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贤臣养成实录-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日虽然是端午节,来登高的人很多,但可能是他们出发的有些晚,日头都老高了。登高的人应该早已爬到山腰上去了!
山路上没一个人!不过这样也挺好。
陆烁和袁文林都想自己走上去,因此也不要那两个年长的小厮背,就跟在卫夫子的身后,自己一点一点的沿着山路向上爬。
一路上风景很好,两边都长着参天大树,有的树可能要几人合抱才能抱过来,应该是长得有些年份了。山路两旁还立着一些石碑,上面刻着一些诗文,石碑上的字体各有风格,有的遒劲、有的浑厚、有的又像行云流水一样,富于变化。
师徒三人外加四个背着包袱的小厮就这样一路欣赏着石碑、一路说笑着往上走,刚刚那个小插曲带来的坏心情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陆烁虽然有着大人的灵魂,但他毕竟人小力微,等爬了一大半之后,就有些气力不足了,袁文林虽然比他大两岁,但情况也差不多。
反观卫夫子,除了额角上冒了些汗以外,倒是没有多疲惫。
陆烁觉得自己也要锻炼一下了,这么个锦衣玉食养出来的娇贵身子,将来能不能挺过考试还说不定呢!
那两个年长的小厮见他们两个有些累了,就想去背。陆烁看他们一路背着挺大的包袱,里面装了不少他们野炊的用具,就连忙很不好意思的拒绝了。他们负重这么大,肯定更累,陆烁可不想把他们真当下人那样使唤,他脑子里的那些平等的观念还是存在着的。至于平时使唤那些丫头婆子,这就又是不同的性质了。
毕竟也不能太特立独行不是!
卫夫子见两个学生都累得气喘吁吁的,又不愿意让小厮背,就提议先歇一会儿,顺便拿出水和一些点心来补充一下体力。
陆烁坐在石阶上,对着卫夫子赞叹道:“先生,没想到您年龄这么大,体力却那么好!我们几个看着都比您要疲惫一些!”
陆烁是真的挺羡慕的。
“这倒没什么!我小时候去一趟私塾,要翻过两个山头,那时候寅时就要从家里出发,辰时才能按时到。走得多了,自然就习惯了!”卫夫子好像对这段往事很怀念一样,面容舒展开来,脸上挂着慈和的笑。
袁文林就对卫夫子佩服起来,他就问:“每天走这么远,您不觉得累吗?这样您还能坚持着去学堂?您可真厉害!”说完,想起自己平时的厌学心理,倒是有些羞惭。
卫夫子笑了笑,答道:“我可不像你们两个,一生下来就这么富足。我是农户出身,家里仅够温饱,读书的钱都是借东借西凑足的,一家人可都指望我读书博个功名呢!不坚持下去可不行!”
陆烁对卫夫子的经历倒真是知之甚少,当下就和他们一起谈论了起来。
众人歇了一会儿,就起身继续向上。山腰已近在眼前了,两刻钟不到,他们就到了目的地了。
☆、第019章 长寿
终于到了半山腰!
陆烁站到山腰的平地上,低头向下望去,就见来时走的山路黑皴皴的,一路绵延向下,阶梯一格一格,密密实实,看着又高又陡。陆烁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爬了很长一段山路了。
众人向里走去,就见果然像卫夫子说的那样,地方很大。两面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陆烁吸了一口气,倒好似真的是有一种植物清新的香气。
古德寺面积颇大,几乎占据了这里的四分之三,只有右侧一小部分空了出来,上面长着柔软的绿草,很多穿着布衣的父母带着孩子在那里放风筝玩。寺庙红墙黑瓦,古朴又大方,掩映在茂林修竹中,自有一种历尽沧桑的诗意感。
卫夫子就带着他们六人走向寺院。只见山门大开,来进香的人很多,只是在佛门净地,倒是都不敢大声喧哗,唯恐惹怒了神灵。进了里面,经过天王殿,他们一行人就来到了寺院的主殿大雄宝殿。
宝殿的门槛很高,陆烁都是要用“爬”的才能过去,据说是许多穷苦人家供奉香火的银钱不足,就会来这里捐门槛。
走进大殿,最惹人注目的就是殿**奉的释迦牟尼金身,金身的面容很威严,看着有点可怕。
圣人云:子不语怪力乱神。
卫夫子倒是挺信仰佛祖的,于是师徒三人就跪在蒲团上,恭敬地三叩首,也不去抽签求神符了,径直走出了古德寺。
他们可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做的!拜佛不过是顺带罢了。
卫夫子又熟门熟路的带着他们往竹林走。
陆烁就疑惑的问道:“先生,您来过这里很多次吗?怎么看着您好像哪里都很熟悉一样。”
卫夫子一边悠闲的在前面带路,一面回过头来回答陆烁的问题:“我跟着你舅舅到这沧州也快有二十天了,我先前跟你们说过,这玉罗山隐居的名士很多,还经常有其他州府的大儒到这里论道。”
说到这里,他指了指前面的竹林,继续说道:“就在那竹林里面,设了讲坛,只要没有风雨,每十日就会有名家来这里授课,这也是几十年下来的传统了,慕名前来的人很多。十日前我曾给你们放了一日假,那天我就是到了这里。”
陆烁和袁文林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不可思议!
没想到这玉罗山文气竟这样深厚!倒真可以称作是钟灵毓秀了。
很快他们就到了卫夫子所说的地方。但很可惜的是,虽然天气风和日丽,又恰好是设坛授课的日子,但因为今日是端午节,外头人声鼎沸的,许多名士又留在家中过节而不能来,因而讲坛最终没有设起来。
师徒三人又叹了一声可惜!
陆烁打量了一下四周,见这里地势较为平坦,周围零散的长着翠竹,又有一条小溪从中间缓缓流过。竹林的原来面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竹制的案几一列一列的摆放在草地上,案几后就只有一个蒲苇编制的草垫。
倒真是很雅致。
卫夫子看到了熟人,就带着他们上前攀谈了起来。两人先是寒暄了一会儿,卫夫子就把陆烁和袁文林带向前,介绍给了那人。
那人头发花白,大概六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一身褐色麻衣,发髻上只簪了支木钗,看着精神很好。他的须发长得很旺盛,两条眉毛长长的,蓄着的虬髯长到了胸前。
陆烁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长的胡子,真是好奇他平时吃饭洗漱可要怎么办才好。
那被称作“唐老丈”的老人在听罢卫夫子的介绍后,捋了捋他的长髯,和蔼的看着陆烁和袁文林,笑着赞了句:“两个少年都是灵气逼人的,将来必成大业。”
陆烁摸了摸鼻子,觉得这老爷爷为了夸人,有点睁着眼睛说瞎话了。他和袁文林年龄还都这样小,陆烁可体会不到自己的“灵气”表现在何处。
不想这番评价此后却都得到了验证,但这却是后话了。
经过卫夫子的介绍,陆烁这才知道这位老丈身份很不一般。他也是隐居在玉罗山的一位名士,至今已经历经三朝了,还曾经是先帝的授业恩师,官至太子太傅,只是后来年纪大了,就从前朝退了下来。跟着他的一位至交好友隐居在了这里。
只是他那位至交好友如今却早已不在了,因为唐老丈今年都已九十六高龄了。
陆烁听到九十六这个数字时,一度怀疑起自己的耳朵来!
要知道,在医学还不发达的古代,虽然时人都很注重养生,但俗语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七十三岁就能与孔圣人比肩了,更何况经过陆烁探照灯似的双眼再三扫描,发现这位唐老丈面色红润,眼不花耳不聋,后背只微微有一点驼,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很好。
陆烁见他的第一面还只是以为他只有六十多岁呢!哪想他竟然都这个年纪了。好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袁文林“哇”的赞叹一声,就代陆烁问出了他的疑问:“老爷爷,先生不说,我们还真是看不出您岁数竟然这么大了!您是吃什么长大的,怎么保养得这么好!”
陆烁一噎。这是什么问法?听着像骂人似的。
不过袁文林的问题正对了在座各位的胃口,许多儒雅的文士都纷纷走了过来,聚拢在唐老丈身边,安静的等着唐老丈的回答。
唐老丈却对袁文林的唐突不以为意,他的眼睛笑成了月弯弯,一脸的褶子。他虚指了指袁文林,笑道:“你这小娃娃,说话恁的气人。人皆食五谷杂粮,当然是你吃什么,我就吃什么,难道我还能日日嚼仙丹不成?”
袁文林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口误,嘿嘿干笑了一声。
唐老丈就继续说道:“要说不同,倒还真的是有一些的,只是却要些常人难及的毅力。”
唐老丈抚了抚他的胡子,端起他的竹节杯,饮了一口茶,卖起了关子,看听众们都有些急了,这才笑眯眯地继续说道:“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虽也食五谷,但却不像各位一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吃食之物越珍贵越好、味道越丰美越好。我常吃粗粮,每顿只吃七分饱,又常年茹素,五日才食一次荤,且饭菜皆少油少盐,如今已坚持了七十多年了,试问各位可能坚持下来?”
众人大多都摇了摇头,有一些梗着脖子说可以的,却都是些初生牛犊不怕虎之辈。
口腹之欲是六欲之一,凡人很难克服,甚至有些人考取功名利禄就是为了满足这些本能的欲望。
吃货陆烁也觉得这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不禁对唐老丈油然而生一种敬佩。这种懂得克制的人向来对自己要求严格,又很有恒心,所以很能成大事。
唐老丈又接着讲了:“若是不能做到这样,倒也没什么的。只要平日里注重饮食清淡健康,忌暴饮暴食,也是可以的。平时保持心情畅快,不大喜大忧,有一颗童心,活的长寿些也是很有可能的。”
陆烁倒真是受教了!
因为唐老丈的带动,竹林里的氛围逐渐热烈了起来,许多文士讨论着养生的话题,不一会儿就又绕到了学术话题上。
袁文林对这些很不耐烦,于是就怂恿着陆烁跟他一起去看蹴鞠活动,陆烁自然同意。他虽然也想听一下这些人的高论,只是这些人谈论的一些古籍都是陆烁听都没听说过的,渐渐就失去了兴趣。
况且他们来登高的目标之一就是去看一场蹴鞠赛啊!
两人向卫夫子说明了一下情况,卫夫子倒也很体谅他们的心情,半点也没为难,只是再三仔细嘱咐了那四个小厮跟紧袁文林和陆烁,就又转头过去听一个人的高谈阔论去了。
两人兴奋地拜别了卫夫子,就偕着手一起出了竹林,从古德寺的后墙绕过去,就来到了蹴鞠场。
蹴鞠场挺大,和前世小型的篮球场差不多,呈长方形,两边各竖着一个高高的木门,上面插着彩旗,木门上方开着一个小洞,这应该是进球的洞了。
陆烁还以为蹴鞠是和足球一样,是踢到地上的框里呢!没想到目标却是在高空。
两人坐在木制的看台上观看的时候,最后一场蹴鞠赛已经开始了。来的观众挺多的,但陆烁他们仗着年龄小,七拐八拐的,就跑到了最前面。两人的青布儒衫被人挤的有些发皱,在前排一群衣着华丽的官家子弟面前,就显得有些寒酸了。
两人对此也不在意,找好了位置,就专注的看起了蹴鞠赛。
场上约二十个人左右,分成红蓝两队,用腰带的颜色进行区分。其中红队的势头最猛,当头一个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