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宋私生子-第5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厂区里的工坊也很多,全部是青砖大瓦房,每栋厂房之间都留有三四十米宽的空地,万一发生火灾时,这些空地可作的隔离带,空地中间都砌有宽大的水池,池中蓄满了水;

甚至还有一些比房子还高的水塔,一但发生火灾,即可接管喷淋,可见在防火一项是,建厂时真是下足了心思。

张界河不停地给杨逸介绍道:“目前咱们雍丘厂区计有劳工四千四百多人,来自南洋、大理、rì本、高丽等地的劳力占大多数,来自雍丘县城以及附近村寨的只有一千四百人,这些本地用工大多数不住在厂区里,而是辰时来,寅时回。”

杨逸点点头问道:“目前雍丘厂区一天能产多少布?”

“回杨太傅,目前每天产棉布大概在一万匹左右。”

杨逸细细算了算,对工厂的生产能力勉强算是满意了,原来普通农户,就算是最巧的妇人,一天最多也只能织一匹布,而且光是织而已,若是连轧棉、搓条、纺纱等工序一起算在内的话,一个人要六、七天才能织成了匹布。

现在雍丘厂区有四千多人,一天产布万匹,迅速上相当于是普通农户的十多倍了。不过这个速度杨逸还是不满意,看来在生产工艺上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多啊。

张界河首先带杨逸进的是织布车间,巨大的厂房里,尽是噼噼啪啪的织布机响成一片,一个个妇女坐在织机前,脚踩踏板,手丢飞梭,一派繁忙的景象

PS:感谢花家糖少、鱼龙鑫鑫、九月的一体、猿溜冰、gdszyylxq、蓝龙军团等朋友投出宝贵的月票!谢谢各位的支持。



第752章为君立传

听着厂房内汇成一片的织机声,杨逸心情突然变得很好,就仿佛听到了资本主义的车轮在滚滚向前开进。

在明朝时期,因为黄道婆改进了绵纺技术,松江府年产棉布不到两千万匹,便有“衣被天下”的美喻了;

现在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斥资一千多万贯,相当于后世五六十亿人民币,用于扶植棉花产业;

光是雍丘一地,年产棉布就不下于三百万匹,而比雍丘这里还大些的棉纺厂西太平洋贸易商社还有十个,总计年产棉布数量应该不会低于两千万匹。

而这只是个开始,棉花种植量会逐年增加,纺织技术会在不断改进中,数年之后,谁能料定大宋的棉布产量有多少呢?

杨逸随着张界河在各个厂房里走走看看,来到纺纱厂房时,这里却是另外的景象,这里的纺纱机全是用水力或畜力驱动;。。

本来纺纱比织布还耗人工,但经十三娘改进后,纺纱机的效率比原来提高了几十倍,近百台大型水力纺纱机,每天纺纱上万斤,所需人手不过三四百人;

在这里,杨逸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景象,清娘和阿黛拉是最先见识水力纺车的人,但在杨家测试时只有一台,和这里上百台一字排开的浩大场面根本没法比,所产生的感受也完全不同。

清娘忍不住感叹道:“杨大哥,若非亲眼看到,真不敢想象这样的情景。这下好了,天下百姓可不愁没有衣穿了。”

杨逸淡淡一笑道:“话是不错。不过清娘你想得太简单了,布匹生产从一家一户的家庭纺织转化成大型工厂。这其实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不用多说,这不利的一面清娘你可能想得出来。”

清娘想了想,终究是摇头表示不知。

杨逸说道:“自古以来,天下百姓都是男耕女织,女人在家织布,若是原料足够,勤劳而灵巧的女子一年能织三四十匹布,光是手工钱。就能赚到一笔足以维护三口之家rì常生活所需的收入;

而现在随着大型纺织厂的出现,这里所产的棉布成本低得多,而且数量庞大,铺天盖地的推向市场,各种布匹的价格必定会有所下降;

农妇织布的收入被压缩将不可避免,而许多女子现在除了在家织布,别的又不会做,也就是说,大型棉纺厂的出现。会给许多家庭造成不小的冲击。”

“那怎么办?那么多百姓少了一项收入,可如何是好?杨大哥你一定有办法解决的是吗?”清娘有些急了,满是期盼地看着他。

杨逸苦笑道:“清娘,传统的家庭纺织受到冲击这是避免不了的。就象一个亲生命哇哇落地,母亲总要承受一些阵痛。”

“可是”

“清娘也别太着急,好在现在大宋失地的百姓多被迁徙了。我大宋目前劳力严重缺乏,即便织布赚的钱少了。百姓也很容易找到别的营生糊口。”

“可是杨大哥,妇人不便抛头露面。她们能找到什么营生?”

“这便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了,为了生存必须改变原来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习惯,象东京城里,许多坊间妇人到酒楼茶肆去端茶倒水,不一样见怪不怪了吗?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打破原来男耕女织的传统,对百姓而言,未必就是好事,女人可不光只会能织布,清娘看看你碧儿姐姐,若在别家,她做什么?到了咱们家,只要放手让她去做,许多事她做得比男人还好。”

“啊”清娘有些惊诧地问道:“杨大哥,你难道是想让天下的女子都学碧儿姐姐吗?”

“若能学,到也未尝不可,呵呵”

杨逸一行人边走边聊,整个厂区走下来,花去了近一个时辰。

张界河最后叹道:“杨太傅,目前最占人工的还是织布这个工序,耗去了近七chéngrén力,若是织机也能改进一下就好了,若能象纺纱机那样将效率提高几十倍,整个厂区就能减少一半用工呢。”

“织布机肯定是要改进的,现在已经有些眉目了,不出明年我想水力织布机就能研制出来。”杨逸说到这里,放低音量问道:“对了,咱们这儿目前织出一匹布的成本有多高?”

“回杨太傅,目前连原料加人工,一匹棉布成本大概要三千八百文,其中原料成本占六成多一点,人工成本三成左右。”

杨逸算了算,现在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有意控制棉布投放市场的数量,大多数棉花反而是用来加工棉被了,这使得棉布的价格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目前一匹棉布批发价还在五贯钱左右。

若是算上后续销售环节的成本以及商业税,那么一匹棉布还能赚到八百文左右的纯利。

这已经很不错了,以年产两千万匹计,商社一年就有一千六百万贯左右的盈利,等于是一年时间就收回了巨额投资,从明年开始,所得盈利就可以拿来分红了。

目前一匹棉布生产成本高达三千八百文,主要是棉花价格高。

为了迅速推广棉花种植,商社第一年与农户签订契约时,收购价格给得很高。

有钱能使鬼推磨,正是由于商社收购价格开得高,农户才争相种植,使得大宋的棉花种植得得以迅速铺开。

去年种植棉花的百姓大赚了一笔,可以预见,今年棉花种植定会成倍的增加,而收购价肯定会有所下降。

总的成本降下来了,棉布才能成为普通百姓的消费品了。

看到棉纺厂没什么大问题,杨逸便没在雍丘多留,用了些膳食之后,一行人再次登船,沿汴河南去。

京畿一带各项政策落实得比较好,杨逸是不会在京畿附近州县浪费表情的,要等过了应天府后,杨逸才会弃船上岸,真正开始此次的巡察工作。

汴河其实就是隋炀帝开掘的通济渠,如今在这条烟波浩瀚的河流上,舟船如织,rì夜往来不停,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城镇林立;

最有特sè的是沿河两岸尽是古柳成荫,当年隋炀帝开凿出大运河后,命人在两岸遍栽杨柳,行船河上,满眼风景如画。

清娘靠于船舱的小窗边,凭江风吹拂着额前的发丝,看了一会儿风景,回过头来对杨逸笑道:“杨大哥,据史书记载,汴河的前身乃战国时的鸿沟呢,chūn秋之时梁惠王yù称霸诸侯,从安邑迁都大梁,迁都后两次兴工开凿运河;

到魏国占据大梁城后,曾在黄河圃田开凿一条大沟,引黄河水入圃田,又从圃田开凿运河用于农田灌溉;这就是鸿沟最早开凿的一段了;

世事沧桑,白云苍狗,如今想来,着实让人感慨,当年刘邦项羽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自隋大业之后,却成了沟通南北的枢纽;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赖供给。天下诸水道,莫此为重。”

杨逸看看汴河上繁忙的景象,笑道:“清娘,经你这么一说,杨大哥突然什么也不想做了。”

“这是为何?”

“一个人,放到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是如此的渺小,再怎么苦心挣扎,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浪花,何苦来哉!”

清娘坐到他身边来,满带温情地说道:“杨大哥不是小浪花,你是推动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的滔天巨浪,古今名臣之中,韩信卫青,略输文采,房谋杜断,稍逊风sāo,如杨大哥这般,集文武大成于一身的还真不多”

清娘说到这嚅了嚅嘴唇,没有说下去,杨逸已猜到她想起谁来了,不由得露出一抹苦笑;

集文武大成于一身的人确实不多,但也不是没有,比如曹cāo,在文学方面,曹cāo等人俊爽刚健的诗风被喻为“建安风骨”,是华夏文学史上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

武功方面,曹cāo在群雄争霸的烽烟中,以弱胜强,一统中原,还北击乌桓等异族,虽然在赤壁折戈了,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在武功方面的卓越成就;

治世方面,‘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北方被他治理得欣欣向荣,为后面的魏晋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显然,清娘也是想到了曹cāo这个人,只是曹cāo名声不好,怎么能用来与自己的杨大哥相比呢?

杨逸轻轻拍了拍清娘的香肩笑道:“清娘不必在意,这天下不知多少人说我是曹cāo呢,由人说去吧,其实杨大哥很佩服曹cāo,曹cāo的名声不好,只是因为儿子曹丕不争气,北魏没能延续多久,要知道,史书都是后人写的啊!”

听了杨逸的感慨,清娘突然说道:“所以,我一定要把杨大哥的传记写完,将杨大哥的功绩一一如实记录下来,不容后人歪曲。”

“哈哈哈”杨逸见她认真的样子,不由得放声大笑起来。

清娘认真的样子真的很美,有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教人难以忘怀。



第753章路边小店的纷争

大宋共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商丘市),西京洛阳,běijīng大名府。

这四京离东京开封府都很近,现在大宋的疆域扩大了几倍,朝中有大臣指出,各京集中在中原地区,不利于朝廷控制广大的疆域;

提议改以幽州为běijīng,以长安为西京,以江宁府为南京。

此议得到很多大臣的赞同,朝廷正在商议另设三京的事情。

现在还没有最后确定,应天府便还是南京,杨逸一行就是在南京弃船登岸的,南京因位于汴河岸边,极为繁华,和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一样,都是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南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教育,最是以应天书院闻名于世。

应天书院是大宋四大书院之一,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开办。大宋立国时开科取仕,应天书院生徒参加科举考试,登第者达五六十人之多。文人、士子慕名前来求学者不远千里而至、络绎不绝,远近皆归之。。。

晏殊、范仲淹等人先后执教于应天书院,更是使得这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