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朝好女婿-第5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前东宫那个朱厚照再看不到了。

    一刹那,以前西苑的日子,就如同一场梦境般不真实,虚无飘渺,无从把握。

    这个时候,苏木猛地醒过来。自己和朱厚照再不是少年时的玩伴,而是君臣。

    君臣之间,天然就有一到不可逾越的鸿沟。



第八百四十五章 议论

    即便是大白天,豹房精舍中依旧燃起了蜡烛,照得地上金砖耀眼闪亮。

    “苏木。”正德皇帝开口了。

    “臣在。”这还是苏木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参加这样的御前会议,他深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

    “把那到折子还给他,念来听听。”正德皇帝指了指苏木,对身边的太监说。

    一个太监忙捧了苏木的折子要送过去,苏木摆了摆手,清了一下嗓子,朗声背诵起来。

    他那道折子本就不长,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里面的没、每一个字早就熟记在心。

    一时间,满屋都是他说话的声音。

    屋中其他十一个当家人也都仔细听着。

    不片刻,苏木背完折子:“臣请陛下,对鞑靼用兵,聚歼群丑,剪除我大明朝北方边患。”

    正德:“那么,朕问你,这次用兵当用多少人马?”

    这事苏木早已经想得明白:“朝廷可派出一晓畅军事的大员做督司,就近召集山陕河北镇军与敌决战。鞑靼此次举族来犯,共计二十余万口。鞑靼人人兼能操弓策马,除去老病妇幼,依臣看来,能上阵的兵卒应该在五万之巨,且多是骑兵。而我大明边军多是步卒,人数上必须多过敌军,才能与之一战。”

    “臣的意思是,命大同、延绥、宣府、宁夏、太原五镇兵马同时向应州地区汇聚形成一个大包围,与敌决战。五镇边军每镇有兵卒九万,扣除辅兵,能够上战场的每镇当有万余。五镇,当有七万之巨。”

    说句实在话,每镇能否有万余可上战场的主力战兵,其实苏木心中也是没数。明朝边军早已糜烂,表面上看来人多马壮,其实大多是不堪使用的辅兵。让他们凑个人数还好,真上了战场,不拖后腿就算好的了。

    因此,军中大将一般都会将手头有限资源集中在一起培养精锐,这就是所谓的家丁制度。

    一般来说,一支万余人的部分,这样的精锐也不过几百号,甚至更少。

    正上了战场,每镇能够凑够几千上得战场的家丁就算是不错的了。

    苏木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安众人之心。

    正德听完,心中一震,心想:这个苏木,竟然和朕想到一块儿去了,这是要国战啊!不过,他奏请发五镇之兵,而朕则想派出六镇兵马。朕在位这么多年,嗜好武艺,如此大的热闹,怎么可能放过。

    当然,这片时空中的正德皇帝和真实历史上冲动急噪的正德却又有不同。以前在东宫的时候,天天听苏木在自己耳边谈起为君之道,潜移默化,正德的性子却要沉稳许多,也比历史上要多了几分政治手腕。

    因此,先前早朝的时候,他只是将苏木的折子扔给群臣看,叫他们自己讨论,自己却不发一言。以便观察文官们对此次军事行动的态度,也好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

    果然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大臣们对于国战顾虑重重,纷纷出言阻止。说仗是要打的,否则,任由鞑靼入寇,我等却不闻不问,岂不失了天朝上国的面子。不过,却不能国战,让大同镇军出兵,将鞑靼人驱除出境就是了。

    正德知道朝堂之上人多口杂,也议论不出一个结果,关键还在内阁那里。而正德认为,自己也说不服大臣们。若是一味用强,怕是又要惹来许多麻烦。

    散朝之后就将内阁和司礼监的所有人都着召集在一起,让苏木和他们辩论。

    内心中,正德对苏木能够说服内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信心。

    虽然对苏木还是异常不块,可对他的本事,正德还是非常相信的。

    “五镇共七万主力占兵,三十来万辅兵。鞑靼远来入寇,粮秣不继。而我大明,兵多将广,此战必胜。”苏木适时结束自己的发言。

    话刚说完,内阁辅臣梁储就率先跳出来,叫道:“苏木,世界上哪里有必胜之战?孙子曰:未算胜,先算败。若是此战不胜呢?”

    苏木客气地说:“梁阁老,方才苏木在折子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算我大明朝在落败,可也消耗了鞑靼人的有生力。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鞑靼人伤了元气,必然无法在山西立足。北归蒙古,那里可有大雪灾,我不认为鞑靼人能够平安度过这个冬天。如果他们真逃回漠北,也是死路一条。所以,此次,只要我大明朝出兵,战略上就先胜了。”

    听苏木将这个道理说透,正德皇帝眼睛不禁一亮。

    就连一直闲适地坐在那里的李东阳,身子也是微微一动,显然是留了意。

    梁储冷笑:“荒谬,怎么打了败仗反也是一场胜利,传出去,岂不叫世人笑掉大牙?”

    蒋勉和梁储本是一派,也跳了出来:“苏木这话荒谬不荒谬且再说,既然只要鞑靼人北归就算是胜利。我问你,难道就不能让大同镇军出击,将鞑靼人驱除了事,又何必劳师兴众,要发五镇之力?以往鞑靼入寇,不也是当地边君自行出击?”

    苏木有种面对白痴的感觉,没好气地回答:“蒋阁老,今时不同于往日,鞑靼这次来山西不是抢劫,而是越冬。”

    蒋勉被苏木这么一呵斥,知道自己失言,面庞微微一红,就有些恼怒:“既然鞑靼人不是来抢劫,而是越冬。这不就是内迁吗,或许我朝可以安抚之,在鞑靼人之中设置流官,使其归化。所谓,率土之滨皆是王臣。鞑靼内附之后,可教化之,百年之后,也是我明朝的臣子。”

    他这话说得荒唐,不但苏木,其他几个内阁辅臣也是微微摇头。

    苏木一笑:“蒋阁老乃是执重之言,说得话道理也对。不过,教化蛮夷可不是那么容易。当年安史之乱的原由,不也是内附之人不服王化所致吗?”

    “你……你骂我是李林甫?”蒋勉鼻子都气歪了。

    不想看到大家再吵下去,正德道:“看情形,梁阁老和蒋阁老是反对出兵的,刘阁老你呢?”

    另外一个内阁辅臣刘忠道:“兵凶战危可,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谨慎。孝宗皇帝在时,实行的是与民休息的政策,对于北方边患也多已防御为主,不擅动刀兵。民间一提起先帝,都道是弘治中兴。在天下黎民百姓心目中,孝宗皇帝就是我大明朝的文帝、景帝。既然有先帝的既定平边策在,陛下萧规曹随就是了。”

    这话说得很不客气,在刘忠的口中,弘治皇帝是汉文帝、汉景帝,他正德不就成了汉武帝了。

    苏木心中也是叹息一声:李东阳肯定是不会表态的,杨廷和必然会反对用兵,这蒋、刘、梁三个阁臣已经表明态度,这次御前会议,主和派占绝对上风啊!

    正德脸色难看起来,强忍住气,将目光落到杨一清身上:“杨一清,你做过三边总制,通晓军事,和鞑靼人打过,你来说说。”



第八百四十六章 意外,大大地叫人意外

    这下,苏木也来了精神,这可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啊,而且,资格又老,他的话分钟很重。

    就道:“杨阁老一直在宁夏镇同鞑靼作战,臣觉得杨阁老的意见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正德难得地没有回避苏木的目光,反朝他微微点了一下头。

    杨一清走出例来,一开口,就叫苏木大大地意外。

    “臣杨一清谨对,这次对鞑靼用兵,打还是可以打的。但发五镇大军,却是不妥,可让大同镇采取防御姿态,自行决定军事行动,将鞑靼人驱除了事。”

    “啊!”苏木忍不住轻呼一声,心中恼怒:好你个杨一清,想不到你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背叛革命了,你还算是我的朋友吗?

    正德也是大为失望,却不动声色道:“奏来。”

    杨一清:“能够一举用兵剪除我朝北方边患,固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过,陛下想过没有,这四十万人上前线,所需军费几何?朝廷现在的财政状况究竟如何,当着众阁老的面,也不用我多说吧!就拿这次对鞑靼用兵的军费来说……”

    他扳起指头,开始算起来:“宣府镇来是天下第一大镇,且不说了。其他各镇,各有兵卒九万。每月所需米粮九万九千盒,军饷九万余两,这还是在驻防的情况下。如果上了战场,士兵需要大量的粮食补充体力,因为食量会翻上两番。而且,部队开拔需要发银子,上战场也需要发银子,战后的抚恤和犒赏也需要银子。因此,一镇边军,一战下来,百万两银子打不住。更何况,苏木这次是要发五镇之兵与鞑靼决战。依臣看来,至少需要六百万两。若是战况旷日持久,上千万也有可能。”

    “啊,上千万两!”所有人都忍不住抽了一口冷气,这已经是大明朝一年的总收入了。

    苏木本以为杨一清这个三边总制出身的阁老会支持战争,却没想到在关键时刻他居然会出言反对,这让他有些始料不及。

    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正因为杨一清知兵,并和鞑靼人打过多年交道,心中想必也知道草原民族的厉害。说句实在话,若是一对一较量,以明军如今的战斗力确实不是人家的对手。

    看样子,已经没人支持自己了。

    苏木知道今天这一场辩论没有盟友靠得住,一切都得靠自己。

    杨一清表面上并不直接反对出兵,只说军费没处着落。如此一来,比单纯的反对更让人棘手,由此也能看出杨一清的老辣之处。

    其实,以苏木对军事和对整个明朝中央财政的了解,这次对鞑靼作战也用不了那么多钱。而且,如果朝廷正下了决心,各部院挤一挤还是能挤出一些钱的。

    明朝崇祯年间,内要镇压农民起义,外要对满清作战,不也照样腾挪出不少军费来。

    只不过,苏木不想在这种纯粹的数据上同杨一清扯下去,真要扯,一时半刻也扯不清楚。如果杨一清在各项数据的细枝末节上和苏木讨论下去,这场御前会议也不用开了。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杨一清的精明之处。

    不愧是官场老狐狸啊!

    苏木不觉在心里暗赞了一声。

    要想驳倒杨一清,单纯就事论事是不成的。刚才蒋阁老和梁阁老不是用大帽子压人吗,这条思路或许可行。

    苏木一笑:“杨阁老,在下想问你一句。”

    杨一清一副从容模样:“苏学士请讲。”

    “我大明朝如今的财政还算不错,支撑一场对外战争还是可以的。这且就不说了,在下想问阁一句话,就算我大明国库空虚,甚至连军饷都发不出来。难道就能眼睁睁看着鞑靼人入寇,残害我大明百姓,而不管吗?今日鞑靼入寇大同,我们坐视不理。明日,若是敌人入寇宣府呢,甚至直接入寇京师呢,难道也不管?”

    苏木侃侃而道:“我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俸禄又是从何而来,太祖有句圣喻说得好:尔俸尔禄,皆民脂民膏。也就是说,咱们都是大明朝的百姓给予的。吃了百姓给的衣食,百姓遭灾,咱们却坐在城中享福,这个道理怕是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