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邂逅调香师-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是冒险,那无非就冒出两条路,要么活路,要么死路。冒出死路的,要怎么破釜沉舟,痛定思痛重新找到活路就不说了。
  先说说冒出活路来的。
  穷怕了的温州人,跋山涉水,满世界找赚钱的地方,有一部分人就找到了赚钱的好方法。但是自己手头的资金有限,如果不增加投资,就得眼睁睁地看着一大堆钱从指缝中溜走。
  可是,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就是个又穷又小的破地方,人民银行也不可能拨一大笔钱下来专供温州商人贷款,而且那个时候,温州压根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贷款是个什么玩意儿。
  国家的钱是没有办法拿到了,但乡里乡亲,大多知道谁出去赚了钱回来。听说有门路的人,需要筹钱去赚更多的钱,亲戚朋友就把自己攒下的各种老婆本,棺材本什么的全都往那人家里送。
  温州至今都是个人情社会。乡里乡亲的,知道你赚钱了,就和你说,你找银行贷什么款啊,还得给银行利息,不如你带着我们的钱,顺便帮我们赚点利息回来。
  温州广为人知的“民间借贷”,就是这么起步的。
  最初民间借贷的金额也不会太大,邻里们深怕会赚了很多钱的人,不收自己那点小钱,多的是连借条都没有要,钱放下了就走的。
  左建设没有经历过97、98年的金融危机,或者说那次的金融危机,他一个搞小工厂的,还没有什么资格经历。但07、08年就不一样了。
  和左建设还算有点交情的大商人,光跳楼的就有两个。


第三十二章 没有贷款 就没有杀戮
  温州商人出名了,银行能贷到的钱也变多了。七大姑八大姨,还是会往会赚钱的人家里塞钱,人情社会,共同富裕嘛。
  知道自己生意出现问题的温州人,其实也不想要七大姑八大姨的钱,可是人家非要送过来,不收就和你看不起亲戚似的。
  这个时候,也不能明说,自己的生意可能快不行了之类的话,这一说,银行的几个亿、十几个亿立马就收回去。本来还只是可能快不行了,银行一加入,立马变成真的不行了。
  所以很多人,明知道快不行了,还得买个豪宅,买个豪车,让银行看到自己特别有钱,特别不缺钱,好放心大胆地继续放贷下来。
  只可惜,07、08年的金融危机,实在是太严重了。好多人都这么干,银行也不是傻。
  既然你有钱是吧?那些本来联络关系联络了十几年,跟你称兄道弟的银行就和你说,你先把我这边的两个亿给还了。就咱这关系,你今天还,我明天就重新贷给你三个亿。
  于是,有些人,就把自己仅剩的钱,外加七大姑八大姨筹集的,外加儿子女儿念书的、外加给家里猫猫狗狗买粮食的全部都拿出来,把银行的贷款给还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你要说银行不道义吧,银行的钱也不是自己的,那都是人民的钱,不得好好保护啊?你要说银行道义吧,那跳楼也都是这么给逼出来的。
  如果光欠银行的钱,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不也就是破产啊,清算啊什么的吗?还能怎么样?
  07、08年,因为银行收回贷款而垮掉的公司不计其数,但就没有听说哪个地方的大商人和温州商人一样纷纷跳楼的。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温州商人的理解,就是八十年代在杭州卖假皮鞋被烧的,假冒伪劣的。
  当年那些温州人卖假鞋,倒是真的,但那主要是因为那个年代的温州人,又没见识,消息又闭塞,完全没有什么商标的概念,也没见过什么大世面。
  如今的温州皮鞋,远销欧美,温州鞋厂多的是被假冒,被伪劣的苦主。
  温州人做生意讲究诚信,没法还银行的钱还可以慢慢想办法东山再起,而且很多人也有能力做到。但是欠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就不一样了,这也就成了压垮很多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死谢罪,说到底,也应该算是一种诚信,这样的勇气,或许也是很多别的地方的商人没有的。
  那两年,温州房价腰斩,一整条刚刚兴起的老城改造商业街几乎门可罗雀。
  左建设虽然没有被金融危机摧残过,但他认识程逢春,就是因为97、9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程逢春当年的经历他看在眼里。
  量力而行,不要把生意做太大,不要找银行贷款,这样的想法,左建设认识程逢春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2008年,见到那么多商业大鳄被逼跳楼,左建设就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左建设做的生意,也不需要装点门面,所以他一不买豪宅,二不买豪车。
  一般的朋友也就只知道左建设是做年烛的,他和程逢春合作的香薰蜡烛,因为之前根本就没有在国内卖,了解的人,压根也没几个。
  左建设在温州,是个低调而且相当不起眼的商人。左建设要是出去和人说,自己的蜡烛公司值几个亿,估计没有人会相信。
  就因为没有人觉得左建设有多少钱,07、08年那会儿便没有大企业家找左建设借钱,真想到要跟左建设开口的,顶多也就一百万,几十万那种小打小闹的。
  “小商贩”左建设,从来都没有在温州的“大商人”圈子里面混迹过,他之所以会认识那两个跳楼的大商人,还是因着左再的读书问题。
  当年,左建设想让左再去北京四中读书,自己又没有门路,就想方设法认识了几个他觉得比较有门路的大企业家。
  出事的这两个人,都曾经帮左建设问了问北京的朋友,其中一个回复说不行,另外一个说可以弄到个借读。
  都算不得特别深的关系,左再去美国念书之后,左建设也没有怎么和这两个人联系。
  2008年,两人出事的时候,小孩都还在国外念大学。
  左建设想了想,准备了两张一百万的卡,非常低调地拿给那两个人的老婆,说是出事之前那两人交给自己,存到不相干的人名下,好让小孩子把书念完。
  那么多整天来往的人不交代,交代给这个最多见过两三次面的左建设?两人的夫人想想就能明白,这钱根本就是左建设自己的。
  都说墙倒众人推,像左建设这样悄悄塞钱来的人,在那个时候,就再也找不出来第二个了。
  左建设拿这些钱给人家,一没指望人家还,二不打算要人感激。他只是觉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小孩子的书不能念一半,何况他也就是因为小孩子念书的问题,才认识的那两个人。
  人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事实却往往不是这样的。
  一个白领,或者一个小生意人,投资失败了,亏本了,最多也就欠下个百八十万的。这些钱,一般人,努努力,还是可以等到还完的一天的,可这些商业大鳄一倒下,光银行就可能欠了几十个亿,怎么还?
  会跳楼的,都不会是那些,存心黑了银行还有七大姑八大姨钱跑路,给自己留好后路的。
  这两人,家里房子车子存款,早都被查封了,最后连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左建设才需要把钱存到不相干的人名下,再偷偷地拿过去。
  另外,这些人走投无路之前,肯定也借过高/利/贷,剩下这孤儿寡母的,再这么下去,连老婆也要跟着跳了。
  好在,政府很快就把高/利/贷给压下去了,不管借条怎么写,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五分也好,借了钱的,只要把本金还上就行。
  2008年底,国家又拿了四万亿出来救市。
  很多人说,哪有什么四万亿,影子都没看见。
  但当时那些,已经一只脚跨出楼顶准备跳的温州商人心里很清楚,是这四万亿救了自己。
  其实,这些人,也一样没有见到四万亿的影子。
  只不过,有了这四万亿,银行的贷款政策就变宽松了,原来收回去的贷款又批下来了。
  07、08年,很多温州企业,都是流动资金出现了问题,而不是赚钱能力出现了问题,这些原本要跳楼的商人,也没有人想要不劳而获。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感谢政府,这四个字,缓过劲来的温州商人们说起来,发自肺腑。


第三十三章 请问,房开好了吗
  这些年,左建设见惯了温州商人的起起伏伏,跟银行的斗智斗勇,最后又败下阵来。
  在左建设的字典里面,根本就没有贷款这两个字。因此,按揭买房这样的事情,左建设是绝对不会干的。房子,他要么不买,要买就一次性付款。
  在这样的行为模式下,2009年,花一千多万在上海买房,对左建设和向敏来说已经是一个比较奢侈的决定了。豪宅什么的,他在温州都没有买,上海就还是算了。
  不过,这话又说回来,09年的时候,金融危机刚过,当时花一千多万买的房子,现在市价早就超过三千万了,买房子这事儿,左家人还是很有眼光的。
  虽说,左建设在做生意从不贷款这件事情上,是有点与众不同,但买房一次性付款倒是很多温州人都会干的事。通常都是老公在家办公司,老婆出去旅游,看上了哪个房子,就顺便给了买下来。
  闻名遐迩的“温州炒房团”就是这么来的,具体点说,应该叫“温州太太炒房旅游团”,在不限购不限贷的年代,一个旅游团,买下新开楼盘的一整栋也是常有的事情。
  最后,很多大城市,为了防火防盗防“温州炒房团”,都纷纷开始限购。
  其实,“温州太太旅游炒房团”也有很多无奈,温州就是个小地方,温州市区算得上富人区的江滨路上,没小区、没绿化的所谓江景房,售价堪比上海豪宅。
  温州太太们去厦门这样的地方旅游,见到又有小区、又有绿化、还是无敌海景,价格却不到温州三分之一的房子,就和不要钱似的买。
  尽管,钱是人家自己赚的,税也交给了当地政府,按揭也是当地银行做的,但温州炒房团还是招致了诸多谩骂。
  谩骂就算了,一限购,房价一下跌,那些贷款炒房的人,也有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跳楼的。
  没有贷款,房价就炒不上去,炒不上去就不会暴跌,不会暴跌就不用跳楼。
  所以说,没有贷款,就没有杀戮。
  左建设和向敏,说起来并不能算是炒房,全款付清这事儿暂且不说。
  2000年,左建设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是觉得左再会去北京念书。
  2009年,向敏在上海买了一套房子,是觉得左再毕业可能会回上海,孙子也有可能去上海念书。
  房子买了这么多年没有人住,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卖。
  只买不卖哪里算得上是炒房?而且总共也就买了两套房而已。
  …………………………
  第二天,2014年1月11日,左再收到一条短信:请问,你有男朋友吗?
  左再看到是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发来的短信。
  她想了想,就回了三个字:不曾有。
  发短信的人,本来想着可能得到的回复是有或者没有。又或者,这没头没脑的陌生短信,会被归类为骚扰短信直接忽略掉。
  “不曾有”这三个简单的字眼,此刻看起来,竟无比地缤纷、可爱、绚烂、美丽、亲切、精彩……
  简直就是言语无法形容的美好,不是有,也不是没有,而是不!曾!有!
  这三个字,每一个,都仿佛带着一对天使的翅膀,在霍风的眼前旋转、飞舞、跳跃。
  霍风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