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当代-2005年第2期-第2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从不关注他人感受的人,等等。而且,我们之间的关系对你似乎也是一种耻辱。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个关系中到底谁受伤害最大呢?”
  夏露笛在这些倒打一耙的话后面写了一个大大的“啊”字,后面连着三个惊叹号。她没有回复这封信和一周后歌德的另一封信。他们之间由1800只青鸟铺设的姐弟鹊桥,至此寸寸断裂。
  夏露笛没料到,就是这短暂的赌气,让她永远失去了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情人。她赢得了这场意气之争,却就此输掉了歌德。
  歌德6月1日写这封信时,他早已不仅从肉体上,而且从思想上离开了夏露笛。因为,这时,他此生惟一的儿子,已经在另一个女性腹中成人。

  歌德一生情如花海,相映成趣的是,他一生却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儿子的母亲,跟身为宫廷命妇的夏露笛势如黑白:她是个出身贫寒底层的灰姑娘,名叫伍碧丝(Christiane Vulpius)。
  歌德去意大利之前,伍碧丝出身破落贵族的父亲就是歌德手下管修路的小吏。歌德回来时,他正好失业潦倒成酒鬼。1788年7月12日,深受朋友和夏露笛冷落的歌德独自漫步于易牡(Ilm)河边公园。就在这个水波荡漾、满目青翠的公园里,棕色鬈发、芳华23的伍碧丝身披灿烂的阳光走进歌德的生命。
  歌德说过,相对夏露笛的雍容华贵,水晶般透明的伍碧丝是“大自然的尤物”。
  这个未经雕琢、浑然天成的姑娘是魏玛一家花场的打工妹。她专程来找歌德,原本希望求求枢密顾问给她无业的兄弟找份工作。然而,她这一天得到了可能是整个十八世纪德国最有意义的职位:
  她成为歌德身边的女人。
  这世上,只有一个女人有权利自称歌德的妻子。她就是伍碧丝。

  因为缺乏确切的证据,歌德的研究者们为他们究竟是哪一天真正成为爱人而争执不休。所谓“泥古”,说的就是这些人。只有“泥古”,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歌德和伍碧丝都把7月12日看成他们爱情的启航。这难道不是最确切的证据?
  歌德此后很快把伍碧丝、她姑妈和一个妹妹迎进家门,让伍碧丝掌管自己的家务。
  魏玛这个弹丸小城,城东的人长吁短唱,城西的人便能听个满耳。所以,歌德与伍碧丝的事情,几乎是当天晚上就传遍了全城。
  其实,魏玛像德国当年所有的迷你公侯国一样,是个对偷情十分宽容的城市。奥古斯特大公自己就与无数的女人有无数的瓜葛,内中一人是演员卡罗琳·雅格曼,她曾这样描写伍碧丝:“我童年时她是我家邻居。她十分漂亮,友善而勤劳,有一张容光焕发的苹果脸,一双黑亮的眼睛,红樱桃一样的嘴唇微微撅着,显示她爱笑。她的牙齿雪白,额头和脖颈披满深棕鬈发。”
  魏玛上流社会对于歌德偷情伍碧丝,是当作花边新闻而乐观其成的。作家嘛,岂能无情人乎?
  问题是他们并非偷情。当歌德把这个父亲死于酗酒的打工妹请进家门之后,社会舆论顿时覆手为雨。大家发现,原来歌德与伍碧丝并非偷情!那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原有的普遍的微笑和宽容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此,歌德在与伍碧丝长达28年的共同生活中,找到了写作之外的一大业余娱乐:捍卫伍碧丝。

  从认识歌德开始,伍碧丝的生命就是一部反抗傲慢与偏见的活历史。终其一生,她始终无法得到魏玛上流社会的彻底承认。他们并不反对伍碧丝住在歌德床上,也不反对她为歌德洗衣做饭端洗脚水。他们就是反对她“歌德夫人”这个头衔。
  还记得夏绿蒂丈夫卡育可对歌德的评价吗:“他是那样尽一切可能不受偏见的束缚,他按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去做,从不考虑别人是否满意,是否合乎时宜,是否为礼仪森严的社会所容许。他憎恨一切强制。”十八年之后的1790年,歌德向我们证明他还和当年一样年轻:他把自己的长诗《植物变形记》题献给伍碧丝。公国宰相献诗给一个并非他太太的打工妹,比82岁的杨振宁娶了28岁的研究生翁帆还要惊世骇俗十倍,可以想见当时魏玛上流社会那沸腾的胃酸和撒落一地的白眼球,连奥古斯特大公据说都抱怨“伍碧丝搞烂了一切”,并指责她让歌德远离了上流社会。
  歌德根本不在乎,因为他比整个魏玛上流社会加起来还要有名。你什么时候见过龙王在乎王八的非议?
  但是,作为女人,伍碧丝当然在乎。
  只有一个家庭向伍碧丝开启了大门。她就是宫廷女枢密顾问约翰娜·叔本华(Johanna Schopenhauer)。她说过的一句话反复被歌德研究者引用:“我想,既然歌德把自己的名字都给了她,我们还是可以请她喝杯茶的。”她说这个话时,歌德与伍碧丝正式结婚刚一天。而这个约翰娜的儿子,就是后来德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阿图·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出于歌德的坚持,就连歌德的前任爱人、高傲的夏露笛也不得不试着接纳伍碧丝:“当然,跟她交往并不让我愉快,不过既然他这么爱这个小东西,我也不能扫他的兴。”但是,她第一次出现在伍碧丝家的茶会上,却要等到二十年之后的1808年12月20日。
  歌德对伍碧丝的爱,像他所有的爱情一样,专横兼霸道。1792年9月他在一封信中命令说:“别忘了爱我!有时候我会莫名嫉妒并想像:也许另一个男人更招你喜欢。因为,我觉得有很多男人长得比我好,并更易相处。这些男人你连看都不许看!你必须认为我是最帅的男人,因为我发狂地爱着你,并且,除了你之外,没什么人会让我动心。”
  歌德酷爱旅行,不仅去邻近的耶拿,而且去威尼斯、法国、瑞士或者波希米亚的各个温泉,有时一年有七个月不在家。伍碧丝必须独自持家,用并非很充足的钱维持家庭的运转。她把操持家务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而当时歌德还没有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所以伍碧丝这么做并非出于功利。她只是觉得这样可以让歌德高兴,因为歌德希望自己在浪迹天涯的时候在魏玛有艘不沉的航空母舰。1793年6月,她在给歌德的一封信中说:“爱我并想念我,我每时每刻除了想你就是琢磨怎样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让你高兴,因为你让我如此幸福。”
  伍碧丝为什么能如此征服歌德的心?不外乎四招儿:第一倾听,第二宽容,第三尊敬,第四佳肴。
  夏露笛之所以最后失去了歌德,直接的原因就是她在歌德自意大利回来时拒绝倾听。

  倾听是伍碧丝的制胜绝技,相当于柔道中的“一本”。在易牡公园,她就是凭着这朴实无华的一招打倒了居高临下的歌德。其实那时她未必就懂得歌德的语言,然而她知道,倾听是理解的第一步。而且是绝不会错的一步。从此,她成为永远站在歌德一边的忠实听众,成为歌德绝对隐私的终点站和保管箱。
  伍碧丝的宽容,体现在歌德与她成婚前后那无穷无尽的绯闻上。
  比如说裴笛纳(Bettina von Arnim)。还记得那个让歌德忘了绿蒂,后来却嫁了大她十五岁的银行家,并由此催生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罗蜜莲吗?裴笛纳就是她的女儿!裴笛纳的弟弟布仑塔诺(Clemens Brentano)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诗人,并与裴笛纳的丈夫亚宁(Achimo von Arnim)合编了德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童话集《儿童的奇异号角》。
  歌德未能彻底征服罗蜜莲,却彻底征服了她的女儿裴笛纳。裴笛纳在少女时代就遍读歌德的作品,并成为歌德的狂热崇拜者。她从1806年开始根据妈妈的陈述每天撰写有关歌德生平的日记,并想法拜了歌德母亲为干妈。这裴笛纳是个名人瘾君子,她跟德国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有交往,如雅可布、洪堡兄弟、格林兄弟等等。
  升任歌德的干妹妹后,裴笛纳开始不断地给歌德寄礼物,同时实施情书饱和轰炸。1807年4月,她第一次到魏玛登门拜访歌德。
  22岁的美女粉丝(fans),试看天下谁能敌?
  反正歌德未能敌。58岁的歌德几乎当天就成了裴笛纳的粉丝。
  这时距离伍碧丝正式成为歌德夫人还不到半年。
  可伍碧丝却发自真心地欢迎这个可以歌德带来欢愉的小姑娘,充分宽容她在人前人后乱抢自己的风头,任由她在自己的家里进进出出,在歌德的身边磨磨蹭蹭,从不形于颜色。
  就在裴笛纳喧宾夺主,一手遮天,就在魏玛全城都认为她即将取伍碧丝而代之的时候,1811年,裴笛纳在一次欣赏画作时与伍碧丝发生激烈争吵,被歌德恭请离开魏玛。
  歌德当然喜欢裴笛纳的青春,但他更清楚,谁是他一生的港湾。
  裴笛纳不仅是个美女,而且是个杀手,冰雪聪明的杀手。她在歌德去世之前26年就知道歌德定会成为德国历史上的神,所以,她从开头就把自己定位为地球上能与神通讯息的那个少女。歌德去世后三年,她即出版了著名的《歌德与一个少女的通信》,并凭此书走进德国文学史。那个关于歌德和贝多芬散步遇见公爵,前者脱帽后者不屑的著名故事,就是出于她手,并在中国广泛流传至今。不过,今天的科学研究证明,裴笛纳不仅根据她的需要任意篡改了歌德给她的信件,而且,这个著名的故事,居然是她杜撰的。
  此是后话。

  实际上,伍碧丝远比裴笛纳崇拜歌德。她是如此地为他是自己的丈夫而骄傲。与魏玛上流社会的下流揣测相反,她从未想过靠歌德牟利,她既不像夏露笛那样需要歌德来改变人生,又不像裴笛纳那样立意做永远借光于太阳的星星,甚至不像何可芙那样追求名人加分效应。她就是安安静静地呆在歌德身边,分担他的忧愁,分享他的快乐,给他自己的所有,并认定这就是自己的人生。在她与歌德同居的前十八年,她连个“太太”都不是,却自始至终举案齐眉。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爱情。
  我们俗人天天说的那个“爱情”,都是要求回报的,而且往往是很大的回报,至少需要“你的眼里只有我”。
  伍碧丝不要求任何回报。
  她不仅不要求“你的眼”,而且她连“我”都不要。
  这种东西如果不是爱情,那是什么?

  伍碧丝与歌德相处的另一诀窍是尊敬。
  与歌德结合28年,伍碧丝完全是典型的夫唱妇随,简直契合旧中国的“三纲五常”。她的思想可以总结为:我的世界就是丈夫和儿子,只要他们好,我的人生就圆满了。这种思想不消说是可悲的,可令人困惑的是,伍碧丝正是凭这种可悲的思想达致了圆满的人生。女权主义者对她铁定要口诛笔伐、灭此朝食。女权主义肯定对。可放眼看去,绝大多数女权主义者的家庭生活与伍碧丝的幸福圆满之相形见绌,却令作为后人的我们如坠雾中,大惑不解。
  灰姑娘嫁给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这种故事只存在于童话中。尘世上嫁给王子的,下场多半凄惨,要举例子,前有杨贵妃后有戴安娜。
  可灰姑娘伍碧丝,却实实在在与德国文学最杰出的王子歌德过了一辈子。她的诀窍何在?
  诀窍就在于她对歌德的真诚和尊敬。
  德国历史上最灰的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