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僵尸之终极进化-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两个大铅球之间真存在万有引力的话,那么同停泊在一条港湾里的两只50万吨级油轮早就吸在一处了。”
“这说明地核并不是炽热的火球,而是一颗冷心。”
“飞碟,又叫‘不明飞行物’、‘UFO’等,。。。出人意料的是,飞碟竟是地球底部的来客,是地球黑子演出的一种假象,见图56。”
路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
http://training2。cyol/expert/teacher。php?id=882
蔡俊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天地生人”讲座】
http://tdsrjz。org/message3/20040300029。html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快讯第36期(2005年3月11日)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快讯
第36期(共1页)(2005年3月11日)
本期责编:宋正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
主题:“人与自然关系”之一
504,自然人﹒文化人﹒社会人(蔡俊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蔡善铎:中央教育科研所副研
管谦:总参通信部原政委
【气功、“特异功能”】
http://baike。baidu/view/599046。htm
“离休后积极参加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工作,任副秘书长,现任中国气功网总监、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气功科学》杂志社社长”。“离休后全力投人气功人体科学的探索,赞同钱学森关于人体科学的基本观点,致力于气功文化的宣传”。
谭曦然: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非医攻博班研究生
【中医】
熊保国:北京高等秘书学院经济学博士
鞠曦:长白山书院院长
【“江湖科学家”】
http://confuchina/xuezhe%20wenji/ju%20xi。htm
鞠曦,字白山,号时空散人,大陆民间学者。1952年生,1964年读初中,1968年上山下乡,1970年招工回城,1990年毕业于中国文化书院。读初中时逢文化大革命而废学,由此开始漫长的自学历程。八十年代中期至2005年隐居长白山,专事学术,致力于人类哲学的建构与儒学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2005年底创办长白山书院。鞠曦先生本“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之训,经过长期艰苦的隐居修学,兼通多种学科。举凡中西哲学文化、科学哲学、中医学、易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学、马列主义、物理学、电工学、无线电电子学、数学、天文学、计算机技术以及音乐等都有深入的研究。鞠曦先生以独创的“承诺推定法”为思想方法,以西方哲学为基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时空统一论”西方哲学体系;以中国儒道思想原理为基础,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形而中论”中国哲学体系;认为哲学是对自以为是的自觉与反思的思想理论学说,认为时空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自以为是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中和贯通”“时空统一论”与“形而中论”两个哲学体系的基础上,近年来提出了“新传统主义”的文化思想。“新传统主义”以“正本清源,承续传统;中和贯通,重塑传统;中学西渐,开新传统”为思想纲领,复兴儒学及中国文化,为人类文化开新传统。根据孔子的儒学理论,鞠曦先生提出了现代新儒学思想,即“内道外儒”的“君子儒学”,认为“君子儒学”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鞠曦先生本“儒必通医”之训,精通中医学、丹道学,以“形而中论”哲学为基础,建构了“阴阳和中”的中医哲学理论体系,以推动中医学的复兴;鞠曦先生以长期的丹道学修持为基础,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研究设计了《中国生命科学计算机自控系统》,以开创中国古典生命科学为基础的人类生命科学的新方向。鞠曦先生拥有个人业余电台,呼号BD2KA,于《无线电》、《实用无线电》等杂志发表文章多篇。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国之科学精神》、《易道元贞》、《中国儒教史批判》、《段正元语要》;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为了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鞠曦先生创办并主编《恒道》辑刊(已出版三辑),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鞠曦先生现为安阳周易学院教授,吉林省周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临床医学会理事、安阳周易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安阳贞元集团高级顾问、中国王屋山古文化学会顾问、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员、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会员。(根据《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整理)
无限精彩的科普知识
混沌分形与诗词
浑沌和分形于20世纪70年代被科学界发现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引起一批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的响应和跟进,他们热烈地谈论“浑沌激起的艺术”,欣赏“分形的美丽”,急匆匆地跑向写字台或油画布,创作出表现浑沌或分形韵味的文艺作品,并把浑沌与分形作为一种文化隐喻引入文艺理论。相比之下,中国学术界、文艺界的反响颇为平淡,近乎一片沉寂。10年前我们曾经呼吁:“文艺界的朋友们不妨了解一点浑沌和分形,这会对他们的艺术创造有所裨益。”'1'(p。261)但没有激起任何浪花。我们坚持认为,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这篇文字就是为促成这种局面的改变所做的一次新努力。
一、诗与几何学
人类与动物显著不同的一个方面,在于人不仅需要物质地生存于天地之间,而且需要诗意地生存于天地之间。不论物质地生存,还是诗意地生存,人都需要认识和把握客观对象的形貌、形态,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物体的几何形状。用科学方法把握物体形状的努力产生了几何学。从欧几里得以来,几何学研究的都是规整的图形,虽然形状各异,千差万别,但都是规整的线、规整的面、规整的体,可以统称为整形几何。整形几何学建立了极为丰富的理论体系,给我们提供了描述物体形状强有力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人类也创造了刻画物体形状的艺术方法。曼德布罗特认为,整形几何是人工制品的几何学。中国古代的工艺品制作特别发达,水平极高。这就给诗人提供了大量几何知识和艺术原型,经过历代诗人的艺术加工,创造出丰富的意象。其中,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大量描述物体的形状,创造出许多特殊的手法、词汇等。湖光水色,山形物态,风花雪月,一切客观物体,一经诗人那双“别眼”的解读,就会“解用都为绝妙物”,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意愿、美感,转化为独特的意象,塑造出优美的意境。几何学知识无疑有助于诗人理解自然客体的形状,启发他们用某些规整的几何形状构造意象。例如,古代诗人有“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玉鉴琼田三万顷”(张孝祥)等名句,现代诗人笔下也有“明镜似的湖水”、“金瓶似的小山”之类描绘。镜面、弯弓、金瓶等都是精美的人工制品,诗人常用它们比喻某些自然物的形状。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一双丹凤三角眼”(曹雪芹)等佳句,更是直接援用几何术语“直线”、“圆”、“三角”来状物写景的。
但是,绝大部分自然物的形状无法用整形来描绘。曼德布罗特有句名言:“云彩不是球体,山岭不是锥体,海岸线不是圆周,树皮并不光滑,闪电更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2'(p。1)与规整图形相反,这些自然物体的形状极不规则、支离破碎、异常复杂,为整形几何学所不屑研究,实际上它的基本元素和方法也无法描绘这类形状。但大自然存在的几乎都是这种奇形怪状,它们极易给诗人以灵感,表达自己难以明状的感受、情绪、心态、志向,因而大量出现于诗歌中,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由于这些形状被排除于几何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诗人完全无法从几何学和工艺品中获得如何把握它们的启发。但历代诗人凭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超越常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硬是把许多自然分形的美感信息捕捉到纸面上,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由于缺少科学理论的支持,中国传统文论、诗论无法给这些事实以确切的理论诠释,没有人按照分形思想来解读和评诗。现在是填补这一空白的时候了。
为便于下面分析,首先扼要说明分形(fractal)的两个基本特征。其一,分形是由极多的、尺度大小极不同的层次嵌套而形成的结构(理论上数学分形具有无穷多层次),按照不同的尺度观察,看到的是同样的图形。这种部分与整体结构相似的特征,叫做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显然是一种美,但无法用传统的线段、圆孤、三角形等来刻画,只有分形几何可以胜任之。其二,自然分形还具有明显的不规则性、无序性、粗糙性、破碎性,台湾学者把fractal译为碎形,就突出了这个特征。规则图形提供的是规则美、有序美、简单性美,但大自然还存在大量不规则美、无序美、破碎美、复杂性美,即分形美。人类感情还强烈地需要悲剧美、丑角美等,几乎无法用传统几何来表达,而分形的第二类特征恰好能够满足这种要求。古典诗词对两类分形特性都有大量描绘。
二、古典诗词对空间分形的描绘
一切可以引发诗兴的分形自然物体都存在于我们心灵之外的物理空间中,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和数量占有一定的空间,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启动诗人的艺术思维流程,形成反映对象分形空间特性的意象,创造出富有美感的神韵和境界。自相似的层次嵌套结构是自然分形使人产生美感的首要因素。迄今利用分形几何原理和计算机绘图技术制作的分形图形几乎都是表现自相似之美的。
溪涧、池塘、湖泊、江河、海洋大量出现于诗词中。这些自然景物的分形特征主要表现于三方面。其一,未经人工修整的河岸、湖岸、海岸等是分形,曲曲折折,大曲折中套有小曲折。曼德布罗特有关分形的第一篇论文就是讨论英国海岸线的,已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文献。但就笔者的阅读范围看,中国古典诗词中很难见到描绘这种分形的作品,即江河湖海边界的分形美极少引起诗人的感情共鸣。周邦彦《解连环》词中有“料舟依岸曲”,似应算作一例。唐初四杰的王勃对水岸分形有较准确的体认,在《滕王阁序》中有“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的描述,极写渚屿边界之曲折。可惜这种认识并未转化为诗意。
其二,江河湖海中的波涛、浪花、漩涡、湍流等极易给诗人以灵感,古典诗词大量涉及这方面,佳作无数。一些著名诗句如“野溪溯林湍”(孟浩然),“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满江风浪夜如何”(朱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洞庭波涌连天雪”(毛泽东)等。波涛在科学上按照周期运动来描述,力学家甚至把冯延巳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作为力学中“风生波”现象的形象描述来解读'3'(pp。43~49)。周期性的几何形式是正弦曲线,无疑能给人以某种美感。诗词中有这方面的描述。张孝祥的诗句“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庶几可以看作这类意象。它表现了诗人愉悦的感受和恬淡的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