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1-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誉上的太上皇,幽居南宫。 
     于谦临危不惧,运筹策划,指挥若定,挽救了明王朝的一次危难,在惊 
涛狂澜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此后也先虽曾入寇大同,包围代州 
 (今山西省代县),但都一再受挫,始终没能长驱深入。明王朝和它的首都 
北京,在七八十年内再也没有受到敌骑的蹂躏,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于谦 
的努力分不开。 
     明英宗在瓦刺部落过了整整一年的游牧生活,送回北京进住南宫之后, 
过着清闲的生活。但他并不死心,时刻想着复辟的事。 
     景帝自己虽已从亲王的地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其接班人仍然是英宗 
朱祁镇的儿子。为了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景帝在景泰三年(1452年)废 
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一年多后,朱见济夭折。 
景帝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再也没人可以继立为太子了。 
     这样一来,朝中就出现了争论。本来,在废朱见深时,有些官员出于维 
护封建礼法的目的,对这件事就不予赞成。现在朱见济一死,他们又纷纷请 
求恢复朱见深的太子地位。但是,景帝无意传位给朱见深,对那些官员的请 
求不予理睬,他一直不露声色。他认为自己才20几岁,年纪尚轻,等又有了 
儿子后再立太子也不晚。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正值新春佳节,宫廷里却阴云笼罩,年 
纪轻轻的景泰皇帝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已经20多天没有接见朝臣了。这引 
起了大臣们的忧虑和慌乱:要是景泰皇帝真的病逝了,谁来继承皇位呢? 
     当时,朝中各派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不停地活动。朝中以石亨、徐有贞为 
首的一些不得志的人,还有王振的余党宦官曹吉祥等,企图利用景帝和英宗 
兄弟间的矛盾,发动宫廷政变。他们一起密谋策划,要趁景帝正在病中,迎 
英宗朱祁镇复辟,事成之后,论起迎复之功,肯定都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赐, 
并可以加官晋爵。阴谋制订之后,这帮野心家便单等着景泰皇帝一命呜呼了。 
正月12日,景泰皇帝躺在病塌上召见了石亨,叫他主持一下祭祀的事情。石 
亨从宫里出来告诉曹吉祥等人说:“皇帝有气无力,看样子是不行了,咱们 
应该马上行动,再晚就来不及了!” 
     正月十六日半夜之后,石亨等人以边官报警,应加强警备,以防万一为 
名,带兵千人进入皇宫,直奔软禁英宗的南宫,撞门毁墙,接出英宗,把他 
抬到奉天殿升座。当时文武百官正在朝堂等候景帝视朝,徐有贞对众人大呼: 
 “上皇复辟了”,胁迫众官员进殿贺喜。事出仓猝,众官员一时摸不着头脑, 
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又见大殿上坐的果真是太上皇,只得列班朝贺。这一场 
宫廷政变就这样成功了。历史上称它为“南宫复辟”,因为是撞破宫门之后 
才把英宗抬出来复辟的,所以这次事变又叫“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成功之后,徐有贞、石亨等人,个个弹冠相庆。英宗重新当 
了皇帝,当然得好好奖赏有功人员。于是,徐有贞封了武功伯,升兵部尚书 
兼华盖殿大学士,掌管内阁大事;石亨被封为忠国公;张軏被封为太平侯; 
曹吉祥升任宫中司礼监太监,并封他的侄儿曹钦为昭武伯。一时间经他们请 
功赐赏的不下四千余人,封官之滥达到了顶点。 
     他们爬上高官显位之后,首先就是排除异己,最先打击的就是于谦和王 
文。这两个人在国家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秉公执正,不徇私情。徐有贞在 
北京保卫战的时候叫徐珵,他倡议南逃,遭到于谦的训斥。后来怕人笑话他, 
改名为徐有贞。石亨是在保卫北京时立了战功的将领,但贪得无厌,屡次遭 
… Page 32…
于谦的抑制,心怀不满。王文是内阁大学士,是于谦得力的支持者。由于这 
两个人威望很高,因此遭到了徐有贞、石亨等人的忌恨。他们在拥立明英宗 
复辟之后,无中生有地说于谦、王文勾结太监张永等人“逢迎景泰篡位”, 
 “紊乱朝政,擅夺兵权”,把军国大事都弄坏了,还说于谦等人见景泰皇帝 
有病,阴谋派人迎立襄王,“入继大统”。而不准备立英宗的儿子为皇帝。 
他们这样攻击于谦和王文,是为了让英宗恨于谦和王文,然后除掉。 
     英宗复辟后,废景帝仍为郕王,并把这一年改为天顺元年。病中的景帝 
被迁到西宫,没过几天就死了。有说是被害死的。景帝究竟是怎样死的,成 
了明史上的一个无法澄清的疑案。景帝死后,被以亲王的礼仪葬于西山,其 
妃嫔也被赐死殉葬。英宗重新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徐有贞一伙对于谦的诬 
陷根本就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这种事情本来是容易弄清的,但是明英宗 
却深信不疑,下令对于谦、王文拷打审问。石亨的党羽肖维祯以都御史的身 
份主持会审。 
     肖维祯动用各种刑具折磨于谦和王文,但总也拿不出什么证据,就以想 
要迎立外藩的罪名,判决凌迟处死于谦、王文。奏折到了皇帝跟前,明英宗 
犹豫说:“于谦保卫北京确实有功。”徐有贞说:“如果不杀于谦,陛下复 
位可就没理由了。”一句话使明英宗批发了杀死于谦、王文的旨令。后来由 
于大臣们奋力为于谦二人说情,才将凌迟处死改为斩首处死。 
     于谦本人被害,家属发配边地充军。抄家时,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 
耳!”在那多事的岁月,他常常是睡在朝房里没有回家。真是个诤诤汉子, 
耿耿忠臣,就像他生前写下的一首《咏石灰》诗所表白的那样:“千锤万斧 
出深山,烈火烧身只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被害的消息传出后,全国老百姓都为他难过,无不认为是天下的一 
大冤案。 
     在杀害于谦的同时,徐、石等官僚又把于谦平时举荐、重用的一些官员、 
将领加以杀害、谪戍、罢官。一些希图取宠上爬的卑鄙小人无不以攻击于谦 
为进身之阶。这样还不够,他们又大改于谦创立的一些制度,连团营也被罢 
废,恢复原来的三大营。这样一来,明朝的边防力量又削弱了许多。 
     他们还搞了一个“奸党录”,捏造了很多罪状,在全国范围内公布。朝 
廷中正直的官员差不多都被他们陷害光了。从此,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 
人都以大功臣自居,公开纳贿,无所顾忌,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小人希图 
升官发财,钻营奔走,拍马溜须,无所不至。明代政治秩序与社会风气,经 
过这场变乱,更加败坏了。 
… Page 33…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世界上有两部非常杰出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古典文学作品。一部是俄国 
的《战争与和平》,一部是我国的《三国演义》。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 
 《战争与和平》是以宏伟的1812年俄法战争为描写中心,通过4个豪族的生 
活和斗争,展示了19世纪初俄国社会历史生活的画卷。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则是描写东汉末年,大小军阀在镇压黄巾起义之 
后,乘机发展势力,扩充地盘,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而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政治、 
军事斗争。作者艺术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客观历史,并且对我 
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作了初步的感性描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贪婪、残忍、阴 
险狡猾的狰狞面目也进行了有力的暴露。作者还用浓墨重彩把历史上以寡敌 
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描绘得有声有色,并塑 
造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部作品获得了 
极大的成功,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名著,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三国演义》的作者及其籍贯与生活年代,历来有不同意见。有的 
说罗贯中,贯中是字,名卿是别号;有的说名字或称罗本,或称罗道本,通 
常则称之为罗贯中;有的说,他号湖海散人;又有的说他叫罗贯,字本中。 
作者哪里人呢?有的说是太原人,有的说是东原人 (有的说他是中原人,而 
 “中原”可能是“东原”之误),有的说他是钱塘人。 
     作者生活在什么时候呢?有说宋,有说元,有说元末明初,又有说明代。 
他做过些什么?有人说他是位戏曲作家,写过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 
平章死哭蜚 (fēi非)虎子》和《忠正孝子连环谏》等杂剧;有的说他是小 
说家,除写了《三国》、《水浒》而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 
代史演义》和 《平妖传》;又有的没有提到他写戏曲或小说,只说他好做谜 
语;有的怀疑他只是一个书林主人,即是一个小说的出版家。还有的说他是 
 “有志图王者”,即要谋反起义的人。 
     这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一般认为,作者罗贯中,太原人,号 
湖海散人。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 
     作者生活过的元末社会,是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实现了一个少数民 
族对于中华多民族国家的统治,经历了一百零几年,最终为明朝朱元璋所取 
代,这样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这个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广大劳动人 
民遭受严重的剥削、掠夺和压迫,起义的烽火已燃遍大江南北。 
     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代的反动统治,最高的政治权力 
为朱元璋所掌握。这个由贫苦农民出身的起义军领袖,做了明代的开国皇帝, 
建立了又一个封建王朝。尽管他汲取了以往一些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但是, 
从政治到经济所实行的那一套措施,还是封建统治阶级所曾经用过的。广大 
人民仍然处于封建主义的桎梏之下。 
      《三国演义》的作者,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既动荡又可悲的历史时代。是 
什么原因激发了他去写这部长篇小说?我们虽然所知甚少,然而,时代召唤 
文学的原理是毋庸置疑的。 
     动乱的时代,才会产生反映时代动乱的伟大作家。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 
和阶级矛盾,可能是导致作家对纷纭复杂的三国历史产生特殊兴趣的诱因之 
一。 
     元末的社会大动乱,东奔西走,南北漂泊的生活,又使作家耳濡目染了 
… Page 34…
异族统治的专横暴虐,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或许就是他从事“稗史” 
 (指闾巷风俗、轶闻旧事的记录,也可泛指“野史”和小说。)编写工作的 
重要触媒。 
      《三国演义》中对社会动荡分裂状况的描写,对军阀董卓等杀人不眨眼 
的魔君的批判和揭露,对无辜百姓一次次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景的摹画, 
自有其现实生活的影子。同时,从各种传说材料来看,作者罗贯中又不是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