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爱墓-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章 像就像呗
仲华见到我老远就笑嘻嘻的喊“朝晖”,没三句话就讲那学生八成像我,神秘地一笑道:你老兄是不是在哪儿有过艳遇,“罗曼蒂克”了一回。
真教人莫明其妙,不论我走在哪里,总觉得好象有人背后指指点点,偶一回头,都是些陌生的新面孔,伴在身边的大内见我神经兮兮的,直说我“心里有鬼”。“我有什么鬼?”反诘问她,也像问我自己。
时序三秋,金桂弥香,菊黄榴红。赏心悦目之余,不觉夏去秋来,空气中飘撒淡淡凉意。瑟瑟秋风奏响了新学年进行曲,校园里人头攒动,打破了暑假期间短暂的平静。
陈仲华老师新招收三个研究生,教职工们传说有一个非常像我,言之凿凿,神乎其神,有闻者犹如注入一针兴奋剂,大加炒作。这能有什么鬼?回避那些兴奋过头的胡诌和炒作歪了的怪话,我极无所谓,坦然回敬:像就像呗!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指纹,相像的人大有人在,要不希特勒哪会有替身,《列宁在十月》 也难觅特型演员。
仲华见到我老远就笑嘻嘻的喊“朝晖”,没三句话就讲那学生八成像我,神秘地一笑道:你老兄是不是在哪儿有过艳遇,“罗曼蒂克”了一回……
“你好大的胆,有你嫂子在身边也敢开这样的国际玩笑?”仲华是我大学同学,喜欢拿些捕风捉影的事儿开玩笑,最担心他一兴奋就口无遮拦;我赶紧发出预警告示他管住自己的舌头,害怕真的惹出“鬼”来。
仲华很懂味,立马话峰一转:“谁不晓得当年你跟大嫂不就是冲着‘罗曼’……‘蒂克’起来的嘛!”
“他‘罗曼’他的,谁稀罕!”身边的大内不屑地瞥我一眼,脸上一丝不悦,如一缕浮云,瞬间烟消云散,轻飘飘的说,“他就是跟别人‘罗曼蒂克’十回我也不在乎,就怕他没那本事。”她甩过鄙夷的眼神,把“那本事”三个字简直提高了八度。
我有些紧张,担心会惹出大麻烦,再不敢言语。他深知伴在我身边这位的脾气,况且曾有求于她,得罪不起,观风转舵,迅速抛出绣球,“失言,失言”,“赔罪,赔罪”,“今天我请你们嘬一顿”。她虽不领情,话却是点到为止。大内与我们同是工程物理系的,低一年级,晓得的都知道是她追求我,那时学校规定不准结婚谈恋爱,仲华穿针引线,我们偷偷约会,秘密得像地下工作者。我和仲华毕业留校任教,她有老革命父亲保驾护航,分配单位由她挑。她参加工作不满一年我俩就结婚,一直在她身边,就是下放农场劳动或出差,也没离开她的眼睛圈,我有几根肋骨,有几根筋不对,她一清二楚,所以一副不以为然,说起话来轻描淡写。
话虽说得轻描淡写,可一回家,她就不依不饶。女人的直觉最敏感,尤其男女关系方面,说什么无风不起浪,好象那个学生真的是我风流出来的。“是不是那个手绢姑娘?”她一直耿怀于心,非要我老实交代不可,严厉审讯,就差没要我跪搓衣板。天哪,冤枉啊!我说20多年了,还捕风捉影,有什么证据就拿出来,我愿对簿公堂;都几十岁的人了,连小女儿都该谈婚论嫁,还疑神疑鬼,较什么劲,也不怕孩子们笑话?要是传扬出去,我这个教授哪有脸上讲台?丢我的脸,你也未必光荣。她大概是觉得无凭无据的闹也不会有好结果,我不理会,她自没趣,鸣锣收兵。
她是个最爱面子的女人,外人面前一副贤淑的样子,在家里就是一只母老虎,动不动就抖风发威,别说我有什么不对她的劲,即便是二个女儿的事,也要找我算帐,活活成了她的出气筒。这一回撞致要害,碰到醋坛子上,她哪里饶得了我,三天二头的旁敲侧击,常常气得我胃痛连饭也不想吃。
我见仲华直叹气:“你给我评评理,这是不是神经过敏?”
“更年期,更年期。”他连连摇头说,“都怪我,不该在嫂子面前随便开玩笑。女人嘛,更年期都是这样,都是这样,悠着点。”递给我一个怪怪的眼色。
我与大内一贯心性不合,她生性多疑,心存芥蒂,争争吵吵20多年,有老泰山压顶,离又离不了,凑凑合合的过。每次她来真的,我曲意逢迎,终是闹得面和意不和。
一年多再没有人挑起此事。菩萨保佑,总算没起大的风浪。
快放寒假了,小女儿带回一个男生,说是她谈的朋友。一看,不就是仲华的那个研究生嘛。我也好奇,曾照过几次面,并没有什么特殊感觉。女儿瞒着我谈了多半年,出双入对,若是有人向我道喜,还不知喜从何来。我问女儿为何喜欢他,她二眼笑眯成一条缝,神秘地说要我猜;我说女儿的心事老爸哪猜得出,除非是你妈也喜欢。她俏皮的说有点靠谱。我奇怪了:“你妈喜欢他?”她蹦出一句脆响的话:“还不是像你!”原来小女儿喜欢老爸。“谁介绍的?”我问。“还要介绍哇?谁不晓得陈叔叔有个高材生像你,那回在他家一见就认识了呗。”说的话像她人一样活泼轻松,看来很投缘。大内头一次亲眼见到,无一言责怪,倒说还真的很像我;到晚上睡在被窝里,她又冒出醋性,一唬二诈查庚问卯的又审讯了一回,最后拐弯抹角的叫我找仲华帮忙了解清楚,千万不要闹成“同胞兄妹谈恋爱”的笑话。想到她的“更年期”,我便搂着她说还没死心哪?不信,哪天叫小女儿把他带来,你亲自盘问,不过我提醒你小心点,不要惹恼你的二小姐,她会跟你不依不饶的。
他叫彭兆钧,听口音,我说你是湖北人吧?他很有礼貌地回答,家住鄂东七港镇。
“七港?”我故乡的港,离我老家也就六七里路,坝外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河,经七港向东流注长江,在没有汽车和火车的年代,一直是居住在七港一带的人们外出的主要通道,我们一家就是从那儿乘船出来的。家乡人叫外河,老年人更习惯叫港。叫港是祖辈传下来的,自有其原理。港与河之别,河有源头,长驱直下,天然生成;港是无源之水,人工凿通的。据说古时这一带汪洋一片,日久积沙成洲,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把邻近低洼水面修垄筑堤围起来便成港,日后为排除水涝和便利交通,沿线把各个地域的港开凿连通,两岸修起长堤,便成了一条直入长江的河。沿途一带有邢港,杨港,……多是以其姓氏大户命名。为什么这儿偏偏叫七港不叫八港,有人说原本叫“徐港”,成了水埠码头后由徐而七,又有的说这儿离“七里湖”近,有一条渠跟七里湖相连;来历肯定是有的,不晓得是否有人考证过。在我记忆里,七港是一个水陆商埠,有东西北三条街,东西街濒河,河里有很多帆船,还有一些竹木排;对岸是德化县,两县交界,市场繁荣;西街和北街之郊有座关王庙,庙前是个小广场,经常搭台唱戏放电影,旁边有个机米厂;街上有猪行,牛行,粮行,绒(棉纱)行,竹木行;有饭铺,茶馆,糕点铺,杂货铺,染铺,皮匠铺,诸多篾器和木器铺,经贸相当发达。解放后叫七港区,统辖周围八个乡,后来成为七港公社所在地。我立刻想起洪铺,离七港不过三四里路。“哪你晓得洪铺吧?”我下意识的反问,内心深处似乎要追问什么,又似乎担心什么。
他显然不愿讲,又好象要回避,迟疑半天才说:“我外婆就住洪铺。”
我有种轻松之感,显得极其无所谓,随便地说:“洪铺河湾村有个会插秧的张世雄,远近闻名,你晓得不?”
“金老师认识他?”
“他是我姨表兄,叫他三哥,还有个四表兄世华。”他乡谈故知,教我兴奋不已。我说起三哥如何会插秧,二、三个人都抵不上他一个。记得我家年年插秧,他兄弟几个年年来帮忙,有块田二亩半,他一人一天插完了不叫腰酸,一直成为美谈。世华比我大三、四岁,从小就爱逗我玩,他读私塾时我也开始认字,二人碰上就一起念书,大人们总是夸赞不已。“他们身体还健吧?”
“三舅爷还健在,四舅爷过世了……”
他好象还说世华兄在龙湖大堤上抗洪抢险被大浪卷走牺牲了,我没太在意听,只奇怪他称呼“舅爷”。
“你叫什么——‘舅爷’?”
“哦,是这样的,我外婆也姓张,同一个村的,按辈份应该叫舅爷。”
我差点出了身冷汗。
寒假,彭兆钧回家,我托他给三哥带去点礼物,顺便代我拜个年。多年把他们忘了,略表一点歉意。
春节返校,小彭捎来一个包裹,严严实实,说是三舅爷叫他带来的。拆开一看,原来是用双层土兰布严密封包的菜坛子,我以为是家乡老盐菜或臭豆腐|乳之类的土特产。开启封盖,一股老盐菜味儿冲鼻而来……在我的家乡,很作兴老盐菜的。名为老盐菜,其实是用最不好吃的芥菜制做的。每年冬播时节,芥菜籽大致与大白菜籽一同播种,然后栽苗,一棵一棵的栽,只要滴一二回水,很容易成活。经一冬一春,芥菜长得又肥又壮,叶子像芭蕉又长又阔,叶面顺着叶梗与纹理伸展,一层一层的像莲花瓣儿捧着菜心。来年农历三月收获,正是青黄不接,穷苦人家以菜代饭,可以顶上些日子;稍微好一点人家,合米做成菜饭,入口软软的,有股清香,初次尝到会觉得比光吃米饭还有滋味,比菜当饭更不知好到哪里去,小时候我就很喜欢吃,要是看到邻居家做菜饭我还会嚷嚷的催促母亲做给我吃。三年困难时期,定量少,吃不饱,我就常常想要是能吃上一顿菜饭那该多有味。再就是合米粉做菜粑,几乎家家都做,是个习俗,农历三月三吃菜粑,吃起来又香又甜;即便未到三月三也做菜粑,叫吃稀物,就像逢端阳收完麦子做发粑(馒头),立秋时节收新谷蒸米糕一样,当作一种时薪。一般来说,芥菜主要吃菜心,削去青皮,剥掉丝丝白筋,就叫菜肉,无非是烧、炒、烩,即便花样翻新,也不过吃一时的新鲜。芥菜叶微苦,平时农家多是切碎混合米糠等饲料煮熟喂猪,很少单独炒菜吃,做成老盐菜是其他诸种蔬菜所不具的特质。夏种忙过了,就是芥菜全部收割的时候,量大,邻近的妇女们互相帮忙,拣个好天气,一家一家的收。菜心分给各家一些,余下的放在家里慢慢吃,或提到集市上换几个钱。叶子挑到河里洗净,挂在竹杆上绳子上或菜园子的篱笆上晒,像晒菸叶一样,日晒夜露,二、三天就蔫了,切碎,撒到竹篾晒垫上晒,不湿不干的程度,合盐一块儿搓搓,揉揉,同乡下人手工制作茶叶工艺差不多,很是要些精细加工的功夫。我小时候常见到,妇女们双膝跪在晒垫上搓呀揉哇,有老有少,老的不过40多岁,小的十来岁小姑娘,多数是中青年妇女,个个手不停的忙碌着;小的学老的,老的指点小的,有问有答,有说有笑,不知天南地北的侃,制作工艺也就这样在无形中代代相传。搓揉到捏紧成团抖动便散的程度,再晒,待晒到捏在指间不硬不软,放在嘴里嚼嚼恰能嚼碎,便装进预先洗净凉干的菜坛子里,加盖,用层层布密封起来,也有的怕密封不严实,在布上面涂抹一层黄泥浆。过一暑,园子里的瓜菜差不多都榭了,人们才想到要吃,开坛,清香纯正而浓郁芬芳,直教人不由得抓一撮尝尝。
大约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