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政客-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少爷的大恩大德,小的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今后有什么事情,少爷尽管安排。”

“苏俊,快起来,你这是怎么了。”

苏俊跪在地上,不愿意起来,眼泪终于流出来了,很快,玉环也过来了,跟着苏俊跪下了。

看见玉环过来了,苏天成明白原因了。

“苏俊,玉环,你们快起来,我早就说过了,我说出来的话,一定是要做到的,已经过去的事情,你们就不要想那么多了,好好做事情,苏俊以后协助叔叔,好好管理府里。”

苏俊平静之后,专门给苏天成汇报了这次的经历,他其实没有做太多的事情,将木盒子交给了福州的人之后,一切的事情,都有人专门组织了,时间很快,不到半个月,自己就带着车队出发了,自己本来是说到了运费的时候,可负责运输的人说,运费已经有人付过了,也就是说,苏俊这次出去,实际上就是开支了甘薯种子的钱。

说完之后,苏俊拿出来了剩余的十五两黄金,他这次出去,带着二十五两黄金,想不到福州甘薯种子,出奇的便宜,二钱银子一石,购买了五百五十石,花费了十两黄金,至于路上的生活开销,他用的是自己的银子。

“苏俊,你拿五两黄金,算是对你的奖励,包括一路的生活费,这不能让你自己掏钱。”

“少爷,小的感谢您的赏赐,不过这是小的应该做的事情,以前小的有很多的事情,做的不好,少爷原谅,小的已经很感激了,这赏赐,小的不能够要的。”

“呵呵,你有这样的认识,就不错了,既然是赏给你的,你就拿着,剩下的黄金,交给叔叔去,就可以了。”

第四十五章租子

崇祯四年正月,朝廷的圣旨终于颁布下来了,府衙和县衙的外面,都张贴了告示,自今年开始,加征辽饷。

苏化文抢先一步,将土地划拨到了苏天浩和苏天成的名下,两人都是读书人,一个是监生,一个是生员,按照规定,是可以免赋税的,如此一来,苏天成这五百顷的耕地,原有的赋税以及增加的赋税,都是农户承担了。

朝廷的田赋是固定的,到每一个地方都是那么多,不会因为土地的兼并减少,官府没有办法,只能是增加农户的赋税,交得起赋税的人不用纳税,交不起赋税的人,负担越来越重,加上连年的灾荒,矛盾自然就出现了。

朝廷征收的田赋并不是很高,但各地又加了一些杂七杂八的赋税,比如均平银、均瑶、上供物料的折银、驿站供给、民壮等等,这就更加的激化了矛盾。

严格说,田赋的总额,也不是很高,就说平阳府下辖的各县,田赋最高的,不会超过田亩总收入的10%,但连年的灾荒,已经使农民走投无路了。

正月刚过,苏天成就到佃户家里去了。

他首先到了牛二的家里。

过年的时候,牛二将房屋稍微整修了一下,粮食充足了,有肉吃了,有jīng盐了,jīng力也就好了,自然是要将房屋弄的好一些的。

苏天成刚刚进屋,牛二忙不迭的要女人烧水。

苏天成发现,牛二的家里,虽然还是没有什么东西,算得上是家徒四壁,但收拾干净了,给人的感觉不同了,人的jīng神面貌也好了很多了。

“牛二,冬小麦的长势不错啊,刚刚过来,我看了看,都还可以,估计今年的收成,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吧。”

“少爷,也就是我们这里的冬小麦可以的,附近的都不行,您叫我们开挖沟渠、堰塘,掘金取水,发挥大作用了,堰塘里积蓄不少的水了,就是播种chūn小麦,都不会有太大问题的。”

“哦,那你预计一下,每亩能够收获多少的小麦啊。”

“我估计,这样的长势,不会少于一石的。”

七千五百亩土地,也就是七千五百石,折合不过一百五十万斤小麦,算起来,不过价值二千多两银子,这个产量,可以说是非常低了,苏天成暗暗叹了一口气。

“少爷,我们都商议过了,里长和甲首给大家伙也说了,这一次收获小麦之后,一定要上缴五成以上的,要不是老爷和少爷,我们都活不下去了。”

苏天成摇了摇头。

牛二有些发懵,不知道苏天成是什么意思。

“牛二,你可以给大家伙说说,冬小麦收割以后,按照平均的亩产,上缴五分之一,如果亩产是一石小麦,上缴两斗小麦,就可以了,余下的自己留着。”

牛二张大了嘴,差点说不出话来了。

“少爷,这样不行的,您已经给了我们这么多了,要是这样上缴粮食,岂不是您吃亏了,再说了,现在没有赋税了,余下这么多的小麦,每家每户也不需要那么多的。”

“这些年,大家都辛苦了,存下一些小麦,足够生活,余下的拿出去交易,换取一些银子,也该添置一些物件了,再说,这房屋也要好好整修一下,至于说这收购粮食的事情,我会安排人来做的。”

“少爷,您真的是大菩萨啊。”

看见牛二又要下跪,苏天成赶忙拦住了。

接下来,苏天成到了几个里长和甲首的家里,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大家都感觉到了震惊,如果说以前少爷拿出来粮食、种子等东西,救济佃户,目的是不能够有人饿死,可眼看着冬小麦长势良好,两个月之后,就要收割了,少爷居然只要这么一点的小麦,其余的拿银子出来收购,这就不是简单的恩惠了。

苏家的佃户,每户承租的耕地,基本都是二十多亩,每家可以收获二十石以上的小麦,按照少爷的要求,每家上缴五分之一,余下有十几石甚至是二十石的小麦。

解决吃饭的问题,平均下来,每户人家,两个月三石小麦,足够了,一年也就是是十二石的小麦,还有不少的小麦,可以拿出来交易,而且接着还要播种的,产出来的粮食,除开上缴的部分,全部都可以交易了。

这样算下来,不过一年时间,大家就彻底可以摆脱以前的困难了。

有里长和甲首提出,佃户想着,能够将少爷以前补助的粮食,包括其他的物资,慢慢归还,苏天成摇头拒绝了,说这些粮食种子等,既然补助下去了,就没有想着收回来的事情,只要大家好好的种地,多产出来粮食,就可以了。

这个消息,如风一样传开了,好多的佃户,到牛二家里,到里长和甲首家里,问情况,以为这些消息是假的,得到了证实之后,所有人都觉得,少爷简直就是菩萨降世。

里长和甲首也要求大家,少爷说了,秸秆和稻草必须要多准备,而且还要准备一些农家肥,要四处手机牲畜的粪便,到时候有用的。

chūn节刚过,本来可以清闲一些的,冬小麦还没有收割,但苏家的佃户,已经忙开了,女人和小孩在家里剁秸秆和稻草,男人外出收集肥料,也就是牲畜的粪便,至于说各家的茅房存下的粪便,更成为了好东西。

生活的希望,就出现在眼前,所有的佃户,都感觉到了,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不要一年的时间,他们就可以翻身了,而且玉蜀黍的种子、甘薯的种子,都已经采购了,虽然说这两种农作物,大家都没有见过,不知道长势如何,产量如何,但只要是少爷提出来的,大家就按照要求做。

所有的佃户,对少爷有了一种盲目的崇拜了。

回到府里,王大治找到了苏天成,说村里的不少农户,想着将土地卖给少爷,价格好说,只要家里的一个小孩能够进入到苏府做事情,或者是成为苏家的佃户。

苏天成已经有了扩大土地范围的想法,他绝不是想着兼并土地,自己名下的五百顷土地,实在不算什么,就说雷文彤,手里有好几千顷的土地,好多的王公贵戚,拥有的土地,甚至超过万顷了。

苏天成是想着,增加了土地面积,就可以尽量多的解决一些农户的困难,能够解决多少是多少,积少成多,如果饥荒不断的扩大,农民起义军不断的壮大,山西境内,就难以安宁,自己的很多计划也无法实现。

当然,就是想着扩大土地面积,现在也有些困难了,毕竟准备不足,这中间还有好多的门道的,生员是免赋税的,你的土地太多了,官府也承受不住,那些王公贵戚,官府是没有办法的,对付你一个生员,绰绰有余。

而且,这些计划,他不一定有时间去做了,七月份就要到太原府去参加乡试,那个时候,玉蜀黍和甘薯都可以收获了,chūn小麦也差不多收割了,接下来可以休息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到了十月,继续种植冬小麦。

所以说,这段时间,很多的规矩要定下来,具体可以由苏平阳去实施。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苏天成隐隐的记得,在崇祯四年的时候,农民起义军好像有什么大的动作,地点就是在山西,具体在什么地方,他记不清楚了,这是最大的隐患,绝对不能够让起义军毁掉自己苦心经营的成果。

第四十六章知府大人召见(1)

二月十六,刘大华亲自到苏府来,告诉苏天成,知府大人召见,苏天成连忙收拾了一下,跟随刘大华出发了。

平阳知府翁同章,万历年间的进士,先后担任过知县、都察院监察御史、工部员外郎、南京户部郎中,崇祯二年,出任正四品的山西平阳府知府。

崇祯三年,苏天成通过了府试,成为平阳府的生员,翁同章自然是他的恩师了。

知府也就是几百年之后,地级市的一把手,权力不可谓不大,可明朝还是有一个怪现象,那就是京官的地位崇高,地方官差一些,这也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罢黜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提高了六部尚书的品秩,尚书为正二品,各省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为三品,直接听命于六部,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其结果是大家都听皇上的。

宣德年间,巡抚一职正式出现,节制地方三司,这也是因为三司各自属于吏部、户部、刑部等部门统属,相互之间扯皮,耽误了事情,巡抚大都是六部侍郎或者是都察院副都御史担任的,也有知府直接提升为巡抚的。

因为巡抚的出现,知府的权力开始大一些了,无他,巡抚节制三司,三司没有多大的权力了,巡抚的权力大了,知府上面的直接领导少了,自身的权力也就大一些了。

翁同章对苏天成的印象是不错的。

十七岁就通过了府试,成为生员,这很不错了。

翁同章对苏天成的印象深刻,还是因为苏天成府试的试卷,那一篇文章,写的确实是不错的,但文笔之间,缺乏霸气,中规中矩,府试之后,他了解了一些情况,知道了苏天成家里的情况,暗暗叹息,觉得苏天成这样的学子,将来难以有出息。

想不到去年十月以来,苏天成接连做出来令人震惊的事情。

翁同章有些不敢相信,以为自己的判断出现了错误,故委托刘大华,招待苏天成,试探苏天成的认识,苏天成说出来的话语,令他更加的吃惊。

乡试在即,按照翁同章的看法,苏天成通过乡试,应该有很大的可能,所以说,他觉得,自己应该见一见这个苏天成了,如果苏天成真的是人才,那么,自己可以向上面推荐。再说了,自己的学生,如果将来有出息了,老师也是光荣的。

苏天成从来没有到过府衙,这是第一次。

明朝的衙门,四周都是高墙,与外界隔绝,显示了衙门的威严,衙门的形制,四方规整,围绕一条中轴线依次铺开。

经过了府衙前面的照壁,一座牌坊出现在眼前,匾额上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