐又见到了先皇康熙的风度,这对父子,果然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啊。雍正广东之乱,以及京城夺嫡,就如当年康熙诛鳖拜,平三藩,直愣愣就开干了。而眼下权衡国事,又如晚年的康熙,对面子份外看重,行事也颇多顾忌。不过还是有不同之处,雍正……敢为康熙不敢为之事,比如骨肉相残……

张廷玉的神思被雍正投来的冷厉眼神扯了回来,意识到该自己上台了,他嗯咳一声道:“天子不因怒兴兵,情陛下慎言!”

诤臣啊,风骨何其高洁!不明就里的汉臣们都暗地翘起了大拇指,连宗室和满臣们都松了一口气,赞这张廷玉有胆色。

雍正赫然起身,一脚踹倒书案,还要去拔身边侍卫的刀王以诚赶紧抱住雍正的腿,张廷玉昂然挺胸,其他汉臣们也纷纷攘攘叫着,帮张廷玉求情,闹了好一阵,这一出戏码才以雍正息怒,赞张廷玉忠肝直胆落了幕。

张廷玉道:“南蛮这和约,近于迫降之书,绝不可立!”除开雍正,众人都道,这立场不错!这面子咱们绝不能丢,但是……南蛮不答应,还要打,那怎么办?

“朝廷与南蛮不是正在议扬州浒墅关延期之事么?就以此事为基,开江南商埠,允其南北自冇由来往,以利天下庶民生息,百业兴旺。而我大清与南蛮南北休兵,化干戈为玉、帛。”

张廷玉这话里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是将南蛮递来的和约,以另一种方式兑现,以另一种用语描述。“南北自冇由来往”这话,其实就将南蛮要求的条件全部囊括了,听起来还是大清施恩英华,为民人谋福,至少双方是平等互利的。

第二层意思是关键,没这一层,前一层就没了根基。这是在说南北停战,大清承认南蛮,这华夏已为二国分踞,大清再不是华夏之主。

朝臣们沉默了,这个槛不好过,关键是看雍正愿不愿过。

雍正扭拧着脸肉,像是心中经历着剧烈的挣扎,最终他慨然道:“朕有大决心,朕为天下,为大清,为满汉民胞,忍得这般屈辱!”

允祥开口了:“这不是皇上之辱,这是臣子们一体之辱!”

主辱臣死啊,允祥一开口,殿上群臣全都跪下了,哽咽声一片,个个都热泪长流。

雍正也动静地道:“诸卿!要牢记今日之辱,我大清必将振作,将这屈辱,百倍还于南蛮!”

哭声如潮,待得潮尽,张廷玉再道:“臣求请皇上宽赦田从典……”

这个人名提出来,不明就里之人暗道,那家伙早早就提南北和议,还真是有先见之明。

接着马齐颤巍巍地道:“若是江南形势还未糜烂,南蛮还未必这般猖撅,既释田从典,就该惩治败势之人!”

这话说得太对了,南蛮在江南搞事,如果自己没这么大反应,皇上还未必会收到这份和约,就算里子丢了,面子还在,撕了皇上面子的人,必须受到惩罚!

“马尔赛,该杀!”

“倡战而败,江南糜烂,罪责全在他一人!”

“不杀马尔赛,不足平天下人心!”

群臣义愤填膺地呼喊着,雍正跟张廷玉对视一眼,都暗道,计划顺利。

马尔赛就这么被扣上了“妄言刀兵,才具不堪,畏战怯逃,辜负皇恩”等等罪名,由李卫在苏州直接拿下。朝堂定了斩立决,雍正展现出了宽仁之心,改为斩监侯,估计到秋日还会再缓为流遣宁古塔。

但计划之外,还有小小的偏差,那就是年羹尧。雍正本准备借此机会,由马尔赛牵连到年羹尧,顺势拿掉他。可没想到,这家伙在马尔赛兵败松江之后,抓着了空子,带兵压到了金山卫。让战局看上去就像是他年羹尧的侧击,逼退了要北进苏州的南蛮兵。

这是大功一件,双方兵锋相间,让南北“议和”看上去就真是在议和一般。雍正难以在这当口翻脸收拾年羹尧,只好捏着鼻子,给年羹尧叙功,暂时让他再蹲在杭州将军任上。

这一番计划,特别是用来遮掩南北和约面目的说辞和方式,其实都是李肆的提点。大家都是老熟人了,李肆在密信里跟雍正说得份外直接。咱们都是重规矩的人,不管你怎么摆弄,得把我那些细节都融在里面,让下面的人可以看清这些细节。除此之外,要怎么遮护脸面,随你。

圣道五年,雍正五年,四月间,《浒墅和约》在扬州签订。这份和约谈的是浒墅关延期,但由这一关延伸到了双方在江南的局势。

满清在江苏和浙江两省“开商。”容南北商货和人流自冇由来往,同时“允许”英华在两省沿海和江河“护商。”工商以及民人纠纷,由双方“协商”解决。

对应《浒墅和约》,雍正在江南作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取消两江总督,浙江和江苏各设总督,由巡抚兼任,除了管政务,还跟江宁将军、杭州将军分掌兵权。浙江是范时捷,江苏是李拔,李卫调任直隶总督。

南北议和了,天下安宁了。江南人长出了一口气,都下意识地用宋辽时的澶渊之盟来对比。虽然最终宋辽还是照旧打着,可澶渊之盟之后,南北享了很多年太平。如今这形势,该跟以前一样吧。

黄埔无涯宫对面,天坛南侧,一座宏大殿堂拔地而起,这是政事堂。李肆还内政权给内阁,内阁议事就不再进宫,而是在这政事堂自己解决。此时殿堂的大厅里,朝臣们屏息以待,李肆正在发表“国势论。”阐述英华一国的未来走向。

“五年,这份和约的效力最多只有五年,虽然没有明说,但朕心中明白,雍正心中也明白,这份和约,最多只管五年。”

“我们要在这五年内,完成整个南洋布局,把不列颠人、法兰西人、荷兰人赶出南洋,让英华在南洋享得独尊之位!”

“我们要在这五年内,让东西两院成长起来,担起他们目前能担负的责任。”

“我们要在这五年内,以蒸汽机的动力,推动百业兴起。”

“我们要在这五年内,商货、资本、人心,把控整个江南,五年后摘下江南,无伤无痛。”

“我们要在五年内,蒙学覆盖全国,不落下一个孩童。”

“我们要在五年内,容百家俱鸣,让这一国立稳我华夏正朔之心。”

李肆昂扬地总结道:“五年后,龙门将是我英华拿得中原之门!”

他的声音在大厅里飘荡,飘出了政事堂,如凛然中带着一丝温和的微风,吹拂着英华大地,更在江河跟海上推着船帆,让如蚁般繁忙的大小船只破浪前行。

龙门港,一艘巨大无匹,比之前在这里亮过相的双层炮甲板巨舰还大一倍的海船离港,船桅顶天,船帆如山,看得沿岸的民人目眩神迷。

“南蛮……”真是神奇之地啊,竟然造出了这么大的海船。”

这些江南民人发出了朴素的感叹。

“鲲鹏号,向东!”

巨大海船的舵台上,鲁汉陕挥手高呼。

【第十一卷终】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

第十卷陆海化鼎炉,华夏初登堂第六百二十三章目远万里,南洲开门

更新时间:2012112811:34:26本章字数:6386

碧海蓝天,海岸是嶙峋峭壁,石土苍茫可见万年风雨蚀痕,而壁顶参天的林木,又展露着一股盎然生机。

“再快一点!北斗没了,难道你们那根东西也没了!?”

峭壁下是一片洁白沙滩,一艘小船正破浪而来,后甩起细碎水沫。船上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嫌船不够快,朝水手们不满地嚷嚷着。在小船后方的海面,一艘大海船正降帆锚泊。

“蓝总司,咱们是人又不是机器,从帝力过来一直没风,全靠咱们摇撸才没被海流带走,现在胳膊软得就跟面团似的。”

“听荷兰人说,这里的岛荒无人烟,又没水,根本住不得人,怕是没什么殖民公司会感兴趣,咱们来这真能赚吗?”

“在铜炉岛已经赔得够多了,为了买航路消息还给了荷兰人三千两银子,如果不是块熟地,这消息银子都赚不回来。”

水手们一点也不忌惮这个“总司”七嘴八舌地唠叨着。

“闭嘴!闭嘴!你们这些软蛋!施家靠云霞岛,林家靠铜炉岛,两家子都发大了,咱们蓝家怎么也要比过他们!不搏哪来的好处!?”

蓝鼎元痛骂着这些其实就是族中子弟的水手,听他说话的语气,看他黝黑皮肤,一副老赶海模样的身板,换了旧日熟人,怎么也不相信,这是满清时代的神童,闭门读书的书生蓝鼎元,这是英华时代的海军幕官台南海军基地的民务总办蓝鼎元。

“不管地熟不熟,够大就行!听荷兰人说,这岛幅员不下爪哇!林家的铜炉岛不过方圆几百里而已……。”

蓝鼎元驳斥着部下心中却有些焦躁不安。

自英华颁布《航海条例》后,蓝鼎元就认定这是拓业之机,以族人为根基组了“蓝氏航海公司”投身殖民事业。

靠着族人很快在吕宋之南占了一处岛屿,自建为托管地。但岛屿不大,经营托管地又花费不菲,也无余力组织族外之人殖民,蓝鼎元索性将公司变为探索公司,而非殖民公司,专门去干发现海岛和摸索航路的力气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