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青云路-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庄上调一些自己人来补缺。”她恨恨地道:“那十八个人,死了也不肯安生!幸好他们都不是我们这边的,家眷也没几个知道内情,否则我还要费心思去灭口!”



关蕴菁又泼她冷水了:“这十八房家人倒也罢了,如今您无法理事,这王府中馈又落到卢氏手上,她会任由您安插的人待在原位?即便是从庄上调了人来,她不肯收容也是无用。若叫她重新掌握大权,您这三年的布置又要白费了!”



齐王妃冷笑:“她还想重夺大权?做梦!且让她得意两日,等她‘病倒’了……”她给了关蕴菁一个意味深长的眼色,“我会让你出面主持中馈,到时候,你给我使劲儿折腾卢氏,绝不能让她喘过气来,最好把她和她生的几个兔崽子都折腾没了,那才干净!”



关蕴菁愣了愣:“您要弄死她?那卢太嫔那边,您要放弃了么?”



“当然不会!”齐王妃露出一个狞笑,“总是哄得卢氏在卢太嫔面前进言,实在太费事了,还要提防卢氏生疑,倒不如由卢氏举荐一个人给卢太嫔,赢得卢太嫔信任,到时候卢氏是死是活,又有什么要紧呢?!”



关蕴菁想了想,与她对视着会心一笑。



她们此时还不知道,与关蕴菁名节有关的各种传闻,正在京城各个角落里发酵,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她们更不知道,经过口耳相传,传闻已经衍生出无数个版本,再夸大了百十倍。关蕴菁被看成是同时与多名男子保持密切关系的荡妇**,上至王府世子,下至犯夫走卒,皆可为夫,高门大族的女眷都十分不耻于提起她的名字,尽管私下又很有兴趣想知道她的秘闻。至于那所谓清江王占了她便宜的说法,早已是一场笑话。无论是宗室皇亲,还是朝廷百官,无人认为清江王有必要纳这样的女子为妾,若是清江王真的纳了,只怕还要被言官参奏呢。



这一切自然又是太后的手笔,不过她在青云面前倒是十分义正辞严的:“传闻就是这样,我们传了话出去,别人听了,心里会怎么想,又会如何告诉人,哪里是我们能约束得住的?横竖那关氏女也不是什么好人,名声坏了又有什么要紧?咱们只要看戏就好。”



青云哪里会在乎关蕴菁的名声?再说,她本身也参与了计划,自然不会在意,她现在更关心的是太后挑出来的清江王妃候选人名单。



那四位姑娘都是京中二、三品官员的嫡出千金,但父亲都不是位高权重的实权官员,倒也避开了某些嫌疑。姜大太太已经分别见过了四位姑娘,据说都是相貌端正秀丽、举止庄重大方的娴雅闺秀,也都学习过琴棋书画,虽然水平有高有低,但跟清江王是不愁没有共同语言了。



姜大太太对此颇为志得意满:“若是太后再给臣妇一些时间,臣妇必能将她们的品行为人也打听清楚。”



太后笑道:“那当然最好,一切就拜托嫂嫂了。等明年元宵的时候,二十七个月的孝已满了,宫里要办个花灯会,正好请几家官眷来陪着说话,哀家也可以顺道见一见这些姑娘们。”



青云抿嘴笑着插了一句:“还可以安排让大皇兄偷偷看一眼,若是喜欢哪个,就选哪个好了。”



太后笑嗔她一眼,姜大太太掩口道:“这也罢了,只是别让人知道,否则未能入选的姑娘家里一定会骂我的!”



姜大太太十分乖觉,这件事若是实现了,负责任的自然是太后与清江王,但她却主动揽在了身上。虽然大家明知道太后不可能真让自家嫂子背这个黑锅,也知道那三家人不可能真的因此骂太后,也还是为她的态度而感动。



姜大太太离开的时候,青云作为晚辈,主动提出送她。才出了殿门,姜大太太左右看看旁人都离得远,便小声道:“前儿平郡王府摆宴,我犯了头疼,没去成,只让你二表哥去了。我还特地嘱咐他,你是单身赴宴的,回家时只怕天都黑了,你一个女孩儿家,叫人如何放心得下?叫他送你一程。谁知等他出得门去,已经不见了你的踪影,他担心得不得了呢!”



第二十八章悬案



青云起初没有多想,没心没肺地笑道:“大舅母不必担心,我虽说是独自赴宴,其实身边还带着丫头婆子呢,护卫也有四个。再说,母后还派了菡萏随我去,生怕我会吃别人的亏,我还觉得她太夸张了呢。有这么多人在,别说是天黑后在内城坐马车回家,哪怕是走路都不怕了。我还不曾见过二表哥呢,哪里好意思劳烦他?”



姜大太太一听就知道青云没开窍,又不好把话说得太明白,心想还是找个机会让孩子们见了面再说,想来她儿子个个一表人才,只要二儿子费点心思,还怕吸引不了青云一个不曾见过大世面的女孩儿么?青云从小生在乡野,回京后又一直深居简出,能见过几个好男子?一定会被她的儿子迷住的!



这么想着,她又满面堆笑:“自家兄妹,说什么劳烦不劳烦的?你自小流落在外,这些表兄弟姐妹们都没机会见,从前老爷还误会了你的身份,如今想来,心里怪臊的,总想有机会定要弥补一番才好。我就劝老爷,都是自家人,说什么弥补?要是提了金银俗物,反而生份了,倒不如多关怀关怀外甥女,让孩子们也多亲近亲近,表一表长辈的真心实意,这才是他做舅舅的本份。他这才转过弯来,常嘱咐你兄弟姐妹们,只当是从小儿相熟的一般来往,不要生份了才好。你二表哥素来是个最疼姐姐妹妹们的,得了我的嘱咐,当是金科玉律一般呢!”



青云只觉得她这番话有些不伦不类的,猜想她本意是让自己与她的儿女们交好,便笑说:“我与婉君、柔君姐妹挺合得来的,常听她们说起家里的兄弟们,都是极和气好相处的人。我有时候也羡慕她们呢。兄弟姐妹多,一家人多热闹呀,我们家出了孝后,也要这样热闹一番才好。”



姜大太太忙道:“宫里规矩大,又有太后在,哪里有我们家里轻松?再说,皇上威严,只怕你们这些亲手足也不能放开了闹。若县主想要热闹,不如到我们家来。你大表哥要备考,若是明年会试不中。就要在京里待到开恩科,若是侥幸中了,想来也要备考庶吉士。争取入翰林的。我早就打算好了,要在京中待上一两年,等到年下,你七舅也要带着一家子上京述职了,到时候更热闹呢!你到我们家。都是自己人,也不必拘束,哪怕是想出去玩了,只叫你二表哥陪着就是。”



青云其实并不觉得自己出门还要表哥陪着,但心里感激她的好意,便笑眯眯地应下了。一路送她出了宫,回转慈宁宫的路上,忽然想明白了什么。不由有些哭笑不得。



姜大太太难道在向她推销自己的二儿子?只怕上回婉君也有这意思,也就只有柔君天真烂漫,只说自家三哥的好处……



慢着,难道说……柔君也在推销,只不过推销的是姜家老三吗?



青云简直无语了。虽然姜大太太的儿子是姜家长房子孙。但姜家长房与二房是一个祖父,算来姜家兄弟与她是四代以内的旁系血亲。这血缘不算太近,却也远不了,再说,她连人都没见过呢,她们也推销得太早了!



青云无语了一阵,也就把这件事抛开了,她没打算跟太后提,免得太后心血来潮,也觉得“亲上加亲”是个好主意,把她给许到姜家去了。



齐王府打杀仆役,已经受了罚,齐王——如今是齐郡王了,也没再冒头提追索逃奴的事,但也没有发话让官府不再索拿,因此京兆尹仍旧派出官差四处搜索那些逃走的仆役。因齐郡王原本提出的理由是那几名逃奴合伙偷走了齐王妃一款价值连城的首饰,京兆尹同时也在京中各大银楼当铺中严加调查,并向齐郡王府索要首饰图样,可惜齐郡王妃蒋氏推说忙于抄书,一直没给,只让他们尽快拿人,似乎人比首饰更重要。



官差们自然想拿人,但如今没有人的下落,只能拿首饰做线索。他们向郡王府侍女询问首饰的外型,却迟迟没人能给出一个描述来,好不容易有个齐郡王妃养在身边的关姑娘出面,简单说了一下首饰的模样,可齐郡王妃的侍女那边好不容易开口了,说出的首饰外形却又与关姑娘所说的有些对不上。



京兆尹深觉不对头,怀疑王府失窃是假,哪里有这么重要的首饰,接连杖杀十八人也要找回来?除非是朝廷赐予的亲王冠服或是王妃凤冠!若真是如此,那齐郡王夫妻就得负上疏失之罪了。他去问齐郡王,得到的自然是否认,又听说内务府已收回了齐郡王夫妇的亲王冠服,并没有遗漏,那到底是什么首饰呢?齐郡王夫妻到现在还不肯说实话,若不是这首饰的来历有问题,就是首饰失窃不过是借口,王府要的是那几个逃走的仆役,多半是他们发现了王府的某些机密。



京兆尹是个谨小慎微的人,深觉这件事不是自己该追究下去的,就立刻上报了朝廷。几位被先帝任命为顾命大臣的老臣,听说消息后都严肃起来了。



当今皇帝登基时,虽是正统皇储,却年纪尚小,只在先帝的指导与朝臣辅助下,代理了大半年的朝政,疏失是没有的,但也说不上十分稳当,为了以防万一,先帝临终前指定了四名顾命大臣,都是在朝中德高望重又十分可信之人,而且没有一人的家族势力可以到达权倾朝野的地步,彼此又可相互制衡。这几年里,朝廷政事基本是由这四名顾命大臣处置的,但处置完后,却需要呈递给皇帝过目,并详细为皇帝进行解说,若是皇帝有不同意见,他们就要重新议定。这么一来,顾命大臣的权力始终受到限制,而皇帝也经过多年历练,越发成熟,用不了多久就能完全亲政了。



这四位顾命大臣都曾经历过淮王、湘王的叛乱风波,也曾处理过楚王疑似叛乱的事件,一听说齐王府出了诡异的事件。马上就生出了防范之心,一面赶去向皇帝禀报,一面勒令刑部会同大理寺,连上五城兵马司,务必要尽快搜出那几名失踪的逃奴,找到人后,不能送去齐王府,先押送大理寺审问。



朝廷的人马一旦认真起来,效率还是很给力的,不到一天时间。除去那名内侍外的其他三名逃奴就都被找回来了,齐齐押往大理寺,等候审问。谁知出人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这三名逃奴原是分别羁押在三个监房内的,又与其他犯人不在一处,还有专人把守,只一个晚上,居然三人齐齐死在监房内。死因各有不同。



一个是自己拿裤腰带上吊的,而狱卒竟未发觉;一个似乎是忽发急病,狱卒刚请了大夫来把脉,他就死了;剩下那一个,本来无事,听说同伴都死了。就害怕得浑身发抖,等狱卒们处理完另外两人的事,回头来看他时。他居然不见了!全大理寺的官差都被惊动了,连夜搜索,最后在一个外墙角落下发现他摔死的尸体,看现场的痕迹,多半是他欲爬墙逃走。却半道上体力不支,摔了下来。摔破了脑袋。



大理寺颜面尽失,大理寺卿白着脸在上朝时向皇帝请罪,顾命大臣们纷纷指责他御下不力,甚至怀疑他手下人可疑,与某些外人勾结起来,将那三人灭了口。虽然他们没有明说是谁,但齐郡王无疑是头号嫌疑犯。齐郡王当场痛哭流啼,直说自己冤枉,又说自己甚至连那几个逃奴长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