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黄巾张狂-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万大军列好阵型,就需要一个极长的时间。

说起来,广宗黄巾军号称是四十万,实则真实人数只有十五万。而真实的十五万人的大军中,其实与汉军号称十二万,实则四万人一样,也含了不少水分在其中。

十五万的数字,只是一个总的人口数目。在广宗黄巾军大军中,有不少老弱妇孺充斥其间。

这些老弱妇孺,都是黄巾军战士的家属。当然,这些被算进十五万人当中的黄巾军家属,大多是广宗本地信徒的家属。那些来自冀州其余地区的黄巾军战士,家属都被安置在较为安全的后方。

真正算起来,数字高达十五万人的黄巾军大军中,经过简单的战斗操练,可以上阵厮杀的丁壮,大约是十万出头。

在十万丁壮之中,当然也是有着精锐和普通部队的差异。广宗黄巾军最为精锐的部队共有三支,第一支精锐部队,是由张梁亲自统帅的“甲士营”;第二支精锐,是由张角义子张燕所率领的“飞骑营”;第三支精锐,则是由张宝直辖的“九地营”。

“甲士营”,顾名思义,由身强力壮的披甲勇士组成。这只部队,人数大约是四千,人人装备齐全,比起汉军郡国兵也毫不逊色。就连汉军最重要的利器——强弩,都装备了足足有上千具。其中的成员,多是乡间的悍勇轻侠,或者太平道的虔信骨干人员。在战斗力上,张梁自信,当能胜过同等规模的冀州本地郡国兵一筹。

“飞骑营”,自然是一只轻装骑兵部队。与兖州、徐州这些内地的州郡不同,冀州紧挨着的并州和幽州,都是边境州郡。由于离胡人的牧场不远,得到战马的难度并不大。所以,张燕手下的骑兵数量,高达三千之多。就算比起汉军的骑兵数目,也不遑多让。

至于“九地营”,严格说起来,其实并不是一只适合上阵正面战斗的部队。“九地营”的营头中,包括了三百甲士,四百轻骑兵,八十剑客轻侠,还有一百余的五行士。

《孙子·军形第四》有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九地营的命名,便是出自这一句兵法。

这些看起来杂七杂八的人员,主要的任务并非与敌人正面交战,而是袭扰破坏、暗杀绑架、敌后侦察、窃取情报、心战宣传、要员警卫等等。如果用后世的名词来形容,“九地营”的编制,倒像是谍报人员、侦查部队与特种部队的综合体。

若是将十五万黄巾军比喻为一个人的话,那么“甲士营”是手臂,“飞骑营”是双脚,而“九地营”便是人的耳目。以这八千出头的精兵为根本,作为破敌主力,再搭配上其他的黄巾军作为炮灰,便是冀州黄巾军使用的基本战法。

至于其余的黄巾军,在编组上就显得相当的杂乱。一般来说,以五百到一千人,为一个营头,由一个小帅带领。小帅之上,设有“太平使者”,协调十到二十个左右的小帅作战。而“太平使者”之上,便是“人公将军”张梁。

十五万大军,不可能会在战场上全部出动。一来,老弱拉上战场,那就是个负担,而不会有多少战斗能力。二来,战场的大小,也很难一次性容纳那么多的人。冀州一带虽然都是平原,想要找到能将十万部队充分展开的一块开阔地形,也会有些麻烦。

所以,在张梁的计划中,他只准备出动七万精锐大军,分成三路,从中间和两翼战场一齐发动,以便利用本方的优势兵力,包围敌军,对其展开三面夹击。

这三路大军,左右两路各派出一万五千人,从两翼拉开战线,以分薄汉军的兵力。至于中路军,则由包含了“甲士营”和“飞骑营”在内的四万精兵组成,从正面硬撼汉军。

表面上看起来,黄巾军将七万大军分成三路,似乎违反了兵力集中原则。其实,这也是张梁手中兵力太多,而精锐又太少,难以充分展开的原因。

ps:历史上,张燕并非黄巾军中的一员,而是在黄巾军覆灭之后,兴起的另一支“黑山军”的首领。“黑山军”可以算作是黄巾军的一个分支,在历史上也颇有些名声。不过,本文中,有关黑山军的事情,将另行安排,识者勿喷。

第24节黄巾密密铺【下】

人数一多了,战场就要扩大。两军对垒,并不是双方将兵力都密集的拥挤城一团,然后一声令下,大家提着刀开片就是。如此打法,不是交战,而是流氓斗殴。

正规的军事战阵,需要相当开阔的战场。一般来说,在战阵中,各方都是以数百人为一个基本的军事编制,来完成具体的作战任务。一军主将则是通过旗号、鼓点和金铎之类的通讯方式,对每一个基本军事编制进行有效的指挥。

一个四、五百人的基本军事单位,在汉军中是一“部”或一“屯”,在黄巾军中则是一个“小帅”。为了让士卒的兵器能够充分施展开来,而不会误伤己方人员,一个基本军事单位内部的士卒,相互间需要间隔一步以上的空隙。就算只是排列成基本的十人纵深方阵,大约便需要五十步左右,也就是七、八十米。

而在两个基本军事单位之间,若无特别的安排,必须要相互间隔十步以上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为了便于己方士卒的前后调动,也是为了避免某一个基本军事单位在溃败以后,影响到其他基本军事单位的稳定。

要是像混混殴斗那样,所有人都一拥而上,只要某个局部发生溃退,必然就会波及到全军。这一点,在缺少有效组织的流民大队当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那些在作战时喜欢聚成一团的乌合之众,是汉军最喜欢的一类敌人。只要给这些人一阵凶狠的杀伤,哪怕是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的流民们,也是必败无疑的。实际作战中,常常有数目不过几百人的汉军,敢于向着几千上万的流民穷追猛打的情形。

黄巾军一开始初起的时候,吃过不少这样的亏。比如“张狂”的“肉身”,在他现在的“意识”还没有穿越之前,所参与的那一仗,就是如此失败的。

那一战里,被太平道发动的多达五、六千的壮丁,缺少组织的胡乱聚成一团。结果,如此接战的黄巾军们,被不过千人的汉军郡国兵动用弓弩一阵猛射,一下子死伤了百多人,便开始了全面的溃退。

最后,这次极为不体面的“战斗”,让“张狂”的头脑受伤,得以使来自后世的“文科生”魂穿成功。

所以,两个基本军事单位之间,需要留出足够的间隔,以避免相互间的干扰。而且,如果前方的军阵人员损失过大,难以支持下去,还可以通过这些预留的军阵通道,从第一线阵地撤出。同时军中的主将再派出后方的预备队,对空缺的位置进行填补,以维持军阵的完整。

为此,在一个大型军阵中,必然要留上几条宽度达到四、五十步的大道,以方便战场上的军事调度。

以上介绍的都是步兵。如果列阵的是骑兵,那就要将每个士卒的前后左右间隔,乘以一个二。一支千人骑兵在阵列中所要占据的空间,通常都不下于一支四千人步卒。

如此来计算,一般万人级别的战斗,已经需要不下三里宽的战场,才能摆得下。而在张梁计划中的这场大战,敌我双方加起来,足足有十万人以上。如果没有十里地的宽度,黄巾军一方根本就施展不开。

但是,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古代,战线只要被拉长到了五里以上,军中主将发出的命令,就不能顺利的传达。哪怕有着金鼓、旗号的指挥,主帅对万人以上大部队的指挥,也只能依靠部将的临场发挥了。

对于这一点,各位看官只要试一下,能不能用肉眼观察到两、三里以外的一面彩旗,就能够理解。至于鼓号、金铎的声音,传递到几里地以外,如果没有静下心来听,只怕也是听不到的。在那种情形下,战斗的胜负,只怕要交给老天爷来决定了。

因此,黄巾军的人数哪怕再多上一倍,面对总数不过两万的敌人,能够接触上战斗的,只怕也不过数千而已。其他的人,不等到前方部队死光或者溃败,哪怕再着急,想要战斗的心情再高涨,也是没用的。

参加这种十万人规模大战的士卒,有不少人,整整一天都在后方悠闲的等待着,连敌人的面都没有见到,就要收兵回营了。如果战况激烈,一天之内就分出了胜负,那么,就会有不少战士,同样是连敌人的面都没有见到,就身不由己的胜利或者失败了。

换句话说,古代战争中,打酱油的后排,永远比拼命厮杀的前锋人数要多得多。

所以,张梁派出去的那两路偏师,其实只是一道保险。真正的胜负,还要看中军本部的战斗情形。如果黄巾军胜利了,两路绕远路的偏师多半就要无功而返。但是若中军战败,在这两路偏师的压迫威胁下,汉军的追击,就不能有效展开。这也是偏师被派出去的主要目的

而且相对于黄巾军一方兵力充裕到无法有效的指挥,汉军从数量上就显得单薄了一些。若是两路偏师能够让董卓分出一部分兵力进行阻截,就能够使中路的黄巾军主力,所受到的压力减小一些。

——这就够了。

张梁虽然在统军能力上,比不过“波才帅”,却也相差不大。经过了数月的锻炼,张梁指挥起数万大军来,已经是像模像样了。他知道自己指挥数量的极限,并不敢在如此重要的大战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如今已经是秋季,天气明显凉爽了不少,即使在太阳升起来以后,照射在衣甲上的热量,也只是帮助驱赶掉早晨的凉意。如果时间倒退到两个月以前的炎夏,在炽热的太阳炙烤下,别说是披甲,就算只穿着单衣,也是足以让人中暑的。

所以,卢植在几个月以来,一直与黄巾军只是对峙,没有大规模交战,其实是有天候的原因的。只是天时的威力比不上天使【天子使者】,卢植的下狱,也算是不冤的。

两支敌对的大军,就在煦暖的朝阳照耀下,开始了己方的布阵。

所谓阵法,是交战双方,为了充分的发挥军队的战斗力,所作出的一种战场兵力布置。无论那些不明所以的文人们,给阵法取上什么样的玄妙名字,其本质,还是一种利于己方发挥士卒战斗力,而让敌方的战斗力,尽可能被限制的组织方式。

两军交战,若一方列好了阵型,而另一方却没能成功布阵,或者阵型被强行破坏,那战斗的胜负,基本上就可以预料了。

“千人破”一级的强者,为什么在军中能够拥有极高的声威?

便是因为他们具备强行突破敌人军阵的可怕武力,足以决定一场势均力敌的千人规模战斗的胜负了。相较之下,“百人斩”的实力就只能影响百人规模的战斗胜负,不具备太大的战场威慑力。

所以,当董卓看到黄巾军开始布阵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派出了手上的一支强力骑兵,前去干扰敌人。

一队人数约两、三百人的骑兵,在董卓的命令下,不紧不慢的向黄巾军阵营逼近过去。

这支骑兵一露面,立刻引起了黄巾军战士的骚动。没办法,这些骑兵的标志太醒目了。只要对汉军的组成,稍微有所了解的人,一眼就可以认出他们。

因为,这些骑兵,清一色的都骑着白马。

——白马义从!

——由“白马长史”公孙瓒率领的,名声还在“江东猛虎”孙坚麾下的“猛虎义从”之上的“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无愧于他们的赫赫声威,一出场,就给正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