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贤臣养成实录-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因这“复试”的重点,并不在考察学问上,而是看你容貌体态,具体概括起来便是“身言书判”四个字。
  所谓“身言书判”,即为:“试而后铨,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言须言辞辩正”。是由唐朝流传下来的体例,只不过唐朝时是放在殿试后,到了大齐则改在殿试前了。
  身,包括体态容貌,要求考生不高不矮,五官端正;
  言,即出口成章的本事,若是结巴,哪怕成绩再好,也与殿试无缘。
  书,即书法能力,要求写出一手工整漂亮的楷书。
  判,就是给定考生一个案子,从他断案的方式及手段上来判断他的能力。
  这四字要求中,尤以“判”为重点。
  但会试不易,一般只要不是太差劲,考官都会轻轻放过的。
  与之相反,最难的反倒是“身”与“言”上,外貌上的短板和语言能力几乎都是天生的,且要想短期内改变也很不容易,且在这一点上审查尤为严格。
  官员代表了一个朝廷统治阶级的形象,所谓“官无威不立”,若是官员容貌太丑,吓到人反倒是轻的,无法树立官威、影响朝廷威严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因此,只有经过了复试审查,考生才有资格参加圣上亲自主持的殿试。
  若是无法经过此关,便是会试时成绩再好,最多是予以“考虑”,但殿试是别想参加了,此外,也再无做官的希望了。
  历史上,因为容貌、语言问题,杀过重重关卡、最终却拜在复试一事上的考生比比皆是,也因此,逼的许多考生不得不重视。
  对于陆烁、周茂和孙哲而言,这复试就显得很轻松了,他们并没有硬性缺陷,各方面都满足条件,很容易便通过了。
  复试的场所设在皇宫内,与殿试在同一场地。
  待经过了复试,考生还不能走,还要由礼部官员亲自引导着学习宫中礼仪。
  如何参拜、如何行礼,看着简单,却是很大一门学问,考生们全都战战兢兢地学着,唯恐一个不小心在御前失了仪,或是在得罪了高官,那这官路算是做到头了。
  待一场流程下来,几乎就已经到了傍晚,陆烁三人打了声招呼,便直接散了。
  ……
  五日后,终于到了殿试的日子。
  殿试又称御试、廷对,顾名思义,便是由圣上亲自出题、亲自看考的一项最高等级的考试,只有会试通过者方能参与此试。
  当然,科举发展了许多年,到了大齐这一代,所谓的圣上亲自出题、亲自看考已经成了幌子,出题者由翰林院或者主考官代劳,所谓的亲自看考,也不过是抽空巡视罢了。
  便是这样,却也已经很让考生激动了。
  要知道,对于众多考生而言,这可是第一次面圣的机会。
  皇帝!圣上!
  对于子民们来说,这便是神一样的存在。
  更遑论考生们自幼便接受“君权神授”的思想,以效忠皇帝为第一要义,更是将科举的功劳全都归在皇帝身上。
  因而,能有幸参与殿试,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了,其中激动可想而知。
  陆烁和孙哲在外头候了好一会儿,才终于到了进场的时间。
  在宦官的指引下,各个考生按照名次依次进场。
  点名。
  散卷。
  参拜。
  行礼。
  考生们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惠崇帝。
  虽然只被允许半抬眼看向圣上,但许多人还是激动地不行,就连陆烁这个现代人也不能免俗。
  陆烁是见过一次惠崇帝的,在很多年前。
  只可惜,那时候摊上了四皇子被**的案子,陆烁自然没心思去激动。
  此时却不同,他是作为一个考生来的,来完成他科举的最后一项使命,而眼前这个身着明黄色龙纹的老者,是这天下的主宰者,陆烁心潮澎湃,好一会儿才压制住了。
  一系列繁文缛节之后,各个考生终于坐到了各自的位置上,准备着考试。
  书案规规整整的摆列着,上首坐着惠崇帝,周遭不仅有朝中的各位大小官员,更有数百御林军一言不发的站着,极其威严肃穆。
  这种情况下,别说是抄袭,便是随便一个小动作都被看的清清楚楚,也因此,考生们在经历过最初的激动之后,也终于意识到环境的不同,开始变得紧张警惕起来。
  终于,焦心了一会儿之后,试卷终于发了下来。
  ☆、第428章 吓死宝宝……了
  此时整个大殿内极为安静,只听到书吏来回走动的声音、以及考生们翻阅试卷的哗啦声。
  陆烁接到试卷之后,照例检查了一下纸张和印刷,见没什么问题,这才开始审题。
  殿试只有一道策论题。
  与会试时的策论题不同的是,殿试时的策论要求更高,需要考生们结合时事、列举具体案例进行道理分析,难度上要大得多,知识面上也要求的广。
  放下试卷,陆烁看了一下题目。
  题目很简短: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看到这个题目,陆烁先是一愣,接着眉头便是一皱,抬头看了一眼前面的周茂,摇了摇头,这才再次低下头去。
  这题目……
  帝王之政,范围何其大!
  帝王之心,却又将题目范围缩小到具体的朝政上了。
  再结合近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惠崇帝真正意图为何,陆烁基本猜到了个差不离。
  前头是问政,后头则是对权术的把控,关乎到皇帝如何平衡朝堂、如何管理官员的问题。
  跟近来的周良甫一案,关联的相当紧密!
  但,帝王之术最难琢磨,更何况此处要问的还是帝王之心!
  一个不小心,若是方向错了,别说是及第做官了,怕是小命都要不保。
  也因此,陆烁丝毫不敢含糊。
  他抬头看了看四周,见周遭的考生们都没有动笔,要么皱眉沉思,要么拄手看题,似乎都在仔细考量。
  陆烁边磨墨边看着题目,也开始细细思索起来。
  所谓帝王之政,最基本的无非就是两方面,发展和稳定。
  所谓发展,是指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军备方面都要全面发展。
  所谓稳定,这是自古以来皇帝们最为看重的一个问题,如何御民愚民、如何掌控官员、把握军队,致使朝堂平衡,是作为君王都必须修习的一部分。
  要知道,朝廷发展了、国库充盈了固然是好事,但对于帝王来说,国家稳固、朝政无乱才是最重要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可不是说说而已的。
  更何况,稳定的问题,由于“帝王之心”联系在了一起,朝堂稳固,恰恰是帝王之心所在。
  想明白这些,陆烁大致确立了此次殿试时答卷的几个要点。
  以求稳定为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谋求国家发展,再与此次周良甫一案结合起来,引经据典,一篇文章基本上算是结构完整、立意饱满了。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一个度的把握。
  陆烁饱蘸了墨汁,便下笔写了起来。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也……”
  开篇总括,接着便陈述主要观点。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毫无壅阏者是也……”
  总的来说,便是要“立实心、举实政”,建立典章制度,整顿法制,以法治国,使懒惰懈怠的人精神振作,使精明强干的人更加勤奋勉力,对有德者加以奖励,对浪费、侵吞国家资财的贪官污吏要严加惩罚,要没收他们的财产……
  待写到这里,陆烁便开始引经据典。
  他先是引述注重监察的汉宣帝刘询,再是推举注重节俭的汉文帝刘恒,要去皇帝应该避免浪费,以俭朴的品行要求自己,以严格的监察制度监察官员,使得朝堂风气清朗、吏治清名。
  而后,陆烁便又歌功颂德一番,以开国皇帝太祖皇帝为例,赞扬他在国家草创初期,就创建制度设制谋略,定下万世之大计;
  天下安定之后,进一步立纲纪、陈法度,为百代留下了恢宏章程。
  对在各地方表现优秀的官员,都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作为风范鼓励各地学习;
  对榨取民众的鹰鹯猛禽,虐待民众的猛虎野兽,必须挫败和折服他们,以警惕众多官吏。
  引述到这里,陆烁风头一转,开始批判起进来曝光出来的、震撼朝堂的吏部卖官鬻爵一案。
  如何掌控朝局?
  如何整顿吏治?
  如何使官员的权力被放置在铁笼子里?
  陆烁写道:
  人君法天之治,宁可专于无为,托以深密静摄哉!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职司为实政者;人君宪天之心,宁可专于外务,强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贰不已之真精为实心者……
  各级部门权力层层下放,并设置适当的监察,保证眼明心活,对朝臣的行为俱都有所了解。
  到了此时,大致情况讲述完了,朝局、案例、典故也分析完了,便开始提出自己的策略了。
  陆烁前面一气呵成,写到这里方才觉得有些累了,便直起身子,放下手中的毛笔,略略转动了下手腕,正准备拿起笔继续写,突然感觉到头顶上方一层难以忽视的威压。
  威压!
  灼的后脑勺都疼。
  陆烁不用回头就知道,此时他身后必定站着人,且这人还目光灼灼的看着自己和手中的试卷。
  竟是惠崇帝亲自下来审阅了!
  方才他写的认真,倒是忽略了。
  不过,心里惊讶归惊讶,陆烁却很快便冷静了下来。
  他尚且记得复试之后,在皇宫内学习礼仪时礼仪官说过的话。
  御前失仪最为致命,更何况还是在殿试过程中呢!
  此时若是陆烁手抖,或时间紧张地难以继续,怕是很快就会给惠崇帝留下个不好的印象来。
  也因此,陆烁很快便稳住心神,很快便又端正了坐姿,似乎不在意一般,重新拿起毛笔,饱蘸了浓墨,开始往下继续写。
  看到陆烁动笔,惠崇帝没有移步,继续站在他身后细看。
  而周遭的官员们,以及仔细留意惠崇帝的考生们见到此情此景,前者是惊讶,后者则是紧张中带着些嫉妒。
  惠崇帝久久盘桓在陆烁身边,且看他眉目间颇为平静,似乎看的津津有味,难不成是极为中意此篇?
  很多人看向陆烁的态度立马变了起来。
  ☆、第429章 选择
  许多官员、尤其是今日要来阅卷的官员,全都站在惠崇帝背后,不动声色地偷偷看向陆烁的试卷,妄图从他的字迹以及试卷内容上寻些蛛丝马迹,以便待会儿阅卷时摸透惠崇帝心思,免得阅“错了”卷!
  陆烁却对此视若无睹,磨好墨之后,他定了定心神,便又继续写了下去。
  时间有限,况且身后还站着那么一樽大神,他不得不打起精神,将全副心力都集中在眼前的试卷上。
  这么一来,思路反倒更加顺畅。
  相较于之前来说,陆烁文思泉涌,写作的速度反倒更加快了。
  不过,由于殿试时的试卷初判时只糊名,不誊抄。
  因此,陆烁刻意压着速度,唯恐写的太快导致字迹潦草杂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